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是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之一,在群雄逐鹿的戰國時代,在無休無止的兼併戰爭中韓國成功躋身了戰國末年僅存的先秦七國之一,另外六國是秦、楚、齊、魏、趙、燕,這就是“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 示意圖
韓國並不是土生土長的周王朝的諸侯國,而是在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趙、魏、韓三家為諸侯,韓國才合法的成為周王朝的諸侯國之一。自前403年韓景侯韓虔受封建國開始,到前230年韓王廢韓安時被秦國所滅,韓國共存在174年,傳10代君主。
從圖中可以看出,韓人從立國之初便已經感覺到自己的生存不易了,韓國地處天下之中,四戰之地,周圍列國環伺,到了戰國中期韓人無奈只能通過“變法”強國,韓國的變法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申不害變法改革”。
▲戰國時代——變法改革的時代
申不害相韓多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幫助韓昭侯推行“術治”,使韓國君主專制得到加強,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漸趨富裕,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韓國雖然處於強國的包圍之中,卻能相安無事,成為與齊、楚、燕、趙、魏、秦並列的戰國七雄之一。
不得不說,如果韓國在戰國中期沒有拜申不害為相,沒有進行變法,那麼韓國可能在戰國中期就會被強國消滅,也不會有後來的“戰國七雄”一說,不過雖然韓國的“術治”變法讓韓國暫時強大了起來,但是也為韓國的埋下了滅亡的種子。
既然說到“申不害變法”,那麼我們就說一說申不害是如何登上韓國的政治舞臺的
鄭之賤民——申不害,獻計韓君受賞識
▲韓滅鄭之前的戰國
前375年,韓哀侯滅亡鄭國,遷韓國國都於新鄭,原來鄭國的平民百姓都成了新的“韓人”,申不害就是原來的鄭國國民出身,韓哀侯滅亡鄭國之後,就在韓國做了低級官吏。
前354年,魏惠王派十萬魏軍攻打韓國的宅陽(今河南鄭州附近),當時的韓國雖已遷都新鄭但是宗廟還在宅陽,自己家的宗廟都快被魏軍搗毀了,在新鄭的韓昭侯(韓武)急得一籌莫展,朝堂上群臣都沒有任何辦法解圍。就在韓昭侯求天告地之時,他的丞相說小吏申不害有解圍退敵之計。雖然韓昭侯也不知道申不害是誰,但是有辦法總比沒辦法好,於是就宣申不害上殿,申不害上殿之後獻計說能救韓國的只有韓昭侯一人,要韓昭侯行執圭(古時臣下朝覲天子時手持的玉器)之禮去拜見魏惠王,向魏王俯首稱臣,向魏國示弱,之後魏王必然退兵。但是聽了申不害的計策以後韓昭侯仍然沒有下定決心,於是申不害就接著對他說:“您執圭去朝見魏王,魏王一定會很高興,因此而驕傲自大,自己就會退兵撤圍,而且此舉還會讓別人以為魏國恃強凌弱,博得天下諸侯的同情,有時候必須要忍一時之屈辱才能換來國家的安全,柔弱往往能戰勝剛強”。
▲朝臣執圭像
韓昭侯聽了覺得可行,就採納了申不害的建議,去魏都去朝見魏王,示弱稱臣,請求罷兵,魏惠王果然驕傲自滿立即撤兵並且與韓國約為友邦。回到新鄭的韓昭侯因此覺得申不害是個可用之才,可以委以重任。
可以說“申不害變法”是韓國曆史的分界點,因為“申不害變法”前後韓人的秉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韓國變法之前,韓人以忠義耿直立於天下
說到韓國的歷史,恐怕要從春秋時期的晉國大夫韓厥開始說起。
韓厥,韓國韓氏的祖先,後被尊為韓獻子,晉國韓氏第五位家主,他早年曾是晉國另一豪門趙氏的家臣,後來被重用。
前583年,在“趙氏孤兒”事件中,晉國的世家大族紛紛與趙氏劃清界限,只有韓厥一人向晉景公求情,韓厥對晉景公說:“趙氏世代有功於晉國,如果晉國讓有功於晉國的功臣家族斷絕血脈,那麼還有誰願意為國盡忠呢?”,聽了這一席話,晉景公思慮再三終於決定留趙氏孤兒——趙武一命,這才有後來的晉國趙氏東山再起。
韓厥在危急關頭對趙氏仍存舊情,並且敢於為趙氏請命,這表現出了他飲水思源、知恩圖報的性格和品質,從此以後韓氏一族的“忠義耿直”之秉性便傳於後世。
韓氏治下的韓人受到韓氏的影響,民風也是“懂得知恩圖報,從不苟活於世”。
韓國變法之後,君主專於“馭下之術”,人人自危
▲申不害 畫像
申不害是戰國時期的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他的法治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強調“術治”,所謂術治,就是君主可以什麼都不用幹,只要“馭下”即可,申不害認為“術”是君主的專有物,要求君主對國家無為而治,這種無為而治不是什麼都不幹,而是要求君主掌握生殺大權,強調君主在國家政權中的最高地位,要臣下對君主的絕對服從,即“尊君卑臣”。君主要獨斷,要把生殺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絕不能大權旁落。具體工作可以交給臣下,國君不必事必躬親,這還只是他的“陽術”。
除此之外還有君主的“陰術”,就是國君要廣設耳目,及時瞭解臣下的所作所為,還可以通過這種方法考核官員,做到讓官員“大有作為”,堅持對官員“無功不收受祿”,這是對世卿世祿制的否定,這樣的做法雖然一時肅清了吏治,但是卻弄的人人自危,臣工們互相覬覦。
變法以後,韓昭侯也成為了申不害最好的學生,他甚至比申不害做的還好
韓昭侯有多麼重視術治,從以下幾個事情就可以看出來:
- 《戰國策》中說:申不害私下請求韓昭侯給自己的堂兄封一個官職,韓昭侯不同意,申不害面露怨色。韓昭侯說:“這可是從你那裡學到的治國之策啊!你常教寡人要按功勞大小授以官職等級,如今又請求為沒有建立功業的兄弟封官,我是答應你的請求而拋棄你的學說呢?還是推行你的主張而拒絕你的請求呢?”申不害慌忙請罪,對韓昭侯說:“君王真是賢明君主,請您懲罰我吧!”
