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大漳浦

漳浦縣,是福建省漳州市南部沿海縣,建縣於唐垂拱二年(686),明以後素有“金漳浦”美譽。漳浦縣是著名僑鄉和臺胞祖籍地,全縣去臺人員1.2萬人,臺屬2.6萬人,在2300萬多臺灣人中漳浦籍佔200多萬。有南溪、鹿溪、佛潭溪、赤湖溪、杜潯溪、浯江溪等河流,年降水量1600毫米,年均氣溫21.8℃。海岸線216千米,大小島礁178個,海灣6個,港灣5個。漳詔高速公路、324國道、廈深鐵路、漳州沿海大通道過境,水運有下寨和舊鎮碼頭。瀋海高速公路在漳浦設有3個互通口。

漳浦縣是一個千年古縣、全國文化先進縣、人口大縣、農業大縣、海洋大縣 、資源大縣、新興臨港工業縣。境內打造臺灣古雷石化產業基地(千億產業群)是一個臺商投資密集地,改革開放後成為全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國家級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7年2月,漳浦縣入選國家重大市政工程領域PPP創新工作重點城市。

中文名稱

漳浦縣

外文名稱

Zhangpu County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福建省漳州市

下轄地區

轄17個鎮、2個鄉、2個民族鄉

歷史沿革

戰國後期前的夏商西周,屬閩地,後屬於閩越地。西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另說秦始皇三十三年),列入秦版圖,屬閩中郡。漢初,以梁山為界,北屬閩越國,南屬南海國。西元前85年(始元二年),屬會稽郡冶縣。晉至南北朝,北屬南安郡龍溪縣。南朝陳朝年間,在今福建設置閩州,後改名作為豐州,州駐地今福州。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名為泉州,大業三年(607年)泉州廢,改為建安郡,領閩、建安、南安、龍溪4縣,駐閩縣,郡治在今天的福州。此時閩境僅有1郡4縣,今漳州境屬建安郡(治在今福州)龍溪縣。不久龍溪縣撤銷併入南安縣,不久南安縣也撤銷。

唐垂拱二年(686)設漳州,並置漳浦、懷恩二縣;開元四年(716)州署由盤陀嶺南麓遷李澳川(今漳浦縣城綏安鎮),開元二十九年後,劃龍溪縣、龍巖縣來屬,懷恩縣併入漳浦縣;786年(貞元二年)州治再徙龍溪縣桂林村(今漳州城區)。天寶元年(742)至乾元二年(759)漳州曾改為漳浦郡。

886年(唐光啟二年)王潮三兄弟隨王緒農民軍進入福建,攻下泉州,福建觀察使陳巖委王潮為泉州刺史,至947年,南唐併吞閩國,漳州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

963年,清源軍(下轄泉州、莆田、漳州)改名為平海軍,陳洪進為節度使,漳州屬平海軍。 978年(北宋太平興國三年),陳洪進納土於宋,漳州始隨平海軍納入宋土。宋代屬於福建路。元代屬於漳州路。

明屬福建漳州府。清朝設汀漳龍道漳州府。

民國前期隸屬西路道(汀漳道)。

1949年9月25日解放,歷屬龍溪專區(地區)、漳州市。[1]

1949年10月,分別在城關、石榴、官潯、舊鎮、佛曇、赤湖、杜潯設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區。

紀念蔡新誕辰300週年

1950年廢除保甲制度,全縣分為99個鄉,同時在浯江增設第八區。

1951年,分別在深土增設第九區,在湖西增設第十區。

1952年,又分別在長橋增設第十一區,在沙西增設第十二區。至此,全縣共有12個區,分轄6個鎮135個鄉。

此後,鄉的名稱和轄區屢有更改。

1955年9月,撤銷第十一區(長橋區)、第十二區(沙西區)兩個區,把原屬第十一區的甘棠、葛後、查嶺、青查、溪內等5個鄉劃歸第一區(城關區)管轄。玳瑁、東山兩個鄉劃歸第二區(石榴區)管轄。溪坂、溪西、潭篔、長橋、西坪5個鄉劃歸第三區(官潯區)管轄。同時把原屬第十二區的北旗、高林、高山、嶼頭、河篔、沙西、塗樓、徐坎、蓬山、下寨、白衣等鄉劃歸第七區(杜潯區)管轄。

