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好運的人,都因為善良


一生好運的人,都因為善良


01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為至,福已遠離。善和惡,是不同的風水,造就了人不同的運勢。

明朝天順年間,吉水有個叫彭教的舉人,帶領一名僕人進京參加考試。晚上,主僕二人在一家客棧投宿,住進了底樓的客房。

次日一大早,僕人出門打水,正巧樓上有人往下倒洗臉水,水險些潑到僕人身上。

僕人躲閃及時,剛想破口大罵,低頭一看,水漬中赫然有一隻金釧。彼時天色尚早,四下無人,僕人趕緊將金釧撿起,藏在了身上。

主僕二人又走了些時日,彭教知道盤纏所剩不多,囑咐僕人省點兒花。

僕人笑道:“少爺不必擔心,咱還有錢哩!”說完,就掏出金釧,把東西的來歷說了一遍。

彭教一聽,立即說:“不行,咱們必須趕緊回去,把金釧還給人家。”一去一回,必定耽誤考試,況且又不是偷的,僕人死活不肯。

彭教解釋:“女子丟失這麼貴重的東西,家人很可能認為她私定終身,若是再嚴厲逼問,很可能會鬧出人命。考試事小,人命事大!”

主僕二人趕回客棧時,那名丟失金釧的女子,已被父母反覆詰問十來天,不堪羞辱,正欲輕生。彭教還回金釧,說明緣由,保全了女子的性命和名節。

再說那場耽誤的考試,很快京城傳出消息,考場突發大火,而彭教剛好因缺席而倖免於難。

隨後朝廷下令,八月份重考。最終,彭教因文章奪魁,成為天順八年的狀元。

世事無常,因果不寐。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小窗幽記》裡有這樣一句話: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

行走在人世間,善良,是最好的護身符和推薦信。

一生好運的人,都因為善良


02

你現在所承受的,都是你過去起心動念所造;你將來所擁有的,都是你當下舉手投足而來。

前一陣子,看過這樣一條新聞:男子去朋友那兒小聚,深夜開車回家,不小心在路上撞了一輛三輪車。

眼見三輪車司機倒在血泊裡,而男子一時之間害怕,並未撥打120,而是趁著月黑風高,選擇了肇事逃逸。

可回到家後,才知道,那個三輪車司機,正是出去尋找自己的父親。但由於自己一時糊塗,父親失去了最佳的救治時間,最終天人兩隔。

《國語》裡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選擇善良雖然如登山一般艱難,但屈從邪惡卻如山崩般迅速。

與之結局不同,明朝年間有個《援溺得子》的故事:一個張姓軍官負責漕運,路過家鄉時,他打算回家看看。小船行駛在湖上,突然大風起,船翻了,只有他一人倖免於難,游到了岸上。

往前走不久,他發現湖上有一隻船翻了,船底朝上,還有人喊救命。善良的張軍官,立馬喊來附近漁民一起救人,等人救上來,張軍官才猛然發現:獲救的是自己的兒子。

“一切福田,都離不開心地”。在心田上,種下了善念,終會開花結果。

試想,這個肇事逃逸的男子,如果當時也能像張姓軍官這樣,選擇善良,結局也不必叫人嘆息。

《周易》裡談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很多時候,善良不光左右了一個人的運勢,更是影響了一個家庭的風水。

道教繼承了我國古代神仙思想;長生不死,修真成仙,成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煉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視醫藥和養生之術。本文介紹了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人在醫藥學方面的成就,並從服食、辟穀、導引、行氣、房中五個方面論述了道教的養生健身之術,辨析了其中的科學因素與虛妄夸誕之說。文章認為,道教在醫藥和養生方面有不少科學的有價值的東西以及寶貴的經驗和知識,應珍視這份文化遺產,加以發掘和整理,剔除其虛妄迷信因素,發揚其科學內容。

