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跡|立根永在群眾中

從1940年3月25日創刊之日起,這份報紙就把“群眾”二字刻寫在自己的報頭上。80年來,從《邊區群眾報》到《群眾日報》再到《陝西日報》,報頭幾經變更,但“群眾”二字是它永不褪色的底版。

向群眾學習,是自延安時期起報社編輯記者的“第一課”。秉持新聞大眾化理念,踐行“到群眾中去”,做到與群眾“同吃同住同上坡”,寫群眾的事、說群眾的話、聽群眾來評稿。新聞人深深地把自己紮根在群眾當中,群眾也給予他們最好的褒揚——稱這份報紙是“咱們的報紙”。

時光流逝,但報紙累積了歷史,文圖凝結著精神。80年,23300期,翻檢一張張報紙,回顧一篇篇報道,從戰爭前線到工程一線,從工廠農田到災區疫區,從勞動模範到科技能手,從企業家、貧困戶到“時代先鋒”“陝西好人”,那呈現在紙上的一件件事、一個個人,背後無不是一代代編輯記者“在路上”的見證和記錄,無不體現著報人的情感與思索。

今天,我們選取這樣一組工作照,通過或黑白或彩色的畫面,給您呈現幾代陝報人走在大地上、融進群眾裡的實際情景。貫穿這些照片的,是黨報人歷經時代變遷未曾改變的為民初心,是黨報人踐行“四力”要求、更好服務群眾的使命擔當。“深入基層不放鬆,立根原在群眾中。”創刊80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要像出發時毛澤東同志要求的那樣,始終“在‘群眾’二字上下功夫、作文章”,要像起程不久習仲勳同志勉勵的那樣,始終“當得起‘群眾報’這個光榮的稱號”,一直走在大地上,一直走在群眾中。(楊小兵 劉芳 張鑫)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1942年5月23日,延安文藝座談會與會代表合影。前排右二為原大眾讀物社社長、《邊區群眾報》《大眾習作》主要創辦者周文;前排右一為《邊區群眾報》主編胡績偉;三排左起十五為原《大眾習作》主編胡採。(吳印鹹攝)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1948年群眾日報社記者張光、葉天、湯洛(從左至右)在解放戰爭前線採訪期間。 (資料照片)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1949年11月,群眾日報社編輯記者閱評報紙。(資料照片)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1950年10月1日,在西安各界慶祝國慶節暨閱兵典禮上,群眾日報社總編輯胡績偉(前左)、記者李迢(前右)乘檢閱車參加採訪。 (丁一攝)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1952年位於西安東大街的群眾日報社新大門建成。圖為發行人員開始新一天的送報工作,市民在閱報欄前看報。 (資料照片)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1984年陝西日報社記者趙康(左)在武漢採訪“學習雷鋒的光榮標兵”朱伯儒。(趙康供圖)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1983年5月,陝西日報社記者肖雲儒(中)、高萬成(左一)、邰宗武在佛坪採訪秦嶺野生大熊貓保護情況。(資料照片)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1996年10月,陝西日報社記者王天育(左一)在佳縣城關鎮採訪群眾。(閆瑜攝)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1994年陝西日報社記者吉虹(左)採訪農民科技專家王建華。 (資料照片)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2001年4月,陝西日報社記者楊前進(右)在咸陽市渭城區擺旗寨村採訪優良小麥新品系種植專家郭萬洲。 (資料照片)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1999年6月,陝西日報社記者袁景智參加全國瀾滄江源頭科學探險考察活動採訪,到達海拔5222米的瀾滄江源頭。(老陝攝)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2003年5月,陝西日報社記者戴吉坤(右一)採訪在西安首批出院的新西蘭籍非典痊癒者戴維。 (安濤攝)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2003年9月4日,陝西日報社記者胡武功(左一)前往渭南羅紋河東堤決口現場採訪途中。 (楊小兵攝)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2008年5月,陝西日報社抗震救災特別報道組記者耿翔(右一)等在漢中災區“帳篷辦公室”趕寫稿件。(徐秦生攝)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2008年8月,陝西日報社特派記者毛玥進入“鳥巢”採訪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 (毛家豪攝)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2017年9月,陝西日報社特別報道組在延川縣梁家河村駐村採訪。 (王博攝)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召開期間,陝西日報社前方報道組在融媒體中心專訪十九大代表柯小海(右)。(龔楊攝)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2019年8月2日晚,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會徽、吉祥物發佈會在西安南門廣場舉行,陝西日報社成功開展了現場全媒體報道。 (袁景智攝)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2019年6月13日,陝西日報社記者喬佳妮(右)在湖北來鳳縣採訪老英雄張富清,並向他送上家鄉報紙。 (趙晨攝)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2019年4月,陝西日報社記者張辰(右一)在毛烏素沙漠腹地採訪治沙英雄郭成旺父子。 (馮雪峰攝)

足迹|立根永在群众中

2020年2月2日,陝西日報社記者王國星(右)在陝西省人民醫院預約分診帳篷內採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醫護人員。 (杜瑋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