1955年12月劃東山縣古雷區的岱仔、杏仔、龍口、油澳、下車和港口6個鄉共28個村歸漳浦管轄。同時把全縣重新劃成11個區,各區的名稱均按區公所所在地命名,即城關、石榴、官潯、舊鎮、佛曇、赤湖、杜潯、浯江、深土、湖西、古雷共11區,區下轄6個鎮和170個鄉。

1956年10月,撤銷浯江區和湖西區,改城關區為城關鎮(屬縣直轄鎮),全縣設石榴、官潯、舊鎮、佛曇、赤湖、深土、杜潯、古雷等8個區,區下轄5個鄉級鎮和92個鄉。

1957年3月,原南靖縣程溪區所轄的南浦、馬苑、中西3個鄉劃歸漳浦縣管轄(改屬石榴區)。同年8月,漳浦縣官潯區所轄的董浦、山美、山邊3個鄉劃歸海澄縣管轄。同年12月,官潯區公所遷設長橋,改稱長橋區,並將原石榴區的查嶺鄉劃歸長橋區管轄。同時,全縣行政區劃再做調整,區轄下共有102個鄉和5個鄉級鎮。

1958年3月,撤銷區和直屬鎮的建制,全縣合併為53個鄉(鎮)。

1958年9月,撤銷鄉的建制,全縣先後成立10個人民公社,3個農林場。人民公社把基層政權組織和經濟組織合二為一。公社下面設置管理區,管理區下面設置生產大隊。全縣共分50個管理區256個大隊。

1960年5月,撤銷浯江人民公社,併入舊鎮人民公社,全縣只存9個人民公社。

1961年7月,撤銷管理區,全縣重新劃分為26個人民公社,3個農林場,其名稱如下:

城關公社、霞潭公社、鹿溪公社、石榴公社、象牙公社、盤陀公社、長橋公社、官潯公社、南浦公社、佛曇公社、湖西公社、前亭公社、文安公社、赤嶺公社、深土公社、赤湖公社、車鰲公社、六鰲公社、舊鎮公社、赤土公社、浯江公社、霞美公社、溪仔圩公社、杜潯公社、古雷公社、沙西公社、長橋農場、白竹湖農場、中西林場。

1964年9月,全縣原26個公社合併為17個人民公社,並有5個農場、2個林場、2個鹽場、1個茶場。

1978年3月,從石榴人民公社劃出上洞、盤陀、割埔、和坑、東林、產山、倉裡、官陂、通坑、彎坑10個大隊成立盤陀人民公社。

1980年9月,從城關人民公社劃出綏東、綏西、綏南、綏北、南門5個農業生產大隊和1個居民大隊成立城關鎮(1982年3月改為綏安鎮),為縣直屬鎮。

1984年9月,政社分開,原人民公社改為鄉(鎮),原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全縣有綏安、佛曇、舊鎮3個鎮,城關、石榴、盤陀、長橋、南浦、赤土、杜潯、沙西、古雷、霞美、深土、六鰲、赤湖、前亭、赤嶺、湖西16個鄉(其中赤嶺、湖西為畲族鄉)。

1985年5月,從長橋鄉劃出官潯片的西北、溪坂、錦江、康莊、春建、趙厝、省爐、洪霞、下爐9個村成立官潯鄉。

1987年6月,白竹湖華僑農場分為白竹湖農場和南山華僑茶果場。

1987年8月,從佛曇鎮劃出馬圩、後康、仙都、文安、京野、林埭6個村重設馬坪鄉。

1988年5月,撤銷城關鄉建制,將原城關鄉的行政區劃併入綏安鎮,同時將杜潯鄉和赤湖鄉分別改為杜潯鎮和赤湖鎮。

1989年,全縣共分為5個鎮,15個鄉,11個農、林、茶、鹽場,293個行政村(含居委會),50個作業區和19個工區。各鄉鎮場名稱如下:綏安鎮、舊鎮鎮、杜潯鎮、佛曇鎮、赤湖鎮、赤土鄉、古雷鄉、沙西鄉、霞美鄉、六鰲鄉、深土鄉、馬坪鄉、前亭鄉、南浦鄉、官潯鄉、長橋鄉、石榴鄉、盤陀鄉、湖西畲族鄉、赤嶺畲族鄉、大南坂農場、萬安農場、石古農場、長橋農場、白竹湖農場、南山華僑茶果場、中西林場、下蔡林場、玳瑁山茶場、竹嶼鹽場、杜潯鹽場。

