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極端事件的發生,背後到底是什麼?

前文說到了,轉化的過程,就是從挫敗到強大的過程,它有這樣一個基本邏輯:

一股被你的自我感知為死能量的挫敗感襲來,你正視它,吸納它,容納它,消化它,最終把它變成可以被你的自我所掌控的生能量,這就是高挫折商的體現。

個案

武老師先講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影視劇中,經常會演繹這樣的畫面:

兩個人在廝殺,水平相當,甚至反派角色的能力更勝一籌,但主角靈機一動,發現周圍有東西可以使用,然後使出奇招,擊敗反角。

最例如在電影《殺死比爾》中,女主角在日本,和一個高中生模樣的女殺手較量,明顯實力不濟,不幸被女殺手的流星錘纏住脖子了,陷入絕境。

但在就要被殺死時,突然看見旁邊有一個帶著釘子的木板,立即拿起木板殺死了女殺手。

這種影視劇中刻畫的畫面,是僅僅出於“主角光環效應”,還是有一些深刻的道理呢?武老師覺得,兩者都有,並且傾向於認為這其中包含著深刻的道理。

在他的理解中,決鬥時,就是死能量最嚴重的時候,主角和反派都面臨著死亡威脅,而自我強大的人,即便這個時候還是有很多的心理空間,讓他們的意識仍然能保持一種敞開的狀態。

於是能發現更多可能,而反派雖然力量強大,但面對可怕的死能量,已經沒有多餘的心理空間了,結果他們處於一種意識狹窄狀態,這導致他們現實選擇空間也變少了。

繼續講武老師前文提到的“考試軌道論”,在廣州日報寫心理專欄時,他採訪過多位高考狀元和他們的老師。

在交流時,他們聽到了他的考試軌道論,驚訝的不是他的頓悟,而是他能在離高考還有三個月時,竟然選擇不復習,把時間基本都放在了研究考試方法上。

他們說,也有一些學生有和他類似的發現,但在高考衝刺階段,壓力太大,他們不敢去做這種與眾不同的選擇。

這些極端事件的發生,背後到底是什麼?


武老師認為可以說,這和電影《殺死比爾》中刻畫的那一幕有相似之處,在巨大的壓力之下,高挫折商的人,或者準確說,有堅韌自我的人,他們的自我是能夠對抗這個巨大壓力的。

從而為自己的心智保持一些空間,然後心智可以比較好地去運作,不僅發現機會,還能立即抓住。

相反,自我不夠堅韌的人,在巨大壓力下自我岌岌可危要瓦解,也就是有死亡的焦慮。

這個時候,注意力就被死亡焦慮給抓住,心理空間被死亡焦慮充滿,就沒法看到更多可能,做更好的選擇了。

再講一個電影中的經典畫面,在《魔戒3》中,魔王所代表的邪惡勢力,對首都發起總攻,城市的攝政王覺得魔王力量必勝,正義力量必敗,這個時候他的意識範圍變得無比狹窄,做了一系列昏聵的決定。

可以說,他就像官渡之戰中的袁紹,沒有一個大的決定是對的。相反,影片中代表正義一方的白袍巫師甘道夫,卻能在任何情形下都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即便在魔王勢力就要衝破城市最後一道防線時,他仍然保持鎮定。因為他了悟了生死。當時,影片中一個角色對甘道夫說:沒想到我們的生命會這樣結束。甘道夫說:

結束?不,這不是生命的終點。死亡只是生命的另一段旅途,是我們都將要走的旅程。當人世間的陰雨灰色簾幕拉開,一切將如銀色水晶般閃耀,你會看到它……

甘道夫的描繪,立即讓對方不再懼怕死亡,也從意識狹窄的狀態下恢復過來了。

雖然這是一部奇幻電影,但我們可以設想一個推理:如果死亡並非結束,而是一段新旅程的開始,那麼人即便在死亡時,也仍然能保持寬廣的心理空間。

即便死亡真的是你的生命的徹底結束,真正不怕死的人,也仍然是能夠在死亡前保持一種豁達,所謂豁達和寬廣的心理空間,是一個意思吧。

武老師又講了幾個意識狹窄的案例。多年前發生過一件很惡劣的新聞事件,一位孕婦假裝身體不適,騙取年輕女孩的信任,最終和丈夫合謀殺害了女孩。

這些極端事件的發生,背後到底是什麼?


他記得當時知道這個事件後,非常震驚,雖然聽過不少可怕的故事,但他還是很震驚。

不過震驚也是好事,證明他雖然聽過那麼多殘酷的故事,不過心沒有變僵硬,還保持著柔軟。所以,他也試著用心去體會,這種殘酷且愚蠢的行為,背後到底是什麼樣的心理驅使著。

他的一位來訪者的解釋,讓他有了真切的理解。這位來訪者是位女性,她說,她和丈夫戀愛時有過出軌的行為,結婚後被丈夫知道後,她愧疚得不得了,並對丈夫說,你也可以出軌,作為對我的報復。

當然她沒有做出那麼殘酷的行為,武老師問這個來訪者,為什麼會有出軌行為?

