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 羲 1

伏  羲  1

伏羲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其發祥地是古代的成紀。古代成紀縣最初的縣址,在今秦安縣城北30公里的陽兀川金城裡。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成紀縣屬漢天水郡,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未建縣以前,於秦於漢,均屬隴西郡。這裡正處於大隴山西北坡下的葫蘆河下游河谷地帶,氣候比較溫和,宜於農業種植;且又正處於從關中越過大隴山山口“故關峽”通往河西走廊到西域的大道即“絲綢之路”上,所以在漢唐以前,其地顯得非常重要。 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外出,在雷澤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用她的足跡丈量了大人的足跡,不知不覺感應受孕,懷胎十二年後,伏羲降生了。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東晉王嘉《拾遺記》說:“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 伏羲是中國古文明代表人物的“三皇之首”,《三字經》中有,“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伏羲是神農、黃帝之前的創世英雄。伏羲是在中華民族古往今來追求文明進步歷史長河中首屈一指的英雄人物,具有開天闢地、發聾振聵的啟蒙功勳。 黃帝打敗了神農氏的後代榆網和三苗九桀的首領蚩尤,而這些決戰勝敗的英雄人物,都是伏羲氏的後代,所以不管是誰的後裔,大家都祭祀和尊奉伏羲為人文始祖。可以說,伏羲又是中國各民族共同承認的老祖宗,是團結多民族的原始親緣。伏羲文化不但具有在世界遠古文明中的先進性和科學走向,而且具有光輝燦爛的獨特民族光彩和對人類文明發展而具有的強大推動力、生命力。 創造精神是伏羲精神的核心,重視德行是伏羲作為時代領袖人物的重要標誌。伏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頭離不開女媧的配合。伏羲、女媧是由兄妹關係結合為夫婦的一對人類的始祖。古代也有把伏羲、女媧與神農氏列為“三皇”,是中國歷史上先於五帝的開闢時代的聖王,併為他們立傳。唐代的司馬貞給《史記》補寫的《三皇本紀》說: “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而王天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絃之瑟。……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無革造,惟作笙簧。……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巧補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於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女媧氏沒,神農氏作。”

這段話不僅包含了後人對伏羲這位“人文初祖”的誕生及諸多貢獻的讚頌之情,而且透露了黃河流域遠古社會從野蠻進入文明的具體情景。所謂其“母曰華胥,履大人跡而生伏羲”,實際上是當時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的反映。“蛇身人首”,“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實為伏羲氏族崇拜的龍蛇圖騰。至今海內外華人把自己視為龍的傳人,稱為龍的子孫,奉伏羲為百王之先,蓋出於此。“始畫八卦”,是伏羲氏用八種符號對自然萬物的觀察和概括,後經文王、孔子等人的演繹,由八卦而六十四卦,由六十四卦而三百八十四爻,形成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周易》哲學。“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標誌著伏羲時代人們已開始創制文字,準備接受文明的洗禮,告別結繩記事的歷史。“始制嫁聚以儷皮為禮”,說明當時人們的生活還依賴於漁獵。“養犧牲以充庖廚”,說明當時至少已有了初步的牲畜飼養或畜牧業。據東漢應劭的《風俗語通》載:“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緪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緪人也”。這就是說,女媧用黃土造人,大地上出現了成群的聰明、有智慧的少男少女們。但這工作畢竟太辛苦了,時間一久女媧精疲力竭,於是她用藤條做了一條粗壯的繩子,將它放在泥土裡一攪,試著用力一甩,那一些濺落在地上的小泥點也變成了平庸、很普通的小人物。女媧是偉大的女神,是人類的創造者,中華民族的母親。 伏羲與西方亞當、夏娃創世紀的故事一樣,伏羲、女媧在東方創世。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人類的真神。“大目、山準、龍顏”的伏羲教民漁獵畜牧,創造書契,鑽木取火,始創八卦,旋定曆法,始創嫁娶,使人類走上文明之途。後來人類遭遇洪水,人種滅絕,只剩伏羲與女媧兄妹二人,兩人不得不成婚繁衍人類。次後,女媧代伏羲為首領稱女希氏。諸侯共工與祝融爭鬥天下,頭觸不周山,天柱折缺,女媧乃以五彩石補天。這幾乎與西方洪荒時代傳說一模一樣。 長沙楚帛書出土於1942年,出土地點是長沙東郊子彈庫的王家祖山一座楚墓。墓葬年代為戰國中、晚期之交,帛書寫作年代當與此相同或稍早。楚帛書出土後數易其主,現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1966年,大都會博物館用紅外線拍攝帛書照片,圖文清晰,成為學者釋讀楚帛書的主要資料依據。 經過眾多學者數十年的努力,楚帛書文字上的分歧已經不大,已基本上可以通讀。現在,已到了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對其進行解讀的時候了。楚帛書為四方形,中間有兩組文字,一組八行,一組十三行,兩組文字上下互倒,好比八卦的陰陽魚,四邊還有文字,並配有彩色繪圖。中間八行者稱甲篇,中間十三行者稱乙篇,四邊的文字與繪畫稱丙篇。本文要討論的是甲篇,今將其全文釋寫於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