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事情
漢王朱高煦被明宣宗朱瞻基用大缸活活烹死的說法,在《明史》和《明實錄》中均不見原文記載。《明史》中對於朱高煦的結局,只用了一句話來說明
“高煦及諸子相繼皆死”倒是《明史紀事本末》(卷27)中記載了這麼一件鬧劇。無論真假,諸君不妨當做一個笑話來看,權當做解悶之用即可。
話說洪熙皇帝朱高熾在位僅十個月,便追隨自己的父親朱棣西遊。按理,大明王朝皇帝的寶座當由太子朱瞻基來坐(實際上朱棣在位時期便已經有意隔代指定朱瞻基為大明未來天子,甚至有說法認為朱棣之所以立殘疾肥胖的朱高熾為太子,是因為朱瞻基的緣故)。然而,這個時候,有人不服了。
這位自命不凡的王爺,便是朱高熾的同父同母親弟弟,朱棣的另一個兒子,漢王朱高煦。朱高煦此人,在軍事方面,的確很有能力,靖難之役中,朱高煦多次率兵擊敗南軍,為朱棣打江山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此人的缺點也非常明顯,他一不善於治國理政,二是野心太重。朱棣知道此子不是當皇帝的料,所以並沒有將皇儲的位置交給他,朱高煦為此一直耿耿於懷。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僅十月便身死,對於朱高煦而言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在他眼中,朱瞻基不過是一個乳臭未乾的黃毛小子,何德何能坐上皇帝寶座?另一方面,他過於自負,認為自己身經百戰,鬥爭經驗豐富,收拾朱瞻基這個菜鳥那是易如反掌。於是乎,在明仁宗駕崩後,漢王朱高煦立即騎兵,準備複製自己父親朱棣的"靖難之役"。
然而,朱瞻基畢竟是朱棣欽點的皇帝,肯定有兩下子,果不其然,朱瞻基剛剛宣佈起兵,朱瞻基已經親率中央軍抵達了朱瞻基的家門口。朱瞻基大驚,當即做出決定,投降。投降之後王爺自然是當不了了,朱瞻基廢其為庶人,史稱漢庶人,囚禁於天牢中。
要說這朱高煦畢竟是朱瞻基的親叔叔,血濃於水,朱瞻基時不時會去探望一下。結果,這一眼望,便鬧出了大事。據記載:
“漢庶人高煦鎖縶之內逍遙城,一日,帝往,熟視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踣地。上大怒,亟命力士舁銅缸覆之。缸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頂負缸起。積炭缸上如山,燃炭,逾時火熾銅鎔,庶人死。諸子皆死。”皇帝去探望他,他趁皇帝出神,一腳將皇帝勾倒在地。皇帝自然是又疑惑又憤怒,於是乎命人用一個三百斤的大銅缸把朱高煦扣住,誰料到朱高煦力大無窮,居然頂著巨缸起來了。朱瞻基見狀,叫人在缸頂堆積大量木炭,點火燒缸。由於銅導熱性良好,且熔點低,不一會兒朱高煦便歸了西,不進如此,他的子嗣也因此被處死。
如果按照正常人的角度,實在是難以理解朱高煦到底為什麼這麼作死,但歷史上,荒謬的事情,又何止千百?
庭州行者
1426年,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被關壓在西安門內。一天,他的親侄子明宣宗朱瞻基去看望他,他卻故意用腳勾倒朱瞻基。朱瞻基大怒,令人用三百斤的銅缸把他扣在裡面。力大悍勇的朱高煦竟然頂著銅缸亂跑。朱瞻基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銅缸內,這裡並不是題主說的烹死。那麼,明宣宗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叔叔烤死呢?其實真正的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絆倒了朱瞻基。
朱高煦的死一方面在於他的父親,另一方面在於自己的所作所為。
一、朱棣對朱高煦的許諾讓他居功自傲對太子不服,為叛亂埋下隱患。
因在靖難之役時朱高煦多次充當急先鋒,並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朱棣很讚賞他,感覺這兒子有出息而且很有自己的風範,朱棣撫摸著他的背部道:“努力罷!世子常常生病。”朱棣對他的肯定,親自許諾給他太子位,讓他異常高興,並恃功驕縱,經常幹違法的事。
朱棣的長子朱高熾只愛讀書,不愛習武,他的體態很肥胖,連路都走不穩,必須要兩個人攙扶才行。一生愛武的朱棣感覺他不像自己,因而不喜歡他,朱棣幾次表現出有更換太子之意。靖難成功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事上優柔寡斷,給了朱高煦很大的希望。但因朱高熾是朱元璋親自挑選的世子,他在其他方面很優秀,朱棣又必須遵守內閣制度和長幼有序制度,最終他還是立了朱高熾當太子,希望破滅之後的朱高煦很憤怒。
失去垂手可得的太子位,以朱高煦的性格自然不服,他表示反抗。他死守在京城挑撥是非對太子位蠢蠢欲動,不肯就藩。他向朱棣進讒言使支持立朱高熾為太子的功臣解縉最終慘遭殺害。他還私養大批武士隨時都有弄死朱棣和朱高熾的可能,在他母親許皇后和楊士奇的勸說下朱棣才削奪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強令他就藩樂安。至此以後他安穩了一段時間。
