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郡国铸币权,设立三官造新钱

在中国古代钱币的画廊上,最具浓墨重彩的画作之一,就是汉武帝

时期铸造的五铢钱。西汉的五铢,开启了五铢钱币的先河。从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开炉始铸,历经整个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等多个朝代,时间长达739年。因此,后世冠以五铢钱一个雅称:长寿钱。七百多年的“钱龄”,可谓“高寿”。长寿之钱,名副其实。

纵观古今,钱币的铸造权,大多是由中央政府掌控的。始皇帝建立大秦帝国后,就把货币的铸造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实行了货币统一的政策,铸造了重如钱文的秦半两。此举对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刘邦建汉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上,承袭秦制。在货币制度上,部分沿袭了秦制。比如,钱币仍用“半两”为钱文;秦朝的钱币,可以在汉朝继续使用。这位叱咤风云的高祖皇帝,当年,揭竿而起,斩蛇起义。横刀立马,打遍天下。然而,建汉称帝后,不能骑在马上治理天下。高祖帝在货币制度上,出了一个昏招——把本该由中央政府控制的货币铸造权,拱手让给了地方

郡国和民间土豪。这样一来,地方上“土皇帝”们,疯狂地挖采铜矿,大量地铸造钱币。刘邦的侄儿吴王刘濞,广召天下亡命之徒,大肆采挖豫章的铜矿,铸造了大量的劣质钱币。刘濞欲壑难填,除了铸钱,还在海边煮盐卖钱。有了钱,就有了任性的本钱。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刘濞的底气十足,敢于起兵造反,公然同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与他的经济实力雄厚不无关系。

那些钱币大亨们,为了降低钱币的成本,在铸造钱币时,偷工减料一是在原材料里掺入超标的铅和铁,使得钱币的含铜量不足,成色降低。二是为了减轻钱币的重量,花样百出。铸造钱币时,采用了缩减径宽,降低厚度,扩大穿口等方法。这样一来,铸造出的钱币,

品质粗率,重量不足,重量不及朝廷规定的一半。大量的私铸货币,潮水般的涌入市场。钱贱物贵,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引发的市场的动荡,必然会引起极大的民怨民为国本,水可覆舟。到了建元元年,武帝登基。他虚心纳谏,采纳了时任大农丞的桑弘羊的建议,艰难地迈开了货币改革的步伐。


收回郡国铸币权,设立三官造新钱

第四次的币改,铸造了郡国五铢 元狩五年(前118年),武帝进行了第四次货币改革。此次币改的主要内容,是废止三铢钱,“罢半两钱,行五铢钱”。改革的态度不可谓不坚决,措施也不可谓不具体。比如,为了防止盗铸者磨熔取铜,将铜屑集中起来重铸钱币,法令中规定了相应的对策:新铸的五铢钱,必须有郭。铜钱周有郭,奸人就不便磨熔取铜。这样,既能有效地保护新铸的五铢钱,又能打击盗铸行为。由于这次币改的时间为元狩五年,钱币铸造由各郡国具体实施。因此,把这个时期铸造的钱币,称为“元狩五铢”或“郡国五铢”(见下图)。

然而,这次币改,历经三年,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货币的铸造权,统一收回中央,而是把货币的铸造权,

下放到了各个诸侯国。各诸侯国铸造的五铢钱,形制各异,成色不一,轻重不等。相同的一点是,重量都达不到朝廷规定的“重如钱文”的要求。武帝看到这些诸郡国铸造的五花八门的“郡国五铢”钱,痛心疾首。失望的阴霾,笼罩在他的心头。他痛恨那些诸侯王。这一帮家伙,不以国家利益为重,只想通过铸钱发财,铸造出了这些形形色色的劣币。他思忖再三,觉得这样下去,就会重蹈汉半两、三铢钱的覆辙。于是,他咬牙跺脚,下决心进行第五次货币改革。


收回郡国铸币权,设立三官造新钱


收回郡国铸币权,设立三官造新钱

第五次的币改,铸造了赤仄五铢 元狩二年(前115年),汉武帝进行了第五次币改。此次改革的主要亮点,就是迈开了中央政府收回钱币铸造权的步伐。规定:由中央政府的“钟官”负责,统一铸造新的钱币“赤仄五铢”。关于

