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則》速讀:一則讀完就讓人想要馬上行動起來改變的故事

《1%法則》速讀:一則讀完就讓人想要馬上行動起來改變的故事

封面

你好,今天為您解讀的書是《1%法則》,它的副標題是“一則讀完就讓人想要馬上行動起來改變的故事”。它並非是一本單純的講訴方法論的書,而是將方法論融合在故事之中。我們將會與主角“肯”的視角,一起體會讓自己改變的心路歷程。


我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1%法則》速讀:一則讀完就讓人想要馬上行動起來改變的故事

對現實的焦慮

現代社會的許多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焦慮,都會有遺憾。也都會有想要提高自己的想法。每當看到那些傑出的人透過螢幕和文字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心裡總會帶有羨慕和妒忌之情。

“如果我當初….”,“如果我有那麼多時間的話…”

面對自己當下的處境以及“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想法隨處可見,想改變自己的想法也時時刻刻的在煎熬著我們的內心。

最後可以成為被人羨慕嫉妒恨的那些優秀者卻還是少之又少,大多數的人還是會在原地打轉,仰望著高處耀眼的星辰,最後向命運低頭。

本書的故事則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法則,只要微弱的改變,就能影響我們的人生軌跡,成為更好的自己。下面請讓我們細細品讀。


第一課 1%的奇蹟

故事的主要人物,也就是本故事的主角叫做“肯”,可以理解為街頭霸王中的那個“肯”,造型帥氣,金髮碧眼。只不過沒有那麼壯實。

他與妻子一起養育著可愛的兒子和女兒。可是他們的關係並不好,夫妻常常吵嘴,孩子們之間也一樣。

無論是家庭和工作都好像脫軌了一樣危機四伏。誰都不知道為什麼會突然進入這樣的情況。可能這就類似“中年危機”吧。

所有的事情都一團糟糕。

在一個週六的早上,肯去觀看兒子傑克的足球比賽。美國的學校都會有足球隊,哪怕是中小學也一樣。不同的學校都會有比賽。

傑克的球隊成績一直不好,這次比賽的對手還是去年羞辱他們的那支球隊。

可是比賽卻出乎意料,大部分時間都是有傑克的球隊在控球,面對敵人的步步緊逼,他們都能更關注教練的指示,快速反應,齊心合力,表現的非常出色。與去年的表現判若兩人,但是我方和敵方球隊的構成還是去年的那些。包括雙方的指導教練都沒有換過。

《1%法則》速讀:一則讀完就讓人想要馬上行動起來改變的故事

兒童足球

比賽結束後,肯去拜訪了傑克球隊的教練,向他表示了祝賀與感謝,並向他詢問了如何做到僅僅一年就有這般進步的原因。

吉姆教練將他帶到了一處可以坐下聊天的地方,開始講述了他的秘訣:

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只要我們想的出來的比賽項目,金牌的獲得者與第四名的平均差距都在1%之間。雖然我們都只會記住金牌獲得者,但是其他參與者與金牌並沒有1%以上的差距。

無論領先者做什麼,都無法與其他競爭者拉開100%的差距。那麼拉開1%的差距呢?在數百件事情上面,即便是我們這類凡人都可以做到比之前優秀1%,這就是“1%法則”。這個法則也可以運用在所有能想到的事情上面。

吉姆教練訴說了他用這個法則讓球隊的孩子們在很多方面優秀1%,然後不斷的疊加,最後為今天的比賽獲得了勝利。不光是獲得了勝利,也讓孩子們得到了提升。

肯聽了吉姆教練的訴說之後,開始思考是否可以運用“1%法則”來對現在自己的糟糕狀態有更明顯的改善呢?

“這個解決方案也適用於職業發展嗎?”

吉姆教練給予了肯定的答覆,也答應用這個方法來幫助肯,讓現在一團糟的人生中把握住正確的方向。

首先要做的,是讓這位父親先決定一個時間,會有五位不同的專家對他進行輔導。吉姆教練當時也是通過朋友的介紹後,受到這幾位專家的指導後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如果說吉姆教練是發現了“1%法則”的話,那幾位專家就是早在吉姆教練發現這個法則之前就一直在對該領域進行研究和實踐。他們各個都是各自領域的卓越者。

這不是一個秘密組織,也沒有秘密協議,僅僅是個俱樂部而已。他們很樂意接納那些準備作出改變的人。

如果肯決定好了的話,可以隨時通知吉姆教練,他會安排好下面的事情。

“相信我,這次旅行會讓你受益匪淺。”

如果有人在旅行中發現了新的自我的話,那麼與不同的人進行交流,同樣是一場受益匪淺的旅行。


第二課 投入與動力

回到家後的肯翻來覆去的思考著吉姆的提議。看著一團糟的家庭與工作,很難說提升1%會有多少的改善。但從吉姆教練的那裡看下來,他比去年更好了。

肯無力改變妻子和孩子,更無力改變工作。唯一可以改變的只有自己。如果不能扭轉現在的局勢,等待著的只有家庭的分裂。一直以來自己所為家庭投入的那些精力就會全部白費,未來的命運只有無盡的懊惱和悔恨。

起碼為這個該死的結局做點努力吧。

“Just do it!”

