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當上皇帝后殺了很多大臣,為何唯獨不敢殺程咬金?

Anky丿灬魑情


武則天為什麼沒有殺程知節(程咬金),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方面,有沒有必要非得殺了程知節。另一個是程知節方面,有沒有主動去招惹唐高宗和武則天。

眾所周知,武則天為了改朝換代,曾經大肆任用酷吏,屠戮李唐宗室和持不同政見的大臣。但是,這一切都是在唐高宗去世之後才發生的。唐高宗在位時,武則天雖然攬權,卻還不敢過於放肆,對於李唐宗室自然是不敢動手的,即便是持不同政見的大臣,在沒有唐高宗默許的情況下,武則天也是不敢隨意處置的。

程知節死於唐高宗麟德二年,彼時唐高宗仍然在位,而且此前一年的麟德元年還發生了“廢后風波”,這至少說明,直到程知節去世,武則天的權力並沒有完全穩固,處置一個唐太宗李世民的舊臣、唐王朝的開國元勳、盧國公,彼時的武則天還是繞不開唐高宗的。

再看看麟德二年之前被武則天整倒、整死的重臣都有誰。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來濟……無非這老幾位。再看這老幾位為什麼會成為武則天的眼中釘、肉中刺。很明顯,都是激烈反對過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的人。那麼,武則天又憑什麼能讓唐高宗同意讓這些老臣、勳臣、重臣,甚至包括唐高宗的親孃舅被整倒、甚至整死?很顯然,他們不僅僅是因為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而且還對皇權形成了掣肘、甚至威脅,唐高宗本人也希望儘快搬除這些絆腳石。至於立後事件,只不過是一根導火索而已。說到這裡就很清楚明瞭了,武則天要整倒、整死的這些人其實也都是唐高宗想整倒的人,彼時的武則天只不過是在前臺充當了槍手的角色而已,不是嗎?

程知節自唐太宗去世之後,可以倚仗的舊主已逝,加之年紀也越來越大,地位也基本到了人臣的巔峰了。因此,對於唐高宗即位之後的政治鬥爭幾乎都是置身事外,從不參與。唐高宗廢后立後之事,程知節自然也是置身事外的。這麼一個擁有開國元勳、國公頭銜而且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老頭兒,唐高宗和武則天真心沒有殺他的理由和必要。

但是,由於程知節和長孫無忌同為昔日天策府的同僚、唐太宗的舊臣,唐高宗和武則天在著手處置長孫無忌一黨時,對於這個老頭兒還是有所顧忌的。因此,顯慶元年,程知節雖然年事已高,仍然被唐高宗支去了征討西突厥的戰場,讓他對於長孫無忌之事鞭長莫及。由此也可以看得出,唐高宗對於父親的這位舊臣也並不是十分放心的。

顯慶二年,程知節所部在與西突厥賀魯部作戰時,程知節的副手王文度屠城殺降,私分被殺降民財物。史載,程知節隨行將領中只有蘇定方沒有參與分紅。雖然沒有直說程知節也參與分紅了,但大家用腳趾想都能想明白是怎麼回事。如果沒有主帥程知節的默許,王文度怎敢如此肆意妄為?班師回朝之後,事情很快敗露,程知節因逗留不進及不努力追敵被免職。事後不久,唐高宗又任命程知節為岐州刺史,程知節以年邁為由,上書“乞骸骨”,告老還鄉。唐高宗就坡下驢,免除了程知節一切職務,讓他回家養老。麟德二年,程知節壽終正寢,享年七十七歲,唐高宗追贈其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諡“襄”,陪葬唐太宗昭陵,自此程知節算是最終軟著陸了。

說到這裡大家或許會產生疑惑,程知節已經身為國公了,在官員待遇優厚的唐朝,應當是不缺錢的。更何況都這把年紀了,為什麼還要參與殺降分紅,最後落得個晚節不保呢?再仔細想想,難道這不正是程知節想要的嗎?隨著時間的推移,唐太宗的舊臣已經沒剩下幾個了,連親孃舅長孫無忌都成了唐高宗的絆腳石欲除之而後快,自己還賴在位子上找什麼不自在?但是,總不能讓唐高宗背上一個無故貶逐開國元勳的惡名吧?不如自己找點事兒,給唐高宗一個就坡下驢解除自己職務和兵權的理由。

