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退休了,為何一定要回老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豈不更好?

MinRinDa-


古代官員們退休(致仕)以後,都會回自己的老家。

如果這個官員是地方官,退休後回自己的老家生活。這一點,我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直在京城當官的人,退休以後,他們也要回自己的故鄉,這一點我們就不太理解了。

(官員致仕,圖取其意)

為什麼說不理解呢?

其一,退休京官的妻子兒女在京城。俗話說,妻子兒女在哪裡,家就在哪裡。既然妻子兒女一般都在京城,意味著他的家也在京城。可為何退休後,他們要帶著妻兒老小,離開京城回老家呢?

其二,退休京官的人脈關係在京城。“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唐代宰相賀知章這首詩說的,正是一個“故鄉的陌生人”的形象。他雖然是出生於他的故鄉,但是他人生的大部分時間(也是人生最重要的時間)裡並不在故鄉,他的朋友他的人脈關係都不在故鄉。退休後卻讓他回到故鄉這樣一個“陌生”的環境中,這對於一個退休老頭來說,是不是太殘忍了。

其三,退休京官的經濟在京城。如果一個人能夠做京官,自然是仕途走得比較通暢。同時,如果一個人能夠長時間做京官,說明他的仕途一直走得比較通暢。雖然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顧況調侃白居易的話),但是,作為一個有權有勢的京官,要利用自己手中的職權,搞幾套房,搞一些產業,也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是,為什麼退休後,他就要回鄉呢?他回故鄉去,那他留在京城的房產和產業該怎麼辦呢?

(告老還鄉的官員)

不過,雖然我們不理解,京官退休後,確實都回到自己的故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皇帝不允許京官留在京城。

事實上,古代退休制度和今天咱們的退休制度是不一樣的。今天的退休制度,是以年齡為限制的。當的官越大,退休的年齡越大。古代退休,尤其是高級京官的退休,都是根據身體狀況和皇帝的需要來決定的。如果身體一直很健康,皇帝也一直需要,那麼,退休的年齡就不會有限制,可以一直幹到去世。但如果皇帝不需要,不喜歡,就算你的年齡還很小,身體也很棒,皇帝讓你退休,你還是得退休。

因此,事實上如果你是因為皇帝不喜歡讓你退休,你退休以後,肯定不能一直留在京城裡,因為皇帝不允許。如果一個皇帝不喜歡的官員留在京城,因為這個官員是有人脈的,因此,他可能就會對朝政產生影響,而皇帝是絕對不允許這種影響存在的。因此,皇帝為了避免麻煩,都會讓京官回鄉。

(佟國維劇照)

二、京官一般不會在京城購房置業。

我們前面說,京官會在京城裡購房置業。事實上,這種情況是不多的。為什麼說不多呢?

因為古代的經濟情況和我們現代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的經濟是商貿經濟,如果我們有錢,想投資。一般都會選擇投資房地產,或者投資某個產業,乃至於炒股什麼的。但是古代不是這種經濟。投資了房地產,房子不會升值,只會降價。投資商業也不靠譜,因為古代會對商業進行嚴厲打擊。一個官員,如果去搞商業,在品格上都會被人看低。

古代的經濟是農耕經濟,官員們要麼就是積累錢,要麼就是用錢買土地。古代的貨幣是金銀珠寶這些東西,這些東西都不會貶值,所以古人都會藏金銀。有的甚至還會把金銀窖藏起來,留到後世。除了藏金銀來,古代官員的置業,就是買土地。要買土地,只能回自己的故鄉去買。自己作為一個京官,回故鄉買也有優勢的。

(康熙劇照)

三、退休京官回故鄉才會繼續發揮作用。

我們剛才也說了,京官都不可能留在京城裡,因為皇帝不允許。就算京官留戀京城的生活,一定要留在京城裡,他也不敢發揮任何作用。如果皇帝發現你在干預朝政,結果可能就是滿門抄斬。佟國維退休後,因為給康熙上奏過立儲的問題,就被康熙嚴厲打擊。

不過,京官要是回故鄉,卻肯定會發揮作用。為什麼呢?古代政權不下鄉,地方上的事務,都是靠地方名流來處理。一個從京城回鄉的官員,那自己絕對是地方名流中的名流,過的絕對是土皇帝一樣的生活。