二、自己作死
1、他自幼在人心中都沒有好印象
朱高煦自幼生性兇悍,人品不好,又不愛學習,對人言行輕佻,就連他的爺爺朱元璋都非常討厭他。他的堂哥朱允炆繼位時,他與兄長朱高熾進京朝拜。他的舅舅徐輝祖看不慣他遊手好閒,品行不端的樣子,就暗中告誡他。他不聽告誡,不聽就不聽唄,還偷走了他舅舅最心愛的寶馬,跑回北平(今北京)。跑就跑唄,一路上還殺死官民,還在涿州擊殺驛丞。為此朝臣們都紛紛指責他的父親朱棣,“子不教父之過”,這樣的逆子實在是讓自己老爹下不了臺。他還私自訓養士兵,放縱手下濫殺無辜。
2、罪孽深重,忘恩負義、不思悔改
1416年(永樂十四年)十月,朱高熾已犯案數十起,要是平常將領早碎屍萬段了。朱棣一怒把他囚禁在西華門內,準備將他廢為庶人。太子朱高熾不計前嫌替他向父親求情,朱棣免了他的罪,削去他的兩護衛,將他的親信誅殺。攆他回到封地,但他仍不思悔改。
3、叛亂
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明仁宗)繼位,朱高煦又開始積極活動起來,他想學他父親發動第二次“靖難之役”,他派遣心腹入京,伺機叛亂。結果被明仁宗查出,仍沒有剿滅他,給他悔改的機會。明仁宗將朱高煦召回京城,既加工資又賞寶物。然後命他回他的封地樂安,封他的長子為世子,其他的兒子為郡王。
4、謀反
1425年,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從南京回來奔喪。朱高煦卻在半路上設埋伏預謀奪皇位,但未成功。不久,朱瞻基(明宣宗)登上皇位,又對朱高煦大加賞賜並儘量滿足他所提出的一切要求。結果他認為自己侄子好欺負,繼續作死。
5、謀反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急不可待帶著自己兒子起兵造反,被張輔告發。朱瞻基親征,他乖乖投降。朱瞻基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逆黨王斌等被殺,同謀640餘人被殺,因故意放縱和藏匿反賊的有1500餘人約一半被處死,另外的被罰守衛邊疆。但明宣宗並沒有治朱高煦死罪,只是軟禁。後來明宣宗派內侍看望他,他如果悔改認錯明宣宗很有可能會放了他,讓他頤養天年。但他作為一個階下囚,還想著要弄死明宣宗,沒有武器用腳絆。
明宣宗忍無可忍將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受其連累全都被殺。朱高煦有野心無謀略,自不量力終覆亡。
小姐姐講史
皇權之下,權力之爭,無有親情。
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太宗(成祖)朱棣病逝於北征途中的榆木川。事出非常,大軍出征在外,稍有不慎,始皇帝沙丘之變將重演。
隨軍文臣楊榮、金幼孜於混亂中挺身而出,安排御營內外,秘不發喪。成祖大帳日常飲食照常進獻,平常如初,皇帝駕崩之事,外人無從知曉。
另一方面,楊榮親自率人疾馳返回京師,密報皇太子朱高熾,以成祖遺詔形式,詔令朱高熾繼位。
成祖次子漢王朱高煦,於“靖難之役”中為成祖出力甚多,立下汗馬功勞。成祖靖難成功後,本來屬意其為皇儲。但是長子朱高熾于靖難中也立下守城(北平)功勞,並掌管後勤糧秣,支持燕軍獲勝,同樣有大功。
經過各方面權衡,成祖最終於永樂二年(1404年),立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漢王,封地雲南,以圖兄弟安寧。
但是朱高煦自恃有功,忿忿不平,拒不就藩,還發怨言:“我何罪,貶斥萬里之外!”,成祖無法,只得將朱高煦留在京師。而成祖第三子朱高燧,也因年幼乖巧,鍾愛於成祖,封趙王,長居京師。
此後二十年,皇太子一直處於戰戰兢兢、朝不保夕地步,上不見愛於皇父,下不相容於諸弟,數次幾乎失去皇儲之位。幸好長子朱瞻基自幼深得成祖喜愛,並於永樂十一年(1415年)被立為皇太孫,明確了皇統世序,間接穩固了皇太子朱高熾的地位。另外諸文臣以儒家嫡庶禮法為依仗,堅決支持朱高熾,所以永樂一朝,朱高熾得以勉力保持皇太子之位。
成祖最後也承認了長子儲位正統性,先後將漢王、趙王遣往安樂(山東)、彰德(河南)就藩,平息奪嫡之爭。
成祖病逝於榆木川,消息封鎖嚴密,以漢王、趙王在京中耳目之多,也沒有能夠及時作出反應。等到確認消息,皇太子已經在京師繼位。
趙王朱高燧也罷了,漢王朱高煦簡直暴跳如雷,但是事已至此,無可奈何,只能暫時忍耐,暗地裡加緊叛亂準備,試圖將來一舉推翻長兄,效仿父親,奪取帝位。(具體經過,見拙作---回答:朱高煦戰功顯赫,朱高熾肥胖遲鈍,為何朱棣還把帝位傳給朱高熾)。
皇太子朱高熾繼位,即明仁宗,此後立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子,延續成祖皇統安排。
仁宗為太子二十年,小心謹慎,不敢造次,終於熬到成祖去世,得登大寶,成為大明之主。之後,天性仁厚的仁宗對於試圖奪嫡的兩個弟弟,厚加親愛,加祿米並賞賜,意圖以兄弟之情,緩解弟弟們的憤恨。但是漢、趙二王表面接受,私下根本不予領情,還是以奪取至尊之位為目標。
