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睡前的你,感覺今天盡力了嗎?

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前幾個月的某個黃昏,買完水果,在路邊等著穿過馬路的機會,忽然感覺我似乎處在自己的新舊時代的交點。既有老一輩人對自身未見的新事物的封閉和畏懼,也有新一輩人對新事物的更開放的認識和接納,而且慢慢開始發生從舊到新的過渡。從而進一步對學習和能力有了重新的認識,對於年輕和老年的重新體會,或者頑固與謙虛的體會。


在接觸到天賦的瓶頸之前,大多數人的大部分能力是可以慢慢學習訓練培養的,不斷地約束自身,克服缺點弱點不足,不斷地走出舒適區,進入對於自身而言新的領域。


這個體會,是在那個時間段,經常跑步和做俯臥撐,然後慢慢積累出來的對於身體的自信。我當時某天想著做俯臥撐好了,然後大概做了6組,每組10個,做了60個,再繼續做的時候,就一個也做不起來了。然後第二天早上還沒多大感覺,隨後到下午睡醒,肌肉開始非常疼痛,我可能忘記練肌肉的感覺了,以為是怎麼回事,就多按摩一些,過了好幾天才有好轉,隨後就這樣慢慢開始,從一組十個,不斷加組數和每組數量,每次每組只加一個。最後做到一組能做25個,做個10組左右,當然中間休息的時間還比較長,因為間隔著腿部的訓練。跑步也一點點加著速度,循序漸進,很有收穫。


這個時候,我在想或許去看看其他的鍛鍊項目的鍛鍊方式,看了橋、倒立、拉伸和立定跳遠,也看到了不少人所記錄的自己鍛鍊記錄,在一定量的堅持鍛鍊反省總結提高之下,都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臨睡前的你,感覺今天盡力了嗎?

這又讓我想起一些極限運動的情況,在研究生時,第一次接觸的攀巖。於是翻了一些資料,瞭解到無保護攀巖界的頂尖人物,AlexHonnold的介紹。我關注這些,並不是為了給自己開什麼技能樹,去學什麼極限運動,因為這個在我現在的狀況,並非是緊迫需要去學習的,也不推薦大家去學這個。我是為了看頂尖運動員的訓練方式、刻苦的情況,以及他們對於運動的理解


其實,剛開始是想看軍隊的訓練方式的,但看了一些之後,感覺軍隊的訓練方式,並不值得我去借鑑。當時,我還在想人能不能和動物一樣運動能力更高一些。因此才去看點極限運動中運動員對於自身能力的發揮,以此來開闊眼界。普通人,往往會因為環境的限制,自身觀察世界的角度都會比較狹窄,或者有壁壘,而囿於自己的惰性等人性中的弱點,畏懼不前。從而以為大家都差不多,來安慰自身無法做到的不足。


通過觀察各領域的頂尖存在、讀他們努力的過程,是可以從中開闊視野的,領略的是他們學習的過程


臨睡前的你,感覺今天盡力了嗎?

摘一段對徒手攀巖的介紹。

所謂徒手攀巖

(FreeSoloClimbing),就是不借助繩索、保護帶或其他保護裝備,徒手攀爬巖壁。攀巖者只有一雙鞋、一個掛在腰間的粉袋(用以塗抹雙手防滑),完全依賴自己的身體甚至是幾根手指,像壁虎一樣掛在光禿禿的巖壁上。徒手攀巖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極限運動之一。在徒手攀巖的維基百科頁面上,有一串長長的死亡名單(所以這個真的不值得推薦),那些著名的攀登者從幾百米高的懸崖墜落。

摘自:https://www.jianshu.com/p/20c10fa2cf5e

臨睡前的你,感覺今天盡力了嗎?

這篇文章裡面,有對AlexHonnold的一些採訪,還是很精彩的。

首先是他的專注和他對環境或對用的東西的選擇,這體現了他在這項運動上的志氣

“看書,鍛鍊,攀巖,這幾乎就是他生活的全部。看看他在臉書和Instagram上曬出的行裝:大捆繩索、多隻快卸扣、幾本書、T恤、鞋子。哦還有,愛吃甜食。”

通過採訪還能看到他在這個領域上的學之以序


最世界:“你想對那些想要嘗試徒手攀巖的人說什麼?”

