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作為“晚唐體”的代表詩人,他的詩歌有哪些獨特之處?


林逋作為“晚唐體”的代表詩人,他的詩歌有哪些獨特之處?

北宋年間,出現以師承唐朝賈島、姚合,描寫清幽澹泊的山林景色和清靜枯寂的隱者生活為主的“晚唐體”詩歌流派,“晚唐派”追求工巧精緻的用詞和清雅幽靜的風格,代表詩人有寇準、鄭谷、司空圖、潘閬、魏野、惠崇、林逋等。這當中,以林逋的詩作最為出名。

林逋,字君復,世稱和靖先生,北宋著名隱逸詩人,作為“晚唐體”的代表詩人,其詩缺乏大氣磅礴的氣勢,又因其個性清介及隱居孤山的原因,缺乏經綸世務及關注民生之作,他的作品,只以記錄隱居生活和山林景色等為主,清新孤靜,風格鮮明,有梅堯臣作序的《林和靖詩集》存世。

林逋的詩詞作品按內容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林逋作為“晚唐體”的代表詩人,他的詩歌有哪些獨特之處?

其一是隱居生活及感悟之作,代表詩詞作品有《深居雜興》、《湖山小隱》、《小隱》、《孤山隱居書壁》、《霜天晚角》等。這一類作品反映他隱居孤山的生活情形,表明歸隱之心,也表現隱居生活的清靜閒適。比如《湖山小隱》一首中寫道:“道著權名便絕交,一峰春翠溼衡茅。莊生己憤鴟鳶赫,楊子休譏蝘蜓嘲。”詩中寫道“道著權名便絕交”,表達對功名利祿的棄絕之心,“衡茅”指茅屋,也指隱居處,雖然居所簡陋,但風景清幽,隱居者內心安靜。“鴟鳶”比喻“追逐名利者”,“蝘蜓嘲“來自典故”蝘蜓嘲龍”,比喻魚龍相雜,這兩句是作者借莊子之憤與楊子之譏表達心跡,說明自己只鍾情於美好的山水景物,不參與追逐名利,不喜歡複雜紛擾的世俗生活。孤山隱居生活於作者筆下,既有“清猿幽鳥遙相叫,數筆湖山又夕陽”的幽遠,亦有“琴僧近借南燻譜,且並閒工子細抄”的閒雅,更有“水風清晚釣,花日重春眠”的清靜。

林逋作為“晚唐體”的代表詩人,他的詩歌有哪些獨特之處?

其二是描寫西湖與孤山四季景色。這一部分詩作是一組西湖與孤山的“四時風景圖”,詩人筆下的西湖與孤山四時景色清新動人、惹人喜愛,比如《湖上初春偶作》寫道:“文禽相併映短草,翠瀲欲生浮嫩煙”,“文禽”是指羽毛有紋彩的鳥,“翠瀲”指清澈碧綠的湖水,詩歌描繪春日湖上文禽悠閒、春草鮮嫩、湖面春煙迷朦的圖景。《初夏》一詩中“乳雀啁啾日氣濃,雉來交影日重重”之句,寫夏日雀鳥鳴叫、雉鳥交影之情形。《秋日西湖閒泛》:“林深喜見寺,岸靜惜移舟,疏葦先寒折,殘虹帶夕收”寫泛舟湖面,見到古寺、疏葦、殘虹等景物,表達閒適的心情。《孤山雪中寫望》:“片山兼水繞,晴雪復漫漫”寫出冬日孤山漫天落雪的情景,給人一種清冷凜然之感。此外還有《北山晚望》、《山村冬暮》、《冬日衛樞至》、《水亭秋日偶書》、《池上作》、《孤山寺》等佳篇。

其三是詠物詩。所詠之物包括梅、竹、墨、筆、茶、蝴蝶、鶴等,是詩人託物言志、借物抒情的作品。在《梅花二首》、《山園小梅》、《又詠小梅》、《鳴皋》等詠梅及詠鶴之作中,作者稱讚梅花“澄鮮祇共鄰僧惜,冷落猶嫌俗客看”的高潔,在《筆》一詩中,作者寫道:“犀利鋒鋩敵五兵,夢中青鏤未為靈。空山日午南窗暖,擬寫黃庭內景經”,詩中“鋒鋩”原指刀劍尖端,比喻銳氣,“青鏤”指毛筆,“黃庭內景經”是養生修煉之作,詩歌有託物言志或自喻之意,作者也寫“清形己入仙經說,冷格曾為古畫偷”的清鶴,以上這些都是寄託作者清高、潔身自好的情懷。林逋“詠梅”系列詩為詩詞界所稱頌,可稱我國古代“詠梅”詩的典範之作。這一部分詩作文字尤其清浹澄淡、孤靜雅緻,“詠梅”系列中的《山園小梅》(其二)清新雅緻,詩中“疏影暗香”已成梅之象徵,為世人所稱道,可稱我國古代“詠梅”詩的典範之作,它是作者才氣與力學、藝術靈感與生活感悟相結合的成果。

其四是送別、寄贈或酬和之詩。

林逋作為“晚唐體”的代表詩人,他的詩歌有哪些獨特之處?