唐高宗自然也是明白程知節這一番苦心的,屠城殺降,還私分被殺降民的財物,這並不是小罪過。唐高宗卻雷聲大、雨點小,高起低落,難道這不正是君臣之間的默契嗎?再從程知節得到的死後哀榮來看,也足以說明問題了。程知節能夠在風雲詭譎、暗潮洶湧的初唐時期屹立數十載不倒,而且還得以善終,盡享死後哀榮,並不是沒有原因的。程知節看似一介武夫,實際上其政治智慧是很多滿腹經綸的文臣都無法企及的。

當然,程知節去世的時間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如果程知節活到唐高宗去世之後,以其與唐太宗的關係,似乎很難坐視武則天改朝換代而不聞不問。更何況,武則天想要改朝換代似乎也很難容得下這麼一個李唐王朝的開國元勳。如此一來,程知節還能否得以善終就真的很難說了。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用戶769288457696924


武則天從來不是為了殺人而殺人。

她殺人只是為了清除自己前進路上的障礙。

先是做皇后,後是做皇帝,誰攔著就殺誰,

為什麼不殺程咬金?不是不敢殺,是因為程咬金並沒有構成她前進的道路上的絆腳石。

李世民死後,李治當了皇帝,左右朝政的是關隴貴族集團。

關隴貴族就是當年八柱國那些人,在隋朝的時候,他們就能左右朝政,在唐朝還是。

程咬金不屬於這個集團裡面的人。

他是山東造反集團。

演義小說裡不是說了嗎,他在瓦崗寨上是混世魔王。

他的領導是翟讓和李密。

李密被打散了,他投靠王世充。

後來又從王世充那兒到了李唐。

他們比不過長孫無忌這些一路跟過來的人。

所以當初李治想要立武則天為皇后的時候,他去問舅舅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就關隴貴族的領頭人,一呼百應。百官都聽他的。

搞得李治和武則天很頭疼。

但是李治問李勣,這個瓦崗寨上原來的軍師徐茂公,他就說了一句“這是陛下的家事”。

之所以這麼說,就因為他們不屬於關隴貴族集團。

他不想臣服於長孫無忌,也不想和李治作對。

徐茂公這樣想,程咬金肯定也是這樣想。

當年瓦崗軍的人這時候都夾著尾巴做人,怎麼會跟人家李治作對,怎麼會成為武則天皇后路上的絆腳石呢?

所以武則天才不會殺他。


錦翼


首先武則天和程咬金之間沒有實質的衝突,殺程咬金沒有必要。所以說不是不敢動,是真的動不了。

程咬金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濟州東阿(今山東東平西南)人。唐朝開國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隋朝末年,程咬金先後入瓦崗軍、投王世充,後降唐。隨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國公。參與玄武門之變,歷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改封盧國公,世襲普州刺史。

麟德二年(665年)去世,追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諡號"襄"。陪葬昭陵。

程咬金在武則天登基前就病逝了,沒有和武則天直接衝突

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病逝,而武則天登基做皇帝是在690年。兩人沒有實質的衝突,殺他為何!武則天在清除異己上絕不手軟,但也不是什麼人都殺的。武則天是一個愛才的君王,她統治下的唐朝應該是一個強盛的朝代


拓跋飛翼


武則天當上皇帝后,絕對不敢殺程咬金,關鍵是殺不死,因為武則天當皇帝時,程咬金已經下了黃泉25年左右了,這該如何殺?

但,武則天剛開始干政時,還是和程咬金有不少交集的,那時候為什麼“不敢”下手?

程咬金其人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後更名為知節。這是一個傳奇人物,曾經起義於瓦崗寨,後來跟了李世民,是凌煙閣24功臣之一。

在平定各方時,程咬金跟著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戰績卓越,被封宿國公。歷史上最血腥的兄弟相殘“玄武門之變”,程咬金也是參與者,其後就被封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後來又被改封盧國公,世襲普州刺史。

關於程咬金的民間傳說很多,文學作品也有一些,如今的相關電視劇也不少,程咬金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性格和武功。

演義中的程咬金是個福將,性格大大咧咧,胸無城府。雖然武功一般,但勝在勇猛,而且粗中有細。程咬金為人好打抱不平,重兄弟情義,性格直爽,很受大家喜歡。

程咬金的武功,最強的據說是“奪命三斧”,這武功不是別人教的,而是咬金在夢中所學。到底是哪三板斧呢?

