我的中國行(七十二)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觀江臺


我的中國行(七十二)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觀江臺


我的中國行(七十二)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觀江臺


我的中國行(七十二)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觀江臺


我的中國行(七十二)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觀江臺

合江門是宜賓的一大型碼頭,可同重慶、樂山、雲南等地,三江匯合,風光獨特,對面是宜賓白塔。站在合江門處,左面緩緩流淌、水色如黛的江是岷江,右面翻花鼓浪、水色泛黃的江是金沙江。一看就知道,岷江嫻靜溫柔,如窈窕淑女;金沙江粗獷剛烈,像鐵血兒男。他們在合江門擁抱,合流成為舉世聞名的長江,捲起一江歡樂的浪花流向東方,最後注入東海。

我的中國行(七十二)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觀江臺


我的中國行(七十二)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觀江臺


我的中國行(七十二)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觀江臺

​《宜賓市志》記載:明王朝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在宜賓城東設敘州府府署。是年修築宜賓石城。石城周1087丈,為門6,東偏南名合江門。從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起,宜賓城歷遭戰禍、天災,至崇禎十七年(1664年)明朝滅亡,明前期形成的宜賓城初步繁榮局面已逐漸衰敗。明末清初,張獻忠義軍張化龍、方晉惠、馮雙禮、劉文秀等部,曾三次佔領宜賓。清軍和南明地方武裝共同剿殺義軍,宜賓城遭受嚴重戰亂。明川陝總督宜賓賀市(今合什)人樊一蘅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佔據宜賓城後,即屠殺義軍,“城為一空”。辛亥革命後,川滇黔軍閥混戰、四川軍閥內戰,宜賓城屢遭兵燹。所以,歷經戰亂,你攻我打,城牆摧陷,城門毀壞,因而合江門無門。

我的中國行(七十二)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觀江臺


我的中國行(七十二)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觀江臺

​合江門曾是宜賓主要的水陸碼頭之一。宜賓的碼頭有“六渡八幫”之說。六渡,即:北關渡、東門渡、合江門渡、下渡口、中渡口、上渡口。而這些渡口停靠的船舶大體分為八個船幫,即:乾貨幫,主要停靠沿金沙江從雲南下來裝運乾貨、土特產的船隻,船幫口岸在潼關;成都幫,主要停靠從成都金堂、樂山沿岷江下來,裝運菸葉及其他土特產的船隻,幫口在柑子灣;五板幫,由五板小船組成,專為大船打駁裝載,幫口在春暢壩;敘渝幫,幫口在銀珠巷;敘瀘幫,停靠宜賓至瀘州的貨運船隻,幫口在土橋子;竹木幫,專營竹木筏運,幫口在王爺廟;鹽幫,專門從事五通橋的鹽道運輸,幫口在會仙橋;嘉陽幫,專門停靠從岷江河口下來的的運煤船隻,幫口在二坎子。這些渡口每天有成百上千條船進出停靠。在沒有輪船或輪船尚未普遍使用時,下水船行全靠推撓,上水船行全靠纖拉;不管下水上水,行船大都要經過合江門碼頭。有了輪船後,合江門成了主要港口,上至屏山、樂山,下達瀘州、重慶遠自上海的船,都從這裡始發。

我的中國行(七十二)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觀江臺


我的中國行(七十二)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觀江臺


我的中國行(七十二)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觀江臺


我的中國行(七十二)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觀江臺


我的中國行(七十二)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觀江臺


我的中國行(七十二)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觀江臺


我的中國行(七十二)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觀江臺


我的中國行(七十二)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觀江臺


我的中國行(七十二)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觀江臺


我的中國行(七十二)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觀江臺


我的中國行(七十二)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觀江臺


我的中國行(七十二)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觀江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