ALEX:“徒手攀巖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不會讓別人放棄嘗試徒手攀巖。但是我會對那些想要嘗試人說,一步一步慢慢來,用大量的時間和練習去打磨出一個堅實的攀巖基礎,從而建立起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和信心。就像我,已經攀巖20年了

。”

我被他這20年的基礎所觸動。我們要做一件難事,真的要將所需要的能力和基礎一步步地夯實,而不是自大冒失地以為自己能夠如何,導致浪費時間蹉跎歲月,甚至付出巨大的代價。即使擁有很強大的攀巖能力,他依然是小心翼翼的,這是慎終如始的品質,是對自己生命的認真對待與尊重

最世界:“你在挑戰徒手攀巖之前,是否會做一些心理和技術上的準備?”

ALEX:“這個還是要看當時的具體情況和徒手攀巖路線的難度。在真正開始徒手攀巖之前,我會至少先做一次繩索攀巖:尋找路線,清掃路線上的灰塵、苔蘚,體會試攀下來的感受等等。只要我對完成這次徒手攀巖挑戰有十足的把握和信心,我就會開始徒手攀巖。為了能有這份十足的信心,每次挑戰前需要做的準備可能都會有所不同。反過來說,也只有我有十足的信心後,我才會開始徒手攀巖的挑戰

。”

臨睡前的你,感覺今天盡力了嗎?

這樣一位認真專注的攀巖界頂尖運動員的經歷,是非常具有啟發意義的,至少讓我減去了很多毛躁的感覺,在需要刻苦努力的時候,更加有了約束自己的動力,也再次體會去通過努力來改變自己的能力的短板,補齊自己的基礎能力的某項缺失,改變自己的毛病,向著目標接近。


帶我學習自然國學的老師講過,“基礎之重要遠超乎大家的想象。幾乎是踐行自然國學中最要緊之事,就和開蒙不知序專勤,一輩子都吃虧一樣……基礎訓練,體力,能力,學識的準備是必須的。如果沒有這些訓練,人在面對各種名義的岔路之時能否選擇對,是件很難說的事,踐行自然國學和日常工作、生活沒啥兩樣,就是不斷的取捨選擇,所以學會選擇才是真正必須的基礎能力。


我會關注極限運動,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典籍裡有著一些類似的記載:比方《列子》中所提到的不射之射。有部根據《列子》中的一些寓言,改編的《不射之射》的木偶電影。電影大意如下:

春秋戰國時期,趙國首都邯鄲有一位青年紀昌。他從小就夢想成為天下第一神射手。


於是他拜當地的名射手飛衛為師,飛衛告訴他,學射箭首先要學會不眨眼,能睜著眼睛睡覺,還要能把小的看成大的。紀昌回到家裡盯著織布機的梭子練習眼功。


兩年後,他練就了一套不眨眼的功夫,睡覺時可以整夜不閉眼,同時他又用頭髮繫著蝨子吊在窗口成年累月地觀看,終於能把蝨子看成馬一樣大。於是飛衛收紀昌為徒,十分讚賞他的射技,稱紀昌為天下聞名的射手。紀昌對此並不滿意,一心要成為天下獨一無二的神射手。一次,他又與師父較量,依然不能勝過師父。


飛衛告訴他,峨眉山上有一位甘蠅老師,箭術高超,自己與之相比真有天壤之別。紀昌就去拜甘蠅老人為師。老人告訴他,使用弓箭只不過是“射之射”而已。說罷,老人站在懸崖邊上不用弓箭用手模仿著搭弓射箭卻使蒼鷹落地。甘蠅告訴紀昌,這才是“不射之射”


紀昌在甘蠅處學藝九年後,回到邯鄲。他似乎變了一個人,飛衛才稱他為真正的天下第一射手。從此以後,人們見到的是一個溫和慈祥、與世無爭的紀昌,他再也無心在眾人面前炫耀,甚至已經不認識“弓”為何物。


紀昌死後,邯鄲城內的武士們都恥於張弓舞劍了。

臨睡前的你,感覺今天盡力了嗎?