他下了一個決心,哪怕不會變的更好,也比現在的一團糟差不到哪裡去。思考了一晚上後,第二天凌晨撥通了吉姆教練的電話,約定了見第一位教練的時間。

在見面之前,肯先在電話中與第一位教練進行了攀談。他叫卡洛斯,是一位銷售經理,也是最適合帶領肯入門的最佳人選,擅長激勵別人。

大約過了三週,肯在高爾夫球場上與這位教練見面了,畢竟卡洛斯作為銷售經理的工作非常繁忙。

見面之後做了簡短的介紹,然後開始了一場愉快的高爾夫球切磋。雖然肯並不喜歡打高爾夫球,也只能陪著這位導師玩玩。兩人邊打邊聊,逐漸熱絡了起來。

卡洛斯看著肯打球的姿勢,一邊指導,一邊做著示範,即便只能讓肯獲得一點點進步,卡洛斯也非常的高興。不到一會兒,肯的球也打的順手了起來,打球的時候也有了一種滿足感。

從攀談中得知卡洛斯幾天後要去參加一場會議,如果他們不再開始課程的話,下次見面就寥寥無期了。

休息的時候,肯拿出自己的筆記,那是從吉姆教練的交談之中記下來的,並翻閱給卡洛斯看。

卡洛斯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能確定哪些方面你可以提高1%嗎?”

肯可以想到許多事情可以改變,聯想到這些事情如果全部提高1%的話,自己的現在的情況一定會好轉。他能夠想起可以做改進的事情。

然後第二個問題,“為什麼不著手去做呢?”

這個問題把肯給問住了,都想不出一個好答案。勉勉強強的表示“我沒有動力,所以也沒幹什麼事情。”

“因為沒幹什麼事情,所以沒有動力。”

卡洛斯指正了他的話,並開始他的課程。

我們都在尋找一種可以充滿動力的做事方式。所以可以導出一個結論:有了動力才會行動。那麼拓展一下,有更多的動力就能做更多的事。換句話說提升動機就能帶來增長。

肯聽的一臉迷茫。

卡洛斯詢問他剛才第一次打球的時候有什麼感覺?肯的回答是很糟糕。當被問及後來他取得了一點進步之後再打的感覺呢?得到的回答是開始期待下一次擊球了。那麼我們把剛才的“有了動力才會行動”反過來看呢?

“做的更多,動力也會隨之提升。改進行動,動力也會增加。” 就像剛才打高爾夫球一樣。

動力引向行動,充滿動力,就會有所行動。但是太多人忘記了動力來自於所取得的成就。一件事做的越多,就越有動力。這是一個自動供給的週期循環。

肯回憶起小時候學游泳的時候,一開始對課程一點興趣都沒有。但是當學完了基本課程,不會溺水之後反而開始喜歡了。最後還加入了游泳隊拿到過獎盃。

看到肯領悟的如此之快,卡洛斯很是欣慰。可是肯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真的那麼簡單,為什麼很少有人成功呢?一定有那種天賦異稟的人才能執行這個準則吧?

卡洛斯沒有回答他的問題,反而說了一個自己的故事。

年輕時候的卡洛斯不喜歡公共場合講話,每次都刻意避開或者不開口。可是有一次他決定打破這個局面,對其他的銷售代表進行授課培訓。雖然事後反響平平,但卻給了他莫大的成就感。之後他主動承擔了更多的類似工作。他在逐漸提升自己,現在已經是個可以面對萬人會議侃侃而談的銷售經理了。

真正的問題不是方法的簡單,而是從哪裡開始。

無論多小的事情,一旦完成了動力就會越來越強,然後就會更多的做這件事情。之後再獲取更強大的動力….

但是目標要明確,非常的重要。如果用這個法則去激勵那些不符合總體目標的事情,無異是無用功。

正確的事應該是對自己的總體目標有幫助的才行。卡洛斯的目標是做一個優秀的銷售代表。因此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優化他的電話銷售,選擇正確的群體,找出他們的需求,而不是讓自己的網球技術更好。

其核心概念有2個:“做正確的事”,“以正確的方式做事”。

一旦確定做的事情是正確的,就得確保以好的方式來做事。

肯聽取了這些意見之後將它們記錄在了筆記本上,並計劃在接下來的30天中堅持從一件小事進行入手,不斷的進步。

結束了這次授課之後,肯將其原則堅持了十天,發現做事情的動力更強了,不斷的完成一件事情,給了他更大的動力。

每當回憶起卡洛斯告訴他的理論時,他都驚訝其理論的簡潔和強大,且效果驚人。

現在他可以進入下一階段了。


第三課 人生的槓桿無處不在

這一次他將去拜訪一位名叫帕特的物理學教授。她獲得過很多獎項,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有了許多驚人的突破。她住在一座小山上,從山頂可以俯瞰整個城市。

帕特打開了門,迎接了肯的到來。可是這位物理學家的打扮還是讓他大吃一驚。一身休閒打扮之餘,腳上卻穿著一雙很高檔講究的高更鞋。一般休閒打扮是不會配高更鞋的,尤其是在家裡更不會穿高更鞋。

注意到肯的疑惑之後,帕特答應一會兒在授課的時候會對這件事情作出解釋的。

一杯咖啡下肚,肯的緊張略微平緩了一點,並將卡洛斯告訴他的“更多的行動,更多的動力”告訴給了帕特。必須得讓這位教練知道自己的程度之後才能因材施教。

帕特靜靜的聽取了肯的講述,稱讚了幾句後兩人走到當前所在的客廳盡頭。角落裡放著很多的玩具和健身器材,還有一個空氣曲棍球桌。

《1%法則》速讀:一則讀完就讓人想要馬上行動起來改變的故事

空氣曲棍球桌

物理學家將一個冰球放在桌上,將它取名為“什麼都不做”。如果要這個冰球開始移動,需要一點動力。而沒有動力的時候它會一直停在那裡。

除非冰球被擊打,然後會開始移動。這也是牛頓的“第一運動定律”:任何物體都會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

就是說,物體靜止,它會一直靜止。如果動起來,它會一直處於運動狀態,除非有外力發生作用。

“摩擦力!”

