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背后到底是什么?

前文说到了,转化的过程,就是从挫败到强大的过程,它有这样一个基本逻辑:

一股被你的自我感知为死能量的挫败感袭来,你正视它,吸纳它,容纳它,消化它,最终把它变成可以被你的自我所掌控的生能量,这就是高挫折商的体现。

个案

武老师先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影视剧中,经常会演绎这样的画面:

两个人在厮杀,水平相当,甚至反派角色的能力更胜一筹,但主角灵机一动,发现周围有东西可以使用,然后使出奇招,击败反角。

最例如在电影《杀死比尔》中,女主角在日本,和一个高中生模样的女杀手较量,明显实力不济,不幸被女杀手的流星锤缠住脖子了,陷入绝境。

但在就要被杀死时,突然看见旁边有一个带着钉子的木板,立即拿起木板杀死了女杀手。

这种影视剧中刻画的画面,是仅仅出于“主角光环效应”,还是有一些深刻的道理呢?武老师觉得,两者都有,并且倾向于认为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在他的理解中,决斗时,就是死能量最严重的时候,主角和反派都面临着死亡威胁,而自我强大的人,即便这个时候还是有很多的心理空间,让他们的意识仍然能保持一种敞开的状态。

于是能发现更多可能,而反派虽然力量强大,但面对可怕的死能量,已经没有多余的心理空间了,结果他们处于一种意识狭窄状态,这导致他们现实选择空间也变少了。

继续讲武老师前文提到的“考试轨道论”,在广州日报写心理专栏时,他采访过多位高考状元和他们的老师。

在交流时,他们听到了他的考试轨道论,惊讶的不是他的顿悟,而是他能在离高考还有三个月时,竟然选择不复习,把时间基本都放在了研究考试方法上。

他们说,也有一些学生有和他类似的发现,但在高考冲刺阶段,压力太大,他们不敢去做这种与众不同的选择。

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背后到底是什么?


武老师认为可以说,这和电影《杀死比尔》中刻画的那一幕有相似之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高挫折商的人,或者准确说,有坚韧自我的人,他们的自我是能够对抗这个巨大压力的。

从而为自己的心智保持一些空间,然后心智可以比较好地去运作,不仅发现机会,还能立即抓住。

相反,自我不够坚韧的人,在巨大压力下自我岌岌可危要瓦解,也就是有死亡的焦虑。

这个时候,注意力就被死亡焦虑给抓住,心理空间被死亡焦虑充满,就没法看到更多可能,做更好的选择了。

再讲一个电影中的经典画面,在《魔戒3》中,魔王所代表的邪恶势力,对首都发起总攻,城市的摄政王觉得魔王力量必胜,正义力量必败,这个时候他的意识范围变得无比狭窄,做了一系列昏聩的决定。

可以说,他就像官渡之战中的袁绍,没有一个大的决定是对的。相反,影片中代表正义一方的白袍巫师甘道夫,却能在任何情形下都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即便在魔王势力就要冲破城市最后一道防线时,他仍然保持镇定。因为他了悟了生死。当时,影片中一个角色对甘道夫说:没想到我们的生命会这样结束。甘道夫说:

结束?不,这不是生命的终点。死亡只是生命的另一段旅途,是我们都将要走的旅程。当人世间的阴雨灰色帘幕拉开,一切将如银色水晶般闪耀,你会看到它……

甘道夫的描绘,立即让对方不再惧怕死亡,也从意识狭窄的状态下恢复过来了。

虽然这是一部奇幻电影,但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推理:如果死亡并非结束,而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那么人即便在死亡时,也仍然能保持宽广的心理空间。

即便死亡真的是你的生命的彻底结束,真正不怕死的人,也仍然是能够在死亡前保持一种豁达,所谓豁达和宽广的心理空间,是一个意思吧。

武老师又讲了几个意识狭窄的案例。多年前发生过一件很恶劣的新闻事件,一位孕妇假装身体不适,骗取年轻女孩的信任,最终和丈夫合谋杀害了女孩。

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背后到底是什么?


他记得当时知道这个事件后,非常震惊,虽然听过不少可怕的故事,但他还是很震惊。

不过震惊也是好事,证明他虽然听过那么多残酷的故事,不过心没有变僵硬,还保持着柔软。所以,他也试着用心去体会,这种残酷且愚蠢的行为,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驱使着。

他的一位来访者的解释,让他有了真切的理解。这位来访者是位女性,她说,她和丈夫恋爱时有过出轨的行为,结婚后被丈夫知道后,她愧疚得不得了,并对丈夫说,你也可以出轨,作为对我的报复。

当然她没有做出那么残酷的行为,武老师问这个来访者,为什么会有出轨行为?