第一斧,劈腦袋。從上至下劈過來,有點力劈華山的意思。很明顯,這就是衝著要命來的。很多人被整得措手不及。

第二斧,鬼剔牙。第一斧劈下去,如果沒成功,收斧少許,在別人不注意的時候,猛的往前戳對方面門,彷彿幫對方剔牙。這招讓很多人敗在程咬金手中。

第三斧,掏耳朵。這是在兩人錯鐙之時,斧頭一個橫劈,看似目標就是來人的耳朵。此招使出,對方只能使出“鐵板橋”的功夫,平躺馬上了。

這就是程咬金的三斧頭,如果來人防住了,那就再玩一遍,彷彿“電視重播”。如果能防住程咬金的前三板斧,後面也就沒有威脅了。現代人經常用“程咬金的三板斧”比喻手段簡單,招數有限。

程咬金是凌煙閣24功臣中,活得最久的兩個人之一,有一定影響力,這種影響主要是在武將中。

武則天和程咬金的交集

武則天生於公元624年,比程咬金小了35歲。在李世民活著時,武則天和程咬金沒有交集。公元649年,李世民駕崩,李治成了“唐高宗”。不久,武則天被李治從感業寺接了出來。

從此,武則天開啟了鬥爭模式。先是和後宮那些女人鬥爭,後宮那些女人當然不是對手;接著,武則天輔助李治做政事,這次鬥爭的對象成了眾大臣。

對於女人干政,大臣們當然是不願意的。武則天一看這些老臣,個個擺著一張臭臉,靠著自己曾經的功勳,靠著凌煙閣這塊招牌,影響朝廷和社會,這讓武則天極不舒服。

經過一番運作,武則天將長孫無忌、于志寧、韓瑗、來濟等人削職免官,貶出京師。至此,武則天權利更進一步,李治夫婦基本實現了君主集權。

公元664年,武則天在李治的支持下,在自己的努力下,終於開始一起“辦公”了。這段時間稱為“雙聖臨朝”。

在武則天“奮鬥”的這段日子裡,不少官員受了影響,但程咬金沒受影響,難道是武則天不敢收拾程咬金?

當然不是,武則天的權利逐漸增大時,凌煙閣24功臣漸漸衰落,當武則天真能決定一些事的時候,24功臣只有5個了,分別是:徐茂公、長孫無忌、程咬金、尉遲敬德、唐儉。這五個當中,影響力最大的當然是長孫無忌了,這人當然得趕出去,武則天成功了;唐儉在公元656年,病逝了;徐茂公對於武則天,早期並不反對;尉遲敬德影響力大,武將出生,無需收拾,在公元658年去世了。

剩下的,就只有程咬金了。收拾不收拾呢?

武則天用行動告訴大家,這個人還是不收拾的好。首先因為程咬金是個粗人,不按常理出牌,惹惱了此人,後果難以估計;其次,程咬金此時是幾個人當中年齡最大的,是老大哥級別的,“收拾不好”就會引起公憤;第三,程咬金是武將,對朝廷政事影響力有限,無需收拾;第四,程咬金年事已高,活不了多少日子了,何必收拾?最後,程咬金並沒有旗幟鮮明地反對武則天干政,那麼就無需管他。

武則天當了皇帝后,和程咬金是沒有交集的。但,武則天剛乾政時,和程咬金是有交集的。因為程咬金年齡大,對朝廷政事影響不大,又沒有明確反對自己,所以武則天沒有去“收拾”程咬金。


藍風破曉


首先,武則天比程咬金小了幾十歲,李治把武則天封為皇后的時候武則天已經六十幾歲了,當時程咬金已經不理朝政了。後來李治不想讓武則天當皇后了,但是武則天很有野心,她直接自己當了皇帝,自己掌權,這時程咬金都已經很老了。武則天大肆屠殺大臣的時候,程咬金早就去世很久了。


