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讓你選擇了文化領域?文化領域很冷門嗎?

大妮兒曦兒


答:文化領域是我強項和愛好,所以我選擇它。在這十多年以來我一直鑽研佛學文化,並且實地修持。雖然還沒有大徹大悟,但在學習和修持過程中獲得的一點點感悟分享給大眾,希望看到的人能夠獲得利益,這就是我選擇文化領域的原因。

至於第二個問題,文化領域是否很冷門?

文化領域是否冷門那要看和那個領域比,如果和娛樂、情感、美食、搞笑、生活等領域相比,文化領域是有些冷門。但是,冷門就不做了嗎?也不是。如果我所分享的佛學文化對眾生有利的話,就算閱讀量少,我也一直堅持做下去,那怕只有少數人受益,我的存在也是有價值的。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評論、關注哦,謝謝。





如意樹


以我自身的經歷還談談這個問題:

一、為什麼選擇文化領域?

自認是個文化人,做的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工作,可以把學習感悟、工作心得與同道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傳播正能量,為弘揚中華文化盡綿薄之力。

二、文化領域很冷門嗎?

我感覺不應該冷,現在不是提倡弘揚中華文化嗎?文化外延廣泛,受眾面大。但我通過兩個月來的實踐看,我是失敗的。

開始通過問題考核就很難,一開始是我理解能力不夠,不知道優質答題是什麼,以為推薦首頁就算,十多天後才明白要經過答題考核。好在補救措施及時,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吧,終於過關了。

但過關後寫了幾篇文章閱讀量少得可憐。花了好多時間構思,一個字一個字撰寫的小論文,比如我《山園小梅》(林逋)與《卜算子·詠梅》(毛澤東)的比較,對“乍暖還寒時候”到底是什麼時候的探討,“床前明月光”中,針對很多人說是“井欄”,提出就是“睡床”觀點,對人教版對“雨雪霏霏”中我“雨”的讀音、詞性的質疑,等等。都是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但閱讀量是個位數!後來發現,頭條不給推薦,推薦量就幾百,受眾根本看不到,怎麼可能有閱讀量?

我還參加頭條舉辦的培訓課,寫了三篇作業文章都通不過,理由是“不是原創、信息量不夠。”我是教過學生寫文章的,我知道什麼是好作品。所以,挫敗感很強。

我的頭條問答,會連著三四篇不給推薦首頁。我都不知道要不要寫下去,也曾私信過管理員,回覆是機器選擇,要原創。我寫東西觀點從來不是拿來主義,只是有的時候會引用原文,這是寫論文允許的呀。

奇怪的現象,我非文化領域卻很受歡迎,一個關於“花生油過期”的問答有20多萬閱讀量;封閉時期寫的怎麼做酵母的文章有一萬五閱讀量,微頭條有十幾萬了吧。

有一個悟空問答也提過類似的問題,說明迷茫的不只是我。

現在還是在寫,就把它當作歷練吧,不忘初心,越挫越勇。同勉。





半支蓮6


我是去年七月開始實名註冊頭條號和發表文章的。

以前只是偶爾看看《今日頭條》,沒怎麼太在意,也沒怎麼當回事。

四年前退了休,一直接送孫女上下學和輔導功課,既不能遠足旅遊,也不能與親朋好友常相聚會。為孫女所累,為隔輩情所困,只能深以為然,盡享天倫之樂吧。

閒暇之時,看看書吧,以前許多書都看過了,懶得再看回頭書。

看看網絡小說吧,鑑寶類的千篇一律都是透視眼,換湯不換藥;我素來喜歡中醫,可寫醫學的又大都文不對題,內容世俗,特缺醫道,沒意思。

於是,仗著在職時練點兒文筆,挑選了《今日頭條》想自己寫點兒東西來著。

如果在職時,憑著職業和職務直接註冊頭條號的黃V應該是不成問題的。可退休了,一切得從頭來,也算是瀟灑走一回吧。

按照程序實名註冊後,有興趣認證。我看了又看各行各業各門各類的興趣選項,有許多專業性太強,有不少是自己的弱項,還有一些是不擅長的短板。只有文化領域範圍還算寬泛,於己還算貼邊,這算是我選擇文化領域的主要原因吧。