一種看不見的力量讓運動狀態慢慢轉變到了靜止,如果不再重新擊打冰球,它就會停止下來。而停下來的力量放在人的身上,就是惰性。因此卡洛斯傳授的“有了動力才會行動”、“更多的行動產生更多的動力”才更凸顯了其價值。

僅僅開始動起來,從細微處進行改變就能克服最初妨礙我們進步的惰性。然後所產生的動力就會推著我們前進,只要朝著正確的方向,就會不斷的進步。

帕特將肯帶到了自己的辦公室,然後說起了自己的故事。

實驗室開始實行遠程辦公的時候,帕特在家裡建立了辦公室。因為那樣可以省去上下班路上的2個小時。在家工作可以更好的專注於工作。一開始是這麼認為的。可結果完全出乎意料,白天的時候有許多的家務事要做,工作只能放到晚上在做。為了節省時間在家辦公,卻比在公司工作更累,還要通宵達旦的工作。

於是,她抬起了腳上的高更鞋。她的姐姐送給她這雙鞋,告訴她只要穿上它就是在工作,脫下代表下班。

然後奇蹟發生了,僅僅這一點點的改變,讓工作效率大大的提高。

這就是在小的事情上進行改變產生重大結果的例子。

肯深表同意。

(這裡再舉一個例子:雖然我不是很喜歡瓊瑤老師,但她的工作狀態也是如此。雖然她在家寫作,不過每次寫作之前都會精心的化妝,穿上最喜歡的衣服,然後坐在書桌前開始寫作。這與帕特的方法有無數的相似點。)

帕特又用物理學的方式來比喻:

“給我一個足夠長、足夠結實的槓桿,給我一個支點和一個可以落腳的地方,我就可以撬起整個地球。”這是古希臘的阿基米德所得出的“槓桿原理”。

《1%法則》速讀:一則讀完就讓人想要馬上行動起來改變的故事

阿基米德的“槓槓原理”

與全部的努力相比,正確的小改變會產生巨大的效果。世界上的大部分精英都善於識別和利用具有高槓杆效應的機會。

選擇正確的小改變非常重要。穿一雙鞋子可能並不是什麼大事,結果卻是驚人的。

也可以叫做20/80法則。全世界20%的人擁有80%的財富。一個公司的20%的產品卻帶來了80%的收入。學校的老師常常把80%的精力放在20%的精英學生的身上(笑)。

對我們來說也一樣,20%的工作行為就可以產生80%的工作結果。人生來說應該把眼光放在真正需要關注的事情上,而不是無用的事情上。小到自我管理,大到管理國家,哪個不是相同道理呢?

帕特又提起了卡洛斯。那個銷售經理把“1%法則”的思想解釋給公司的同事聽,讓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提升“1%”。

誰會拒絕“1%”的提升呢?

雖然每個人都有了細微的提升,對公司來說卻帶來了相當大的提升。這1%就是高槓杆的體現。

(再列舉一個例子:前不久已經下映的《冰雪奇緣2》,相比她的上一部,在更多畫面上細節做了微弱的提升。或許這些微弱到幾乎不可見的提升沒人會去注意,但是在許多微弱地方的提升會拉昇整體的視覺效果。這也是2的畫面要比1做的更驚豔的體現,而很少有人能具體發現讓畫面提升的每一個點。)

周圍的人一旦看到了有所成果,就會更有動力去嘗試其他新的東西,他們會做的更多。

肯聽到這裡覺得大有收穫,但卡洛斯的故事只發生在那種超大規模的公司,對小型公司以及個人是否真的管用?

帕特很滿意肯的疑惑,表示自己雖然是物理專業,但是越是在物理的海洋中遨遊,越是會覺得物理定律適用於看到的一切事物,以及無法看到的。這些原則更能適用於生活中的每個方面。

物理學家又說起了她的故事,作為研究人員她對婚姻和家庭沒有更多的投入,這點肯也深有體會。但是後來她僅僅從微小的事情開始做起,比如與家人說話時不再三心二意。傾聽他們的話語盯著他們的眼睛全神貫注。每週親自下一次廚房…

這些微弱的改變很快便收穫到了家人的更多擁抱,以及更多的對其關注。

而這也是有科學依據的。

如果身邊有個肥胖的朋友,那麼我們超重的概率就會增加。如果我們吸菸,朋友已經戒菸,那麼戒菸成功的概率會增加。

自身的改變會帶動身邊的變化,這裡並不是說一定是框定在我們認識的人之中。不知道的陌生人也有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肯對此表示疑問。

帕特繼續說了下去。如果我們開心,鄰居的開心概率會增加34%;我們的配偶開心概率會增加8%;住在遠處的兄弟姐妹的開心概率會增加14%;朋友的開心概率會增加10%,其他還有跟多不知道的正面轉變。

因此僅僅是1%的正確,可以引起更多的群體效應。只要周圍能夠察覺到你的改變。

肯聽完這個結論後又驚又喜,僅僅是1%的改變就能帶來群體效應。而這群體效應又會帶來巨大的正面改變。

“每次1%”。

帕特又提醒了這一句。

如果說第一課的教練卡洛斯告訴了肯如何獲得動力以及從哪裡開始,第二課的教練帕特則告訴了他一旦開始改變之後會造成何種可觀的後果,其背後的原理所在,以及應該去尋找那些讓結果產生重大改變的小的改變。