其次,程咬金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他並沒有反對武則天的行為,甚至於他的子孫也沒有跟武則天對著幹。程咬金的子孫在朝堂上並沒有很熱情,而是選擇去鎮守一方,使得程家得以保全下來。而有些人就沒那麼有眼見了,比如說徐懋功的後代,他們很看不慣武則天一個女人執政,一直跟武則天作對,甚至造反,武則天自然不會留他們。他們造反失敗了,武則天還誅了他們九族,還把已逝世的徐懋功的墳給挖出來,可見武則天對待不效忠她的人有多心狠手辣了。


最後,武則天是一個很殘忍的人,但她不會平白無故地殺大臣,她殺大臣肯定是因為那個人礙了她的道。她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除去了當時的皇后等人,這些人都是對她有威脅的。

還有一些李家人反抗她,也被她處死了。而程咬金就沒有表現出反抗的態度,武則天自然也是看在眼裡,殺死很多反對她的大臣,留下不反對她的人。


奇聞大百科


武則天是一代女皇,她67歲在公元690年定都洛陽,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建立了武周政權。而陳咬金乃大唐開國名臣,參加過玄武門之變,是凌煙閣二十四臣之一。


為什麼武則天不敢殺程咬金?

一,怎麼殺死人?

程咬金在公元665年逝世,享年77歲。

那時候,二聖臨朝,李治在世,武則天還不是皇帝。

等武則天當皇帝,程咬金早就死了二十五年,一個死翹翹地人,她怎麼殺?

二,利益不衝突

小孩講對錯,作為一個政治人物講立場,必須站隊。這就存在利益衝突!

李治上位,長孫無忌等人被貶,為什麼?權勢大,影響著皇權。


廢王立武事件,就是雙方的一次較量。

比如褚遂良,那是強烈反對,甚至不惜磕頭到流血。可是武則天想當皇后嘞。

而李勣(jì)則是說“廢王立武,這是陛下您自個家的家事。”

最終,武則天當上皇后,褚遂良、長孫無忌被貶,李勣深受帝恩。聽說李勣姐姐守寡,武則天親自慰問,封賜東平郡君。

程咬金那是一直站在李治一方,早年親自護送他繼位,未曾公開反對武則天立後,和武則天利益不怎麼衝突。


大事不糊塗,作為武將,只要程咬金不犯大錯,不作死,晚年基本會保。

公元657年,程咬金征討賀魯,殺降利財,也是他晚節不保的一次征討,但依舊活著,併成功退休。

退休養老,那更沒利益衝突了……


三叔小記


這個問題很簡單,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程咬金自翠微宮奉敕統率飛騎軍護衛皇太子李治回朝繼位,並在左延明門外連續宿衛三個月。

李治能夠平安登基,程咬金功不可沒,忠臣一枚,怎麼可能會被殺?只要他不犯錯是不可能被殺的。

至顯慶元年的這一段時間內,武則天正在想著怎麼當上皇后。

顯慶元年,高宗廢太子忠為梁王,改立武后之子代王弘為太子。68歲的程咬金正在討伐西突厥大獲全勝,冬季時,胡人數千歸降。王文度勸程咬金把他們全部殺掉,掠其錢財。程咬金默許。導致程咬金晚年不保,被罷官

雖然不久又被朝廷起用為刺史,但畢竟做的沒底氣,程咬金上表辭官。9年後(665年)去世,享年77歲。

660年二聖臨朝,那時的武則天的皇后位還沒坐穩呢。差點被廢。程咬金做官時,武則天沒這個能力,辭官後也沒這個必要殺退了休的程咬金了。





超越愛影視




武則天作為中國第一個名正言順的女皇帝,殺死了很多政治異端,大部分便是貞觀之後留下來的老臣,可是粗魯愛惹麻煩的程咬金卻倖免於難並且成為第一福將,這是為什麼呢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濟州東阿(今山東東平西南)人。唐朝開國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隋末天下大亂,程咬金先後入瓦崗軍、投王世充、降唐。隨太宗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國公。預玄武門之變,歷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改封盧國公,授普州刺史,代襲。 麟德二年去世,追贈為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於昭陵