仁宗繼位時已經四十七歲,步入老年。雖然在政治治國上,確實頗有仁君風範,一改成祖時頻繁用兵、御下極嚴的風格,寬厚仁愛,穆穆儼然長者之風。但是私生活上,脫離了嚴父壓制,為天下之主,鬆懈之下,不免有些過度。
本來仁宗身體就不是很好,即位後一面勤於國事,一面又“操勞”頻繁些,於是病情加重,最終竟導致病危。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病中的仁宗遣皇太子前往中都鳳陽祭拜祖陵、皇陵(明太祖朱元璋高祖、曾祖、祖父、父親之陵),並詔令皇太子祭拜後,往南京居住,以安定江南。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就在皇太子還在江南時,繼位不過十個月的仁宗朱高熾,於京師突然去世,遺詔皇太子朱瞻基立即返京,即皇帝位。
二十年的太子,十個月的皇帝,至尊之位還沒有坐熱,就黯然去世,仁宗朱高熾實在是可惜。
而漢王朱高煦於京師的耳目,這一次將皇帝駕崩消息探查極快,幾乎是第一時間,位於安樂的漢王就得知皇帝大哥去世,太子侄子還在南京!於是立即派出暗騎,自樂安往運河出發,截擊皇太子,使其不能回京繼位。
但是皇太子有如神助,早有準備,遠在南京,竟然對京師父皇病情瞭如指掌。仁宗駕崩後,立即得到消息,馬上疾趨返京,二十天內,就自南京抵達良鄉。而漢王的截擊騎兵,居然還落在太子之後。
朱瞻基抵達良鄉後,接受仁宗遺詔,馬上入京,主持舉哀發喪儀式,即皇帝位,即明宣宗。漢王朱高煦,再次功虧一簣,喪失主動。
宣宗即位後,對於野心勃勃的兩叔,還是以感化之意來對待他們。再次加漢、趙兩王祿米、並封諸堂弟王爵,以示親親之情。
而朱高煦起初為了掩飾謀逆行動,還主動向宣宗上奏,以“利國安民四策”言於宣宗。宣宗得奏疏後十分高興,對群臣說:“漢王此次上奏,所提建議確實有益,可見其誠心。叔父有心改過,朕即當鼓勵。”詔令朝廷按所奏事實施,並親自回信漢王,以示感謝。
但朱高煦將宣宗的好心當做軟弱,見宣宗態度和藹,撫慰自己,以為其可欺,更加輕視宣宗,加緊謀叛。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漢王朱高煦正式謀反,以“誅殺奸臣夏元吉等”的藉口,聯合山東都指揮使靳榮屬下衛所、並漢藩護衛,於樂安設立前後左右中五軍,打出“定難”旗號,公開對抗朝廷。此後朱高煦還陰謀聯絡勳臣英國公張輔,但是被張輔告發。
宣宗得到漢王作亂消息,開始仍不願用兵,派內官前往樂安,宣慰漢王。朱高煦面對宣宗使者,大大咧咧南面而坐,聲言:“永樂年,父皇信讒言,削我護衛,遠徙我到樂安。仁宗即位,盡以以金帛餌我,我豈能鬱郁居此!汝歸報皇帝,縛奸臣夏原吉等來,再議我所欲。”之後上書宣宗,其中多有不敬指斥之語,謀反昭然若揭。
宣宗得報,嘆息:“漢王果反矣。”於是準備派陽武侯薛祿統兵征伐。大學士楊榮等文臣以建文舊事為例,力主皇帝親征。英國公張輔奏對奏:“願假臣兵二萬,擒獻漢逆於闕下。”宣宗說:“卿誠足擒賊,然朕初即位,小人或懷二心,不親行,不足安反側。”於是決定御駕親征。
起初,朱高煦得知陽武侯領兵來攻,很是得意,胸有成竹的說:“大事可成矣!”後來得知宣宗將御駕親征,頓時氣焰全無,惶惶不可終日。
宣宗於領兵出征時,仍抱著挽回事態的念頭,給朱高煦致信:““張敖失國,始於貫高;淮南被誅,成於伍被。今六師壓境,王即出倡謀者,朕與王除過,恩禮如初。不然,一戰成擒,或以王為奇貨,縛以來獻,悔無及矣。”警告朱高煦,交出首謀者,可既往不咎。朱高煦得信後,戰和難擇,首鼠兩端,不能決定,導致部署不及,無法對抗朝廷大軍。
十二日後,宣宗率大軍抵達樂安,四面包圍,發出勸降信。朱高煦猶自頑抗,令黨羽登城頭髮炮攻擊。而明軍以神機營火器反擊,聲震如雷,擊毀城中房屋無數,樂安全城大懼。
明軍諸將請立即攻城,宣宗不許,還是致書朱高煦,勸起打消抵抗之心,出城投降。而樂安城中,果然如宣宗所說一樣,有人承受不住明軍壓力,想捉朱高煦父子獻於宣宗,以贖從亂之罪。
朱高煦才智遠不及成祖當年,內外交困之下,心神大亂,於是偷偷派出使者出城,表示願意投降。樂安叛軍聞訊,再無鬥志,紛紛投降,宣宗兵不血刃,消滅漢王朱高煦叛亂。
朱高煦投降後,隨軍諸臣都建議宣宗處死他,以儆效尤。宣宗念及叔侄至親,沒有同意,只是將其與后妃子女被押赴京師,廢除王爵,稱“漢庶人”,軟禁於皇宮西安門,並專門築一宮室,名“逍遙城”安置朱高煦及其家人。對於其同黨則沒有客氣,誅殺四百六十餘人,發配一千五百餘人,往塞外流放七百二十七人。
在平定朱高煦反叛後,宣宗準備回師時,有大臣上奏:“漢逆謀反,而趙王陰與共謀逆久矣。大兵出征,破漢逆,軍威正隆,乞移兵彰德,擒趙王。如若不問,則趙王反側不安,恐日後復勞聖慮也。”
宣宗對於一鼓作氣再擒拿趙王,遲疑沒有決定。而大學士楊士奇、蹇義、夏元吉都說不可,上奏說:“文皇帝(成祖)僅三子,先帝(仁宗)只此二弟。今高煦自絕於天,咎由自取。而趙王未有反據,倘貿然加罪,恐有傷先帝友愛兄弟本意。”
於是宣宗下詔說:“先帝友愛二叔,於甚。漢王自絕於天,朕不敢赦之,而朕僅餘一叔耳。今趙王未著反形,朕不忍欲加之罪,有負先帝仁愛之心,著勿議。”放過了趙王朱高燧。