古代詩人往往有寄詩、贈詩及答酬唱和之作,林逋隱居孤山後,不復出山,但並不與世隔絕,相反,他交遊甚為廣泛,交往之人,亦多文雅之士,無論相遇或離別,或是回憶舊日往事,作者與朋友亦常以詩抒情,留下諸多送別、寄贈或酬和之作。

作者有不少離情別意的“送別詩”,比如《送茂才馮彭年赴舉》、《春日送袁成進士北歸》、《復送慈公還虎丘山》、《送大方師歸金陵》、《送僧機素還東嘉》、《送丁秀才歸四明》等,這些詩有的是對友人赴考的祝願,有的表達與對方分別時依依惜別及祝福之情。一些詩句雖有淡淡的寂寥,但整體風格清淡,表現出一種豁達平和的心態。

作者亦有數量不少的寄贈或酬和類詩歌,如《山中寄招葉秀才》、《寄上金陵馬右丞》、《贈當途朱仲敏》、《贈胡明府》、《酬晝師西湖春望》、《春日寄錢都使》等。這一類作品有的是往往是在敘事抒情之時,結合清新幽淡的環境描寫,如《酬晝師西湖春望》寫了西湖春日美景:“笛聲風暖野梅香,湖上憑闌日漸長。一樣樓臺圍佛寺,十分煙雨簇漁鄉”。也有表達表達了不羨功名利祿之意,如《贈當途朱仲敏》一詩寫道:“甚與時流道不同,南朝臺閣是家風。高閒幾格圖書畔,冷澹門庭樹石中。因寄詩牌尋勝景,擬投文卷數名公。榮登顯達他年後,應笑冥冥弋者鴻”。

林逋作為“晚唐體”的代表詩人,他的詩歌有哪些獨特之處?

其五,寫旅途見聞。林逋曾在江淮一帶漫遊二十年,其詩作也有記錄漫遊生涯之作。如《汴岸曉行》、《湖村晚興》、《安福縣途中作》、《過蕪湖縣》、《淮甸南遊》、《池陽山店》、《旅館寫懷》、《峽石寺》等。從作者的這些詩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遊歷於河南開封、江西安福、安徽蕪湖、陝西池陽、湖南湘潭一帶,作者一路游來,如同寫山水遊記,詩風是清冷中的曠達。

林逋清新平和、澄淡幽美的詩風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原因:

第一、從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上看,作者生活在政治上相對而言較為穩定、經濟也有所發展的北宋前期,詩人寫詩的大環境是平和的。

第二,從詩詞創作的發展來看,由唐至宋,詩歌已過盛期,雖仍有豪放之作,但難復那種天地悠悠、愴然涕下的壯闊,詩歌創作由感性發展為理性,而金戈鐵馬、建功立業的慨然雄闊亦未成風,詞的創作還未到達繁盛期。與之相適應,這個時期的詩歌創作趨向清淡平和,連寇準等剛猛之士所作詩亦多為“晚唐體”,這是與當時的詩歌發展趨勢有關。

第三,從詩人自身性格、人生經歷及隱居地點來看,詩人天性清介孤傲,也不失平和曠達,既受儒家思想影響,又喜歡老莊文章,他有過放遊經歷,雖隱居而不避世,交遊甚廣,結交者上至高官名士,亦有秀才僧侶,他在孤山過著清苦寂寥的生活,但也不失平淡逍遙,詩人通達世事、潔身自好,從“字為心聲”和“文如其人”這兩方面看,其詩關注自然景緻,風格清幽雅緻、清曠平和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林逋作為“晚唐體”的代表詩人,他的詩歌有哪些獨特之處?

隱居者本來就多選清靜之處,隱居詩人所寫詩歌亦多清新孤靜之作,如陶淵明、王維,而林逋所隱居之孤山,清幽秀麗的西湖與孤山為他的詩詞創作提供了清新素材,孤獨閒適的隱居生活賦予其詩作孤靜風格。

第四,從詩歌選字用詞與運用意象方面看,作者常以“清”、“碧”、“瘦”、“冷”等冷色調的字詞入詩,一首首讀下來,會碰著如“孤澹”、“蕭疏”、“孤禪”、“疏影”、“岑寂”、“渺渺”、“清涼”、“曠然”等詞語,作者寫詩的意象則有“疏篁”、“幽雲”、“疏葦”、“瘦鶴”、“寒煙”等,形成一種“清蕭孤靜”的風格。不過,雖然寫景冷清寥靜,但作者又只是點到為止,顯得閒適平靜,並不給人消沉悲切之感,相反讀之帶人進入一個清幽美好的詩歌世界,給閱讀者以優美寧靜的享受。

晚唐體詩作因體裁狹窄,用詞過度推敲受人詬病,但林逋與其他晚唐體詩人相比,詩歌內容更為充實,風格更為清新,意境更為深幽,他的詩作,是勤吟,非苦吟,是精巧,不矯飾,是清新,無喧譁,十分耐讀。

“一味清新無我愛,十分孤靜與伊愁”,詩人用清浹的詩詞,創設出一個孤清幽靜的世界,其作品正如梅堯臣的評價:“平淡邃美”。



林逋作為“晚唐體”的代表詩人,他的詩歌有哪些獨特之處?

作者簡介:林海燕,現居福建,連江縣作家協會會員,有《秋訪天一閣》、《月光秘境》、《山間冬春記》等若干篇散文發表於“新銳散文”微信平臺及《青芝文學》刊物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