這樣看來,京官退休以後,哪有不願意回鄉的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古代官員退休,表面上看理由很多,比如告老還鄉,衣錦還鄉,鄉愁等等,其實,都扯淡。真正的原因,只有三個:

第一,京城是人家皇族,以及圍繞皇族服務的內親外戚們居住的地方。你為官時,為了服務皇族方便,或賜或買一家宅子,當官做事。你辭官了,再佔著,不合適。因為,人滿為患。這就相當於現在,領導退休了,辦公室,也就沒了。

第二,退休下來的官員,實際上,還是擁有很大影響力的,人活著,不知不覺,就想使用這種影響力。一旦使用,皇帝就會顧忌,因此,還是離開吧,免得不知道怎麼死的。

第三,回老家去,自己的勢力根深蒂固,不想怎麼作為了,起碼,能夠安享晚年,同時培養後人。說不定,家裡再出一個大官,就能再繁榮幾代。

出於這三點的考慮,古時候官員退休了,肯定要回老家。而且,客觀的講,古時候官員,生於京城長於京城的,不多。因為,京城是皇族和皇親國戚們住的地方。


董江波


總結一下,大家的觀點無外乎是以下四點:

1、落葉歸根

2、個人財產

3、人身安全

4、頤養天年

但是,這四個觀點,大多是現代人對古代人的臆測;如果站在古代人的角度,他們可能會疑惑,為什麼當代的官員退休了,都擠在大城市?告老還鄉豈不更好?

所以古代官員退休回家最重要的原因是告老還鄉是一直以來的傳統意識,所有官員的慣性思維。在商業不發達的古代,這是一種普遍意識,他根本不會做別的選擇。

另外,中國雖然不是一個宗教國家,但是一直都有祖先崇拜的傳統,也有者因果輪迴敬鬼神的樸素價值觀;如果不回鄉,一無法按時祭拜父母祖先,心理惶恐;其次,無法安葬在家鄉,那就無法享受後人的祭拜。所以古代官員告老,也稱“乞骸骨”。在古代,一個人,少年,洞房花燭;青年,金榜題名;中年,高堂明鏡;老年,歸葬桑梓;應該就是一個圓滿的人生了。


雪野孤客


“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在古代,通過科舉踏上仕途幾乎是絕大多數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也是最好的出路。然而人終有老去的那一天,這些做了一輩子官的官員到了退休年齡後都會選擇回老家。

深受儒家思想影響。

自漢武帝時期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成為了當時國家的統治思想。並且尊崇儒家思想一直延續到了後朝後代,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而儒家思想提倡的就是宗族意識,出生到死亡都要記入族譜,生於祖地,迴歸祖墳。而古代的官員不論在哪裡當官,等到退休後必然會選擇迴歸故里。借用著名詩人賀知章的詩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就是所謂的“落葉歸根”,一種延續至今的傳統。

還有就是儒家文化強調的孝道。所謂“百善孝為先”,古代官員選拔時對於孝道的考察是極為重視的,也是一個重要的標準。如果家鄉還有父母雙親或者直系長輩在,迴歸故里侍奉身旁也是必須要做的。

功高震主,唯有告老還鄉。

中國民間廣為流傳這麼一句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朱元璋之所以可以消滅陳友諒、張士誠打下大明朝的江山偉業,離不開謀士劉伯溫的計謀。然而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後,劉伯溫卻主動提出告老還鄉。難道劉伯溫真的這麼淡泊名利嗎?或許他是,但最重要的根本原因就是其擔心“功高震主”,讓朱元璋“惦記在心”。打江山時自然是兄弟情深,但到了坐江山時心思就完全不一樣了。看看後來朱元璋一系列的大殺功臣之舉,劉伯溫雖然還鄉後沒活多久,但至少在名譽上得到了善終。



同樣的秦朝的王翦、漢朝的張良,無不是因為看透了帝王的猜疑和擔憂,主動提出告老還鄉,既解除了帝王的“心病”,又可以保全自己。所以說,對於一些有著卓著功勳的官員來說,避免帝王動殺心也是其告老還鄉的重要原因。