選擇文化領域後要在三十天內完成四條優質悟空問答,才能通過興趣認證。我開始不摸門,每天寫一條,臨到最後才通過兩條,失敗了。看來隔行如隔山不是說著玩兒的,敢情與以前工作寫的東西南轅北轍啊。

吸取教訓,休整一個月,以利再戰。五天就完成了四條優質悟空問答,文化領域興趣認證通過。

現在我是文化領域創作者,正朝著優質創作者努力邁進。前路漫漫,我當自強不息,權當自娛自樂吧。

至於文化領域是不是冷門,我認為是稍微偏冷的。

以我在《今日頭條》耕耘了半年,發表了二百來篇悟空問答、詩詞、以及微頭條的經歷看,有些體會,雖然孤意寡識,但應可堪一建。

一是文化領域偏冷不熱不溫不火。

文化領域不像攝影啊,三農啊那麼直接專一。文化一詞本身就是一個大概念,外延很廣,內涵很深。看似容易,實則很難。因為一個人的知識面畢竟有限,你學問再高也有盲區,本事再大也有短板。與其面面俱到,不如傾心專一,這可能是一些人不鍾情於文化領域的原因之一吧。

我看文化領域又有點兒像白開水,能喝,但溫吞,且寡淡無味。總體向冷。

二是文化領域耕耘難。

我經歷了半年的文化領域創作,基本上是以文字為主的,最多也是加上一些與題材有關的圖片。文章短了寫不透,長了沒人看,不如視頻領域來得直接來的快。尤其是悟空問答的文化領域更不好創作,文章的隨意性被提問限制得死死的,難於正常發揮,更別提超常發揮了。特別是對於青雲計劃連想都不敢想,我曾努力按要求寫了兩三篇兩千多字的文章,幾十篇千字文章,自認為有點兒水平,結果連邊都貼不上。由此可見文化領域的創作之難可見一斑。這也是偏冷的原因之一。

三是多數閱讀量不高,圈粉難。

在我半年來發的二百多篇文章中,只有在微頭條發的一篇古代笑話和一篇讚頌李蘭娟院士的律詩達到了爆款,都是三十多萬的閱讀量。有幾篇悟空問答達到了兩三萬的閱讀量。其它的是幾千的,幾百的,甚至幾十的閱讀量。粉絲才三百多,實在是汗顏。這其中有自己水平不高的主觀原因,但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使文化領域偏冷的客觀存在也是不容忽視的。

結束語

我的總體感覺,文化領域確實有點兒冷,可比喻為門大窗戶多,風嗖留不住客,望而不前,令人止步。

但我會繼續堅持寫作的,因為寫作就是運動,運動就會溫暖,溫暖就不會冷。


趙伯文41762883


我本人年輕時流離逛蕩,一事無成。卻讀了些閒書。

本來也無高學歷,沒想踏入文化行業,可有一天,不知怎麼就覺得悟了點人生吧!

自我審視一番,覺得自己可能就該吃這碗飯。因為什麼都不會,卻忽然可以寫出點自認可以的東西,用過去的話說,這是行業選人,不是人選行業,於是便想走這條路。

許多年來,業餘堅持寫作,一直想堅持到改行加入文化隊伍,我也就可以辭去原來工作,專心寫作了。

愛好,懶惰,加名利心,

其中也有些許宏揚中華文華的熱血與目的,少年的夢想與抱負。

這許多綜合因素讓我選擇文化事業。

哎!

