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橫歷村,一個承載著紅色記憶的小村莊

拐過盤山公路的“九曲十八彎”,一座村莊躍入眼簾。村子靜臥於群山間,宛如世外桃源。這是沙縣富口鎮荷山村橫歷自然村,一個承載著紅色記憶的小村莊。

風展紅旗如畫 | 沙縣橫歷村,一個承載著紅色記憶的小村莊

當年的紅軍指揮所就設在盧氏宗祠

初春時節,記者循著紅軍踏過的青石路拾階而上,聽著村裡的老人訴說曾經的烽火歲月,一個個鮮活的紅色人物如在眼前,一段段恢弘的革命往事歷歷在目……

一份珍貴的紅色名單

微風過處,靜謐的橫歷村竹浪翻滾。茫茫竹海,成為了村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寶藏。據村裡的老人們回憶,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村內有5個家庭小造紙作坊,村外的溪坂有4個。

1931年,馬鳳城舉家從長汀縣四堡鄉遷至橫歷落戶,以造紙作坊為落腳。“村裡人都叫他金華仔(小名),一起來的還有馬鳳城的父親、妻子和一對兒女。”老人盧功連去年離世,生前曾提到此事。

巴掌大的村莊突然多了戶人家,村民們格外關注。而馬鳳城個頭較高,文化程度也高,更令人印象深刻。利用閒暇時間,馬鳳城常教村民識字、寫字,還給大家講故事,宣傳革命思想。

1934年1月,彭德懷、楊尚昆等率領中央紅軍東方軍再度揮師沙縣,荷山村成為軍隊指揮作戰、安營紮寨、後方建設的重要陣地。“紅軍從明溪縣夏陽鄉地美村到達橫歷,地美與橫歷之間有個岔口,軍隊分別在荷山、橫歷、上寶山等地駐紮。”今年73歲的盧細妹,曾聽叔叔盧功雄說。

村裡的老人們記得真切,1934年1月10日白天,村子裡湧入了大批紅軍戰士,足足有萬把人!戰士們穿著薄棉衣,扛著槍,沒過多久,便在幾處紙廠、永興庵等地安營紮寨。

風展紅旗如畫 | 沙縣橫歷村,一個承載著紅色記憶的小村莊

盧法妹(中)回憶紅色往事

紅軍來了,革命的曙光近了。馬鳳城積極發動群眾,建立地方紅色政權,支援紅軍攻打沙縣縣城。其間,他先後擔任荷山區、沙縣蘇維埃委員會主席。橫歷村有些進步青年,跟隨他參加革命。

歷史的足音早已遠去,《沙縣革命史》卻清晰記載著: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基層革命政權建立中,荷山區蘇維埃副主席盧興標、組織委員塗交法、宣傳委員盧常椿、農會主席張龍義、赤衛隊長盧功雄,均是橫歷人。

這份珍貴的紅色名單,喚醒了村莊的紅色記憶。“從當年橫歷村村民參加革命的情況來看,足以體現他們為革命作出過貢獻。”沙縣縣委黨史和地方誌研究室副主任徐勇進說。

不少文字資料記載,紅軍撤離沙縣後,馬鳳城隨軍經歸化、寧化、石城撤返江西瑞金。“從此村民再也沒有見過金華仔,但他的父親在橫歷過世,墳墓至今還在。”望著遠山,盧細妹說。

村裡幾位過世的老人生前提到,1955年,上級政府還派專人到橫歷村瞭解馬鳳城的下落,可惜杳無音信。

紅軍進駐橫歷的那個冬天,冷風割面,格外寒冷。

“紅軍師長住在村民盧豐德家,一個連長住在前樓。”盧祖恩清楚地記得長輩們說過,由於村子小,許多紅軍戰士無處安置,他們便將門板卸下來當床板,睡覺時把槍當枕頭,露天而居。

紅軍吃的是糙米,數量不多,每人只有一小袋。在橫歷這段時間,常有村民送菜支援。燒飯需要木材,紅軍就從盧氏祖祠的後門山伐木。

盧積欽今年46歲,年幼時,他常聽長輩盧功連說,紅軍紀律嚴明,從不拿百姓一針一線。

盧功連提得最多的,當屬那4匹紅軍戰馬。“3匹黑色、1匹黃色,威風得很。”當時,劉姓、李姓兩位紅軍住在盧功連家,熟絡後,9歲的盧功連常跟著他們一起上山割草,餵馬。

近3個月時間裡,盧功連幾乎與戰馬形影不離,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看著這個“小機靈”對戰馬如此感興趣,紅軍戰士還向他講訴了許多有關戰馬馳騁沙場的故事。