將兩課細細品味之後,肯結束了這次的課程。並向帕特表示了自己的感激,約定了有時間一定會去聽帕特的物理課。到時候一定會讓他受益匪淺。

他迫不及待的準備見到第三位教練了。


第四課 正確的練習以及從當下開始

回憶起吉姆教練的話,肯越來越認定這次旅行的確是值得的。他已經行走在卓越的道路上了,或許這就是行動越多,動力越多。

肯來到了碼頭,那裡停靠著各種各樣的帆船。第三位教練鮑伯就在其中一艘船上等著他,這次他們要出海航行,同時進行課程。

在船離港之後,鮑伯指了指遠方的一個點,那裡便是目標點。航行的途中,肯盡力的將自己所知道的帆船知識運用在如何拉帆上,由於只懂得一些理論知識,累的手忙腳亂。而一旁的鮑勃則完全駕輕就熟,還能遊刃有餘的幫助肯。他們的課程也由此展開:

如果遠方的小島是我們的目標,那麼必定會有無盡的阻力等待著我們。也許我們需要調整一下角度來繼續前進。就像帆船一樣,無論風向如何變,只要我們的目標明確,就可以利用它們幫助我們前行。而它們是指包括風向在內的一切技能。

可是一旦我們的航向已經偏離了,哪怕是偏離1%,也會完全錯過目標。到時候會耗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再返回來,或者會遇到更多的不測。

短途目標可以修正的回來,長期目標則非常難。如果這次航行目標是英格蘭,僅僅1%的錯誤也會讓他們滑到法國或者愛爾蘭。

1%的正確非常重要,鮑勃用肯定的語氣重申了這一點。

肯觀賞著鮑勃遊刃有餘的航海技術。這時才注意到鮑勃的帽子底下是一頭銀髮。

當鮑勃聽到肯對他的猜想之後,搖了搖頭。鮑勃出生在農場,別說大海了,游泳池都很難看到。他在十幾歲的時候表哥搬到了湖邊,還買了一艘帆船,這個時候他在愛上了航行。

當然他也不是天賦異稟的航行能手,也吃了不少的苦。但他參加了新手航海班,並不斷的練習,不斷的總結,花了6年時間才可以參加比賽。

說完了他的故事,話題又回到了課程之中。

世界上沒有天才,那些成功的故事鼓吹的天才都是胡說八道,都是勤奮且刻意練習的結果。

鮑勃讓肯回憶一下自己有沒有特別想做好的事情。肯的內心中所冒出的想法非常多,他的職業、家庭生活、身體健康等等許多的事情。

如果要做好,就必須不斷的練習,達到10000小時。

一萬小時定律在各種書籍中都有寫到。包括各種對歷史上的名人的研究,也都證明了那些在某個技能方面有傑出成就的人都擁有10000小時以上的練習量。

《1%法則》速讀:一則讀完就讓人想要馬上行動起來改變的故事

小提琴演奏

他用小提琴演奏者來說明不同的練習量的差別會是如何:

演奏的還可以,可以作為老師的人,投入時間是4000小時。

演奏的不錯的,可以成為專業演奏家的人,投入的時間是8000小時。

而那些精英,才華橫溢的演奏者又是多少小時呢?

答案已經擺在桌面上了。

科學家找不到一個天才,找不到一個不加以練習就可以成為大師的人。也找不到到任何一個勤奮練習,卻一事無成的人。

付出了時間和努力來練習,就會看到進步。而要看到進步,必須得加以練習。

微軟的創始人之一、偉大的程序員、世界首富、慈善家、改變世界的人之一的比爾蓋茨。在中學時期半夜就會溜出去在附近大學的計算機上學習編程。父母總奇怪他為什麼早上起來那麼難。

從哈佛大學退學的時候,他在編程上面已經花了10000多個小時了,投入的練習時間比任何人都要多。

之後,鮑勃又列舉了很多例子來證明一萬小時理論的重要性。

可是...肯的疑問又跳了出來。他在職業上已經投入了超過10000小時的時間了,為什麼還沒有達到精通的程度呢?為人父母和人際交往上也是力不從心?

按照一萬小時的理論的話,現在應該成為CEO了,再不濟也是地區負責人。這個情況並非自己獨有,很多職場人士都有30-40年的經驗,卻依然不在行。

鮑勃嚴肅的回答到,許多有30-40年經驗的人並沒有30年的經驗,只是把1年的工作經驗反覆使用了30年而已。

為什麼那些可能已經投入了一萬小時的技能並沒有達到頂級水平?這不光是練習量,還有練習質量的關係。

這從心理學家的話來說,一萬小時理論的受益者都進行了“刻意練習”,而不是“無用練習”。刻意練習主要是改善表現,並非一味的重複相同的動作。而這也並非充滿了樂趣,有時候會非常的難。

為了解釋的更清楚,鮑勃列舉了一個學鋼琴的例子,而肯年輕的時候正好學過鋼琴。

肯那時候每週一上課,週二到週五每天練習30分鐘。但是算上刻意練習的時間的話,可能一分鐘都沒有。每次練習的時候他都渴望去外面踢球。

再回想一下職場的工作,每週的練習量可能在18-20小時。因為不是上班的8個小時都在工作,偶爾打叉和偷懶的情況時時發生。

工作的20小時中,刻意練習的時間又有多少?肯算了算,大概一個月有2-3個小時就很不錯了。

這是在完成任務,而不是刻意練習。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庸庸碌碌的忙碌一天,根本找不到時間來刻意練習。

那麼每天只拿出一個小時呢?只要一個小時把一件想做好的事情做好呢?

肯聽到這裡,覺得不太可能,但把工作上的其他無意義的事情算了一下,大約每天會花上1個小時瀏覽網頁或者看電視。

假如把這些時間放在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上呢?會有什麼收穫呢?無法投入大量時間進行刻意練習的話,每天只投入一個小時呢?