而朱高燧得知自己幾乎就要重蹈漢王覆轍,魂不附體,再也不復之前跋扈奪嫡之心。為表示順服,朱高燧主動向宣宗上疏,繳還趙藩三護衛於朝廷,以示忠順。宣宗為體現寬宏,僅收回護衛,返還趙藩儀衛司。朱高燧及時服軟,得保首領,此後於宣德六年(1431年)薨於彰德藩地,朝廷賜諡號“簡”,稱趙簡王。其子孫世襲趙王,一直傳至明末,算是為成祖保留一脈。
而漢庶人朱高煦,於京師逍遙城內軟禁,無聊度日。宣宗念及親情,日常所奉可稱豐裕,所以朱高煦及其家室子女尚算平安,但與之前貴為藩王相比,境遇有如天地之別,所以朱高煦一直憤恨難平。
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無事,便想前去探望軟禁三年之久的漢庶人,查看其是否有改過之意,如有悔過,考慮釋其回鳳陽居住。
宣宗到達逍遙城後,朱高煦明知皇帝前來,但由於厭恨之情,不予理睬,自顧半躺閉目假寐。對於宣宗親自詢問也不予回應。
宣宗懊惱,還是忍住火氣,於城內四處探視一番,囑咐看守不得怠慢,於是準備返回。
但是朱高煦怨恨之下,極不理智,趁宣宗返程時,經過自己身邊,突然伸腳,將宣宗絆倒在地!宣宗終於勃然大怒,當即令人將宮外防火蓄水的銅缸搬來,將朱高煦壓在缸下,準備壓他一日,以做懲戒。
朱高熙半生戎馬,力氣非常,居然將重三百斤的銅缸頂起,作勢欲率向宣宗。盛怒下的宣宗再也無法遏制憤怒,命人壓住銅缸,堆炭於缸上,點火焚燒。朱高煦慘叫連連,被活活燒死於缸中,屍骨皆化。
此後,餘怒未消的宣宗下令,賜漢庶人後妃皆從死,諸子處死,諸女不問。當年“靖難”中威風凜凜、功勳卓著的漢王朱高煦,就在數十年如一日的不斷犯蠢、作死中,身死家滅,可恨、可悲、可憐。
伯虎42
朱高煦被殺其實是必然的,但是被放在銅缸裡烤死就是自找的了。
朱高煦身為朱棣的次子,從小生性好動,厭文喜武,長槍短劍樣樣精通。深受朱棣喜愛,朱棣謀反後,長期跟隨在朱棣身邊,屢立戰功,多次救朱棣於生死。
可以說,朱高煦對於朱棣謀反篡位的幫助非常大,甚至於朱棣曾對朱高煦說過:“世子履病,爾自當勤勉.”暗示將來可以將太子位置傳給他。朱高煦聽到後更是驕傲自滿,居功自傲。
那麼朱高煦又是如何從一個深受聖眷的皇子,成為鋃鐺入獄的階下囚,還被自己的親侄子朱瞻基大火烤死呢。
行事驕橫跋扈,不得人心
雖然朱高煦在朱棣眼中是塊寶,認為行事作風非常像自己。但在別人眼中,朱高煦是典型的官二代,不學無術,品行不端之輩。
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對他的那些後代子嗣非常照顧,將秦、晉、燕、週四王世子一同召往京城學習,但朱高煦卻不肯學習,打架鬥武,而且言行輕佻,朱元璋對他很厭惡。
朱元璋駕崩後,建文帝繼位,朱高熾和朱高煦到南京拜見皇帝,朱高煦的舅舅見他遊手好閒,品行不端,便時常勸誡他。結果這貨不聽,還直接把徐輝祖最心愛的寶馬偷走,悄悄返回北京,路上還胡亂殺人,連朝廷命官涿州驛丞都給殺掉。導致朝中大臣紛紛在建文帝你告燕王的狀,朱高煦的壞名聲天下皆知。
但要說朱元璋、還是建文帝或者天下人都說他的壞,這畢竟是外人,朱棣是當今皇帝,朱棣怎麼看他這個兒子才最重要。但是朱高煦之後的一些作為,導致他在朱棣眼中的形象越來越差,最後氣的都要把他貶為庶民。
靖難之役後,朱棣登基稱帝,決定冊立太子,雖然有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極力舉薦朱高煦,但朱棣權衡後認為朱高煦雖有軍功,但是過失過多,非仁賢之士,最終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錯失太子之位的朱高煦毫無檢討悔恨之意,反而仗著自己軍功卓越,又多次救朱棣與生死之際,變得更加驕橫跋扈。先是拒絕皇帝旨意到雲南就藩,還大呼:“我何罪,斥我萬里。”這話被朱棣聽到後,惹得皇帝非常不高興。
但多虧太子求情,朱棣才沒追究。而朱高煦卻依然我行我素,跑到皇帝那兒索要天策衛作為自己的護衛,還說:“唐太宗天策上將,吾得之豈偶然”這樣的話,這是將自己比作唐太宗李世民,處處流露他要學太宗殺太子奪取皇位的意思。
就這樣,朱高煦在作死的道路快馬加鞭,越行越遠。終於在永樂十四年,朱棣北征返回南京後,得知朱高煦犯事案件多達幾十起,甚至公然殺死京城兵馬指揮徐野驢,僭用御用車馬器物。朱棣氣不打一處來,命人扒了朱高煦冠服,囚禁在西華門,準備貶為庶民,最終在太子的阻止下,朱高煦只是被攆到山東樂安,去做他的漢王。
因為朱高煦囂張跋扈,既不懂得結交權貴,又不會偽裝自己,一步步失去皇帝、群臣對自己的賞識和好感,僅有的一點優勢還被自己的愚蠢漸漸消耗一空,最終失去了繼承太子乃至稱帝一絲機會。
太子朱高熾“內功深厚,功夫了得”,朱高煦一點機會都沒有
為什麼這麼說呢,相信最近看過《大明風華》的朋友肯定對由梁冠華老師扮演的朱高熾印象深刻,認為他唯唯諾諾,經常被老二、老三欺負,動不動就下跪磕頭,殊不知歷史上的朱高熾實則是一位內功深厚的太子。
朱高熾小的時候,就非常愛學習,沉穩仁義,深受太祖朱元璋喜愛,親自下令定為燕王世子,早早確立了燕王接班人的地位。
再就是,朱高熾雖然不喜歡刀槍棍棒,和他爹尚武不一樣,但是不代表朱高熾不會打仗,靖難之役開始後,朱高熾被留在北京城守家,他爹只給了他一萬守軍,但是朱高熾就憑這上萬軍隊抵擋住了建文帝派來的四十萬大軍,為朱棣守護好後方,解除了前線軍隊的後顧之憂。
不光如此,朱高熾從小愛學習,深受他的老師們喜愛,身邊逐漸聚集了一幫著文臣學士,像解縉、楊士奇等,朱棣因為朱高熾軟弱多次想廢掉他太子之位改立朱高煦,多虧了這些大臣的維護,才打消這個念頭。
