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為洩憤,竟讓人挖了徐茂公的墳,為何見到陪葬品直呼徐狡詐?

tanyou1


徐茂公本名徐世勣,因功勳卓著被唐高祖李淵賜姓,改名為李世勣,而後又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所以把名字改為了李勣,咱們民間通常都稱他的字,即徐茂公,還把他傳的神神悠悠的。

徐茂公是李唐王朝的開國功臣,封為國公,也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深受李唐統治者的器重,甚至在他死後還入了李世民的昭陵陪葬,配享高宗廟庭深受殊榮。


徐茂公是在唐高宗時期去世的,按理來講和武則天是沒有太大個人恩怨的,而且他還是大唐朝的功臣,為什麼後來武則天會挖了他的墓呢?

事情就要從光宅元年(684年)談起了…

那一年的武則天臨朝稱制成為了唐帝國實際上的掌權者,唐睿宗李旦空有皇帝之名,實際上只是個政治傀儡,這就讓地方上很多忠於李唐的功臣非常不滿,他們藉助民眾輿論,打著匡扶李唐的旗號起兵要推翻武后專政。


揚州的李敬業一馬當先,藉助其祖父徐茂公的名望號召天下勤王之師反武,還自封匡復府大將軍,並請大文豪駱賓王給他寫了一封《討武曌檄》,把武則天臭罵了一頓,然後大軍浩浩蕩蕩的朝著東都洛陽進發,結果因為雙方實力的差距過大,最終李敬業兵敗被殺,天下反武后專權的勢力基本上也不復存焉。

李敬業兵敗後,因為他是徐茂公的孫子,又在造反時旗幟鮮明的打著徐茂公的旗號,所以死了多年的徐茂公也遭到了牽連,還有就是武則天想借此機會震懾那些對她貌合神離的李唐功臣後裔,於是發動了對徐茂公瘋狂的報復,甚至掘墓砍棺。

她挖墓的目的一方面是想通過挖取徐茂公墳墓中的寶貝充盈戰爭後空虛的國庫,另一方面是在民間輿論上抹黑徐茂公,畢竟徐茂公不僅名氣大,而且官聲也不錯,且徐茂公生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國公,墳墓裡肯定少不了陪葬的寶貝。


但是掘墓後的結果卻令武則天大失所望,因為徐茂公的墓中空空如也,就幾件舊衣服,沒什麼值錢的陪葬品,反而消息傳到民間後,老百姓都歌頌徐茂公的清廉,批評武則天的暴虐狠毒,這就讓武則天心裡很惱火,並說人家徐茂公狡詐。

其實這也不是人家能掐會算,算到了武后篡位,而是徐茂公對金銀珠寶不是那麼看重,並且會有日後盜墓者的騷擾的風險,所以沒有必要安排過多的陪葬品。


納蘭談史


徐茂公作為唐初名將被賜李姓,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得以高壽善終,可是死後不久她的墳卻被武則天讓人給挖了,不挖不要緊,挖了倒是惹得武則天大怒,直呼他狡詐!


當初唐高宗李治寵愛武則天,想著立她為皇后,遭到群臣反對,當唐高宗愁悶不展時,徐茂公的回答讓他喜出望外!徐茂公只說了一句“此乃陛下家事”,這功勳元老都這樣說,李治就理所當然的不用聽別人的,自己拿主意立武則天為皇后嘍。所以從這個當面講,徐茂公對武則天是有恩的。669年,徐茂公去世,享年76歲,諡號“貞武”(這個諡號起的很有意思),陪葬昭陵,高宗親自登樓送葬,痛哭不已。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徐茂公不愧深諳為臣之道,懂得帝王心思,也看懂當時形式,所以順水推舟送人情。可是他的後代們卻沒長他的心眼兒,辜負了他的一片苦心。

684年,武則天廢唐稱帝,引起天下不滿,很多人反對,徐茂公的孫子徐敬業白白承襲了爵位卻給祖宗和後代們帶來災難。也許感覺自己樹大根深,公開起兵,請駱賓王寫了著名的《討武曌檄》,領頭討伐武則天,當然結果是反被武則天給滅了!


武則天發起威來誰都不認,剷除徐敬業後,連同徐茂公的墳也連根端了,可是挖開徐茂公的墳,卻發現裡面穿的常服和朝服一套,也就隨葬五六匹馬十個木偶,簡樸的讓人找不到一點把柄。而就這點東西尤其那件朝服恰恰表明了徐茂公對李唐的忠心!“死倘有知,亡著此奉見先帝”的遺言中只有先帝讓武則天氣憤,可是這種醋吃的太離譜了,人家總不能再多一句“和武帝”吧!就算是預見到了也不能說出來啊!對此武則天也只能鼻子裡出氣“老狐狸”了!本來這種遷怒就顯得過分了!