生死問題是人生哲學上的重大問題。生必有死,雖是辨證發展的必然規律,但人的慾望總是希望延年益壽,尤其是剝削階級的最高統治者,總是希望長期保持富貴榮華、驕奢淫逸的生活,貪婪地追求長生不死。春秋時代,齊景公就說過:“古而不死,其樂若何?”(《左傳》昭公二十年)戰國時,出現了一批方士,為了迎合王公貴族求長生的心理,於是編造出海上有長生不死之藥的謊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齊國的方士徐福等上書說,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許多仙人都住在那裡,如能到達,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藥。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領著數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韓終等“求仙人不死之藥”。(《史記•秦始皇本紀》)經過幾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結果一無所獲。漢武帝時,方士李少君對武帝說用丹砂可以煉出黃金,以黃金為飲器則益壽,可以見到蓬萊島上的神仙,於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齊國的方士公孫卿又對漢武帝講黃帝乘龍上天的事,武帝聽了深為羨慕說:“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屣耳。”(《史記•封禪書》)秦皇漢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繼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長生不死,成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煉目的。為了修仙長生,首先得卻病延年,而醫藥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長人的壽命,因此醫藥成為仙道修煉的必要手段。《抱朴子•雜應篇》說:“故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所謂“近禍”就是指人們患的各種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漢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將傳教與治病結合起來。由於漢末曾有幾次傳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價的中草藥、“符水”給人治病,使一些人獲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佈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壽”,,消災治病”說成道教的業務。全真道的創始人王喆說:“藥者乃山川之秀氣,草木之精華。……肯精學者,活人之性命;若盲醫者損人之形體,學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無以助道。不可執著,則有損於陰功;外貪財貨,內費修真。”(《重陽立教十五論•論合藥》)這說明學道之人必須通醫術,醫藥有助於宗教的宣傳推廣,但不能執著,以醫為業,甚至借醫藥來貪取財貨。這種不道德的行為,當然有損陰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來,道教所以重視醫藥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煉成仙,必須服食煉丹,而醫藥則是服食煉丹的重要手段。其二,醫藥可以濟世活人,利用醫藥來治病救人,接近群眾,是擴大宗教宣傳影響的最好方法之一。

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種種修煉的方術,如服食煉丹、導引行氣、辟穀、存神以及房中之術等等,所以葛洪說:“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行氣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訣者,則曰導引可以難老;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藥餌可以無窮。”(《抱朴子•微旨》)道教的這些修煉方術,雖以修真成仙為目的,具有虛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著古代醫藥和養生的科學內容。現就這兩方面分述如下。

20世紀以來,環保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瓶頸。道教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歷來十分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老子想爾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衝氣以為和”、“和則相生”等理論。“中和”之氣具有“調和萬物”的功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長的重要基礎。可以說,“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諧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諧,才會有萬物的生長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諧生命、和諧自然的重要思想資源。

從“中和之道”的和諧思想出發,道教的生態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準則,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態建設。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態倫理

“中和之道”體現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諧生態倫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無為”為法則。道化生萬物,皆自然無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約。

“道生萬物”的生態倫理。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萬物都按照“道”賦予它們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發展的權利,人類沒有權利去破壞它們。人類對待萬物的態度應該如葛洪《抱朴子內篇》中所稱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觀規律,與一切外物和諧共生,以獲得人與自然在整體上的和諧。

“道通萬物”的生態倫理。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應該互相尊重、和諧共處,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道教還認為,道化生萬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氣所化生的,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氣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於“萬物之師長”的位置,為“理萬物之長”。也就是說,人負有管理和愛護萬物的職責,人的行為要符合“天道”,人應該“助天生物”、“助地養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與自然更加和諧。

“道貴中和”的生態倫理。道教從“道法自然”的整體出發,十分重視人對環境的依賴關係。道教認為,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與安寧,是人類本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要確保天地的平安。“道貴中和”,就是說人類社會與自然要維持一種和諧的平衡。《太平經》強調人類若想長久安寧,就必須使自身賴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諧安寧。為此,人類就要認識自然規律,並按照自然規律去辦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態智慧

