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時期上海公共衛生管理——從去除糞便和建設公廁做起

上海作為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是接受“歐風美雨”洗禮的第一批城市,自1843年開埠以後,上海逐漸從一個普通的沿海小城發展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租界的建立客觀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從租界的建立來說,一方面它是近代中國落後和遭受列強壓迫的象徵;但在另一方面,對中國人來說,租界又是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現代文明的“實驗基地”,是一個“展覽館”。我們要銘記這段屈辱歲月,也要勇敢面對歷史。本文僅以上海租界公共衛生管理的角度,看租界對近代上海社會變遷的影響。

租界時期上海公共衛生管理——從去除糞便和建設公廁做起

工部局

上海的租界公共衛生的改善是從去除糞便、垃圾和建設公廁做起的。

為了改善租界內部的公共衛生,上海公共租界的管理機構工部局專門設置了管理公共衛生事業的機構。1861年9月,工部局任命詹姆斯·卡萊爾衛生稽查員,歸警務委員會代管;1862年,又由工部局警務委員會派生出一個特殊的部門,取名“穢物清除股”,簡稱糞穢股,負責管理馬路環境衛生和處理垃圾。


租界時期上海公共衛生管理——從去除糞便和建設公廁做起

舊上海街景

長期以來,公共租界內部的糞便、垃圾清運工作沒有進行統一的管理。在人口密集、建築林立的居民區內,空氣、水源、食品等極易受到病原體汙染。糞便、垃圾的清運工作沒做好,不僅影響城市環境,也會對城市居民的健康構成潛在的威脅。為了改善公共租界內的衛生環境,防止流行病的發生,工部局決定統一租界內的糞穢清運工作。1864年,工部局作出了統一清運租界內糞便的安排,這種統一的安排,得到各國駐滬領事的支持和上海道臺的同意。1865年,糞穢股開始實行指定承包商定期清運糞穢的辦法,並逐步建立起較完善的管理制度。


租界時期上海公共衛生管理——從去除糞便和建設公廁做起

外灘

與此同時,工部局也加強對租界內街道垃圾清運工作的管理。清運垃圾的工作由糞穢股所屬的苦力負責。為了制止居民在街上亂倒垃圾,工部局規定,凡居民垃圾只允許在天亮到早上九點以前倒在路旁,由工部局派清潔工運掃,超過時限,一律送罰。為了保證道路的整潔,防止塵土飛揚, 19世紀70年代初,工部局開始使用垃圾車運送垃圾,用灑水車在界內主要街道灑水減塵。種種措施,培養了上海居民不隨地便溺的習慣和觀念。

租界時期上海公共衛生管理——從去除糞便和建設公廁做起

對於一個人口密集的都市而言,公廁的完善與否,不僅僅是一個城市管理水平的體現,也與民眾的健康息息相關。上海開埠以前,居民如廁以戶廁為主。1843年開埠之後,經濟發展,人口流動增強,人口數量增加。特別是1853年小刀會舉事和太平軍對上海的進攻造成局勢劇烈動盪後,成批的華人湧入公共租界,造成租界人口激增,戶廁難以滿足民眾的需求。於是,城市道路兩旁開始出現較多的土坑,供路人便溺。這些廁所缺乏管理,往往十分髒亂,發出陣陣惡臭。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工佈局開始著手建立一批公廁。1864年工部局在公共租界花園弄建立首座公廁;1887年公董局又投資白銀500餘兩,在法租界十六鋪碼頭、金利源碼頭建造公廁兩座。晚清公共租界推出的公廁主要有四種:一是安裝自動沖洗裝置的廁所。二是“約翰森”式樣廁所。三是水泥小便處,四是簡易廁所。

公廁的普遍建設,對公共租界的衛生狀況和上海地方社會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大規模的共廁建立以後,公共租界內的衛生情況大為改善,隨地便溺的情況大為減少,公廁也成為上海“市景”之一,受到百姓的歡迎。

租界時期上海公共衛生管理——從去除糞便和建設公廁做起

上海公共租界內的市政建設和衛生管理狀況,讓中國人大為震驚和讚歎。中國人在震驚之餘,也努力學習公共租界的管理經驗。從19世紀60年代起,一些有識之士就不斷呼籲,採用租界那樣先進的市政設施改善公共衛生,上海地方士紳和政府也在這方面進行了實際的努力。上海道臺,上海知縣不斷地把租界市政管理條例改頭換面,加以發佈。到20世紀初年,租界有關公共衛生的管理條例都被搬至華界,華界與租界在公共衛生管理方面,其規章制度已經一體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