好在後來李顯復位恢復了徐茂公的爵位和李姓,重新安葬,享高宗廟庭。徐茂公的亡靈經過這一番折騰終於清淨了!


墨梅逸清寒


神機妙算的徐茂公對武則天有恩,死後卻被武則天下令開墳斬棺,這是因為徐茂公的孫子徐敬業起兵造武則天的反,武則天為了洩憤讓人挖開徐茂公的墳墓,沒想到挖開之後氣的大罵徐茂公老奸巨猾,武則天在徐茂公墓裡看到什麼這麼生氣?


徐茂公名世勣,字懋公。歸順唐室後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再後來李世民登基,為了避諱去掉了中間的世字,改名為李勣。

李勣和唐初的名將李靖並稱,為李唐開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戰功,曾立下三大功績:一是兩擊薛延陀,二是大破東突厥,三是擊敗高句麗。唐太宗李世民在封功臣時,李勣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

李勣家本是富豪,在他17歲的時侯,看到天下大亂就近投奔了瓦崗寨的翟讓,幫助翟讓擴大勢力,再後來蒲山公李密參於楊玄感反叛失敗,跑到瓦崗山取代了翟讓的位子,此後李勣幫忙出謀劃策,攻下黎陽,開倉放糧,十天時間就招募到二十多萬人,李密的實力大漲。

公元619年,李密跟王世充交戰失敗,選擇歸降佔據關中稱帝的李淵,李密原來所佔的地盤都成為李勣所有,李勣卻沒有選擇據地稱王,而是也選擇了歸順李唐,他沒有直接把土地、人口上表獻出給唐高祖李淵,而是派使者先交給李密,讓李密自己獻給李淵,這樣功勞就是李密的,李淵知道原委後,讚歎李勣是個純厚的良臣,下詔為李勣封賞,並賜姓李。

再後來李密反叛李唐被誅殺,李勣跟李淵上表說要去幫李密收葬,李淵同意了他的請求,李勣沒有因為害怕李淵的猜疑,為舊主李密收葬的行為再次說明李勣是個忠義之士。

李勣歸順李唐後,跟隨李世民平定四方,為李唐開疆拓土,深得李世民的厚愛,有一次李勣得了急病,李世民去看望他,看到驗方說要用鬍子燒的灰當藥引,李世民當即剪下自己的鬍鬚做藥引。李世民又曾經在閒暇中設宴,把太子李治託負給李勣,可見李世民對李勣的信任。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重,害怕太子李治駕馭不了李勣,就使了一招先抑後揚的招,將李勣貶為外官,出任疊州都督。等到李治即位後,再由李治召李勣入朝,委以重任,這樣李勣就蒙受了唐高宗李治的恩惠,李勣自然會對李治感恩戴德,為李治盡力。


李勣在武則天立後這件事上給了她很大幫助,唐高宗李治想廢掉王皇后立武則天,受到群臣的反對,李治很鬱悶,就跑去問李勣,李勣回答道:“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問外人。”李治因此下了決心立武則天為後,那些反對立武則天為後的大臣們後來都遭到了武則天的清算,而李勣因此更加得到李治和武則天的信任。

李勣頗有知人之明,對自己所喜歡的孫子李敬業曾經下過評語:“破我家者必此兒。”公元669年,李勣病逝,享年76歲,唐高宗李治為他舉辦喪事,輟朝七日,並賜陪葬昭陵。

後來果然如李勣預言,唐高宗李治死後,武則天先是廢了唐中宗為廬陵王,立李旦為帝,又由自己臨朝稱制,李勣的孫子李敬業起兵造反,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寫了一篇著名的《討武曌檄》號召天下,武則天為了洩憤,將怒火發洩到死去多年的李勣身上,下令削去李勣的官職封爵,還令人挖開李勣的墳墓。


武則天本想著挖開李勣的墳墓看看李勣有多少陪葬品,好安個貪婪無妄的罪名來反擊李敬業,不料挖開李勣墳墓後,眾人卻傻了眼,李勣的陪葬品簡單的不得了,只有一件朝服和十個木偶,這對於厚葬成風又位高權重的古人來說是寒酸的不得了,武則天直呼李勣老奸巨猾,李勣陪葬品只有一件朝服表明他就算死了也想著拜見先帝,他是忠臣,現在武則天來挖他的墳,讓武則天顯的更加卑劣,更加陰損,是極其不道德的。