早年的程咬金家境不好迫於生計,打起主意買賣官鹽,不過很快就被抓了,入獄沒多久就因為新帝登基給赦免了。出獄後她母親也勸他找個正事做別在幹犯法的事了。但是迫於戰亂程咬金便打了一把三板斧開始了他的強盜職業生涯,雖然是做的強盜,但是也是做著劫富濟貧的事。程咬金仁義的處事原則為他在江湖贏得了名聲,後來去了瓦崗山做了山頭大王。剛入夥的程咬金便想著劫一筆大買賣,讓自己和母親在山寨中受人尊重。適逢靠山王楊林兒子護送朝綱進京,程咬金二話沒說便揮舞板斧劫了下來,自此勇猛的名號傳播開來。後來,他認為當強盜不是萬全之策,聽聞李世民思才若命,便打算投靠他,恰逢李世民正在招才,這就樣,程咬金連夜帶著母親投奔李世民開始了他開國之功。程咬金能夠認清時勢證明並非莽夫。


後來武則天奪了皇位,為了使各方集團勢力臣服和施行自己的見解,武則天必須設立嚴厲的刑罰來懲治殺害公開與她作對的人,武則天並非為了一己野心而打擊舊臣,而是消滅那些與自己有相悖政治觀點的勢力但是程咬金不笨啊採取低調的態度不反對誰也不支持誰給人一種只想安心過自己晚年的老頭。

程咬金看起來是個五大三粗的漢子,別人的智慧也不低,從他一開始投靠朝廷,到後來的低調都透露出他的智慧


大夢哆啦A夢


武則天當了皇帝之後,為什麼不敢殺程咬金呢?

原因實在太簡單了,武則天稱帝於690年,程咬金則死於665年,對於已經死了25年的程咬金,武則天和他有什麼仇?即便有仇,她想殺程咬金,難道還能讓程咬金活過來再死一次不成?

所以,“武則天當皇帝之後為何不敢殺程咬金”這個問題,也太讓人啼笑皆非了,當然,將時間背景換成在武則天稱帝之前,此事便值得說一說了。

那麼,武則天稱帝之前,為什麼沒有剷除程咬金呢?

武則天於貞觀十一年被唐太宗看中,然後被召入後宮,封為才人。

只可惜,武則天雖然模樣生得美麗嫵媚,可卻一直沒能得到唐太宗的寵愛。她極力地表現自己以討唐太宗的歡心,可不論她再怎麼做,再怎麼爭寵,唐太宗卻始終沒有睜眼看她,更不用說喜歡她了,她入宮時是才人,等到唐太宗駕崩之時她仍然還是一個小小的才人。

永徽元年,唐高宗去感業寺燒香的時候,看到了可憐楚楚的武則天,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情。

於是,唐高宗在永徽二年突破了倫理綱常的束縛,將武則天帶回了皇宮,備受高宗的寵愛。

如果不是因為當時高宗已經有了皇后的話,武則天一入宮恐怕就會被冊封為皇后了,不過高宗對武則天的寵愛已經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為了讓武則天坐上皇后的位置,高宗可謂是不惜一切代價。

他要廢了王皇后,然後改立武則天為後。

唐高宗的這個想法不用說也知道肯定遭到了滿朝文武的反對,當然是他的親舅舅長孫無忌了,他這個舅舅可了不得,乃是關隴集團的領袖人物。

關隴集團自隋末亂世以來,雖然已經弱了很多,後又經唐太宗的刻意打壓,又弱了幾分,可到了高宗時期卻有“復興”之勢,原因便在於長孫無忌在唐太宗去世之後又開始了他的小動作,想要控制朝政。

所以,唐高宗當了皇帝之後,實際上一邊忌憚長孫無忌的同時,一邊又想剷除長孫無忌和關隴集團對朝政的影響甚至是控制,對於這一點,武則天掌權之後同樣如此,她也在想方設法地推倒關隴集團這塊招牌。

唐高宗試圖“廢王立武”,長孫無忌帶著關隴集團跳出來反對,這既是高宗和武則天的一次政治危機,實則也是他們打垮長孫無忌和關隴集團的一個契機,從而鞏固自己手中的皇權,不再受長孫無忌和關隴集團的掣肘。

