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的成語典故:制禮作樂

不因疫情而慌張,不因閉館而遺憾。博物館裡的精品課程,與您“雲”相約。在這個特殊時期,閉館不停學。豫博講解員小姐姐們推出線上精品系列課程。


制禮作樂

國寶檔案

博物院的成語典故:制禮作樂

名 稱:“虢(guó)季”列鼎、“虢季”列簋(guǐ)

時 代:西周

主 人:虢國國君

圖中的七件列鼎和六件銅簋,1990年出土於三門峽上村嶺“虢季”墓。列鼎是指形制、紋飾與銘文相同,大小依次遞減的一組鼎,往往以奇(jī)數形式出現,而與其配套使用的簋則往往以偶數形式出現。西周時期,周王封邦建國、制禮作樂。“虢季”墓中出土的列鼎列簋揭示著西周時期的宗法與禮樂制度。

博物院的成語典故:制禮作樂

西周禮樂制度主要體現在青銅禮器的配置上,具有嚴格的等級規定。鼎在祭祀、宴饗(xiǎng)、隨葬時的數量,依貴族身份分為五等: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依次遞減,不得逾(yú)越,這就是所謂的“藏(cáng)禮於器”。據銘(míng)文考證,該墓的主人虢季正是諸侯一級的貴族,出土七鼎六簋的配置,完全符合當時的禮制規定,這也是此時周王威儀天下、社會穩定的體現。

歷史足跡

博物院的成語典故:制禮作樂

三門峽位於河南西部

虢(guó),虎所攫(jué)畫明文也,從虎孚聲。――《說文解字》。

虢國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姬(jī)姓諸侯國。到了春秋時期,虢國貴族窮奢極欲,以至於在公元前655年被北方的晉國一舉滅掉,留下了“假虞(yú)滅虢”“唇亡齒寒”的千年遺恨。20世紀50年代和9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兩次在三門峽上村嶺一帶發掘了虢國貴族墓地,尤其是90年代發掘的虢季、虢仲(zhòng)兩座國君大墓,因出土文物數量多、價值高以及墓主人級別高,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閱古識今

春秋時,晉國的鄰近有虢、虞兩個小國。

晉國想舉兵攻打虢國,但要打虢國,晉國大軍必須經過虞國。

晉獻公於是用美玉和名馬作禮物,送給虞國國君虞公,請求借道讓晉軍攻打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勸諫(jiàn)虞公不要答應,但虞公貪圖美玉和名馬,還是答應給晉獻公借道。

宮之奇勸諫虞公說:“虢國是虞國的依靠呀!虢國和虞國兩國就好像嘴唇和牙齒一樣,嘴唇沒有了,牙齒豈能自保?一旦晉國滅掉虢國,虞國一定會跟著被滅亡。這‘唇亡齒寒’的道理,您怎麼就不明白?請您千萬不要借道讓晉軍征伐虢國。”

虞公不聽諫勸。

宮之奇見無法說服虞公,只得帶著全家老小,逃到了曹國。

這樣,晉獻公在虞公的“幫助下”,輕而易舉地滅掉了虢國。晉軍得勝歸來,藉口整頓兵馬,駐紮在虞國,然後發動突然襲擊,一下子又滅掉了虞國。

目光短淺的虞公只看見眼前的利益,看不出虢國的存亡與虞國有密切的聯繫,成了晉國的俘虜。

成語鏈接:

“輔車相依”:輔,頰(jiá)骨;車,齒床。頰骨和齒床互相依靠,比喻兩者關係密切,互相依存。

“唇亡齒寒”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嘴唇沒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關係密切,利害相同,一方受到打擊,另一方必然不得安寧。

這兩則成語來源於《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日:“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佔的意思。多用於軍事上,其意在於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 ,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或者藉口向對方借道為名,行消滅對方之實。

這則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年》:“晉荀(xún)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jí)之壁,假道於虞以滅虢。”

腦洞大開

寫一寫

虢字看起來很複雜,這個字中包含了一件兵器和一種猛獸,你發現了麼?

博物院的成語典故:制禮作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