武則天為了洩憤挖開李勣的墳墓,更是成就了李勣的名聲,自然大為窩火,所以大罵李勣狡詐。武則天死後,唐中宗為李勣追復官爵,並重新安葬。


歷史紅塵


徐茂公是唐高宗李治最為信任的大臣。徐茂公去世時,高宗登未央宮城樓為其送葬,望靈車痛哭。彼時,武則天尚未稱帝,徐茂公也對大唐忠心耿耿,兩人之間並無仇隙,為何武則天會剝奪其官職、挖其墳墓呢?墳墓中又究竟挖出了什麼,讓武則天直呼其狡詐?且都聽我慢慢道來。

純厚忠義徐茂公

徐茂公本名徐世績,字懋功,但民間大多稱其字為“茂公”。徐茂公這個稱呼,在隋唐演義中見得較多,而事實上在史書中都稱他為李勣。徐茂公生在隋朝末年,生在富豪之家,與其父均為富而仁,時常接濟窮人,那怕與他們素昧平生。

在茂公十七歲時,隋朝天下大亂,他與好友王伯當認為當時的李密是難得的英雄,遂結伴投奔李密。但我們知道,李密並非能成大事之人,後為王世充所敗,就歸順了李淵。李密歸順李淵後,李密原所佔有的地盤都由徐茂公管理著。徐茂公本可以憑著手中的地盤做為投奔李淵的本錢,但他認為這應該是李密的,所以也應該由李密獻給李淵。於是將所轄土地、軍民等一一造冊送去給李密,由李密呈報給李淵。

李淵知道這件事後,極為賞識徐茂公,稱他為“純厚的臣子”。

後來,徐茂公舊主李密背叛李淵而被殺,徐茂公上表李淵請求為李密舉辦葬禮,為李淵所同意。徐茂公遂披麻帶孝與李密的舊部下安葬李密於黎山南面,並等到喪期過後才離去。這種對舊主的忠義也得到了李淵的認同,李淵對他就更為信任,於是賜他姓李,是為李世績。後來李世民當上皇帝后,為避諱改為李勣(音績)。

李勣在生時經歷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均忠心耿耿,深得三位皇帝的信任和倚重,算是國之“長城”。

一代女皇武則天為何痛恨李勣,要挖其墳墓呢?

李勣對大唐王朝忠心耿耿,大唐也待他不錯。前面說到,李勣去世後,高宗皇帝親自登城樓痛哭。也就是說,李勣在武則天登上帝位前就死了,自然也不會影響到武則天登位而招致怨怒。那究竟是為何武則天要挖李勣的墓呢?這都緣於李勣那坑爹的兒子徐敬業。

徐敬業,按道理該叫李敬業,但武則天把李勣的賜姓給剝去了。所以李勣也該叫回徐世績,自然,李敬業也就變回了徐敬業了。所謂虎父無犬子,李敬業從小就善於騎射,有才華,頗有其父親徐茂公之風采。

公元684年,也就是光宅元年,武則天廢掉了唐中宗李顯,立李旦為皇帝,然後自己以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準備以此為跳板登基稱帝。她的野心引起了大唐宗室及一些大臣的不滿,他們急需一個人起來帶頭反抗。身為開國大臣後代的李敬業就承擔起了這個重任。

李敬業在揚州以已經死去的太子李賢的名義倡儀天下而起兵。這李敬業還是善於為自己的起兵制造輿論氛圍,讓手下的文人駱賓王寫下了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此文慷慨激昂,歷數武則天篡位的宗宗罪惡,其中“罄竹難書”就出自此文中。文章一經發布,響應者眾,很快李敬業手下就發展為數十萬軍馬。(至於駱賓王,就是寫下了“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的那個神童)

後面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李敬業後兵敗為部將所殺,武則天順利登上皇位。

雖然武則天最終獲勝了,但對李敬業那是恨之入骨,下召剝去李敬業的賜姓,恢復姓徐。連帶著將徐茂公都一起恨,追削去了徐茂公的爵位,還將徐茂公的墳墓挖開,將其棺材砍破。

那武則天為什麼直呼徐茂公狡詐呢?

兒子謀反,老子當然不能倖免,最好是再找出老子當初不軌的證據那裡更好,對於徐茂公,武則天就是這麼想的。當然,徐茂公一直忠心耿耿,要找到他謀反的證據不現實,那就找看他有沒有貪贓枉法。要找到這個證據,最好的就是看下他的墳墓中有沒有陪葬下鉅額財富。