少年逐夢尚天真,

千般嗞味說不盡。

磕磕絆絆一無成,

始覺世間學問深。

奈何不願曲傲骨,

便就筆墨寫來因。

忽悟映天不需水,

一行心意一風雲。

又將滿腹坵壑氣,

化成一篇世情真。

茅廬雖常苦沉吟,

天高地闊卻自信。

炎涼淡然心靜定,

荒唐無由言悲辛。

往來數遇推敲者,

長笑此行多痴人。

這行業,冷門多痴人。


默玄吟雷


雲壓峰巒底,風嘯林野芒。尤觀半前花,焉知一片天。

這是我剛剛利用工作間隙寫的一首詩,這兩天我觀望遠處而發,也就是說我時常雨自己,雨自然對話,無論什麼情況下,文化已深入我的心靈和骨隨。

為什麼學文,文化文學能養活自己嗎?它是一項技術技能嗎?可能不能吧。況且清貧乃是文學的源由之一,吃得太飽太肥,能寫出好東西嗎?這一點是肯定不行。

是我的理科不好,轉而投文?也不是。在這許多預判否定之後,只有一個答案,對我來說,就是自身建設。非常普通平常,可要下的功夫,哪怕是一點一滴,都得牢牢記在心上。

文化這條路到底有多寬,古往今來,文人學士地位可能比戲子也高不了多少,仍然是權貴們的一塊遮羞布。可是他們是潤物的,生長了,流傳了,這就說明並不是尖刀利韌能夠長久,輕紗細語永遠記掛在不同人群裡。只有記錄歷史社會,描述人間冷噯,就只有一個答案,永恆。

我心同此想,力所能及,跟著樸素唯物者的腳步,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去記錄吧!也不枉來過。


用戶曉月915089906200


我之所以選擇了文化領域,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外表的美麗只是暫時的,文化才是永恆。

韶光易逝,容顏易老,不老的唯有知識。它會隨著時間沉澱成你內在的涵養和氣質。

楊絳、張愛玲、冰心、林徽因她們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是一等一的“大美人”,這“美”誇的不是他們的外貌,而是她們的才華,她們腹中的詩書。如今,隨著楊絳先生的辭世,四位大才女都已香消玉殞,但她們留下的作品無不吸引著當代年輕人趨之若鶩。

充滿智慧的警世恆言,曾有無數年輕人在迷茫時從她們那裡尋求到智慧。亦幻亦真的愛情故事,無不讓多少痴男怨女感同身受,捶足頓胸。

歷史任憑花開花落默不作聲,故國故城故人已剎那芳華,如今她已故去,大家自發地吟詠著那些曾經或者即將激勵自己的字字句句。隨著大師一個個逝去,曾經才女輩出的那個時代顯得越來越珍貴,知識也越來越彌足珍貴。

二、健康可能被剝奪,但文化不會

“一個人的健康可能因為意外而被奪去,財富可能因為變故而失去,地位可能一朝傾覆,聲名可能瞬間抹黑,只有知識和才幹是搶不走奪不掉的,只要你學到了,成為一個明智聰慧的人,沒有什麼能逼你變回粗蠢愚魯。”

斯蒂芬·威廉·霍金,21歲時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盧伽雷氏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如果他安於命運的安排,只是悲天憫人,就不會有他今天的成就。他是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如果說意志讓他堅強,與病魔抗爭中贏得時間;那麼知識卻為他贏得了世界的尊重。除開他個人的努力外,我們更應該看到知識的力量。

霍金離世的消息震驚了整個社會,也撼動了整個朋友圈。他雖已經離去,但是他創造的知識財富不會,帶給人們的感動和震撼不會。

三、愛情可能會背叛,兄弟可能會反目

演藝圈情侶們的分分合合,讓多少粉絲和路人感慨不再相信愛情。

最轟動的莫不是王寶強“離婚案”,除了婚內遭遇背叛,更遭到自己經紀人的挖牆腳,甚至還被雙方合謀遭受其他傷害。兄弟與妻子的雙重打擊,沒有讓寶寶倒下,寶寶甚至自己當起獨立導演,閱讀了許多專業書籍,拍了屬於自己的電影,在愛情缺失下,但我們卻看到了更加充實的寶寶。

他們的愛情真假,我們無從探究,亦無心探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我的一個朋友也有類似的遭遇,在離婚之後,她依然選擇相信愛情,只是不在盲目。現在就是旅旅遊,讀讀書,看看電影,提升自己,尋找更合適的人。她在朋友圈感慨,沒有什麼東西規定是你的就是你的,但文化除外。