權衡利弊,朱棣最終還是決定將皇位傳給朱高熾,朱高煦爭奪太子最終失敗。後來眼瞅皇位離自己越來越遠,竟然決定學他父皇一樣起兵謀反。
“申生徒守死,王祥枉受凍”朱高煦最終決定謀反奪取皇位
靖難之役後,朱高煦時常將自己比作唐太宗,終於有一天將朱高熾取而代之。等到明成祖駕崩後,朱高煦謀反的意願越來越強,朱高熾剛剛登基,他就秘密派人到京城打探消息,伺機而動。第二年朱高熾病逝,朱高煦立馬派人四處活動,得知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返回北京, 立馬派人半路截殺,結果貽誤時機,朱瞻基提前回到北京登基為帝。
朱高煦屢次針對朱高熾父子,雖然行動都沒成功,但是朱高熾、朱瞻基父子也沒追究朱高煦的責任,反而對他以及其子嗣大加封賞。而這卻被朱高煦認為是向他服軟,害怕他。
終於在1426年八月,朱高煦決定起兵推翻朱瞻基,結果皇帝一親征,朱高煦就出門投降了。再次被押解到北京城,貶為庶民囚禁在監獄中。但朱瞻基念及是朱高煦自己親叔叔並不打算殺他。
然而,俗話說:不作死就不會死。朱高煦卻在一次朱瞻基的探視時,故意伸腳絆倒皇帝,這下子龍顏大怒,當下就命人抬來幾百斤的大缸將朱高煦扣住,結果卻反被他舉起,朱瞻基又命人找來木頭點燃最終將朱高煦活活烤死。
就這樣朱高煦以這種殘忍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不知道死的時候,朱高煦是否還記得當年他們一起去拜謁孝陵時,朱瞻基所說的那句:“更有後人知警也。”
後人評價朱高煦說:
他不過是一個在政治上懷有野心,居功自傲,蓄意製造叛亂,違逆軍心民意的野心家。在軍事上,朱高煦是無謀無斷、無深圖遠算之人。他在違逆形勢的情況下發動叛亂,既在政治上負叛亂之名,又在軍事上倉促盲動,困守樂安,自取滅亡。可見朱高煦之所以會以如此慘烈的結局收場,完全是因為自己“不聰明”,錯誤的時間發動錯誤的叛亂,看不清局勢,一次次的至朱高熾、朱瞻基兩位皇帝的好意於不顧,一而再、再而三的肆意妄為,最終自取滅亡。
大侃聊歷史
漫步史書
今時今日再看朱高煦,就是個蠢貨。
眾做周知,朱棣有三個嫡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按照“立長不立幼”的原則,朱高熾是皇位第一繼承人,朱高煦雖說只比哥哥小兩歲,但這兩年,就是一道天塹,除非哥哥死了,否則他想繼位,那就是大逆不道、痴心妄想。
但武力值爆表的朱高煦卻看到了希望!
“靖難”開始後,由於英勇善戰,朱高煦多次隨父親朱棣出征,尤其是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在浦子口被建文帝的大軍打敗,心灰意冷之際,朱高煦帶兵趕到,逆轉了局面。朱棣一時興起,給兒子畫了一個天大的餅:好好努力,太子經常生病。
傻子都明白這話是什麼意思!
朱棣到底是真心還是假意,無從知曉,不過從當時的形勢看,至少有一半是真的。
首先,朱高熾的確身體不好,身體肥胖不說(懷疑是不是痛風),走路都的別人攙扶,保不齊那天突然就走了,老大走了,老二遞補上去,皇位不就是朱高煦的。
其次,朱高煦立有大功,如果不是他及時出現,朱棣就得下地獄,可以說,朱高煦不僅僅救了朱棣,也救了朱棣全家,將來把位子傳給朱高煦,於情於理說的過去,當年李世民勞苦功高,不就順利接班了,李家做的,為什麼朱家就做不得。
但等到朱棣繼位,一切又發生了變化。
首先是,朱高煦這人口碑太差,大家都不喜歡他。
打江山需要猛將,坐江山需要的是賢君,朱棣雖然是靠竄逆得到皇位,但這個道理還是懂的,如果傳位給朱高煦,以他那毛楞的性格,說不定很快就有新的朱棣出現,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這麼毀了,實在不甘心。
其次,朱高熾雖然肥胖,但總體還是不錯的,為人處世,講原則,懂禮貌,知道收攬人心,一副明君的派頭,加之他養了一個好兒子朱詹基,縱然不喜歡這個兒子,也得為孫子著想。千秋萬代以後,江山總會到他們手裡。
第三,朱棣自己是竄逆上位,雖說登基以後文過飾非,但總不是那麼光彩,如果再行廢長立幼,以後朱家的傳位制度就亂了,為了千秋萬代計,也得按照規矩辦事,嫡長子在,皇位就是他的。
有了這層打算,朱高煦基本就出局了。
所以縱然朱高煦苦苦相逼,他依然不動聲色,說好聽的是有城府,說不好聽的就是有愧於兒子,說不出口。人都是這樣,縱然有千般手段,面對家人,總要講些親情、良心、道理,尤其是父母面對兒女,總是繞不過去。
但說不出口本來就說明了問題,朱棣是個殺伐決斷的大陰謀家,但凡有更改的餘地,絕不會拖拖拉拉。
朱高煦如果聰明,就應該從此收斂行藏,做個太平王爺,老爹有愧於他,哥哥是個正人君子,只要自己不過分,後半生好吃好喝,做個安樂公綽綽有餘,至於子孫後代也不用操心,朱元璋早就給他們留了活路,搞塊封地,做一方諸侯,不說百世,肉眼可見的子孫過日子沒問題。
但這哥們偏偏不信邪,鐵了心想做皇帝。
老爹做的,為什麼我就做不得,至於造反,那不都是跟你學的。
公平的說,朱高煦的心情可以理解,皇帝這位子,誘惑太大,不是說只有嫡長子能做,朱元璋泥腿子出身,一樣能做皇帝,朱高煦堂堂大將軍,難道不能想!