實際上人生中到處都是刻意練習的機會,只是很少有人發現。關鍵是要把做的事轉化成練習。還必須要有實時的反饋,讓人可以用最快的時間知道對錯。

不斷的評估做的如何,想一想下次執行相同任務時如何做的更好。就如同教練訓練運動員一樣。

這需要常常退一步思考,花幾分鐘思考自己做的如何。定期停下來反思,也許每幾個小時就要停下來反思。

把刻意練習運用到生活中去,那麼日常工作也在練習,工作就變成了自我提升技能的途徑。我們可以自己給自己建設性的反饋,也可以讓專家來指導我們。

實際上,最好可以主動去處理一些比較難的事情。要在合理的範圍內。“行難事必有所得”,它能幫助你學習新知識,拓展自身。

就在兩人聊天的時候,肯也在不停的擺弄船帆,風不斷的變換,操控的難度正在不停的加大,他卻越來越熟練了。

面臨壓力是有好處的,只要有正確的支持,比如教練、同事、家人,只要不加掩飾的告訴你事實,就能獲得提高。但是壓力過高的話,就會到達極限點。挑戰超過了極限點的話,無論有多少的支持都無法頂住這種壓力。

話題以及告一段落了,他們的船已經停靠在了之前所指的那座小島的碼頭上了。上面有一座建築物,今晚要住在那裡了。

肯想起自己已經浪費了多少提升學習的機會,想起了那些抓住這些機會的人。想到浪費的時光,非常的沮喪。

鮑勃表示過去他也一直與其他人做比較,最後發現這沒什麼用。因為總有人做的更好。把自己與自己相互比較的時候才發有所收穫。真正重要的是今天比過去優秀了少許。

我們無法從前人的落腳點開始我們的旅途,也無法從下一處落腳點開始旅途,甚至無法從我們想去的地方開始旅途。

必須從現在所在的地方開始旅途。可以考慮明天,可以幻想未來,但當下儘自己所能才是基本的規則。

積極思考的力量雖然是好的,但思考後沒有行動的話,就不是一個特別有用的策略。也有很多人會積極思考卻不曾納入計劃,而計劃會讓我們採取行動,幫助我們實現夢想。不能僅僅幻想,重要的是去做。

兩人進入了建築物,打理好了床鋪就關燈入睡了。躺在床上的肯回憶著這一課的內容,同樣是充滿了含金量的信息。

卡洛斯和帕特告訴了他如何開始,鮑勃則告訴了他從哪裡開始以及開始之後的過程和結局。

通過在日常生活對各種事物的微小改進,適當的提高難度,及時反饋調整方向,從而達到長遠的提高和進步。

但是,他很難花上那麼多的時間去掌握技能,哪怕是一門。


第五課 大腦的可塑性

肯已經結束了三位教練的課程,也得到了第四位教練的聯繫方式。但他遲遲沒有去聯繫。

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月,他盡力的去執行之前所學的那些。每次想到要把某件事情做到極致要如此長的時間,內心就十分的不安。

他很感激這些教練的傾囊相授,心中卻也有一股怨氣。他很清楚這次旅途會有很多挑戰,但真的要經歷10000小時的挑戰才能提升1%?

肯開始質疑自己的承諾了。

吉姆教練的電話很快來了,詢問著為什麼沒有去找下一位導師。並提醒著他不會放棄這次旅途的承諾,以及當初對“1%法則”的熱情。

肯決定去見下一位教練,克里斯,她是一位心理學家。

見到克里斯之後,本以為對方會質問他的決心。但克里斯卻給了他一張舒服的椅子和一杯咖啡,耐心的聽他說完了他的疑惑。

這位心理醫生已經從吉姆教練那裡知道了肯心中的怨氣,但還是想聽他親口說出來。

克里斯認同肯對10000小時的恐懼,也理解聽到這個練習量才能讓自己提高的1%感到的恐懼。

心理學家的建議:每天至少花上一個小時用心練習某樣事情,看教程,閱讀訓練書籍,那麼一週後你就可以獲得可預見的1%的進步。

問題在於:如果只能提升1%,是否值得投入那麼多時間?

心理醫生又解釋道,從長遠來看,每週提升的1%是相對上一週的。如此反覆的話,提升1%所包含的量會不斷的增加。就類似理財項目中的複利。

隨著訓練時間的延長,技能會像滾雪球一樣的越滾越多。當過了三個月後再回首起點,可不僅僅是提升了1%,而是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

當刻意練習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這種複利是沒有止境的。

這些話讓肯的鬥志重新燃燒了起來,他拿出自己的“新年計劃”,當時正好面臨聖誕節。

她贊同肯的努力,並指出新年計劃很少會完全貫徹下去,實驗數據表明能完成新年計劃的概率不足22%。這不是質疑肯的能力,而是在持續提升方面,新年計劃是最差的方式之一。

(這裡說點題外話,我去年的新年計劃到今年還沒有完成。今年的新年計劃依然還在路上。)

並不是說新年計劃沒有用,而是它可能會造成心理傷害。大多數人的新年計劃差不多都是體重、健康、職業、社交、金錢。這些目標都太寬泛,幾乎無法馬上完成。但是“1%法則”恰恰是我們要馬上要求自己做到的。

肯看了看自己的計劃,似乎都是如此。

克里斯繼續說著這個話題,如果一段時間內完不成計劃就會傷害到個人的自尊,會變得意識消沉,有時候甚至變得絕望。這就是所謂的心理傷害。制定新年計劃的人中有25%的人甚至都無法堅持過第一個週末,剩下的75%的人也會隨著第二第三個週末開始逐漸被淘汰。