“赤仄”的含义,有钱币学者认为,“赤”者,红也;“仄”者,侧也。“赤仄五铢”合起来,意思就是轮郭发红的五铢钱(见下图)。

为了尽快使钱币形制和重量趋于统一,汉武帝颁布法令:赤仄五铢和郡国五铢的比率为1:5,即1枚赤仄五铢,可兑换5枚郡国五铢。同时规定,凡是缴纳赋税,一律使用赤仄五铢。这样一来,一箭双雕,郡国五铢贬值4/5,人们就不会藏于家中,而是争先恐后,兑换为赤仄五铢。这样一来,既有利于赤仄五铢的发行,也解决了日后新铸五铢钱铜材不足的问题。


收回郡国铸币权,设立三官造新钱

到了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采纳了时任大司农的桑弘羊的建议,进行了第六次币改。此次的币改,首先,从根本上变了改货币铸造制度,把货币的铸造权,全部收回中央政府。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央政府的铸钱机构——上林三官,即专管铸钱的“钟官”,专管刻范等具体铸造技术的“技官”,负责钱币原料质量审核的“辨官”。三官的顶头上司,是上林苑的水衡都尉。水衡都尉,又称为“水衡臣”,是掌管皇家上林苑,兼管税收和铸造钱币官员“水衡”之意,东汉的著作家应邵的解释是:“古山林之官曰衡,掌诸池苑。故成水衡”

。武帝同时下令,把先前用赤仄五铢兑换回来的郡国五铢钱,统一送交给水衡都尉,由水衡都尉调拨给上林三官,由上林三官以此做为铸造新的五铢钱的材料。此次币改,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国家收回了铜矿的采矿权,收回了货币的铸造权,基本杜绝了私铸、盗铸的源头。从此,“上林三官五铢”钱新鲜出炉,一直到西汉的结束。而五铢钱,成为了最稳定的方孔钱币,一直到唐朝才废止。五铢钱风行700多年,成为中国古代钱币史上,寿命最长的钱币。

三官五铢钱的特点是:首先,从钱文的整体风格看,小篆体式,严谨规范;笔划略细而划一,字形修长而秀美。其次,从钱文的运笔和结构,可以看出与其它五铢钱的不同。“五”字交笔缓曲,上下与两横交笔之处,略微内敛。“铢”字左为“金”字,“金”字上的“人”字,或呈三角形,或如箭簇貌。“金”字中的“人”字下的四点,为方形短点。“铢”字右边的“朱”字,上半部分方折,下垂部分略圆。“铢”字左右两部分的“金”、“朱”,上下对齐。

从上林三官五铢的实物看,可以分为三种版式:


一、无记号 面文为小篆“五铢”二字,光背;钱面、钱背,无任何记号(见下图4枚):


收回郡国铸币权,设立三官造新钱


收回郡国铸币权,设立三官造新钱

二、穿上横 钱面穿口上有一横(见下图):


收回郡国铸币权,设立三官造新钱


三、穿下星 钱面穿下正中,有一星纹(见下图):


收回郡国铸币权,设立三官造新钱

三官五铢钱,“重如钱文”,标准重量,应为3.25克;径宽应为2.5厘米左右。笔者亲测四枚,测的数据为:径宽基本相同,为2.6厘米左右。重量在3.10——3.60克之间。下面的两幅图,是从四枚中挑选出的品相较好,重量较轻的一枚。测得数据如下:


收回郡国铸币权,设立三官造新钱


收回郡国铸币权,设立三官造新钱

武帝时期的三种五铢钱,与武帝后期五铢钱的区别,当代钱币学者朱活,在《古钱小辞典》一书中,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见下图),笔者不再赘述。


收回郡国铸币权,设立三官造新钱


武帝时期的这三种五铢钱,郡国五铢最少。这是汉武帝第五次币改的时候,用赤仄五铢,以一兑五,回收中央的结果。现在存世的,为当时回收时的“漏网之鱼”。一般普品百元上下,美品不到二百。赤仄五铢的存世量,多于郡国五铢,普品四、五十元可购得。而发行量最大的无记号、光背的五铢钱,存世量很大,普品一般为一、二十元。穿上横,穿下星者,价格在百元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