1990年,漳浦縣共轄7鎮(綏安、佛曇、赤湖、舊鎮、杜潯、霞美、官潯)、13鄉(石榴、長橋、南浦、前亭、深土、六鰲、赤土、沙西、古雷、盤陀、馬坪、湖西〈畲族〉、赤嶺〈畲族〉,共有7個居委會、279個村。

1997年,漳浦縣面積1981平方千米,人口77萬,轄轄16鎮2鄉2民族鄉:綏安鎮、舊鎮、佛曇鎮、赤湖鎮、杜潯鎮、霞美鎮、官潯鎮、石榴鎮、盤陀鎮、長橋鎮、前亭鎮、馬坪鎮、深土鎮、六鰲鎮、沙西鎮、古雷鎮、赤土鄉、南浦鄉、湖西畲族鄉、赤嶺畲族鄉,縣政府駐綏安鎮。

2003年,漳浦縣轄17個鎮、2個鄉、2個民族鄉。

2008年,漳浦縣下轄:綏安鎮、舊鎮鎮、佛曇鎮、赤湖鎮、杜潯鎮、霞美鎮、官潯鎮、石榴鎮、盤陀鎮、長橋鎮、前亭鎮、馬坪鎮、深土鎮、六鰲鎮、沙西鎮、古雷鎮、大南坂鎮、南浦鄉、赤嶺畲族鄉、湖西畲族鄉、赤土鄉以及漳浦鹽場、萬安農場和玳瑁山茶場。[1]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佈《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漳浦縣在其中[2]。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4月,漳浦縣下轄17個鎮、4個鄉(含1個民族鄉):綏安鎮、舊鎮鎮、佛曇鎮、赤湖鎮、官潯鎮、石榴鎮、盤陀鎮、長橋鎮、前亭鎮、馬坪鎮、深土鎮、六鰲鎮、大南坂鎮、湖西畲族鄉、杜潯鎮、霞美鎮、沙西鎮、古雷鎮,全縣下設50個社區、居委會,292個村民委員會、15個農場、1個林場、1個牧場、1個果場、45個作業區、工區、5個工業園(含古雷港經濟開發區);另外,管轄漳浦鹽場、萬安農場、中西林場、玳瑁山茶場、南山華僑茶果場、大南坂農場、白竹湖農場、石古農場、長橋農場及升級經濟開發區綏安工業開發區。其中古雷港經濟開發區由漳州直轄,杜潯鎮、霞美鎮、沙西鎮、古雷鎮、下蔡林場、杜潯鹽場歸古雷港經濟開發區管轄。

漳州市漳浦縣行政區劃表

地區

面積

下設地區

綏安鎮

128平方公里

綏東社區、綏西社區、綏南社區、綏北社區、南門社區、石齋社區、道周社區、油車社區、東街社區、南街社區、北街社區、城西社區、朝陽社區、城北社區、鹿溪社區、威惠社區、華府社區、大亭社區、西街社區、城東社區、轅門社區、鹿溪村、爐尾村、黃倉村、麥埔村、草埔村、下梧村、頂下草村、大埔村、英山村、後港村、溪南村、京裡村、馬坑村、寨窯村、查嶺村、樓腳村、後潭村、羅山村、下店村、先鋒農場、和埔農場、紅旗農場、衛星農場、大洞農場

舊鎮鎮104平方公里舊鎮居委會、城外村、舊城村、郭厝村、秦溪村、石橋村、玉厝村、甘林村、林美村 、梅竹村、梅宅村、後埭村、西埔村、獅頭村、白沙村、橋頭村、埔尾村、巖埭村、苑上村、潭仔頭村 、浯江村、山兜村、後壟村、東厝村、山仔村、寨內村、上蔡村、下示村、西示村、青年農場、烏石農場

佛曇鎮80平方公里佛曇居委會、園東村、石埕村、岸頭村、先鋒村、下坑村、下蘇村、吟兜村、新安村、港頭村、人坪村、東坂村、白石村、後許村、後社村、軋內村、整美村、花林村、洞野村、石門村、岱嵩村、歐厝農場、坑作業區、古山作業區