可是等武則天派人挖開了徐茂公的墳墓,卻發現,裡面只有十個木偶和一些不值錢的隨葬品。

而最值錢的是一套大唐的朝服。很明顯,徐茂公讓人在他死後的墓穴中放入朝服,就是要在陰曹地府也要以臣子之禮侍奉著大唐的皇帝。

也就是說,武則天不但沒有找到絲毫徐茂公貪贓枉法的證據,反倒是更證明了徐茂公的忠心。看到這點,武則天也無話可說,只能在心裡暗罵徐茂公真是狡詐啊。


摯守靜篤


武則天並沒有說徐茂公狡詐。因為徐茂公死的時候,他的墳墓裡埋的是什麼,武則天都知道,武則天既然都知道,也就不會因為徐茂公的陪葬品而大吃一驚,懷疑他生前死後的不同了。

徐茂公,也就是李勣,可以說是隋唐時期第一流的人物,他先後輔佐過翟讓,李密,李淵,李世民,李治。尤其對於唐朝來說,他是三朝老臣級別的大功臣。

對唐高祖李淵來說,他主動讓李密獻上了他當時佔領的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這些地盤,讓唐朝不費一槍一卒佔領了廣大的中原和長江以北地區。並且後來李勣為唐朝堅守這一地區,阻止王世充竇建德等人對唐朝的進攻。

對唐太宗李世民來說,他跟著李世民,先是平定了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等地方割據勢力,統一了天下,後來又跟李靖聯手,打敗了突厥和薛延拓,立下了汗馬功勞。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隋朝皇帝費了千辛萬苦修建長城,以圖抵禦突厥的進攻,這是捨本求末,因為他們不懂得重用人才,我大唐有李勣和李靖這樣的人才,根本就不需要長城。

對唐高宗李治來說,李勣是仍然可用的老將,他幫助唐朝平定高麗的叛亂,穩定了遼東的局勢,使高麗徹底俯首稱臣,大唐周朝都穩定起來了。他一直為唐朝出力到七十六歲,七十多歲還帶病帶兵去高麗平叛。

但是,李勣是一個懂得收斂自己的人,更懂得為身後的子孫著想。

別的人,像房玄齡,杜如晦等等,為身後的子孫謀取了富貴,可是他們的子孫不爭氣,沒多久就把家給敗了,李勣吸取了這個教訓,他告誡子孫,千萬別學房玄齡和杜如晦的子孫。

因此,李勣對他的兒子說,我這些子孫,你都給我看管好,如果哪個品行不端,亂結交壞人,趕緊報告給我,我好來得及打一頓教訓一下。

我有如許豚犬,將以付汝,汝可防察,有操行不倫、交遊非類,急即打殺,然後奏知。

李勣活著的時候是這麼要求子孫的,對於自己死後的事,也考慮了很多。

他臨死對兒子李弼說,我看別人家死的時候,都埋了很多金銀財寶,是給後代留點出路,咱們家不用這樣。

至於自己死後怎麼安葬,用什麼陪葬品,他也安排好了,他對兒子說:

又見人多埋金玉,亦不須爾。惟以布裝露車,載我棺柩,棺中斂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見先帝。明器惟作馬五六匹,下帳用幔布為頂,白紗為裙,其中著十個木人,示依古禮芻靈之義,此外一物不用。

李勣死的時候,唐高宗特賜他陪葬唐太宗的昭陵,還賜給他“東園秘器”,這東園秘器,是皇家御用或特別賜給功臣的皇家棺材,你說武則天能不知道里面都放了什麼嗎?還用打開棺材看,大吃一驚嘛?要知道,武則天當時已經參政,這麼大一個功臣死的事,她能不參與?

李勣出葬的時候,唐高宗帶著皇太子和文武百官親自給他送葬到未央古城那裡,還為李勣設祭。李勣的墳墓,唐高宗也是特別賞賜仿照衛青和霍去病設計的。墳墓的外形,堆砌出來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的形狀,以表彰他抵禦和攻打突厥、薛延陀的功勞。

至於李勣被武則天挖墳洩憤,這件事就得怪他兒子和他孫子了。

李勣告誡他兒子,他死後為自己管教好李家子孫,結果他兒子沒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李家出了幾個不肖子孫。最突出的就是徐敬業。

徐敬業因為被武則天貶官,懷恨在心,於是聯合自己的兄弟,在揚州聚集了一幫人,包括大名鼎鼎的駱賓王,這些人都特別痛恨武則天,於是他們在揚州造反,打著廬陵王的名義,招兵買馬,佔山為王,反對武則天。

這個廬陵王,是唐高宗的第七個兒子,唐高宗時期第二個太子,第一個太子章懷太子死後,他繼任太子,唐高宗死後,他繼位為唐中宗,可是被攝政的武則天廢除為廬陵王。後來傳說他被武則天害死了,所以徐敬業打著他的旗號反對武則天。實際上他並沒有死。

徐敬業後來聚集了十多萬人,引起了武則天的重視,武則天派三十萬大軍南下,將他們剿滅。

由於武則天對徐敬業恨極了,所以,把李勣和李勣兒子們的爵位、封號全部都奪回,還打開李勣的棺材洩憤。

武則天當然知道徐茂公棺材裡沒什麼東西,她只是學習伍子胥鞭屍洩憤而已。

說什麼武則天大吃一驚,覺得李勣狡詐,不知道哪裡傳來的野史瞎說,有點無稽之談。

倒是唐朝野史筆記曾記載,武則天剷平徐茂公墓以後,大霧連起三日,嚇得武則天趕緊給關上了。

參考書目《舊唐書》《隋唐佳話》


西堤君


其實這個問題也很簡單,主要體現了武則天的一次錯誤決定和徐茂公的高遠眼光!


