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薄胎玉器”的製作及歷史

1、薄胎玉器的歷史

我國的薄胎玉器早在唐代就已出現。唐代是我國曆史上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各業興旺,特別是手工藝的發展,促進了玉器製作技能的提高。這突出表現在薄胎玉器的製作上。唐代的薄胎玉器主要為碗、杯、盅等器皿件。

揭秘:“薄胎玉器”的製作及歷史

由於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其紋飾多為蓮花香草紋,工藝上以剔地陽工淺刻再加以淺刻陰線功勾勒為主要手法,器型豐滿簡潔,如玉蓮瓣紋杯,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宋代盛行仿古玉器,而薄胎玉器卻少見記載。元代的薄胎玉器也很罕見,但傳世的薄胎罐形龍紋香薰卻是造型生動,胎體輕薄如紙。明代的薄胎器皿有元朝遺風,如明代的玉花形杯及陸子岡的青玉合衾杯等。

揭秘:“薄胎玉器”的製作及歷史

“薄遏片刻銖,輕於舉鴻毛,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這首詩是清朝乾隆皇帝寫的,描繪的是薄胎玉器的精美和輕巧。乾隆皇帝對這種薄胎玉器十分喜愛。為了討得乾隆皇帝的歡心,新疆葉而羌地區特地招收了蘇州玉工製作薄胎器皿。但是薄胎器皿很難做,要做成一件就得壞幾件,所以每成功一件,乾隆就賦詩一首。自乾隆三十三年至六十年間,乾隆皇帝作了贊“痕玉”詩三十餘首。在當時玉雕薄胎器皿作品逐漸多了起來,工藝技術吸收了西部番作“痕玉”(“痕都斯坦玉”)的特點,形成了獨特的薄胎工藝。如“薄胎鼻菸壺”、“薄胎龍紋玉雕瓶”、“白玉簋”都是歷史上享有盛譽的玉雕薄胎作品。乾隆去世後,由於國力衰退,薄胎製作工藝也就漸漸地隱退了。

揭秘:“薄胎玉器”的製作及歷史

揭秘:“薄胎玉器”的製作及歷史

揭秘:“薄胎玉器”的製作及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蘇州薄胎玉器漸漸恢復製作。但也只是做些小件薄胎器件,如筆洗,粉盒,鼻菸壺等。而真正重塑薄胎玉器的輝煌則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客商紛紛收藏薄胎器皿,才使蘇作玉雕藝人磨拳擦掌,重操薄胎玉器工藝。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蘇州的薄胎玉器製作技藝與日俱進,走在了全國的最前列。

2、製作的技巧

薄胎玉器製作的技巧包括設計造型、開料、開胚、掏膛、拋光等。但關鍵要把握好以下幾個要點:

1)設計造型 設計器皿的造型須根據玉色、玉質而定,還要考慮有利於工藝的施用,設計薄胎玉瓶時,要考慮玉色的深淺。青玉越近白色,胎體則要厚一些,而深色的青玉的胎體則要薄一些,只有各部位造型厚薄一致,才能反映玉質色澤一致。

圖案的構建也是設計師必須考慮的要素,薄胎外部通常設計花草圖紋,如蓮花、纏枝花或痕都斯坦花草紋,一般不用山水和人物圖案,因為山水、人物講究立體感,會使胎器產生厚薄不勻,影響整個器皿的藝術效果。

揭秘:“薄胎玉器”的製作及歷史

2)掏膛 薄胎器皿都要掏膛。一些帶蓋的玉雕器皿,在器蓋外型做完,子口確定好後,即要進入掏膛工序。一般的做法是待器身、器蓋的外型確定之後,才開始打鑽掏膛,並逐漸掏空,其技術要求是膛壁厚薄均勻,不宜太厚,厚了顯得笨重,厚薄要恰到好處。

一般來說,外部的造型形狀要與內部膛壁基本相同。掏膛用掏陀逐漸砂磨,既費料,又費時。傳統的做法是用“砂鑽掏膛”的辦法,鑽膛取芯,將膛芯的管狀玉料取出。薄胎玉瓶的串膛尤要小心,尤其是大瓶,其瓶口小,肚大,使用膛鉗工具不是串不均勻,就是串漏,串漏多出在器皿肩膀和底部。

揭秘:“薄胎玉器”的製作及歷史

3)打磨 打磨也是薄胎玉器製作的關鍵工藝之一。打磨者在打磨過程中承受著沉重的心理壓力,時常感到提心吊膽、如履薄冰。打磨者需要膽大心細,與其小心翼翼怕這怕那,倒不如解放思想,甩掉包袱,作好磨破胎體的思想準備去投入打磨工作的好。其實,最重要的是要胸有成竹、心中有數。

揭秘:“薄胎玉器”的製作及歷史

打磨通常是用粗細油石打磨的方法,先粗後細,用800~1000#砂紙直接打磨。但要掌握分寸,稍有不慎則會打穿,導致前功盡棄,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經過打磨後的薄胎器皿,就會呈現出晶瑩通透,圓潤光滑的藝術效果。筆者製作的薄胎梅瓶胎璧只有0.5mm厚,可謂“瑩薄如紙”。觀者無不稱奇。

揭秘:“薄胎玉器”的製作及歷史

總之,薄胎玉器製作技藝,可以說是玉雕行業中最為高深的技藝,其製作過程充滿著懸念和風險,但是隻要玉雕藝人藝高膽大,把握好其中的重要工藝環節,就能如願如償地製作出精細秀雅的薄胎玉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