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種植技術,以及種植過程中“三控”技術的優化

水稻是我國國民生活的重要糧食作物,目前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經常使用化肥和農藥來保證水稻種植的效果。眾所周知,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使用化肥和農藥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能增強水稻的抗病抗害性能,但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對周圍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汙染和破壞,同時對於水稻的後續種植效果也將產生大的影響。本文從水稻品種的選擇和種子的處理角度出發

來對水稻種植技術進行優化分析並系統探討了水稻種植過程中三控技術的優化,為水稻種植提供相關的參考和借鑑,最終實現水稻種植技術的有效提高。

水稻種植技術,以及種植過程中“三控”技術的優化

1 水稻種植品種的選擇及種子的處理分析

1.1水稻品種的選擇:在水稻種前要對種植水稻的品種和性狀進行詳細的瞭解,優先選擇高產和抗病抗害性能優良的品種進行種植,並對所選取的品種進行針對性的種植試驗。要對水稻品種中無破粒、不帶蟲源和病菌的優良品種有足夠的瞭解和明確的認識。農戶結合自身實際,選擇本地主推品種早熟晚粳稻新品種“秀水121”、高產晚粳新品種“秀水14”、軟香型中熟晚粳品種“嘉58”、常規晚粳稻品種“秀水134”、“嘉花一號”、特早熟晚粳“秀水519”、優質高產中熟糯稻新品種“祥湖13”、雜交品種“甬優12”、秈粳雜交晚稻“甬優538”、秈粳雜交中稻“甬優1540”、秈粳雜交稻“浙優21”等11個單季水稻品種中的2~4個進行種植,並根據試種情況在第2年適當調整種植結構,如增加雜交稻種植面積,適量種植優質稻,並配比一定面積的特早熟品種。根據薦口及市場行情及時調整種植品種,選擇適合自身的水稻品種進行種植。

水稻種植技術,以及種植過程中“三控”技術的優化

1.2水稻種植前種子的處理

在選擇好種植品種後,在育苗前要對種子進行前處理以保證水稻後期的良好生長。對於種植前種子的處理具體如下:藥劑浸種,選擇浸種藥劑25%氰烯菌酯2000倍+25%咪鮮胺2000倍,將藥劑倒入相應倍數的清水中充分攪拌,然後倒入種子拌勻(藥液量與用種量1:1),去除空秕穀,浸足48~60h,不需沖洗,直接催芽;進入種子催芽階段,浸後的種子瀝乾置放於透氣性好的環境中催芽,種子堆厚度以5cm左右為宜,並覆蓋棉麻織品如麻袋等,以保證種子堆有足夠的氧氣和溼度,並且做到上能透氣、下可瀝水,嚴禁在編織袋或密閉的容器中保溫保溼催芽;藥劑拌種,種子經浸種催芽後,每4~5kg稻種用35%丁硫克百威15~20g加10%吡蟲啉30g拌種,悶30min後即可播種。可有效控制苗期灰飛蝨、稻薊馬等為害。

水稻種植技術,以及種植過程中“三控”技術的優化

2 水稻種植技術的優化

2.1設置合理的葉齡觀察點:在水稻的種植中,優化水稻的種植技術主要是為了提升水稻的種植產量、質量和效益。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水稻的生長情況是水稻獲得高質、高產的關鍵,通過設置合理的葉齡觀察點,來對水稻生長的具體狀態進行觀察和記錄分析,以便對於生長不佳的情況可以及時採取措施進行處理,從而達到保證水稻健康生長和改善水稻生長的目的。與此同時,葉齡觀察點還要根據水稻的不同品種和生長特性來進行科學合理的設置,設置葉齡觀察點具體是從水稻生長的新葉中選擇一片做上標記並隨著水稻葉齡的變化情況進行實時的跟蹤觀察。

水稻種植技術,以及種植過程中“三控”技術的優化

2.2對種植技術進行合理優化

在合理設置葉齡觀察點後,對於水稻生長的葉齡變化有了實際的跟蹤觀察,接下來進入水稻種植技術的優化階段。針對不同的水稻品種,在掌握整體的水稻生長狀況和規律的同時,在種植技術方面也要有針對性的優化措施和調整方案,以確保水稻擁有良好的生長條件,並能實現水稻種植效益和產量的提高。通過設置的葉齡觀察點,在瞭解和掌握了不同品種水稻生長的特點和適應的生長環境後,對水稻生長過程中所需的水肥進行合理的管理和控制,以避免出現水稻種植片面優化的情況發生。