她说,她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回头看,可能是因为心里太匮乏了,如果有人向她表示好感,她就会陷进去。

这种说法,武老师在他一个朋友身上也见到过。当时,他有一份很满意的恋爱,觉得与女朋友的感情,深到了血肉里。

然而,当另一个女孩对他表达爱慕时,他虽然预料到一旦曝光,女友会极度受伤,而且铁定会和他分手,可他还是飞蛾扑火,一头扎到了三角恋的泥潭中。

果然,女友知道后,坚决和他分手。之后,他感觉失去了整个世界,与第三者的关系也索然无味,走向了分手。

武老师经过了解后发现,这位来访者和他这位朋友,都有着极其孤独的童年。

例如这位朋友,四五岁起就常常独自离家,晚上睡在野地里,而家人竟然也听任他这么做。这样长大的人,不可能会形成内聚性自我。

正常人在恋爱中,能发起有组织的行为。也就是说,他们不会只看到眼前的一步乃至几步的局部,而是会看到一个整体。

相反,他这位来访者和这位朋友,他们在追逐爱时,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好处就会扑上去,而不管背后还有什么。

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背后到底是什么?


同样,当遇到危机时,他们的心理空间,让他们只能处理眼前短暂的一两步的问题。

武老师认为前面案例中的孕妇很可能就是这种逻辑:她内心极度缺乏爱,当有人关注她时,她就出轨了;丈夫指责她时,她就内疚了;内疚了,就想补偿;补偿时,她不管后果。

她永远都是在解决当下的这个难题,甚至以吞下毒药的方式。

另一个新闻事件中的一名软件工程师,可能也是如此,他要买房子,还差17万首付,于是他就去抢了银行。

要说明的是,这些案例中提到的人物基本都受过高等教育。这位软件工程师也是一样,找了不错的工作,但他在工作中一受挫,就辞职了。

几次辞职后,他沦为无业人员。后来,别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女孩,条件很好,他很喜欢,于是骗这个女孩说自己在工作。

后来,到了要谈婚论嫁时,女孩谈到了买房子,两人凑了钱,还是不够,于是他就想到了抢银行。

抢银行时,他就带了一把刀进去,而他个子只有1米6,轻易被银行员工用凳子制服。

看到这种幼稚行为,武老师想出一句,甚至有些“恶毒”的话:他的自我,都不能为智商腾挪出一块空间来。

虽然这部分谈的是提升挫折商,但最终发现写的还是如何拥有一个坚韧的内聚性自我。对此,武老师做出了以下几点总结:

1.要有时间感和空间感,知道此时此刻的事情不能实现,但可以随着时间的累积和空间的转换,而增大实现的可能性;

2.要从整体的角度看问题,对事不对人,知道一部分的挫败,只是一部分的挫败,而不是整体都被毁坏了;

3.不管是做内归因还是外归因,都要注意,不要做严重的自我攻击。当发现自我攻击出现后,用各种方法安抚自己,先安抚挫败感带来的羞耻感,然后才能很好地做归因。

4.要学会寻求人际关系的支持。每个人的自我空间和坚韧度都有局限,当觉得难以承受时,寻找他人的支持很重要。寻找支持和安抚,实际上是当挫败感中的死能量要压倒自己时,而去寻找他人的生能量。

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背后到底是什么?


5.坚韧自我的形成过程,是在得到人际支持的同时,不断化解挫败感,并将其转化成自我力量的过程。

希望以上五点能够对你有所启发,愿你能有坚韧的自我,做你自己生命的主人。

总结

1.在巨大的压力下,有坚韧自我的人能够对抗这压力,从而为自己的心智保持了空间,心智就可以较好地运作;

相反,自我不够坚韧的人此时的自我会岌岌可危,心理空间被死亡焦虑充满,处于一种意识狭窄状态,于是现实选择空间也变少了。

2.童年极其孤独、内心极度匮乏爱的人会追追逐爱时,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好处就会扑上去,而不管背后还有什么;当遇到危机时,他们的心理空间让他们只能处理眼前一两步问题。

3.提高挫折商的本质,是拥有一个坚韧的内聚性自我。

思考

这让我想到前两天看小说,小说中的一个人物A,他职位是王爷,就是一个等于太子的角色。类似朱棣的儿子朱高治,好的一点是,旁边没有一个朱高旭,在虎视眈眈,觊觎他的太子之位。

朱棣是一个多疑、喜怒无常到变态的人物,A处于高压之下,而且生活在皇家,A的小时候是极度匮乏的。于是,他的自我比我的更破碎,有一点风吹草动,他就会失态失常,砸东西,打儿子。

最后遇到了一个大的危机,在他父皇死的时候,有人发动了宫变夺位。他作为太子,出现这个状态之后,第一反应是逃跑。但是他们这一方因为有主角光环在,对手失败,A生病了,没多久就死了。

我发现写得好的小说,它里面的人物都是可以写出性格分析的,都是很深邃的。每个人的认知带宽都是有限的,庆幸学习增加了我的内聚性自我。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