但你想做皇帝,得有做皇帝的覺悟。什麼是覺悟,第一要有意願;第二要有才能;第三要有機會!
朱棣能夠造反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大格局,自己有意願有才能,還遇上了不走尋常路的姚廣孝,可以說是天命在手,贏的理所當然。即便如此,也是血雨腥風好幾年,堪堪獲勝。
但朱高煦就差得遠了。
還沒來得及造反,就把身邊的人得罪光了,他招募私兵、擊殺兵馬指揮、私用御用器物,連老爹都看不下去了,如果不是哥哥為他求情,當時就的完蛋。
上下五千年,如此飛揚跋扈,還能造反成功的,幾乎沒有。
說白了,就是雙商太低,沒有做皇帝的能力。
但朱高煦可不在乎這些,作為一員武將,他篤信蠻力,認為只要有兵在手,皇位就是囊中之物,至於人心、口碑,都是以後的事情,只要有權力,這些都是附屬品。當年蒙古人連文化兩個字都不知道怎麼寫,照樣入主中原。自己的學歷,總比那些放馬的高吧!
我都要做皇帝了,殺個把人算什麼?至於別人看不下去,一旦做了皇帝,不都解決了嗎?
老爹當年不就是,登基以後殺人如麻,還篡改歷史,把親媽都換了,一樣天下座的穩穩的。
不得不說,朱棣的所作所為,給朱高煦樹立了一個很不好的榜樣。
當然,朱高煦能如此囂張,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看不起哥哥朱高熾。
前文說過,朱高熾身體不太好,身材肥胖,還有腿疾,從症狀上看,很像是痛風,放在今天,注意飲食,多運動減肥,按時吃藥,問題不是很大。
但在當時,這就是要命的病。
哥哥如果駕崩了,機會不就來了!
朱高煦想的挺好,卻忽略了一個嚴重的事實:他的侄子叫朱詹基。
那可是老爹當年早早指定的接班人,朱棣是什麼人,視天下英雄如浮雲,他能看重的人物,豈是等閒之輩。
但朱高煦不這麼想,大侄子再厲害,不過是乳臭未乾的小毛孩,當年自己隨老爸打江山的時候,他還在家裡尿泥呢,我怎麼會怕他。
你不怕他,人家也不怕你。朱詹基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了,古人早熟,再加上系統的家庭教育,朱詹基當然明白自己的使命和地位,要不是新君繼位,事情太多,早就對這個二叔下手了。
朱高煦到後來也明白這個道理,老爸哥哥都容不下他,現如今還的受大侄子的氣,好歹是洪武皇帝的孫子,徐達的外孫子,沒點血性還了得,索性來個先下手為強,先行造反。
造反聽起來浪漫,實則是個風險極大的買賣,朱棣當年兵強馬壯,卻在起事後屢屢打敗仗,如果不是意志堅定,早就兵敗身死了。
朱高煦武將出身,道理是明白的,但一聽說大侄子要御駕親征,立馬慫了。
更可悲的是,下屬聽說皇帝御駕親征,打算把大哥綁了送去做投名狀,畢竟造反這事太危險,誰都不想誅九族。
朱高煦這才明白,從一開始他就錯了,以他的人望實力,根本就沒有獲勝的機會。比起當年的老爹,他差的太遠。
如此此時朱高煦棄子認輸,徹底投降,也許還能平安終老,但這哥們不知道搭錯了哪根筋,非要在侄子來看他的時候絆人家一腳。說實話,五歲以上的智商都不會這麼幹,我兒子曾一不小心把棍子打到我臉上,被我一頓胖揍,此後再也不敢了。朱高煦可能是小時候捱揍挨的不夠,惡作劇慣了。
所以說,做父母的工作忙歸忙,還是要多花些時間陪陪孩子,犯了錯誤要及早教育,不然像朱高煦這樣的,就是個活生生的反例。
朱詹基本不想殺二叔,親叔叔,殺掉總有些落人口實的嫌疑,但堂堂大明皇帝,被人如此羞辱,傳出去如何是好,既然如此,也就不必顧忌太多。
殺無赦!
朱詹基命令周遭武士用一口銅缸將朱高煦倒扣在內,然後在銅缸周圍點燃柴火,將朱高煦活活燒死。
朱詹基為什麼要虐殺朱高煦,日慕鄉關懷疑是小人書看多了。小時候聽單田芳老師的“薛家將”,提及薛仁貴平反後將陷害他的李道宗悶在大鐘裡,活活燒死,朱詹基聽沒聽過“薛家將”歷史沒有記載,但現存最早的薛家將小說是於《永樂大典》中的《薛仁貴徵遼事略》,從時間上看,他是有機會看過這本書的!
日慕鄉關
糾正一點:朱高煦不是烹死的,其死法類似現在的“碳缸烤肉”,名為烤刑,和古代的烹刑完全是兩回事兒!
烹刑是十分殘忍的肉刑,一般是用三足青銅鼎鼎或者架起大鐵鍋,裡面加滿誰,將受刑的人放進去之後,在下面燒火直到水沸騰受刑人煮死!
最後要達到受刑人“骨肉分離”,成為一鍋肉湯,刑法才算徹底結束!
歷史上受過烹刑的名人有周文王的兒子伯邑考、口若懸河的酈食其等人。
朱高煦受到的烤刑和他們有本質的區別。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在靖難之役中勇猛過人,幾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深得朱棣的喜歡,還曾摸著他的後背鼓勵他:世子(朱高熾)多病,你要努力啊!