唐高宗明顯也想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廢王立武”之事上,他一步也不肯讓,誰讓誰就輸。

誰都不讓的話,只能憑本事贏。

這時候,朝堂上的不少人也看出了唐高宗、武則天和長孫無忌、關隴集團在鬥法,站哪一邊呢?說到底李治才是皇帝,更何況當時很多人也遭到了關隴集團的打壓,所以不用想也知道肯定越來越多的人站到了李治這一邊。

所以,唐高宗最終在“廢王立武”之事上打敗了長孫無忌,挫傷了關隴集團的銳氣,後來又在659年正式對長孫無忌下手,以謀反之罪流放黔州,隨後逼他自盡。

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一死,關隴集團瞬間失去了主心骨,也就沒辦法繼續在朝堂上和唐高宗、武則天作對了。

當時李治、武則天懲治了不少太宗舊臣,可程咬金為什麼能夠倖免一難呢?

實際上,李治和武則天想要對付的是關隴集團,因為反對他們的也是關隴集團,而程咬金並不是關隴集團的人。

更重要的是,程咬金這個人很聰明,他可不像影視劇中的程咬金那麼憨,他是一個活得很精明、很通透的人。

李治不是在鬧“廢王立武”嗎?長孫無忌仗著自己位高權重,反對得最歡快,可是程咬金卻聰明地躲到了一邊,不摻和這事,和老程差不多聰明的李勣也說了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之後站到一旁不吭聲了。

程咬金老老實實地當他的將軍,李治讓他去出去打仗,他二話不說去了,沒有摻和“廢王立武”,所以自然沒收到牽連。

程咬金在顯慶元年率軍打得突厥人找不著北,這時候的李治和武則天也已經取得了“廢王立武”的勝利,皇權得以鞏固。

所以,程咬金開始給自己謀後路了,他謀什麼後路呢?

顯慶二年的時候,他率軍抵達恆篤城的時候,胡人紛紛開門請降,程咬金卻一聲令下發起了屠城,屠完了城,一溜煙跑了。他回到長安的時候,文官們紛紛彈劾他屠城之事,於是他順勢交出了兵權。

程咬金選擇自汙,選擇交出兵權,選擇讓李治和武則天放心,這就是最好的後路。

這邊才被罷免了官職,被調去歧州當刺史,那邊程咬金便上表請辭,皇帝呀,我老了,我要辭職回家養老了。

李治這時候也很默契地配合了程咬金,好好好,愛卿辛苦了,回家好好享享清福。

別說武則天沒想過要殺程咬金,即便她有這個想法,活成精了的程咬金也不會給她這個機會。


史不知味


程知節,曾用名程咬金,字義貞,是個鐵骨錚錚的山東大漢。他是唐朝開國名將之一,首次出道就是作為瓦崗五虎之一,華麗地登上歷史舞臺。
隋朝末年,程咬金靠著三板斧的絕技奪下瓦崗稱王,後又將王位讓給李密,成為內軍驃騎之一,極受李密重用,後又在李密逃跑投奔李淵之後投降王世充。當時程咬金極為討厭王世充的為人,邊和秦叔寶一起策劃逃跑,投靠了李世民。此後一路南征北戰,打仗時身先士卒,戰功赫赫,被封為宿國公。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大家對她想必都不陌生。武則天在歷史上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她上任之後的統治,對於李唐的忠實維護者來說,簡直可以用恐怖來形容。據史料記載,武則天一生共謀殺九十三人(受到株連的親人除外),其中二十三人是武則天自己的親戚,唐朝皇族宗室三十四人,朝廷大臣三十六人。但是她唯獨放過了唐朝開國元勳程咬金,這就不是簡單的忌憚可以解釋的了。
程咬金其實並不像影視劇中演的那麼憨厚老實,反之,他是一個心思縝密,粗中有細的人。他懂得在什麼時候該收斂鋒芒,也懂得順應時勢。而武則天本質上也並非是個濫殺無辜之人,否則就無法開創大唐的又一個盛世。並沒有產生利益衝突,也沒有對對方構成威脅,當然能夠和平相處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