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陳脾復壯中蜂弱群效率高

作者:張河勇(浙江省義烏市後宅街道下金村)

春繁期間, 對於弱小的中蜂群而言, 除了合併, 可酌情復壯。但須具備約4 000只工蜂, 即接近2框蜂, 再施以合理的飼餵和精細的管理, 方能有所保障。因為春繁季節, 氣溫寒冷且多變, 弱小蜂群調控溫溼度的能力十分有限。所以保溫工作, 在弱群春繁中就顯得尤為重要。據我多年實踐總結的點滴經驗來看, 可以巧妙地利用陳年舊巢脾經過切割加工後, 加入弱小的中蜂群, 其繁殖速度快速、蜜也很節省, 而且子脾健康又密實。因為新巢脾房孔壁薄如蟬翼, 巢內孵育溫度容易流失, 對弱小蜂群的春繁極為不利, 而陳年舊巢脾由於經過很多代次的孵育幼蟲, 房孔內已積累了很多層幼蟲化蛹時蛻變留下的繭衣。所以舊巢脾的保溫性能特別好, 尤其是對於難以調控溫溼度的弱小的中蜂群而言, 更為適宜。

具體操作方法是:對所需數量的陳年舊巢脾, 必須經過認真仔細地挑選。目測脾面深棕色, 手感沉重, 孵育代次越多越好;脾面平整無扭曲破殘;對著光線照看, 無巢蟲蛀痕, 不染塵埃;無黴菌斑及無發黴氣味;必須來自健康群, 最好是有較多成熟封蓋儲蜜。燻蒸消毒後, 用刀具於舊巢脾中下部位, 切割出1個半圓形大缺口。爾後, 將弱群之原巢脾抖蜂后取出, 再把已切割出半圓形的舊巢脾調入該弱群內, 脾數以弱群之群勢大小酌情放置, 早春一般都是蜂多於脾, 通常是放上2張脾, 不超過3張。再用舊衣物或棉絮等保溫材料, 填塞箱內的多餘空間, 如山區及高寒地區還應做好箱外保溫。

曾有蜂友提出疑問:既然舊巢脾有利保溫, 那為何又切割剔除半圓形舊脾面?原因有以下幾點。

(1) 陳年舊巢脾之房孔, 由於多代次的育子, 孔徑已變得很小, 而且房孔內的繭衣還很堅韌, 如果不切除中央那一部分, 雖然中蜂喜歡咬毀陳舊巢脾, 但是弱小之群勢孤力單, 且孵育任務又很繁重, 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 很難將其脫舊換新。中蜂王雖然也不願意在舊巢脾上產卵, 但是在長時間的缺失新脾的情況下, 中蜂王會產卵於舊巢脾內, 育出的新蜂個體會明顯瘦小, 不健壯。不僅如此, 而且春繁期的蜂王, 在氣溫較高的時段, 往往產卵會冒進, 會產遍整張舊巢脾, 可春季晝夜溫差大, “倒春寒”氣候無常, 氣溫一降, 弱群根本無力調控巢溫, 蜂團收縮後, 會凍傷甚至是凍死部分子脾, 繼而引發爛子, 直至垮群。

(2) 人為地切割舊巢脾後, 就有多重明顯的優勢:對於切割出的舊巢脾缺口, 工蜂在有充足儲蜜和補飼的前提下, 會很快修補完整, 這就迎合了中蜂王的“喜好”。因為中蜂王更喜歡在嶄新的脾面上產卵。我們經常可以看到, 未修造完成薄的脾面上, 就已被中蜂王產遍了卵。由於新脾的面積很有限, 蜂王就集中在小範圍內產卵, 周邊的舊脾房孔上蜂王就不願去產卵, 所以子脾就無花子, 很密實, 弱小的工蜂群就有能力罩住整塊子脾, 孵育條件完全能得到保障。子脾周邊又有舊巢脾的良好保溫, 卵、蟲、蛹就會很健康、順利地發育, 且育出的幼蜂也很健壯, 壽命也長。等第一輪幼蜂出房後, 視群勢的增長情況, 酌情緩慢添加已挖割過的半圓形舊巢脾, 原則上仍舊是應該蜂多於脾。繁殖至中等群勢之後, 即西標框近4脾蜂量時 (約合11 000只工蜂) , 即可用隔王板限制蜂王在特定的巢脾區域內“定點產卵”, 以便逐步用巢框或者是備用的新巢脾, 換出已出盡幼蜂的舊巢脾。

早春, 巧用陳年舊巢脾繁殖弱群, 無須擔憂巢蟲之危害, 因為天氣寒冷無巢蟲活動滋生。但是如果在秋季繁殖時, 為了保溫使用陳年舊巢脾繁殖, 那就必須做好防治巢蟲為害這一關。即勤清除箱底的蠟屑、及時填塞蜂箱之破殘縫隙、撲殺蠟螟。舉脾對光照看, 可循巢蟲蛀痕隧道, 用鑷子夾除巢蟲等。因為夏秋季是巢蟲為害最猖獗的時期, 舊脾房孔內由於繭衣重重疊疊, 工蜂難以驅殺巢蟲, 極易滋生大量巢蟲, 會累及危害修補區域內的新子脾, 導致發生大量“白頭蛹”, 以及蜂群遷逃或垮群。

巧用陳脾復壯中蜂弱群效率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