道經稱:“天地合和,萬物萌芽”,“天地不和,陰陽失度”,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感應、相互影響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太平經》認為,太陽、太陰、中和三氣和諧而化生萬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陽、太陰、中和三氣缺一不可。只有陰陽二氣相互和諧產生“中和”之氣,並共同生養萬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經》還進一步指出,人是自然萬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氣所生,即是說,天、地、人同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著共生共榮的關係,因此必須要互相尊重、和諧共處。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環境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所謂“天地不和,陰陽錯謬,災及萬民”,就是說自然生態失衡將直接影響到人類世界的生存。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智慧幾乎貫穿在道教思想的各個方面,如在自身修煉方面,道教所強調的是自身的和諧,追求的則是與道合真、長生久視。再如,歷代道教徒都能自覺綠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築的周邊環境,道觀內外的蒼松翠柏、綠樹成蔭,正是道教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具體體現。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智慧。現代環境科學告訴我們: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體相關性,即自然宇宙間沒有孤立發生的現象,一切都處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剋、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中。人與自然也是整體關聯的,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就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道教並不反對“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張人改造自然應受道德的約束,應對環境採取保護措施,以謙下的精神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既然人與天地萬物共存於同一個地球之中,又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那麼人作為萬物之靈,就有責任和義務協調、關照人與宇宙、天地、自然萬物之間的關係。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態建設

人類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人類在享有對自然的權利的同時,應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去年召開的生態文明貴陽會議發表的“2010年貴陽共識”明確提出,“綠色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是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重要內容”。

道教從“中和之道”的思想出發,進一步闡述了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態倫理。《太平經》指出,人和自然萬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權利,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個基本準則,也是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當今的中國道教界,正在積極闡發和弘揚道教的生態智慧,踐行著“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進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

積極倡導生態保護,著力推進生態道觀建設。道教崇尚自然,歷來就十分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早在1993年中國道教協會召開的全國道教界愛國愛教先進表彰會上,就積極鼓勵全國道教徒“植樹造林、美化環境”,並對“植樹護林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1995年,中國道教協會參加了在英國召開的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會議,發表了《中國道教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宣言》,並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聯合會。此後,我國道教界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了全面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道觀的建設工程,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是倡導植樹造林,建立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基地。中國道教協會於2003年初向全國道教界發出倡議,計劃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建立“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樹造林任務,對民勤縣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是提出“生態道觀”理念,舉辦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生態道觀就是強調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實現道教所追求的人間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國道教生態保護教育工作間(中國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前身)召開,通過的《秦嶺宣言》提出了致力於營建環境友好型道教宮觀的奮鬥目標。2007年,第二次中國道教生態保護教育工作間舉行,提出了7項具體任務,如將宮觀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納入區域生態保護規劃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國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召開,“生態道觀”項目得到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關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基金會的支持。論壇發佈了《生態道觀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觀“建立健全生態保護和宣傳教育的規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觀道眾的生態環保意識,最大限度地採用節能技術和材料,形成與周邊自然環境和社區人群相協調的良性生態圈”。這使營建生態道觀的活動走向更為廣闊的空間,為道教參與環境保護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

積極開展環保規劃,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09年,中國道教協會形成了《中國道教界保護環境的8年規劃(2010-2017)綱要意見》,向各地省(市)級道教協會下發。《綱要意見》要求各地方道協、宮觀進行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將宮觀的生態保護納入創建和諧宮觀的目標中,為建設生態道觀、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新的貢獻。《綱要意見》的主要內容包括:開展生態環保教育,提高環保意識;在資源使用中實現生態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規劃建築設施,倡導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護道教宮觀周邊的水資源等;把環保意識和行動落實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導道教節儉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環保要求的養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和途徑宣傳環保,如倡議在所有道教節日和大型宗教活動中,都要突出生態保護宣傳內容等。

積極宣傳環保理念,著力推進生態和諧建設。在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筆者認為必須要注重“三個保護”的真正落實。即是說,在強調以人為本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在強調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生態文明的保護;在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生態和諧的保護。

在現代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筆者認為要堅持實現“四個觀念”的根本轉變。即是說,要實現自然觀念的根本轉變,懂得尊重和保護自然;要實現價值觀念的根本轉變,用人類社會應有的道德倫理去約束無限消費的慾望;要實現倫理觀念的根本轉變,把倫理的指向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尊重自然、愛護環境;要實現生產觀念的根本轉變,人類應在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博愛萬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類與自然萬物在高度和諧統一中相互轉換物質和能量,最終實現人類與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