朱棣親手喚醒了朱高煦心中的魔鬼,他開始一心一意想學老爹造反。在仁宗朱高熾即位後,不但操練兵馬積蓄力量,還有大量的橫行不法之事,仁宗不忍心對弟弟動手,還效仿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有意的放縱他。
等到了宣宗時,朱高煦更不把這個侄子放在眼裡,拉起大旗舉兵造反。宣宗御駕親征,並且勸降朱高煦:只要投降,我不但保住你的性命,我叔叔還是我叔叔!朱高煦看著自己的實力的確打不過侄子,只能投降。
他被宣宗廢為庶人囚禁起來,可心中還是不甘。有一次宣宗來看他,他竟然伸腿給侄子下絆子,宣宗登時大怒,命人對他實施了烤刑。
具體做法是:用一口300多斤重的大銅缸,將朱高煦扣在裡面,然後在銅缸的周圍架起火堆,開始“碳缸烤肉”。
烤刑的要求很具體,就是要用小火慢烤,讓犯人受盡痛苦而死朱高煦雖然是自己作死,但他的死朱棣也難逃干係。
李飛叨
明朝皇室有兩件違背倫常的事,一件就是朱棣奪了朱允炆的江山並逼死了親侄子,另一件就是明宣宗朱瞻基活烹了自己的親叔叔朱高煦!
朱高煦其人!
明成祖朱棣有三個嫡子,老大朱高熾、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在皇位的繼承權問題上,毫無懸念,肯是老大朱高熾今後繼承皇位。按理說朱高煦作為老二,就當個享清福的王爺就算了,然而皇權的吸引力是沒人能抵擋的,朱高煦也不例外,他私自招募兵士,想意圖造反,此事被朱棣知道後,就把朱高煦抓了起,後來由於朱高熾為朱高煦求情,朱棣才放過朱高煦,並把他打發到了山東做了個藩王!
幾年後,明成祖朱棣駕崩,明仁宗朱高熾繼位,由於朱高熾身體一直不好,繼位一年後就駕崩了,皇位由朱高熾的兒子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繼承!
這時候,朱高煦再也按耐不住對皇權的渴望,於是,他也想效仿朱棣奪朱允炆江山,招兵買馬,跟朱瞻基幹了起來。然而朱瞻基卻不是好惹,他御駕親征,親自討伐朱高煦,結果朱高煦手下的兵將聽說皇帝親自率兵來了,立馬慫了,孤家寡人的朱高煦也就乖乖的束手就擒了!
面對叔叔朱高煦的造反,朱瞻基本想網開一面,留他一條性命,於是親自到大牢看朱高煦,哪知道朱高煦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面對朱瞻基的到來,他居然伸腳把朱瞻基拌倒在地,這讓朱瞻基氣憤不已,於是命人找來了一口大銅缸把朱高煦罩進去,並在銅缸邊上架起了柴火,活生生的把朱高煦悶死在了銅缸裡面!
“人心不足蛇吞象”,朱高煦放著好好的王爺不當,非要學他父親朱棣反侄子,然而他卻沒有朱棣那般的能耐,結果被侄子反殺,落的個悲慘的下場!
唐古看今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歷史上難得的明君。他在位十年,延續了其父仁宗朱高熾寬仁的施政策略,社會矛盾得到一定緩和,社會經濟空前發展。他與其父朱高熾執政短短十一年,但他倆的功績卻被史學家高度評價,認為這對父子的“仁宣之治”比肩西漢歷史上的“文景之治”。但朱瞻基在即位不久便將叔父漢王朱高煦罩在銅缸下,用火將其活活烤死。其手段之殘忍,想想就令人不寒而慄。一代明君朱瞻基為何要將叔父朱高煦殘忍地炙烤而亡呢?
正所謂不作不死,漢王朱高煦就是被自己活活折騰死的。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他與太子朱高熾、趙王朱高燧都是徐達長女徐皇后所生。朱高煦外形彪悍,性格兇暴,與父親朱棣非常相像。朱棣也非常喜歡這個兒子。
建文元年,朱棣與侄子朱允炆展開帝位之爭的靖難之役。朱棣的長子朱高熾是個胖子,而且身有殘疾,被命留守北平。而驍勇善戰的朱高煦隨父出征,屢立戰功,並多次在朱棣危難之際,率兵將朱棣成功救出。在建文四年時,朱高煦在浦子口又為朱棣解圍。朱棣欣喜之餘,暗示朱高煦只要好好幹,也是有可能坐上世子之位的。朱棣的暗示,也讓朱高煦產生了非份之想,他倚仗朱棣的寵愛,驕橫粗野,幹了不少非法之事。朱棣稱帝后,朱高煦被命赴開平戍邊。
朱棣在靖難之役時,曾暗示立朱高煦為太子,但這一承諾並末兌現。雖然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等人都傾向於立朱高煦為太子,但由於解縉、楊士奇和楊溥等人的支持,寬厚仁愛的朱高熾在永樂二年被立為太子,朱高熙只被封為漢王,領藩雲南。
奪嫡失敗的朱高煦拒不就藩千里之外的雲南,多次請求朱棣讓其留在南京。朱棣對這個兒子也是偏愛,就同意讓其留在南京。
朱高煦留在南京,更加為所欲為,多次以唐太宗李世民自比,並索取了天策衛為自己的護衛。他大力打擊擁戴朱高熾的大臣,解縉被其迫害致死,黃淮也被其冤枉入獄。
朱高煦還多次造謠中傷太子朱高熾。朱棣每逢出征,即令太子朱高熾監國。而朱棣班師回朝時,朱高煦便授意大臣在朱棣面前告朱高熾的黑狀。
朱高煦多次中傷朱高熾,永樂十三年,朱棣有意將其調離南京,前往青州就藩,但遭到朱高煦的再次拒絕。朱高煦甚至還暗地裡蓄養了三千精兵,刺殺了兵馬指揮徐野驢,還超越本分使用了御用的車馬器物。