- 一次韓昭侯在殿內坐著睡著了,他手下的官吏典冠看到以後怕君主著涼,就拿了一件袍子披在韓昭侯身上,這讓韓昭侯睡的很舒服,他醒了以後,看到袍子,本來想表揚一下典衣,但是卻發現是典冠為他披上的,所以他大為惱火,他把典冠找來,問道:“是你給我蓋的衣服嗎?”典冠說:“是的。”韓昭侯又問:“衣服是從哪兒拿來的?”典冠回答說:“從典衣那裡取來的。”韓昭侯又派人把典衣找來,問道:“衣服是你給他的嗎?”典衣回答說:“是的。”韓昭侯嚴厲地批評典衣和典冠道:“你們兩人今天都犯了大錯,知道嗎?”典冠、典衣兩個人面面相覷,還沒完全明白是怎麼回事。韓昭侯指著他們說:“典冠你不是寡人身邊的侍從,你為何擅自離開崗位來幹自己職權範圍以外的事呢?而典衣你作為掌管衣物的官員,怎麼能隨便利用職權將衣服給別人呢?你這種行為是明顯的失職。今天,你們一個越權,一個失職,如果大家都像你們這樣隨心所欲,各行其是,整個朝廷不是亂了套嗎?因此,必須重罰你們,讓你們接受教訓,也好讓大家都引以為戒。”於是韓昭侯把典冠、典衣二人一起懲罰並且降職。
韓昭侯死後,雖然韓國“變法”時的法並沒有延續下去,但是“權術”之念卻深入人心
前333年,韓昭侯薨。他的踐行“術治”卻被後世君王所沿行,然而就“術治”的施行來看,國君有御下之術,官員就有應對之策,於是官員們的光明磊落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避禍謀人,這造成了官場上的爾虞我詐,長官與屬下的互相猜忌,官員和將領們往往為了一己私利就拋棄國家利益,只求自己的前途。
韓國的統治集團迅速變質,在內部紛爭之時往往絞盡腦汁,互相陷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在遇到外來威脅之時,因為自己的相對弱小,往往引禍於他人,從來不自己承擔。
習慣性的避禍謀人,讓韓國為“術治”付出了代價
前293年,在伊闕之戰中,24萬魏韓聯軍竟被白起率領的10萬秦軍全殲,從此韓國人的武力抗秦之信心便煙消雲散,韓人最後的骨氣被白起硬生生的摧毀了。令人不齒的是這場戰爭魏韓失敗的原因竟然是,在對戰秦軍之時,老奸巨猾的韓人不願充當先鋒,在魏軍被秦軍攻擊的時候,韓軍也沒有實施救援,這才讓白起抓住了戰機,一舉全殲24萬魏韓聯軍。
▲伊闕之戰 形勢圖
前260年,長平之戰中,趙國40萬軍隊被秦軍全殲,40萬趙人的屍骨留在了長平,趙國從此一蹶不振,能夠有實力阻擋秦國東進的最後一個國家被徹底打垮,世人只知道這場戰爭中趙國的慘敗,卻不知將趙國拖進這灘渾水中的卻是一直以來的盟友“韓國”,對就是當初那個韓氏勇保趙氏孤兒後結好的韓趙兩家,也是那個戰國初年經常聯趙攻魏的韓國。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完全截斷。
上黨是韓人崛起的地方,韓桓惠王十分驚恐,採納相國張平的計策,派陽城君到秦國謝罪,請求獻出上黨的土地以求秦國息兵。同時卻又任命馮亭為上黨郡守,派出使者秘密的去趙國邯鄲表示願意將上黨地區贈予趙國,又授意馮亭故意與韓國決裂,帶領百姓歸趙。
▲長平之戰(前262-前260)
為了說服趙國接納上黨地區並且參戰,韓王專門派人去賄賂了趙國公子趙勝(平原君),由趙勝說服了趙孝成王接納了上黨地區,並派軍據守,這才有了後來的長平之戰。
所以說,韓國是通過權謀之術親手把趙國送進了絕路,而求得了一時的苟安。
韓國人卻不知他們打垮的不是趙國,而是韓國面對秦國侵略最後的救命稻草,從此無人能再救韓國,即使是韓國想出了修渠疲秦的反間計,沒有預料到水工鄭國的叛變,更阻止不了秦國的滅韓之路。
▲鄭國渠
多用權術避禍的末路
前230年,韓國末代君主韓王安向內史騰率領的秦軍投降,韓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第一個被秦國滅亡的國家。
▲秦滅六國 一統天下圖
閱讀更多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