她說,她當時也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回頭看,可能是因為心裡太匱乏了,如果有人向她表示好感,她就會陷進去。

這種說法,武老師在他一個朋友身上也見到過。當時,他有一份很滿意的戀愛,覺得與女朋友的感情,深到了血肉裡。

然而,當另一個女孩對他表達愛慕時,他雖然預料到一旦曝光,女友會極度受傷,而且鐵定會和他分手,可他還是飛蛾撲火,一頭扎到了三角戀的泥潭中。

果然,女友知道後,堅決和他分手。之後,他感覺失去了整個世界,與第三者的關係也索然無味,走向了分手。

武老師經過了解後發現,這位來訪者和他這位朋友,都有著極其孤獨的童年。

例如這位朋友,四五歲起就常常獨自離家,晚上睡在野地裡,而家人竟然也聽任他這麼做。這樣長大的人,不可能會形成內聚性自我。

正常人在戀愛中,能發起有組織的行為。也就是說,他們不會只看到眼前的一步乃至幾步的局部,而是會看到一個整體。

相反,他這位來訪者和這位朋友,他們在追逐愛時,只看到眼前的一點好處就會撲上去,而不管背後還有什麼。

這些極端事件的發生,背後到底是什麼?


同樣,當遇到危機時,他們的心理空間,讓他們只能處理眼前短暫的一兩步的問題。

武老師認為前面案例中的孕婦很可能就是這種邏輯:她內心極度缺乏愛,當有人關注她時,她就出軌了;丈夫指責她時,她就內疚了;內疚了,就想補償;補償時,她不管後果。

她永遠都是在解決當下的這個難題,甚至以吞下毒藥的方式。

另一個新聞事件中的一名軟件工程師,可能也是如此,他要買房子,還差17萬首付,於是他就去搶了銀行。

要說明的是,這些案例中提到的人物基本都受過高等教育。這位軟件工程師也是一樣,找了不錯的工作,但他在工作中一受挫,就辭職了。

幾次辭職後,他淪為無業人員。後來,別人給他介紹了一個女孩,條件很好,他很喜歡,於是騙這個女孩說自己在工作。

後來,到了要談婚論嫁時,女孩談到了買房子,兩人湊了錢,還是不夠,於是他就想到了搶銀行。

搶銀行時,他就帶了一把刀進去,而他個子只有1米6,輕易被銀行員工用凳子制服。

看到這種幼稚行為,武老師想出一句,甚至有些“惡毒”的話:他的自我,都不能為智商騰挪出一塊空間來。

雖然這部分談的是提升挫折商,但最終發現寫的還是如何擁有一個堅韌的內聚性自我。對此,武老師做出了以下幾點總結:

1.要有時間感和空間感,知道此時此刻的事情不能實現,但可以隨著時間的累積和空間的轉換,而增大實現的可能性;

2.要從整體的角度看問題,對事不對人,知道一部分的挫敗,只是一部分的挫敗,而不是整體都被毀壞了;

3.不管是做內歸因還是外歸因,都要注意,不要做嚴重的自我攻擊。當發現自我攻擊出現後,用各種方法安撫自己,先安撫挫敗感帶來的羞恥感,然後才能很好地做歸因。

4.要學會尋求人際關係的支持。每個人的自我空間和堅韌度都有侷限,當覺得難以承受時,尋找他人的支持很重要。尋找支持和安撫,實際上是當挫敗感中的死能量要壓倒自己時,而去尋找他人的生能量。

這些極端事件的發生,背後到底是什麼?


5.堅韌自我的形成過程,是在得到人際支持的同時,不斷化解挫敗感,並將其轉化成自我力量的過程。

希望以上五點能夠對你有所啟發,願你能有堅韌的自我,做你自己生命的主人。

總結

1.在巨大的壓力下,有堅韌自我的人能夠對抗這壓力,從而為自己的心智保持了空間,心智就可以較好地運作;

相反,自我不夠堅韌的人此時的自我會岌岌可危,心理空間被死亡焦慮充滿,處於一種意識狹窄狀態,於是現實選擇空間也變少了。

2.童年極其孤獨、內心極度匱乏愛的人會追追逐愛時,只看到眼前的一點好處就會撲上去,而不管背後還有什麼;當遇到危機時,他們的心理空間讓他們只能處理眼前一兩步問題。

3.提高挫折商的本質,是擁有一個堅韌的內聚性自我。

思考

這讓我想到前兩天看小說,小說中的一個人物A,他職位是王爺,就是一個等於太子的角色。類似朱棣的兒子朱高治,好的一點是,旁邊沒有一個朱高旭,在虎視眈眈,覬覦他的太子之位。

朱棣是一個多疑、喜怒無常到變態的人物,A處於高壓之下,而且生活在皇家,A的小時候是極度匱乏的。於是,他的自我比我的更破碎,有一點風吹草動,他就會失態失常,砸東西,打兒子。

最後遇到了一個大的危機,在他父皇死的時候,有人發動了宮變奪位。他作為太子,出現這個狀態之後,第一反應是逃跑。但是他們這一方因為有主角光環在,對手失敗,A生病了,沒多久就死了。

我發現寫得好的小說,它裡面的人物都是可以寫出性格分析的,都是很深邃的。每個人的認知帶寬都是有限的,慶幸學習增加了我的內聚性自我。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