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線》:深入疫情旋渦,再現真實武漢

□本報記者 張雪嬌

《第一线》:深入疫情旋涡,再现真实武汉

日前,隨著武漢市及湖北省連續多天無新增確診病例,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自3月17日起,41支各省份援鄂國家醫療隊分批陸續撤離武漢。身處疫情一線的武漢人民,是如何面對這場災難的?又是怎樣渡過難關的?

由國家廣電總局網絡司和國家衛健委宣傳司指導,中國人口宣教中心與優酷網、中國傳媒大學聯合出品的5集紀錄片《第一線》,於3月18日起在優酷播出,每週三更新一集。該片攝製組深入武漢7家疫情患者收治醫院,用鏡頭真實記錄了疫情暴發後,深處疫情旋渦的武漢的真實狀態。

致敬逆行身影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武漢一夜之間成為全國矚目的抗疫最前線。“守一城,護一國”,舉國上下馳援武漢,數萬醫護人員共同守護武漢,抗擊新冠病毒。

據總導演趙曦介紹,攝製團隊於1月28日起,便進入疫情一線展開拍攝,先後深入走進了武漢雷神山醫院、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光谷方艙醫院、塔子湖方艙醫院、武鋼總醫院、武鋼二醫院、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等7家疫情患者收治醫院,用鏡頭記錄下了疫情暴發後,白衣天使們在抗疫前線奮戰的逆行身影。

疫情面前,醫護人員在防疫一線與病魔搶奪生命。他們不畏生死,勇於擔當,勾畫出了一幕幕驚心動魄、感人淚下的畫面。“援鄂醫護人員的付出和汗水,也成了此次疫情中最打動國人的內容之一。”趙曦說,第一集《衝鋒在前線——ICU的故事》中,便首先記錄了國家救援隊的故事。

紀錄片中,ICU裡的每一個救護故事,令人震撼而感動。面對危重病人,醫護人員拿著對講機不斷相互探討救治方案,召開遠程視頻會議;新冠肺炎患者吳先生合併心肌梗塞發作入院治療,中日友好醫院援鄂醫療隊與武漢同濟醫院團隊協同進行救治,最終取得勝利;一位身患新冠肺炎的母親,被送到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成功實施剖腹產手術,新生兒按規定隔離14天后被家人接走。新生命的降臨,展現了疫情重壓下生命的頑強與希望……

“我是搞ICU的,在這種疫情面前,是一定會衝鋒在前面的。”作為中日友好醫院外科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同時也是援鄂醫療隊的領隊,段軍面對了從業以來最多的病人,每天都有危重病人出現。他說,成功救治患者是他在高強度工作後最大的欣慰。

“致敬中日友好醫院,致敬所有醫護工作者”“感謝為疫情付出的所有人”“辛苦了英雄們”……鏡頭真實地為觀眾呈現了醫護人員每天的工作場景,觀眾用彈幕評論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逆行白衣天使們的感謝和讚美。

展現人間大愛

紀錄片中,鳴笛呼嘯而過,身著防護服的救護車司機感嘆道:“實話實說肯定怕,但是這個事情還是要做的”。每一個身處疫情中的人都知道恐懼不會將他們擊敗,他們堅信一切付出都值得。

為更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1月25日下午,武漢市決定在武漢火神山醫院之外,再建一所“小湯山醫院”——武漢雷神山醫院。可以說,雷神山醫院自建設之日起就受到全國同胞的關注。僅用14天便神速建設完成的武漢雷神山醫院,2月8日交付使用,當天接收病人。

在紀錄片中,雷神山醫院並非是充滿疫情與病痛的環境,這裡的走廊和牆壁上佈滿溫馨動人的圖畫。大連醫療隊的劉雯雯經常在這裡畫下她的感受,畫下和病人的故事。越來越多的醫生和護士不斷把醫院發生的感人故事和他們的所思所想描繪在牆上,形成了一幅生動感人的“抗疫史”畫卷。

隔著口罩,病患看不清醫護人員的臉,但他們能記住寫在防護服上的名字。這裡的醫護人員不止救治著病患的生命,還用溫暖有力的話語撫慰著患者的心靈。

趙曦介紹說,除了展現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攝製組還跟蹤拍攝了數十條線索,包括臨時搭建的方艙醫院內,數千病人集體生活的細緻描摹和內心告白;普通人在災難中奔走救助;順豐志願者團隊負責人汪勇、中建三局火神山建設志願者駱文良的默默奉獻;普通百姓隔離在家的故事等。

其中,作為火神山醫院建設施工人員,駱文良曾經十幾個小時連軸工作,能夠睡一會兒都讓他覺得是一種奢望。醫院建成後,駱文良將拿到的7000元工資全部捐給了同濟醫院。他說自己年輕時曾被醫生救過命,因此,危難中他要報答醫生。

“謝謝你們對我的照顧”“感謝你們給了我生命”“希望你們都能和我一樣健康回家”……作為共同經歷這場戰“疫”的戰友,醫護人員和患者之間形成了深刻的情感羈絆,當病人康復出院時,眼中總是飽含著淚水。出院之際,他們會大聲喊出對醫護人員的感激之情。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向觀眾展示這場疫情中的人間真情與大愛。”趙曦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