水稻種植技術,以及種植過程中“三控”技術的優化

2.3科學合理地運用田間診斷技術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對水稻種植的田間診斷也是非常必要的。田間診斷技術的科學合理運用對於水稻的生長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例如,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科學合理地運用田間診斷技術對水稻的生長狀態進行科學地診斷,及時發現影響水稻健康生長的不良因素並進行針對性的處理和改進,進而確保水稻的健康生長和水稻種植效益的有效提高。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有很多因素影響著水稻的產量和種植效益,其中自然因素對於水稻的生長影響非常之大,結合水稻種植的實際情況採取科學合理的田間診斷技術,從而對水稻生長的分櫱臨界和移栽等葉齡期進行準確的診斷和判定。與此同時,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科學合理地運用田間診斷技術也能對水稻的抽穗期、拔節期進行針對性地判斷。因此,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科學合理地運用田間診斷技術對水稻生長的各葉齡階段的病蟲害進行科學合理地診斷,以確保水稻種植效益的有效提咼。

水稻種植技術,以及種植過程中“三控”技術的優化

3 水稻種植過程中“三控”技術的優化

3.1控苗技術的優化: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水稻幼苗在生長的過程中會形成多餘的分支,分支不但要吸收肥料營養,從而影響水稻主苗的生長,同時分支還會增加水稻生長過程中病蟲害的發生機率。因此,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通過採取合理的措施來對水稻幼苗進行控制,從而抑制水稻幼苗多餘分支的生長。與此同時,可以根據水稻幼苗的實際生長情況和種植水稻的土壤狀況,來合理施用肥料和用量,以充分發揮肥料對水稻幼苗生長的促進作用。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通過對水稻幼苗控制技術的優化來提升水稻種植的效益和水稻種植的產量。

水稻種植技術,以及種植過程中“三控”技術的優化

3.2控肥技術的優化

在水稻的種植和生長過程中,施肥對於水稻的生長情況有著直接的影響,施肥的合理性是保證水稻種植效果良好的關鍵一環。雖然,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需要肥料,但並非肥料使用量越多越好,同時水稻種植農戶對於肥料的種類和用量也沒有科學合理的認識,這些因素都使得水稻的種植受到很大的侷限性。通過對水稻種植控肥技術的優化,做到針對不同品種的水稻種植進行針對性的科學合理的肥料種類的選擇和肥料用量的控制,以達到肥料在水稻生長過程中作用的充分發揮,從而提升水稻種植的效益和產量。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控肥技術的優化,要結合水稻生長的實際情況,對肥料的選擇和施肥量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整,從而保證水稻的健康良好生長。

水稻種植技術,以及種植過程中“三控”技術的優化

3.3控病蟲害技術的優化

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發生也非常常見,病蟲害對水稻的生長將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和危害,如造成水稻的生長不佳甚至是植株的枯死。因此,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對水稻控病蟲害技術的優化,主要是針對不同的水稻品種來相應增加水稻的莖粗,同時拉長水稻中上部的節間,並縮短水稻基部的節間,從而提高水稻的抗病蟲害性能,並能有效避免水稻在生長過程中的倒伏等情況的發生,進而提高水稻種植的產量和效益。與此同時,針對水稻的不同品種首先要增強水稻自身的抗病蟲害能力,對於水稻種植的新型、高效、先進的種植方式進行大力地推廣和應用。通過對水稻生長整個過程中的病蟲害控制,來增加水稻種植的產量和效益。

水稻種植技術,以及種植過程中“三控”技術的優化

4 結語

在社會經濟和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農業也得到了大力的發展和推進。在農業發展中,水稻種植技術發展也非常迅速,然而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相應的種植技術優化還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從而使得水稻種植產量和質量也受到極大的限制和影響。通過設置合理的葉齡觀察點、對種植技術進行合理優化及科學合理地運用田間診斷技術等措施對水稻種植過程中的葉齡種植技術進行優化,並針對水稻種植過程中的控苗、控肥及控病蟲害技術的優化來達到水稻種植效益和產量的有效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