與紅軍戰士朝夕相處,點燃了盧功連心底的革命火種。由於當時年紀小,他未能實現參軍願望,但卻逐漸成長為紅軍時期村裡的一名小小交通員。這些往事,成了盧功連最珍貴的回憶。

村裡的永興庵,有著200餘年歷史。在這裡,今年77歲的村民盧法妹,回憶起了多年前母親鄧富娣常提的那些往事。

風展紅旗如畫 | 沙縣橫歷村,一個承載著紅色記憶的小村莊

紅軍當年駐紮的永興庵

“母親講,每次紅軍用我家的鍋煮好飯後,都特意為家裡留下一些。”盧法妹說,當地村民家家戶戶種蓋菜,醃製後就成了酸菜,紅軍待他家很好,作為回報,母親也常給紅軍送酸菜。

東方軍攻打沙縣縣城期間,橫歷作為後方陣地異常忙碌。當年,紅軍醫院設在村民官華妹家,醫務人員20餘人。“不斷有傷病員從富口方向轉來,多到安置不下。”盧積欽指著舊址說。

紅軍在橫歷周圍布有哨卡,在距村2.5公里的迎神坪和5公里的富溪元嶺頭,至今仍有炮坑。在橫歷與上寶山的交界處,還有一處戰壕。“這裡估計是軍用觀測點。”此前,徐勇進曾到橫歷尋訪挖掘紅色資源,從戰壕俯瞰,荷山村通往沙縣的道路盡收眼底。

全民皆兵助攻城

盧氏宗祠背靠青山,祖厝大坪視野開闊,幾乎每個大年初十,村民都會在這裡“迎竹橋”,熱鬧得很。平日裡,盧氏宗祠有些冷清。聽村裡的老人回憶,當時的紅軍指揮所就設在宗祠。

指揮所周邊插滿了紅旗,寒風掠過,旌旗獵獵。宗祠的牆壁上掛滿了長槍、短槍,許多紅軍戰士在此進進出出。指揮所裡還有一部電報機,方便這裡的紅軍與其他部隊聯繫。

沙縣城周圍有約4600多米又高又厚的城牆,城東、城南兩面臨河,北面丘陵,宛如一座“鋼鐵城堡”。攻城失利後,司令員彭德懷下令停止進攻,改用挖坑道的方式,準備炸開城牆。

村裡廣為流傳,由於需要大量土硝、硫磺等配製炸藥,駐守橫歷的部隊領導通過無線電發報,請求江西瑞金總部支援土硝300斤、機槍300把、衝鋒槍等物資,增派戰士3000名。

據說,橫歷村還支持了兩副棺材,將土硝、鐵珠、鐵條用鐵皮封閉,抬於沙縣城西門地下挖好的坑溝裡,暗藏伺機爆破。“村民用來醃鹹菜用的石罐子也捐獻出許多,填上土硝,加上炮芯,製成一顆顆炸彈。”盧法妹的父親盧常保就是參與者。

那段時日,橫歷村全民皆兵,他們協助紅軍制成攻城長梯100多把。就連小小的盧功連,也跟著上山砍毛竹。一不小心,他還跌了個大跟斗,屁股被毛竹劃破,留下一道永久的疤痕。

攻城大捷後,紅軍從俘虜中查出敵軍電臺的報務員,命令他向其上峰發電報求援。敵人“很聽話”,第二天就派來3架飛機空投彈藥、物資,一連空投3天,光子彈就投了幾十萬發。敵人派來的增援部隊,在半路上就被紅軍攔截殲滅了。

這場戰鬥,是東方軍東征入閩以後,打的時間最久、戰鬥發展經過最曲折的一次戰役。從戰場上繳獲的許多物資,軍民從沙縣方向肩挑車推到橫歷,再由橫歷的商道經明溪運往目的地——江西瑞金,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央蘇區對緊缺物資的需求。

風展紅旗如畫 | 沙縣橫歷村,一個承載著紅色記憶的小村莊

時光悠悠,歲月如歌。

在橫歷這片厚重的紅土地上,

一棵棵挺拔的蒼天古樹,

彷彿在訴說著那段硝煙瀰漫的崢嶸歲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