簡單介紹幾句徐茂公

徐茂公很有能力,最初他加入了瓦崗軍,和首領李密混,後來李密降了大唐,徐茂公隨之加入了李唐,他很受大唐朝廷的重用,還被賜姓李,後來就改名叫了李勣(jì)。李勣忠於大唐,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他拒絕參加到兄弟相殘之中,最後李世民勝出,仍然重用他。李勣隨李世民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後又大破東突厥、高句麗。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累封英國公。

就是這樣的一位三朝元老,配享太廟的大神,在死後卻遭到了武則天的羞辱,不過,最後受到羞辱的卻是武則天,這正是題主說的徐茂公“狡詐”。

得罪了武則天

李勣有一個孫子叫李敬業,在武則天臨朝執政時,他站出來反對武則天,與他一起的還有其弟徐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駱賓王等人,駱賓王寫了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以號召天下,一時間討伐之聲四起,李敬業很快聚集了十萬大軍,討伐武則天,武則天則派遣30萬大軍進行征討,兩軍交戰,最後李敬業不敵武則天,敗下陣來,最終屬下砍頭獻給了武則天,在這其間,武則天剝奪了他的李姓。

徐茂公受到牽連

武則天對李敬業很惱怒,她恨李敬業造反,做了不好的榜樣;她恨駱賓王的檄文,將她罵的體無完膚。武則天怒不可遏,一心要懲治李敬業,卻無處發作,苦思後,她覺得挖開徐茂公的墳墓,在武則天料想,徐茂公為官多年,陪葬品定然豐厚,正好藉此發作,收拾徐茂公一脈。

當徐茂公的墳墓被挖開後,武則天傻了眼,徐茂公的陪葬品只有一身大唐官服和是個木頭人。這樣忠於大唐、清廉處世的做法,讓武則天無法發作,氣的武則天大罵一聲:“徐茂公,狡詐!”


結語

中國歷史唯一的女帝,被李敬業討伐也是無可厚非,女帝王武則天自作聰明想收拾徐茂公一脈,最終卻鬧了一個掘忠良墳墓的罵名,她又如何能不惱怒呢?


我是野史日記,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歡迎關注!


野史日記


政治從來都是血腥的,從來沒有你濃我濃溫情脈脈,血腥與殘酷是圍繞政治鬥爭的唯一主線,每一名成功的政治家都是冷酷到底的人物。

我國曆史上唯一的一皇武則天也不例外,她發起威來,甚至連對手已經死去的祖父都不放過,竟然把死去的老人家再挖出來,完全不顧他是當年自己能夠成功上位,當上皇后的大恩人,洗刷帝國三代恥辱的名將。



遭到如此奇恥大辱的人就是徐世勣,字懋功。因為功勞賜姓李,後來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改為李勣。是名將李靖的徒弟,凌煙閣24功臣之一,戰功卓著。

李勣不僅在唐朝統一中國的戰爭中戰功彪炳,他的對外戰績更是輝煌無比。

李勣和老師李靖合作,出雲中,痛擊草原霸主東突厥,打的東突厥士兵抱頭鼠竄,打出了唐軍的威風與氣勢。

在頡利可汗向唐帝國求和之際,兩位雄才大略的李將軍他們的眼睛沒有被對方釋放出來的和平煙霧所迷住,反而利用這一大好時機,趁敵軍鬆懈之際,發起了致命的突襲,活捉頡利可汗徹底瓦解了東突厥。

這一戰洗刷了唐朝晉陽起兵之時向突厥稱臣的恥辱,這一戰洗刷了唐太宗登基之際,突厥深入國境,李世民無奈隻身赴渭橋與頡利可汗談判的恥辱,此一戰讓驕傲的草原狼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向漢家男兒俯首。

然而這只是傳奇的一個里程碑,遠不是傳奇的終點!

李勣此後兩次擊敗草原上的小霸王薛延陀,經歷唐軍雷霆萬鈞的攻擊之後,自大的薛延陀人終於感受到了天可汗憤怒的可怕!整個西域再也沒有人敢挑戰我大唐天威。


在唐高宗時期李勣的戰功達到了人生的頂點,在他的統領下,又一項歷史性的恥辱,得到了洗刷!

