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劇馬泰、魏榮元不分家:名為師兄實為師生

黃兆龍先生,1960年進入中國評劇院學員班,1966年畢業後進入中國評劇院,1970年開始從事表演專業,拜評劇著名錶演藝術家馬泰先生為師,工老生。

評劇馬泰、魏榮元不分家:名為師兄實為師生

黃兆龍老師


下文為黃先生回憶馬泰先生、魏榮元先生的文章:

評劇馬、魏不分家,看到這個題目,熟悉評劇的朋友一定覺得有點不解:馬泰先生應工老生,是評劇馬派的創始人,魏榮元先生應工花臉,是評劇魏派創始人,他們一個唱老生一個唱花臉怎麼能是一家呢?看過這篇文章您就會茅塞頓開了。

魏先生是 創建評劇花臉行當的一代宗師:1909年評劇在唐山誕生。以小生、小旦、小花臉為主要行當,劇目表現的內容大都是限於才子佳人、家長裡短,社會的重大題材是表現不了的。例如《秦香蓮》這出戏,由於沒有花臉唱腔,扮演秦香蓮的演員唱評劇,待包公唱時換京胡唱京劇,這個行內叫“半班戲”或叫“京評劇兩下鍋”。

1953年,魏榮元先生調入中國評劇團(中國評劇院前身)參加《秦香蓮》的排演工作。魏榮元先生提出要有評劇包公的唱腔,不能再唱京劇了,得到領導的支持。

第一次試驗,花臉扮相老生唱法失敗了。第二次在音樂工作者的幫助下,把弦降低四度,出現了越調定弦,仍按老生唱又失敗了。第三次魏榮元先生吸收了京劇大師裘盛戎的花臉唱腔和演唱方法,增加了頭腔、鼻腔、胸腔的共鳴,堅持了評劇的咬字歸韻,評劇包公的聲樂形象終於創出來了。

評劇馬泰、魏榮元不分家:名為師兄實為師生

裘盛戎先生看過後大加讚賞。他說:“老魏,我演的是裘盛戎,你演的是包公。”

1975年,魏先生跟我談起了這段往事,雖然已經過去了二十年,他仍然那樣興奮、那樣自豪,似乎還有一點兒不好意思……。

魏榮元先生《秦香蓮》中的包公形象創作成功了,1955年拍成電影公映後名聲鵲起,成為全國知名演員,隨後他又排演了《包公三勘蝴蝶夢》《包公賠情》三出包公戲確立了評劇花臉行當的典範,成為評劇藝術寶庫中巨大的財富。

魏、馬兩位先生名為師兄實為師生:1954年,馬泰先生調入中國評劇團,由於形象好、嗓子好,領導列為重點培養對象,被小生前輩張潤時收為關門弟子。

評劇馬泰、魏榮元不分家:名為師兄實為師生

張先生是著名評劇小生演員,輩份很高,當年和白玉霜同輩,人稱“五叔”,他和喜彩蓮老師合作時間很長,寫得一手好字,演出《人面桃花》時常有觀眾等著買他在舞臺上雙手寫的梅花篆字。

  魏榮元先生1955年已名滿天下,馬泰先生是處於起步階段,魏先生生性善良、樂於助人、特別是在藝術上肯於助人,這在我和他的交往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1964年在院裡遇到魏先生,我問道:“您忙什麼呢?”魏先生說:“正在創作《南海長城》。”我說:“什麼樣了?”魏先生說:“馬泰的唱腔(扮演區英才)搞好了,他嗓子好,高低不擋,高音、低音、慢板都給他。”

評劇馬泰、魏榮元不分家:名為師兄實為師生

我問您演的赤衛伯唱什麼?魏先生回答:“我有二六板就行了。”幾句對話我們看到了魏先生的高風亮節,看到了他對馬先生的無私幫助,其實魏先生對馬先生的幫助是一貫的,《野火春風斗古城》《向陽商店》等多少出劇目魏先生都是唱腔設計人員,只是由於體制的關係不登名字罷了。

  馬泰先生由於自身的努力和劇院領導的支持,成為評劇百年男演員挑班唱戲第一人。如果沒有魏先生和其他藝術家的提攜,沒有這些藝術家的超級“傍角”,馬先生藝術很難達到這樣的高度。馬先生曾經對我說:“他們都說是眾星捧月,我說是眾月捧星,跟我配戲和這些人—小白玉霜、喜彩蓮、新鳳霞、魏榮元、花月仙、席寶昆、陳少舫,名聲大,藝術高,我不努力行嗎?”

  2002年,姜昆在中央電視臺給馬先生做《藝術人生》後馬先生見到我說:“剛做了一期藝術人生,我把兩個問題講清楚了,一是評劇越調不是我開始的,是從魏先生開始的;二,關於我和魏先生的稱謂關係,我明確對大家說魏榮元就是我的老師。”他如釋重負的說:“總對歷史有所交代了。”

評劇馬泰、魏榮元不分家:名為師兄實為師生

  從評劇藝術的發展看,沒有魏就沒有馬,馬是魏的延伸,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如果馬泰先生泉下有知也會理解我的想法支持我的做法的。

  著眼未來,我們評劇的馬魏兩大派會發展的更加昌盛,評劇的各流派互相支持,互相鼓舞,評劇的明天定是百花盛開春滿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