展開全部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漳浦縣地處閩南金三角的南部,東臨臺灣海峽,南望東山、汕頭,北接漳州、廈門。漳浦縣位於福建東南沿海南端,在北緯24°6'-23°32'、東經117°35 '-117°58 '之間。東臨臺灣海峽與臺灣隔海相望,南隔東山灣與東山縣對峙,西南與雲霄縣相連,西及西北與平和縣、龍海市毗鄰,北及東北與龍海市接壤。從縣城綏安鎮北往漳州56公里、往福州373公里,東北往廈門125公里,南下汕頭176公里。舊鎮碼頭東到臺灣高雄143海里,北上廈門66海里,南下香港278海里。[4]

地形地貌

縣境負山面海,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階狀展延。地貌有山地、丘陵、河谷、盆地、平原、灘塗、半島、海灣(垵澳)、島礁等類型。[5]

縣境內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為低山丘陵,東南部面海。地貌依次為低山—丘陵臺地—河谷盆地—濱海小平原—灘塗、島礁,山脈河流與地勢同一走向。海岸線連綿曲折長達216公里,居福建省第二位。[6]

氣候

漳浦縣境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然而溫度、雨量、日照等氣象季節差異甚大。[7]全年平均氣溫21°C,基本無霜,年平均日2119小時,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132.76千卡/平方釐米,年平均降雨量1524.7mm。

受地形影響,縣境可分為西北部山地和高丘陵區、中部平原區、沿海地帶3個氣候分區,在氣溫、降雨量等方面有差異。在一般情況下,西北部山地和高丘陵區氣溫低於中部平原區1~2℃,中部平原區又低於沿海1~2℃。並且,一日夜之間的氣溫差異,西北山地和高丘陵區大於中部平原,中部平原又大於沿海。降水量山地多於平原,平原多於沿海。[8]

西北部山地和高丘陵區:包括官潯、長橋、馬坪、南浦、赤嶺、湖西等鄉鎮及石榴鎮上半部。年平均氣溫18℃,最高33℃,最低-4.7℃,年平均霜日5~6天,海拔最高的石榴鎮車本村每年有霜日。年平均降水量1750毫米。[8]

中部平原區:包括綏安、舊鎮、赤土、盤陀等鄉鎮。年平均氣溫21℃,最高33℃,最低-2.4℃,年平均霜日3~4天,有的年份無霜。年平均降水量1434.4毫米(其中盤陀鎮的梁山南坡1700毫米)。[8]

沿海地帶:包括佛曇、赤湖、前亭、六鰲、霞美、杜潯、沙西、古雷等鄉鎮。年平均氣溫20℃,最高28℃以上,最低3℃,全年無霜,年均降水量100毫米,其中近山處1170毫米,半島900毫米。[8]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土地總面積213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7.8萬畝,山地182萬畝(含草場面積24.1萬畝),灘塗面積51.2萬畝(含淺海灘塗27.6萬畝),三者比例為1: 3.2: 1。主要土壤類型為赤紅壤、紅壤、沖積土、風沙土、鹽鹼土、水稻土六類。[6]

礦產資源

境內已探明的有花崗岩、玄武岩、輝綠岩、青麻石、稀土、高嶺土、鏽石等數十種礦產資源。其中,高品位的三水型鋁土礦儲量達80萬噸以上,是全國三大名礦之一;稀土儲量300萬噸,玻璃砂儲量近億噸;花崗岩和玄武岩的儲量分別上億立方米,並有16個花色品種是優質無害板材岩石;海水含鹽量高,是福建省的主要鹽業生產基地。[6]

鋁土礦

生物資源

優越的氣候條件造就豐富的亞熱帶動、植物物種資源。亞熱帶植物種類繁多齊全,主要樹種有榕、杉、松、柏、樟、柯、桉、楓、蘭相思、木麻黃、竹等160多種;草本植物有11個科52種。熱帶亞熱帶水果有鳳梨、龍眼、荔枝等眾多品種。陸生脊椎動物達191種,其中兩棲類7種,爬行類20種,鳥類148種,獸類動物16種。昆蟲150種。[6]