在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失敗,唐太宗東征高李句麗沒有實質性進展的情形下,李勣不顧70餘歲的高齡毅然銜命出征。

李勣攻下高句麗西部要塞新城,以此為基地,唐軍在高句麗颳起了一陣旋風,轉瞬之間,高句麗16座城池易手。

唐軍新生代將領薛仁貴更是英勇無敵,斬首五萬餘,敵人聞之喪膽。

隨後李勣在薛賀水再一次大敗高句麗,斬首三萬,高句麗舉國震動,在唐軍包圍平壤一月之後,高句麗宣佈投降,這個曾經讓隋煬帝折戟,唐太宗遺恨的國家成為了歷史。

李勣的戰功到達了頂點,他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是少數有滅國記錄的軍事統帥。

可以說,在天可汗時代,李勣是大唐最鋒利的長矛,是大唐周邊各個國家的夢魘,他就是天可汗時代的戰神。天可汗的威名是伴隨著李勣的鐵蹄傳揚到了天山南北。

然而,這個戰場上所向無敵的大將,在朝堂上確是一個明哲保身的老狐狸。

▲:1971年昭陵徐茂公墓出土的“三梁進德冠”

他從來不站隊!他憑藉著自己敏銳的嗅覺,成功的避開了玄武門之變,成功的避開了貞觀末年諸皇子紛爭,最後在唐高宗試圖冊立武則天為皇后的問題上徵詢這位碩果僅存的貞觀名將的看法時,他的一句這是皇上的家事!堅定了李治的決心。

可以說,他是武則天上位的大恩人!這也確保了李勣一生的榮華富貴。

然而,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鐘愛的孫子李敬業絲毫沒有繼承他的軍事才能和圓滑的處事作風。

李敬業在武則天最炙手可熱的時候跳了出來,打著恢復李唐的旗號起兵在揚州造反。

李敬業真的是心向唐朝嗎?其實不然,我們可以從他起兵以後的動向就能看出他的動機並不純正,佔據揚州以後,李敬業並沒有當時的首都進發,去推翻武則天,反而是因為金陵有王氣折返方向進攻金陵。


同時,在唐中宗李顯尚在的情況下,還弄出了一個假太子李賢,這其實已經暴露了李敬業的野心,他壓根就沒有想做唐朝的霍光,他想做唐朝的王莽,三國的曹操!

但李敬業的起兵沒有泛起多大的漣漪,就被平定了。

打敗了李敬業之後,武則天猶不解恨,她甚至讓人挖開了李勣的墳墓,然而,這卻讓驕傲的女皇失望了。

李勣如同早有預料一般,他的陪葬物品非常的簡單,除了平常的官服,和五六匹工藝品馬以外,就只有十個木頭人,這讓武則天大呼李勣狡詐!


其實李勣並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從他在朝堂上的作為,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實用主義者,可能覺得豐厚的陪葬品,沒有任何實質意義,錢財是用來花,用來享受的,把大量的財富埋藏在墓穴之中,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所以他沒有選擇厚葬,而是選擇了與他國公爺身份不符的薄葬!僅此而已,絕對沒有半點玄幻色彩。

但是武則天的做法並不明智,李勣是他們夫妻的大恩人,大唐的不敗名將,為了一己之私怨,去把一個絕世名將的棺材打開,這真的是對這位老將的奇恥大辱。


小小嬴政


雖然這句話史料上沒有記載,但是武則天把徐茂公的墳給扒了,這件事倒是真實存在的,那麼我們可以試著分析一下武則天為何要說那句話呢?


一、武則天為何扒墳

徐茂公(李勣、徐世勣)是唐朝的三朝元老,經歷過李淵時期和李世民時期,最後被李世民託孤交代他與長孫無忌、諸遂良一起輔助李治當好皇帝。

可是徐茂公沒有盡職盡責,因為他與長孫無忌、諸遂良分道揚鑣選擇站在武則天陣營。當時李治想要廢王立武,可是長孫無忌與諸遂良兩人都不支持李治,只有徐茂公說那是李治的家事,從而讓李治廢除王皇后,把武則天扶正。

武則天成為皇后之後更是權傾朝野,完全忽略李治的存在,相繼害死太子李忠、李弘,還把李賢逼死,最後李治去世她直接立李旦為傀儡皇帝,六年後武則天登基成為女皇帝,將大唐江山改名為周。

而徐茂公呢,沒有堅持到那麼久就去世了,他活著的時候自詡自己一生是這樣的:

我年十二三為無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快者,無不殺之;十七八為好賊,上陣乃殺人;年二十,便為天下大將,用兵以救人死。

這些足以概括徐茂公的一生,人家都說虎父無犬子,可是徐茂公就不一樣,偏偏有個坑人的孫子徐敬業,這個徐敬業簡直就是坑爺爺的鼻祖。

徐茂公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感覺到這個孫子的危險,相傳曾經有一次騙徐敬業到山裡打獵,徐茂公就把山林放火點燃,想把徐敬業燒死,可是徐敬業在這次表現出聰明機智來,他把馬殺死,自己鑽到馬肚子裡躲過一劫。

看到徐敬業活著出來,徐茂公覺得天意如此,在劫難逃。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孫子,才讓徐茂公在死的時候有了特殊要求:

惟以布裝露車,載我棺柩,棺中斂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見先帝。明器惟作馬五六匹,下帳用幔布為頂,白紗為裙,其中著十個木人,此外一物不用。

他的這些陪葬品,其實已經冥冥之中說明很多問題。後來徐敬業果然是個二百五,武則天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徐敬業偏偏不滿意要去送死,公然反抗武則天,還起兵叛亂。可是你一個地方軍,很快就被武則天派軍隊搞定,徐敬業也在亂戰中被殺。

武則天因為徐敬業造反之事不愉快,就去把徐敬業爺爺徐茂公的墳給扒了,結果一看裡邊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堆白骨和十幾個小木人,還有一件前朝衣服。武則天不禁大罵“徐茂公真狡詐也”。



二、為何武則天要罵徐茂公狡詐

首先我們看一下徐茂公去世前叫家人給自己安排的陪葬品,其中有10個木人還有前朝朝服一套,小木人在當時多是暗指對某人的不滿,從而有了“扎小人”之類的做法,比如王皇后當初被廢就是因為聽從武則天的慫恿說在鞋底放個符,並且弄個小人祈福就會生孩子。

結果被李世民知道,就覺得這種行為是在對自己不利,有想弄死自己的意思。所以當武則天看到小人之後,就感覺到恐懼,她覺得徐茂公在死的時候已經猜到自己會有這麼一天,所以用小木人來暗示對武則天的不滿。

其次,裡邊有前朝官服一套,為何徐茂公偏偏要弄前朝官服而不是李治時期的官服呢?徐茂公用一套衣服說明自己對李治與武則天的不滿,也說明當時他支持李治廢王立武的做法是錯誤的,同時表明自己對李世民的忠心以及愧疚,感覺自己愧對李世民的託孤。


武則天看到這些東西,瞬間所有事情都明白,自然要罵徐茂公狡詐。


結語

有人說徐茂公不可能想到自己以後會有這樣的下場,其實我覺得非也,在那樣的時代,還有一個那種坑人的孫子,再看看魏徵死後那麼久,還不是被李世民扒墳,所以徐茂公能夠想到自己以後可能會被扒墳,並沒有什麼奇怪,換做你我,這麼明顯的事情也能夠知道啊!



嗔痴歷史觀


絕塵先說一下結論:因為徐茂公(唐朝建立後改名為李勣)的孫子李敬業聯合朝臣反叛武則天,兵敗後,武則天為了洩憤挖了徐茂公的墳,但是墳墓中什麼也沒有,除了徐茂公的屍體外,隨葬品只有一件朝服和十個木人,武則天無法按貪贓枉法的罪名給死去的徐茂公,打他的臉,所以心裡只能直呼徐茂公狡詐。

下面詳細介紹

平時看過《隋唐英雄傳》的朋友對於徐茂公徐軍師這個人應該都認識,本名叫徐世勣,開始是起義軍的首領,後來認為自己不適合當一個領導者,而起義軍實力太弱希望渺茫。於是就加入了瓦崗軍,由於他足智多謀,就擔任了瓦崗軍的軍師,在瓦崗寨中與秦叔寶和尉遲恭等人關係甚好。

瓦崗寨領導人李密失敗之後,他就隨著秦叔寶、尉遲恭、陳咬金等人投靠了唐朝,後來在李唐王朝平定天下的過程中,鞠躬盡瘁,立下了過汗馬功勞。所以他被賜予了李姓,名叫李世勣,李世民登基之後,為避諱皇帝名字,所以改名為李勣。

徐茂公是個小心謹慎、步步為營的人,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曾經請求徐茂公參與,但是徐茂公的小心謹慎卻猶豫了,於是裝聾作啞,並沒有淌這趟渾水。但是李世民登基後,並沒有因此而疏遠他,反而對他很是重用,