大部分人都普遍缺乏意志力。過長的時間會磨滅人的意志力,而僅僅依靠意志力是最不可能成功的方式之一。

肯還是不太滿意這個回答,認為自己是那種擁有意志的人,可以依靠意志力堅持下去。

《1%法則》速讀:一則讀完就讓人想要馬上行動起來改變的故事

大腦圖

克里斯拿出一個大腦模型,指了指頂部,那是控制意志力的大腦部位,它讓我們保持專注,處理短期記憶,解決複雜的問題。但是要它用意志力改變一種已經養成的就習慣,它就會十分的吃力。大腦深處的化學物質會作用於大腦的激勵和獎勵系統。

人們往往是不自覺的做事,並不是有意去做事。一旦每件事都要有意識的去做的話,會讓人精疲力盡。

想想我們每天都要做的刷牙,如果每次刷牙都要去意識到姿勢和動作,那會有多麼的疲倦。而每天都要做的相同事情往往是根據習慣性的下意識去操作。

克里斯讓肯回憶一下之前要進行的這些1%準則的訓練,會有什麼排斥反應?

嘗試用新的方法做事的時候,會覺得自己不再是自己,會很不舒服。

這恰巧是正常反應。

克里斯指著自己的頭,表示大腦內部是相互聯結的,嘗試新的方式沒有不舒服反倒是有問題了。問題是是否可以克服這種不適?是否堅持了30天。

肯承認當覺得不舒服的時候就會停止訓練,但停止的時間越多,再開始就會越難。然後又變回過去的樣子。

或許努力對抗這種惰性是沒有意義的,與其把精力放在對抗自己的本能上,享受生活才是必要的。

克里斯指著肯旁邊的筆記本,那裡面寫著新年計劃。那是多麼讓人不快樂,但還是花盡心思去寫了出來。實驗表明,一個人越是不快樂,越是會制定新年計劃。

放棄對抗惰性本身就會讓人很不快樂,但什麼事情都不做同樣會不快樂。

就如同把嬰兒從母親的懷中抱走,嬰兒會大哭大鬧。而我們大多數人所遇到的不適感,與這種嬰兒的反應並無不同。僅僅是嬰兒無法處理這種情況,長大後的我們會用各種方式隱藏起這種不適。又哭又鬧的方式對於嬰兒來說或許有幫助,但對於我們來說,那是應該放手的時候了。因為只是我們內心中安於現狀的狀態在發出警告而已。內心一直在告訴我們放棄抵抗,那會如釋重負。單純的依靠意志力去抵抗,很快我們就會向自己的惰性投降。

克里斯拿出一個壓力球,那是一種手指施加力量之後就會變形的一種玩具,有點類似橡皮泥。

《1%法則》速讀:一則讀完就讓人想要馬上行動起來改變的故事

壓力球

好消息是大腦是可以重塑的,就和這個玩具一樣。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大腦會生長出許多的新聯結。它會做出物理上的改變來處理新的任務。做事方式方面實現持續性改變的關鍵在於瞭解支持這些新聯結的最佳方式。

而且還出奇的簡單。選擇一種想改變的習慣,或者說是一種做事的方式。要選擇那些小而具體的改變。如果改變太寬泛,最後只會以失敗告終。就如同新年計劃一樣。

比如:我們每天起床時間是7點,那麼就改成6點。晚上早一個小時睡下。

選擇好了之後,就採用這種新的方式生活,堅持30天。然後就會變成一種無意識的做事方式了。

按照這個理論,我們很快就不需要有意識的去努力就能做到。30天后,我們可以再對另外一個習慣進行改變,如此往復。一年中起碼我們有12個習慣可以養成。只要願意不斷的提升自己,提升生活,我們可以一直這樣改變下去。

(有關30這個數字,可以去看我的上一本解讀《早起的奇蹟》,那裡有詳細的解讀。)

克里斯說了一個她自己的故事。為了要研究各種病例,桌子上總是擺滿了各種雜誌和資料。雖然閱讀量很大,但這些資料越堆越多。

這時她定了一個新的習慣,新的雜誌和資料及時觀看,把想要的資料撕下來保存。回家的時候帶一本雜誌回家,到週五的時候帶三本回家。

兩個月後,書桌上再也不凌亂了,書堆也再也沒有出現過了,心情也變的更好了。

某種程度來說,“1%法則”就像某人說的“真正開始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已經成功了80%”。剩下的只要不停的把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面就可以了,很快就能達到目標。很多事情只要不斷的重複那些能實現目標的行為,就能成為成功人士。

而那些新年計劃,不如分割成無數小而容易達到的任務,一個個應對,每次30天,就能產生持續性的提高。

但是如何度過前30天,必須得由肯自己來克服。可以為自己提供一些階段性獎勵等等的方法。

人類最明顯的習慣就是行為,一些是積極的,一些事消極的。比如抽菸就是消極的。心理習慣也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每次總用同一種方式思考,這就是心理習慣。

再說說心理習慣,也就是信念。我們還有很多“未知”的力量,他等待著我們的發掘。想象一下我們還未實現的夢想。

比如:我不是億萬富翁(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再想想自己的年紀,總會覺得很沮喪。但是換一個說法呢?

“我還未成為億萬富翁。”是不是有點不一樣的感覺?起碼會略微快樂一點。

身體與心理有著緊密的聯繫,積極的思考可以帶動我們的身體。

有研究,那些連續3周每天花20分鐘練習投籃的人,水平提高了24%。但是另外一組人沒有練習,每天花20分鐘想象如何自由投籃的人也差不多提高了23%。想象的時候,肌肉組織會經歷如同真正的運動一樣的程序。

昂首挺秀的日常姿態,一樣會充滿自信。思想能改變身體,身體也能改變思想。

最後肯還是問了一個問題,中間有幾天沒有保持訓練,會有什麼影響?