在自然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方面,筆者認為要堅持“四項措施”的全面實施。即是說,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社會法制建設,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加強社會責任意識和個人自覺意識。

綜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導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態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類社會始終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道教的這種生態文明思想,正是人類社會必須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廣的。特別是對於現代生態和諧建設,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進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指導意義。

一生好運的人,都因為善良


03

梭羅曾說:“德行善舉是唯一不敗的投資。”

你投入的每一個善念,都無須聲張;你積攢的每一個德行,都不必惋惜,恰逢其時,命運都將一筆一筆悉數回饋。

曾經看過一個網友用親身經歷錄製的視頻:飯店深夜關門後,老闆在一張桌上拾到一個平板電腦。怕失主擔心,老闆推掉了約好的飯局,延時下班。

當晚,失主回來時,打聲招呼就取走了電腦。老闆暗暗不快,畢竟是個大件兒,也耽誤了自己的時間,這人怎麼連聲“謝謝”都沒有。

幾天後,店裡生意突然很好,一番閒聊,老闆才知道,這些顧客都是“慕名而來”。

原來,失主是附近一家公司的小領導,半年沒發過朋友圈,卻在微信上講出了自己失而復得的故事,末了還附上了飯店的地址。

視頻裡,老闆感慨,每個人表達善意的方式不同,有些人不喜歡嘴上道謝,但依然值得你的那份善良。

所以,別再糾結值不值,別再計較配不配,生命是一種回聲,你在此處以善行呼喚,他在彼處必定以善行回答。

也許你總是幫助弱小,卻未曾得到過陌生的關懷;也許你經常起身讓座,卻沒得到過一句真心的“謝謝”; 也許你資助過很多孩子,卻始終沒接到過一個感恩的電話……

但請相信:你當時的每一個善念,都曾照亮自己的靈魂;你當時的每一個善舉,都曾溫暖過兩個人。

驚喜不在此處,就在彼處;福報不在眼前,就在未來。

一生好運的人,都因為善良


04

“善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為”。很多時候,我們多一些慈悲,世界就少一些傷悲。

相信你一定看過這則小故事:一隻蠍子掉進了水裡,道長慈悲,決定要救出這個蠍子。

哪知,他手剛剛伸下去,蠍子馬上蜇了他的手指。道長無懼,再次出手,卻又被蠍子狠狠地蜇到了。

旁邊人看見,就問道長:“這個蠍子老是蜇你,你何必再去救它呢?”

道長回答,“蜇人是蠍子的天性,而善良是我的本性,我豈能因為它的天性而放棄了我的本性?”

很多時候,善良比聰明更可貴,因為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卻是一種選擇。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故事裡“蠍子”一般的人,被誤解,被誹謗、被傷害,但那一句話、一件事、一個人,都不該成為我們忘卻慈悲和善良的理由。

蠍子會轉身,錯的人也會退場,而那些真正深陷沼澤的人,會因為你伸出手,從而爬出泥潭。

稀缺的機會、優質的圈子、更好的自己,也皆會因你的善良而來,那一刻,你也終會明白:世間所有的驚喜和好運,都是你久積的人品和善良。

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世界雖不完美,但人間值得你善良。

一生好運的人,都因為善良


05

有人說,人這一生,會和800萬人相遇,但真正能走近的只有200人。所謂的緣分,不單單是巧合,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磁場相投。

心理學上有個吸引力法則,提到過八個字:同頻共振,同質相吸。

也就是說,你是誰,就會遇見誰。

你想被周圍溫柔以待,自己就要先溫柔待人;你想得到對方的真誠,自己就要先付出真心;你想結交純真溫厚的人,自己就先做個心地善良的人…………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心念和德行日漸變好,人脈和命運自然也會跟著變好。

餘生,願你有鎧甲,也有軟肋;有傲骨,更有慈悲。

一生溫暖善良,不捨愛和自由。去往之地,皆為熱土;將遇之人,皆是良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