經濟

綜述

漳浦在遠古時期就開始發展生產。先民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的荒蕪江南海疆,也已能生產戈、錛、鏃石器工具及龜紋陶罐。至古綏安縣時代,縣人就具備較高的土建技術,農業和手工業不斷髮展。唐代,社會經濟獲得較大進步,農業生產進一步開發。明代,經濟有長足發展。隆慶間開放海禁,與海外貿易往來更加頻繁,舊鎮港更加繁榮,使漳浦名優產品走向世界,獲得“金漳浦”讚譽。明中期,手工業有極大發展,技藝精湛;農業、果漁業迅速開發。清初,漳浦經歷“遷界”、“海禁”、“復界”之苦,經濟衰落。清中期,全縣經濟有所發展。清末,國際列強紛紛侵佔中國,漳浦經濟建設受到破壞。民國時期,農業科學技術在縣內得以推廣,經濟效益有所提高。[9]

1989年,漳浦已成為糧食、糖蔗、水果、水產商品生產基地縣。通過工商聯營,引進科學技術和“三資”辦企業,縣內充足豐富的農業高、優、特產品,尤其是水果、鮮活水產品、畜牧產品、糧糖產品和優質石料板材等礦產,已為發展食品、建材等工業打開廣泛的前景。[9]

2012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05.9億元,可比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52.5 億元,可比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78.9億元,可比增長21.6%;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74.5億元,可比增長10.9%。實現工業總產值201.7億元,可比增長2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80.9億元,可比增長21.4%;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52.8億元,可比增長21.4%;規模工業企業超150家,其中產值上億元企業超40家。實現公共財政總收入20.87億元,同比增長39%;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實現14.09億元,同比增長45.8%。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27元,同比增長14%;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64元,同比增長14.1%。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9億元,同比增長17.4%。物價水平維持穩定,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由2011年的105.1%降低為2012年的102.1%。實現外貿出口總值5.3億美元(不含古雷),同比增長16.9%。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0.99億美元,同比降低57.1%,其中縣域部分0.95億美元,同比增長78.3%。地區生產總值和工業總產值雙雙超200億元,財政收入超20億元,連續兩年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0]

第一產業

漳浦地處南亞熱帶,光照充足,雨量豐沛,山地丘陵164萬畝,現有耕地51.40萬畝,發展農業有著優越的條件。自唐建縣後,農民開山闢地,至宋代水稻、水果開始發展。明代圍海造田,推廣先進農業生產技術,修水利,改進農具,引進稻、薯、麥、豆、花生、果樹良種。至清代成為有名的米穀、花生、蔗糖輸出縣份。[11]

楊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農村常受戰亂破壞,農民也受盡勢家豪強壓榨之苦,賴以生產生活的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封建地主階級手中,受盡田租、高利貸剝削。農業耕作條件差,耕作粗放,作物產量低,部分農民離鄉出國謀生,農村經濟蕭條。[11]

1950年11月開始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耕者有其田,解放了生產力。1951年開展農業互助合作,引導農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在合作化的基礎上狠抓農業“八字憲法”,落實增產措施,加強農業耕作技術指導,發展糧、油及多種經營生產。1956年糧食總產99250噸,花生總產5550噸,分別比1949年增長31%和25.6%。1958年“大躍進”開始,生產計劃高指標,生產措施瞎指揮,上報產量浮誇風,收益分配搞平調,挫傷農民積極性,加上1959~1961年自然災害,造成五穀歉收。1960年糧食總產量106660噸,比1958年110240噸減產3.2%,一度出現困難。[11]

1961年貫徹執行國民經濟調整方針後,恢復了以生產隊為基礎的三級所有制,在農業生產上貫徹“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逐步恢復正常的農業生產,1965年糧食總產量達152690噸,比1960年增長43%,多種經濟獲得較大發展。1966~1976年在農業戰線上推行“左”的錯誤。1968年,公社在農業學大寨中推行“政治評分”,取消按勞取酬,取消社員多種經營,農業生產又一次受到嚴重干擾。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總產量、總產值出現波浪式起伏。[11]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建立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自主經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空前高漲,提倡科學種田。在耕作技術上大面積推廣雜優水稻、配方施肥等技術措施,實現糧食一年三熟三高產的改制,出現一批畝產噸糧鄉鎮。同時大力發展畜牧業、蘆筍、食用菌等創匯農業。[11]

美麗的大漳浦


美麗的大漳浦


美麗的大漳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