即使最後的“不射之射”好像有一些玄幻色彩,這個改編的故事也依然頗具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意趣。紀昌先生學箭的刻苦專注,真的非常人所能及。要想在一個領域取得很高的能力,都是需要刻苦努力做鋪墊的,有技巧,有經驗,有總結,而這些都需要長期刻苦努力地打磨。


其實,看過這些故事,就會在轉換領域的時候,看到那些投機取巧的人的可笑,以為有什麼捷徑可走,想著一下子如何如何,因為在某些領域的成就,就認為自己在其他領域可以破壞學之以序的序列,真的是非常驕傲自大和想當然了。尤其是學習自然國學的領域,更得謙虛謹慎、踏踏實實,不能妄自尊大,拿著自己如何如何的幻想,去實踐這堪稱逆旅的學習,真的不知說什麼好。


在這些閱讀的過程中,我想起了自己運動的短板,協調性。對於有著技巧的運動,我做得往往不夠好。


我游泳學了數年,才在今年四月份學會換氣。小時候雖然生活在農村,但是卻沒有學會爬樹,而在中學時代,立定跳遠一直都是一米五左右,離及格線還有段距離。


這些運動的經歷,讓我明白畫地自限的不可取,我在沒有實踐之前,還是不能給自己預設障礙,產生畏懼。當我有機會並且有運動保護的條件時,我是可以在這些短板上去努力,去取得一定的進步的。當然,這些努力,需要小心翼翼、謹慎、循序漸進,不能讓自己受傷等

臨睡前的你,感覺今天盡力了嗎?


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我並非是自己力不足導致的能力缺失,而是因為自己沒有長期用力於仁,自身慎獨的不足,自律能力不夠,選擇的能力不夠,改過的能力不夠,才一直沒有多大的進步,有些壞習慣反倒會反反覆覆的重新冒出來。


強大的自律能力是踐行自然國學之必須。任性就乾脆別來,因為真實不會因為你的任性有半點改變,不改任情任性之惡習,再自我心理安慰也是無濟於事。在現實和幻想的巨大反差面前,只會磕到頭破血流。”


在遊學時,我還對老師坦白自己的壞習慣沒法自己剋制,說以後和大家住在一起,讓大家監督著我。隨後想想,何必畏難,不去學習自律和慎獨呢,不自己多努力點呢。其實自己有著剋制自己的經驗

,其中就包括最近看視頻放鬆的壞習慣,哪怕感覺有些焦躁,但過會兒就好了。只是這些剋制不夠連續,造成了一些反覆,所以自律上最終崩潰。但是現在重新把自律當成類似於鍛鍊身體的方式去鍛鍊它,慢慢應該就會好起來。


這些經驗都可以證明,自己不是力不足,而是不“用力於仁”,試圖給自己留後路,放鬆,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有著學習的固蔽之處,也就是德行的缺失,踐行不夠。


“德固,學則不固”,一直是老師強調的。諷刺的是,自己始終在某些方面逃避著這句話的實踐。我大體知道自己自大的一點,但未曾那麼清晰的明白。如果自己足夠謙虛的話,理論上自己應該對自律的學習非常用功才是。剖析到這裡,非常震驚,因為我在開始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真的沒有意識到是在對這句話的學習上出了問題,然而這句話和改過之間的聯繫,老師曾反覆強調過


“察其所安”,“安,所樂之處,其志所在。”

“而所安之處,就是你每次有意無意習慣性的,可重複性高的那部分行為模式。其實就是已經形成的習氣,志氣,諸多綜合之後的結果。有些是對的是好的,但有些就是錯的,那麼就要改。而且在不同階段也要有不同的修正的能力,對錯好壞善惡要在不同環境下才有意義。這種專注力的訓練其實就是德行的一種,德固則謙,學則不固,豈非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斷完善自己,而不執著於固有的能力和認知呢?


從這點看,自己的立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自己身上的固蔽之氣還是需要不斷努力去克服,那種封閉和畏懼,真的不該有,既然存在,那就需要克服。

臨睡前的你,感覺今天盡力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