這恰巧是個好現象,成功取得改變的人,早期往往會跳過幾天。只要不將遺漏看成災難,這種偶爾的“偷懶”會更能信守承諾,一次的遺漏不意味著失敗。

第四堂課結束了,肯在回家的路上翻開筆記本,其中寫道:

1、目標可以遠大,但任務必須清晰而明確,並是可執行的。

2、保持一個積極習慣30天,就能消除大腦和身體對它的抵抗,讓提升變得更容易。

3、讓積極的思考同樣成為習慣的一部分,那會讓內心更強大。

4、偶爾的遺漏不是災難。

5、即便每天提高1%,複利帶來的收益也是非常可觀的。

總結了這幾條之後,肯終於要面對最後一課了,也象徵著他這次旅途的結束。心中的疑惑卻一掃而空,信心滿滿的聯繫了下一位教練。


第六課 無所事事的藝術

時間過了兩週,肯一直用他選擇的新方式來做事,感覺不錯。有時候覺得像苦差事,但是努力不錯過任何一天,新習慣也讓他覺得越來越舒服。周圍人對他的反饋也越來越傾向正面。

現在他坐在一座山丘上的長凳上等待著最後一位教練——傑夫。肯是開車來的,他相信這位教練一定會從山路上走過來。

果不其然傑夫揹著雙肩包,大汗淋漓的從山路上走了過來。兩人握了握手,做了簡單的自我介紹。

傑夫猜測肯一直都是個大忙人,肯也承認了這一點。表示休息對他來說就像在浪費時間,事情永遠等著他。

傑夫點了點頭,表示自己過去也是這樣的。

肯從吉姆那裡聽到傑夫是個運動員,每天必須保持訓練,並且他還有家庭,還有自己的生意。完全無法想象他不忙的樣子。

兩人向著山頂散步,傑夫說起了自己的故事。

從中學開始傑夫就想成為一名奧林匹克運動員。他很有天賦,也有毅力,做出了非常大的犧牲。每天都會接受訓練,週末時候還到幾個小時路程之外的頂級教練那裡去接受訓練。到了大學,他也完全沒有社交活動,嚴格按照進程訓練,參加比賽。22歲時候,他參加了奧林匹克運動會,第四名。他更渴望參加下一次比賽了。

第一名和第四名之間的差距其實微乎其微,但這一差距用來彌補的唯一方法就是繼續訓練,更加刻苦的訓練。

但教練告訴他,應該更多的休息。傑夫認為自己休息的話,別人就會在訓練。

肯很明白傑夫的感受。

但是傑夫的成績就開始下降,呼吸喘不過來,所有的關節都發出了悲憫,他忽略了這些信號,堅持進行訓練。

最後在比賽的時候,膝蓋支持不住,他失去了所有的東西。

之後膝蓋接受了多次手術,並花了很長的時間來進行像普通人那樣的走路,他陷入了絕望了。

後來傑夫的父親看他這個樣子不行,帶了一個朋友來開導他。也在那個時候,知道了“1%法則”。

傑夫依靠這個法則培養了一個又一個健康的好習慣。然後他又回到了學校,拿到了商業學位,並再度開始了運動員生涯。瞭解了休息的必要性,他的水平也提升了,無論是生意,還是人際關係,學習,運動,都是如此。

兩人走到了山頂,那裡有一處溫泉。許多遊客在那裡浸泡著雙腳。肯頓時明白了他為什麼要來到這裡。

為了更好的休息。

運動員們的訓練館都會有專門恢復的場所,教練也會提醒隊員們什麼時候應該努力,什麼時候應該休息。

尤其是熱水浴缸,更是運動員們最喜歡的休息項目。

《1%法則》速讀:一則讀完就讓人想要馬上行動起來改變的故事

泡澡

肯的疑問也隨之而來。

對於運動員們來說過度的訓練會導致身體的痠痛而影響發揮,那麼對於肯這樣的人來說真的有用嗎?

傑夫給出了肯定的答覆。

運動員會有壓力,生活中同樣有壓力,工作也是一樣。

不再正常的休息和進食,睡眠時間也減少,試圖做著更多的事情。這是個非常大的錯誤。比起那些工作時間小於10小時的人,每天工作10-12小時的人患心臟病的概率增加了56%。可悲的是那樣的付出並不值得,因為超過一定的時間後,人們的付出還會起到反效果。

雖然老闆不會接受這樣的看法。

1%的人之所以優秀,因為他們會專心致志的工作,專心致志的娛樂,專心致志的休息。

在任何領域,每次專心工作的時間不要超過90分鐘,之後就要好好休息一下,可以控制在15分鐘內。每天的睡眠時間最好也保持在8小時,保持正常休假。

傑夫再度提出鮑勃說的10000小時理論,其中最頂級的人每次練習最多90分鐘,練習不會中斷,但中間會安排休息時間。而最差的那組人,甚至都沒有區分練習和休息時間。

最頂尖的那組人每天睡眠時間是8.6小時,最差那組人是7.8小時。這只是實驗數據,具體每個的人的情況都不一樣。

那些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的天才,就是都市傳說。要保持身體正常運作,95%的人至少要7-8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覺得自己不需要那麼長的睡眠時間的人,第二天會需要攝入咖啡因和糖才行,但是得不到充足的睡眠,身體機能就會下降。

不過這只是平均水平,現在只睡6個小時的人還是大有人在。但像真要學習“1%法則”的話,學習那些頂級人的睡眠方式會讓你表現的更出色。

為什麼睡眠會有能力的提高呢?學習和練習難道不重要嗎?

