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時代(一)

大時代背景

元朝末年的一天,元朝的官員們都收到了兩條重大的信息——由於黃河水患,沿岸的幾十萬百姓成了難民,部分難民有造反的想法。雖然這些元朝的官員看不起這些百姓,覺得他們低下,但還是要防止他們起來造反搞事情。因此,黃河河堤就有必要重新修建了,目的就是要防止難民們聚集起來搞事情。但這個時候的元朝內部卻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一個聲音說黃河沿岸的河堤應該修,另一個聲音卻說不用修黃河沿岸的河堤,百姓成了難民,就不要管了。把這件事拿到如今來說,如果黃河鬧水患,那肯定是要治的,黃河的河堤肯定也要修,不能讓更多人在這件事上出事,但歷史就是這麼奇特,總會出現一些奇葩的情況,這件事也是奇葩之一。

細讀明史|朱元璋時代(一)

主張要修繕黃河的河堤的是當時的宰相脫脫(脫脫帖木兒),按照之後的歷史發展來看,他應該是元末最後一個有才能的名臣。但是他萬萬沒預料到,就是他堅持要修繕堤壩的事,為天下大亂做好了序章,等待著被開啟。

細讀明史|朱元璋時代(一)

這邊的水患還沒有說好怎麼處理,那邊的淮河地區又鬧起了瘟疫,有瘟疫以為就完了嗎?不,這裡還有旱災。應驗了那一句“山雨欲來風滿樓”。相對於那邊的水患,這邊的問題對於元朝的決策者來說反而要簡單一些,這些本來就和自己不是一個民族的人,自己本來就不怎麼關心,百姓病死餓死就不會有什麼麻煩了,極其省事。雖然說是這樣說,但明面上的東西還得要做足,當時的統治者是元順帝,他下令說要賑災了,讓各級官員開始調糧食和金錢,官員們自己私下裡剋扣一點作為自己的報酬這種事也是暗中允許的。就這樣一級一級的剝削下去,到了百姓這一級的時候,已經沒什麼東西了。各級官員都拿到了好處,便開始給上級彙報,說災害消除,老大英明之類的話,作為統治者的元順帝,看到這些誇讚之詞,以為真如報告所說,便以為自己是個好的統治者,以為自己真的做了好事。

細讀明史|朱元璋時代(一)

山雨欲來風滿樓

朱氏一家人的遭遇

表面上所有人都很快樂,但真正快樂的只有那些官員和那個無知的統治者。百姓仍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很多人都對著這個朝廷極其不滿。朱元璋便是其中一個。

發生這樣的災禍後,朱元璋父親在四月初六餓死,沒過多久,朱元璋的大哥,侄子,母親也都相繼離世。

朱元璋這個時候的想法很簡單,他想有個家,家庭和睦,妻賢子慧,讓父母安安心心地過晚年。但命運卻總是捉弄他,讓他的這個想法破滅地所剩無幾。

他的姐姐早就嫁人了,他的三哥也做了上門女婿,現在他的家裡只有他和二哥兩個人了。

細讀明史|朱元璋時代(一)

當時才17歲的他看著自己的親人一個又一個地死去。他什麼都做不了。只能哭,這是他唯一的方式,但在那之後他不得不考慮如何安葬父母的問題,沒有棺木,沒有墓地,什麼都沒有。他唯一想到可以幫他的是以前讓他放牛的地主劉德,讓這個地主看在他們一家都在為他幹活的份上,埋了他爹。劉地主當即就否定了這個請求,理由很簡單,你父母的事,那是你的事,與我無關。

他和二哥別無選擇,只能將蒲草編的席子蓋在屍體上面,然後將其放在門板上面,抬著四處尋找可以下葬的地方,但卻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他們為父母做這最後一件事。天下不都是惡人,還是有善人的。在走了很久之後,有幾個人看見他們這樣,真的很可憐,於是幫他們找了一個地方,讓他們給父母下葬,為父母做的最後一件事終於在好心人的幫助下完成了。

心態開始改變

朱元璋真的想不通,他父母在這片土地上勞累了一生,但死了之後連一個容身的地方都沒有,為什麼?而那個劉地主什麼都不幹,卻十分富裕,這又是為什麼?

朱元璋在對生活失去信心的時候一次次地對上天乞求,希望上天知道他的情況,給自己送點吃的,讓自己活下去。

細讀明史|朱元璋時代(一)

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乞求中,他漸漸對那滿天神佛失去了信任,他漸漸變得冷漠,漸漸成熟,他知道他要活下去,必須靠自己,沒有人會幫他,因為他什麼都沒有。他漸漸產生了要報復這個時代的想法,他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這個時代,讓和自己一樣的窮苦人過上好日子。但幹這些之前,他得先填飽自己的肚子。於是,他去當了和尚。


參考文獻:《明朝那些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