朱高煦的逾制不法行徑徹底激怒了朱棣。朱高煦被朱棣痛斥後,被剝去冠服,關押於西華門內。幸虧由於太子朱高熾的求情,朱高煦才沒有被廢為庶人。朱棣只是將其兩護衛削去,並將其親信斬殺,以示懲戒。
此後,朱高煦不得不就藩樂安州。但他仍然不思悔改,反而變本加厲籌劃了謀反。
太子朱高熾於永樂二十二年即位,朱高煦伺機謀反。仁宗朱高熾以德報怨,賞賜其鉅額的金銀財寶,並將其長子冊封為世子,其餘諸子皆為郡王。
但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便病逝了,朱高煦還未來及進行謀反。朱高熾駕崩後,太子朱贍基由南京前往北平即位。朱高煦在半路截殺朱瞻基,企圖自立為帝。但朱瞻基已繞道抵京,朱高煦在半道守株待兔撲了個空。
宣宗朱瞻基即位後,對朱高煦仍然是優撫。他對朱高煦和朱高燧兩個叔父的賞賜比對其他宗室的賞賜要優厚得多,對朱高煦的請求,大多也一一滿足。但貪心不足蛇吞象,朱高煦還是在宣德元年起兵造反。
在大學士楊榮的建議下,剛剛繼位的宣宗朱瞻基御駕親征朱高煦。
朱高煦聞聽侄子朱瞻基御駕親征,嚇慌了手腳。朱瞻基適時展開攻心戰,勸降朱高煦。
最初朱高煦還嘴硬,下戰書約戰。但明軍圍城後,叛軍想擒拿朱高煦歸降。朱高煦見大勢已去,被迫投降。
朱高煦之亂被平定後,朝臣紛紛請求處死朱高煦,但宣宗朱瞻基力排眾議,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後,囚禁於西安門內,保全了朱高煦父子的性命。
被囚後的朱高煦不甘失敗,想必也是意難平。在一次朱瞻基去探視他時,他竟出其不意地將朱瞻基絆倒。朱瞻基怒不可遏,多年以來對朱高煦的隱忍全面爆發。震怒之下的他下令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罩住,然後在四周點燃木炭,活活將朱瞻基烤死。朱高煦的諸子也悉數被殺。
朱高煦為人驕縱兇悍,從朱高熾為太子時,即心懷不軌。朱高熾、朱瞻基父子對其優柔有加,亦不能將其感化。正所謂本性難移,桀驁不馴的漢王朱高煦最終死於自己的不斷折騰。
歲月是一條河流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謀反的下場。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他哥哥就是太子朱高熾。
朱高熾的能力比弟弟朱高煦高百倍,可惜身體過於肥胖,體重超過200斤,走長路都不行。
朱棣是馬背上皇帝,對於這個肥胖的長子不太喜歡,認為他很可能會短命(事實也是如此),不適合做皇帝。
而二兒子朱高煦是個壯漢,身體強健,還擅長騎馬射箭,還立過戰功,朱棣對他很喜歡。
但是,朱高煦有勇無謀,做個軍官倒是可以,缺乏政治頭腦,智力也不夠。
猶豫再三,朱棣最終還是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而封朱高煦為漢王。
朱高煦對此極度不滿,就有樣學樣,想等到父親死後就篡位殺死哥哥,自己當皇帝。
朱棣也察覺了朱高煦的野心,將他貶到雲南。當時雲南是不毛之地,主要用於流放官員。朱高煦抱著父親的腿哭泣,不願意去。
朱棣一時心軟,讓他留守京師南京。
沒想到朱高煦到了南京就開始扶持自己的力量,排擠其他勢力,殺死了不少政敵投入長江,甚至親手殺死了朱棣的心腹,兵馬指揮使徐野驢。
朱棣當時正在北伐,回來以後知道這些事情,勃然大怒。
朱棣不是草包,當然知道兒子朱高煦此舉是意圖謀反。本來要將他廢掉成為平民,然而朱高煦的哥哥不念舊惡,趕來說清,最後改為在山東小地方居住。
但朱高煦死性不改,還是胡來,甚至將自己一個妃子無故殺死。
這個妃子的兒子不服,親自找到爺爺朱棣告狀,說自己的母親沒有犯錯卻被父親殺了。
朱棣很寒心,認為朱高煦沒有人性,不念親情,感嘆道“爾父子何忍也”。
後明成祖病死,朱高煦的哥哥即位。
朱高煦認為機會到了,立即籌備謀反。他住了招兵買馬以外,還派出大量心腹潛入北京甚至宮內,試圖暗殺政變。
沒想到,那個被他殺了母親的兒子知道風聲,立即向皇帝密報。
皇帝派人來質問,朱高煦百般抵賴,不敢立即叛亂了。
然而,肥胖的朱高煦哥哥果然短命,在位10個月就病死(一說是被朱高煦派人暗算毒死)。當時朱高煦哥哥的太子朱瞻基(宣宗)在南京,緊急趕赴北京繼位。
朱高煦一面派人在山東伏擊太子,務必將其斬殺;一面在山東封地起兵叛亂,勾結英國公張輔為內應。
沒想到,宣宗也不是普通角色,他見勢不對,扔下部署逃走,僥倖逃過了叔叔的暗殺。
回到北京以後,宣宗極為惱怒,御駕親征,打垮了叔叔朱高煦。
本來謀反是死罪,但宣宗考慮到剛上臺就殺死叔叔,面子上不好看,就將朱高煦改為囚禁在行宮中。
然而,朱高煦此人極為兇悍,竟然不服輸。
一次宣宗來看望朱高煦,卻被他一腳絆倒,揮拳就打。
宣宗被打了幾拳後,惱怒異常,下令用行宮的銅缸將他扣住,什麼時候哀求了再放出來。
朱高煦不斷破口大罵,還試圖將缸扛起。
宣宗想起朱高煦之前連續謀害父親和自己,本來就罪該萬死。現在如此猖狂,難道皇帝真的不敢殺人嗎?
宣宗下令,將柴火堆到銅缸上點燃,將朱高煦活活烤死。
火燒超過一個時辰,最後銅缸熔化,朱高煦死無全屍。
其妃韋氏及諸子其後也被全部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