睡眠的過程也是大腦處理和鞏固記憶的過程,因此想要進行刻意練習,必須要養成保持良好睡眠的習慣。這樣以來,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有所提升。

缺乏睡眠情緒先會不佳、很難集中注意力,更容易犯錯。想想醫生和護士在缺乏休息的情況下會釀成多少悲劇。

傑夫開始建議,每次訓練90分鐘的當下,還可以加入15分鐘以內的午睡。一項研究表明,午飯後的15分鐘閉息時間能讓下午的感覺更加敏銳。

在公司中不要因為午睡而怕別人指指點點,一旦別人發現此方法有成效後,反而會效仿。

《1%法則》速讀:一則讀完就讓人想要馬上行動起來改變的故事

午睡

包括那些備考的學生,每次用心讀書90分鐘後,就應該放下書本閉目養神個20分鐘的話則更好。

這與身體規律有關,身體從高敏銳度到遲鈍的週期大約為90分鐘。每過90分鐘就會焦躁不安,很難集中精神。有研究表明,如果工作中的人每天增加20-35分鐘的休息時間,那麼他們將不會感覺到疲乏,工作時間雖然減少了,工作成果卻不會減少。

休息會促進身體的恢復,能保持最佳狀態,這樣才更能讓工作質量保持穩定。

“1%法則”中休息也至關重要,精疲力盡的話就不可能表現的更好。

有些混蛋老闆可能不會知道,一場會議超過90分鐘就只會把事情越變越糟,卻還非常熱衷於這種事情。

對於運動員來說,休息的最好方法就是坐在浴缸裡,或者找人按摩。但是工作不是耗費體力的活,最好的休息方法自然是運動。

工作耗費的是腦力,而不是體力,那些讓神經再度緊張起來的活動,比如打遊戲什麼的反而會覺得更累。

可以去附近跑一跑,去健身房遊個泳什麼的,只要能讓心跳加快,讓肌肉和關節開始活動的都可以。每週至少3次,每次至少20分鐘即可。

身體健康的時候,工作感覺會更好。定期的大強度運動和抗抑鬱的藥物效果差不多。運動有助於夜間睡眠,減輕壓力,可以讓大腦更高效的工作。

大量的血液暢通無阻的流遍全身,大腦自然是直接受益者。

如果可以去自然環境多的地方,比如公園進行鍛鍊的話則效果更好。走進自然環境能讓大腦得到休息和恢復。繁華的街道會有許多東西引起你的注意力,反而會讓大腦更疲倦。

最後就是假期,世界上1%的精英匯定期安排一段安靜的休假時間,不被人打擾,除非有緊急情況。

如果你不給自己放假充電,那麼其他人會。你只是在艱難的熬過那一天而已。

這與之前說的20/80法則類似,把部分的時間有計劃的恢復身體,就能獲得不斷精力和時間,這樣堅持下去,日復一日,就能不斷的提升。

肯感激的在筆記上寫下了以下幾條:

1、專心並有計劃的休息

2、每天集中做事時間的時間不超過90分鐘,然後一定要休息10分鐘

3、每週運動3次,每次20分鐘以上

4、白天小睡10-30分鐘

5、保證每晚8小時睡眠

6、定期休息


第七課 旅途的終點,新的開始

肯已經見完了所有的教練,但旅途卻沒有結束。他日復一日的執行著“1%”法則。

他與同事們總能高效的完成工作,桌上的全家福照片上的每個人都很幸福。家庭的各個成員之間相互和睦,彼此相愛。想到剛開始自己的一團糟,不由得苦笑了一下。

現在的他很快樂,對自己的生活非常的滿意。看著鏡子中的自己,與以往大有不同,變的更好了。

今天是他們俱樂部聚會的日子,大家平時工作都很忙,好不容易約到了一個都有空的日子,千萬不能遲到。

地點在卡洛斯的家中,這位銷售經理正在燒烤烹製著各種食物,其他人也相繼到了那裡。相互問候,相互擁抱,相互祝福。當然還有將肯引薦入俱樂部的吉姆教練也到了。

《1%法則》速讀:一則讀完就讓人想要馬上行動起來改變的故事

朋友聚會

現在他的球隊要參加總決賽了,肯的兒子傑克就在首發名單之中。孩子們正在學習他們的“1%法則”,無論他們未來選擇什麼樣的職業道路,他們註定不會平凡。

這是給予孩子們最好的禮物。


總結

肯的旅途結束了,但他們的人生才剛剛起步。對我們來說,也是如此。這本書與另外一本《OKR工作法》都是用故事來告訴我們背後的真理。讀起來一點也不拖沓,反而有種看武俠小說的衝動,不停的往後翻。希望各位可以喜歡這本書,也不討厭我的解讀和劇透(笑)。

最後來總結一下“1%法則”的主要內容:

1、打破惰性,就能打造一種動力,然後一直處於運動之中

2、通過槓桿作用,注意微小的改變來帶動更大的改變,也就是20/80法則

3、把想提高的技能當成刻意練習,需要壓力,但不是絕望

4、堅持30天,把每一點的正向努力變成下意識的習慣,等著他開花結果就可以了。

5、給予自己一定的休息時間,疲倦的身體和大腦無法保持任務的質量。

6、“1%法則”不是讓人變得完美,只是比之前更好。

人們總是拒絕改變,卻無法拒絕“1%”的改變,如果我們能知道這些原則背後的原理和結果,那麼我們距離卓越也不遠了。

因為我們都是想變得更好的凡人,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變的卓越。同時也希望我們可以在下一本書再見。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