所以徐茂公後來還是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治當上皇帝后,想要換掉王皇后,立武則天為後,朝中的文武百官都一致持反對意見,而只有徐茂公認為皇帝換後是其家事,作為臣子不應該參與。李治認為他說的很在理,於是更是不顧百官的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所以說武則天能當上皇后,徐茂公也是間接的給了一個助攻。

《新唐書》李勣傳中記載“帝欲立武昭儀為皇后,畏大臣異議,未決。李義府、許敬宗又請廢王皇后。帝召勣與長孫無忌、于志寧、褚遂良計之,勣稱疾不至。帝曰:“皇后無子。罪莫大於絕嗣,將廢之。”遂良等持不可,志寧顧望不對。帝后密訪勣,曰:“將立昭儀,而顧命之臣皆以為不可,今止矣!”答曰:“此陛下家事,無須問外人。”帝意遂定,而王后廢。詔勣、志寧奉冊立武氏。”

徐茂公有個孫子名叫李敬業,雖然也如他一般才智過人,但是卻沒有他步步為營的謹慎,徐茂公很擔心李敬業會出事,所以事先已經做好了準備。

果然徐茂公死後,李敬業對武則天一個女人干政十分不服,於是就聯合駱賓王進行了一次反對武則天的秘密政變,但是敗在武則天手中。武則天掌權後,對駱賓王和李敬業進行了嚴懲。甚至徐茂公也收到牽連。

武則天讓人挖了徐茂公的墳,墳墓中沒有她想象中的金銀財寶,只有一件朝服和十個木人,倒顯得徐茂公清正廉潔、高風亮節,所以武則天只能直呼徐茂公狡詐。


絕塵的時光


徐茂公,本名徐世績,後被李唐王朝賜國姓“李”,改名“李世績”,後來,唐太宗李世民繼位,為避諱,去掉名字中的“世”,改名“李績”。武則天時,其孫李敬業起兵造反,此時徐茂公已去世多年,但武則天仍奪了他的“李”姓,改回“徐”姓。再後來,武則天倒臺,李氏復位,徐茂公又恢復了“李”姓,仍稱李績。

從徐茂公的姓名的變化,不難看出,徐茂公一生經歷坎坷,幾經大起大落。



徐茂公是一員戰將,累封英國公,與唐初名將衛國公李靖齊名。他為大唐征討東突厥,遠征高麗,立下赫赫戰功,被評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早年的徐茂公投身瓦崗寨,瓦崗寨兵敗後,追隨李密投靠唐高祖。徐茂公雖然戰功赫赫,但他為人謹小慎微,事事謹慎,防止將自己和家族捲入政治鬥爭。

晚年的徐茂公對世態炎涼看的很清楚,他眼睜睜看著一起開疆擴土的侯君集被斬殺,看著房玄齡、杜如晦的子孫因捲入皇室內鬥而家破人亡,因此,他憂心忡忡,擔心自己的家族重蹈覆轍。

徐茂公之子早亡,公元669年,徐茂公病逝,便由他的孫子李敬業(又稱“徐敬業”)繼承英國公的爵位。徐茂公很看中自己這個孫子,認為他有自己當年的風範,但他也不無擔憂的說,將來家族可能因他興盛,也有可能因他遭難。



果然,後來武則天當政,李敬業因事被貶,李敬業心中不服,加之對女主當國不滿,便聯合李敬猷、唐之奇、駱賓王、杜求仁等起兵反抗武則天。

武則天派兵討伐,李敬業的叛軍很快被平定,李敬業等人紛紛被部下殺害。盛怒之下的武則天仍不解恨,下令收回徐茂公家族的“李”姓,改姓“徐”,並剝奪徐茂公爵位,拋開他的墳墓,將其挫骨揚灰。



當人們打開徐茂公的墓時,發展徐茂公身著朝服,屍體保存完好,身邊並沒有貴重物品陪葬,只有十個木偶人。武則天得知情況後,恨的牙癢癢,直罵徐茂公“狡詐”。

武則天為何要罵徐茂公“狡詐”呢?

原來,徐茂公此舉另有深意,他一生行事謹慎,身著朝服下葬,表明自己無論生死都是大唐的忠臣,絕無二心;以十個木偶陪葬,說明他為人節儉,不愛慕榮華富貴。

徐茂公似乎預感到了自己的墓有朝一日會被打開,故此精心策劃了一番。當時,武則天一心想要建立武氏王朝,徐茂公死了都不忘表明自己是唐朝忠臣,這無疑是和武則天唱反調,也難怪武則天如此氣憤。



徐茂公即是忠臣,武則天掘了他的墓,自然形象大打折扣。武則天罵徐茂公狡詐,正是因為武則天知道,她掘了“忠臣”的墓,將被後世所詬病。

不過,武則天並未因此放過徐茂公的屍首,仍下令將其焚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