讓我們大家一起來耕耘文化領域吧。


謀略國學


作為一名在讀文學碩士生,我是因為喜歡文學才進入的這個專業,也不覺得文化領域很冷門。雖然說文科高考的題目相對於理科是死記硬背,就給人一種文學是死的、很僵硬的感覺,但這只是為了大學時候學習文學知識打下基礎,大學的學習會讓我們對文學史有一個比較系統的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去做教師、編輯、記者等,這麼看來文學相關專業的就業前景並不十分理想。但我們拓寬一點去看,任何領域都離不開文化,文化決定了我們的文學常識,奠定了我們的審美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像抖音視頻拍攝的文案、今日頭條編輯的稿件、淘寶商品的詳情、品牌的商業廣告等,無一不需要文字工作者,但在這些崗位的人可能並非文學專業,因為在人們看來這些崗位誰都可以做好。而學習文學的學生是的確相對專業的人,只是可能受限於目前的教育體制以及市場導向使同學們無法很好地將其內在的文學素養表現出來,無法很好地將所學的知識與現代化的工作崗位聯繫起來,因此就業範圍感覺很窄。事實上,就我個人所知,文學專業的同學就像磚一樣,哪裡需要哪裡搬,領導需要做報告,他來寫;領導開會要講稿,他來寫;開會要出新聞稿,他來寫。可能這並不是他要做的工作,只是因為他是文學院出來的人,他一定會,而且一定弄得很好。事實上我想說,文化領域並不冷門或者狹窄,只是大家都學過語文,就覺得文學很淺薄、很簡單,也就那樣。


枇杷皮片飄


文化領域相對來說沒有其他領域這麼火熱

因為文化領域創作真真切切的需要創作者的真知灼見才能有所回報

在這個快餐時代

生活節奏快 工作壓力大

又很難有人能靜下心來學習文化 思考文化

現實是 一些娛樂性質領域的雖不能帶給人們一些思考

但能讓人們暫時忘記生活的壓力

反而更容易贏得多數人的喜愛

這就是為何抖音 短視頻類的應用異常火熱

這就導致越來越多的人棄文了

轉而進攻娛樂領域

隨著時間流逝

文化領域留下來的才是真真喜愛文化的人

期間有也定會有來來去去的人入駐文化領域

大多數人只是過客而已

我選擇文化領域

因為我是在自己熱愛學習的前提下才選擇文化領域的

一邊學習一邊分享自己的收穫或者感受

保持每天閱讀1~2小時

幾天閱讀一本書

最近正在讀村上春樹的《國境以南太陽以西》

我覺得我能這把書看下去是因為這本書裡面有吸引我的地方

我看得懂也是其中一個方面

其中有一句話

在特定的情況下,一個人的存在就是要傷害另一個人。

多麼痛的領悟



愛學習的靚仔


我選擇文化領域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有意義“。

個人長期從事企業文化建設工作,就想找到同樣從事這項工作的人一起交流,所以把自己這些年的工作經驗、想法體會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權作拋磚引玉之用。經同事推薦,在頭條安家快兩週了,可能還是寫作經驗不足,“”企業文化100句“發到第10篇,閱讀量很小,尚需努力。

文化領域其實一直都不是冷門的。有句話叫”百姓日用而不知“,文化就像空氣和水一樣,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無處不在,”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有時候讓人摸不著頭腦。每個人對文化都有各自的感受,但要說清楚文化是什麼,其實不容易。現實中存在文化被泛化的現象,或其他不利於文化建設的概念和說法,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有所改善。這也是我選擇文化領域的一個原因。

文化領域的同仁,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讓我們一起耕耘,讓文化常青,更加燦爛!


歡喜慈悲


我覺得不管選擇的是那個領域,大家都是在"八仙過海,廣各顯神通。儘自己應盡的一份力,並能有所收穫是很好的一個選擇,平臺又給大家提供了這麼好的機會,我瞭解了一下選擇文化領域的老師一般大多數是有很多工作經歷和有工作經驗的老師,年青人相對來說就少一點。這也應該是很自然的,因為誰都會把自己最好和最善長的方面展示出來,並加以利用,還是那句老話,無論是做任務事,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成績的一天。祝大家一路前行,並過好每一天去收穫秋天的果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