遠離權力中心,方得始終。

對於普通的到了退休年紀的古代官員來說,告老還鄉比留在京城或者就任地來說更加安全。

首先,退休養老住所問題。古代官員的府邸大多是朝廷提供的。但是一旦退休後,府邸往往都是需要騰挪出來給下一任的官員。權力交接沒問題,但住所交接可能就會發生“摩擦”。避免這種潛在的風險,沒有了住處的這些退休官員通常會主動離開,而家鄉就是他們的第一考慮。

其次,有權利的地方就有鬥爭。所謂“伴君如伴虎”的風險就在於突發偶然性以及不確定性。原本已經退休,就因為仍然身處權力中心之地,就有可能會被牽連。而遠離這權力中心之地,可以大大降低被牽連的風險。

第三,人脈寬廣麻煩事多。能夠熬到退休年齡自然是在官場上摸爬滾打多年,擁有的人脈必然不會少。試問,門生故吏時不時的請你幫忙,你是幫還是不幫?不在官場卻仍然與官場權力經常觸碰,總有失足的一天。退休後遠離就任地是明哲保身的最好辦法,而故鄉就是他們最佳養老的地方。

光宗耀祖,錦衣還鄉。

所謂“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古代人之所以擠破腦袋去當官,論公是為國為君為民,論私就是為了大富大貴,為了自己和家族更好的生活。雖然不是所有的官員都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樣的貪汙腐敗之人,但不可否認古代官員的俸祿和待遇還是遠遠高於普通百姓的。他們為官期間所得的俸祿利益等通常會在家鄉購置房產田地,不僅可以用來養老,也可以世代相傳留給子孫後代。況且古代讀書少大多注重顏面,更是希望在家鄉父老面前展現一番成就。這不是低俗的炫耀,而是一種光宗耀祖的思想。


古代官員告老還鄉有著如此多的益處和講究,如何選擇顯然不用再多說。


月關略萌


清廷三朝老臣張廷玉在給乾隆帝的最後一篇奏疏以日薄西山的頹唐筆調這樣寫道:“願祈骸骨,告老還鄉!”

結果,乾隆非但不能全一個三朝老臣的拳拳之情,反而勃然大怒稱其為一老而無用的老匹夫。無君無徒,自私之至。

顯然,像張廷玉這樣一個三朝元老,漢臣首魁,門生故吏滿天下的人來說。乾隆把他放到哪都總歸有點不放心的。把他拴在京城,又擔心他燈下黑。把他趕出京城,又擔心他天高皇帝遠不好控制。


(張廷玉)

彼時,乾隆最希望得到的消息是,張廷玉是因病告老還鄉,而不是年老昏聵告老還鄉。

年老昏聵這種託辭,有點演技都能忽悠過去。但病這種東西,像張廷玉這等級別,乾隆不可能不派太醫去看的。一番望聞問切下來,什麼病,能不能治,還能活多久都一目瞭然。

古代官員退休了為什麼都選擇告老還鄉,張廷玉就是一個特別具有象徵性的例子,也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遠離京城政治漩渦。

幾乎所有退休後的官員第一時間想的都是如何全身而退地告老還鄉。

京城這個政治漩渦不是一般大,隨便幾個誘因便能把你捲進去弄得一身黃泥身敗名裂。

一、能在京城任職的官都不會小,退休後不離京,皇帝會以為你有所圖。帝王狐疑心起,非死即傷。

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倘若以前自己的門生部下讓你出面去斡旋計劃某些事情。去則亂政,不去則不義。就是知情不報也是死罪。留在京城,株連率高。左右不是好人。

三、所謂人走茶涼,既然離職了,就應該乾乾脆脆拍拍屁股走人,別讓後面的人做事左右為難。

綜合以上,政治因素才是古代官員告老還鄉的主要原因。

比如第二點,武則天就屢次在狄仁傑辦完差事後把他實權摟了,給個虛銜,更主動給他選個修養之所,就是不能留在神都。

(狄仁傑)

為什麼呢?

武則天很清楚,狄仁傑門生故吏太多了,留在京城,那就是給那些想恢復李唐神器的人機會。狄仁傑能力通天,所幸志慮忠純。

與其讓陷入兩難,倒不如順水人情,讓他遠離朝堂不問政事養老去。

當然,除政治外,也有人情所在。

落葉歸根,衣錦還鄉。素來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最圓滿的人生理想。

直白了一句話就是:老子牛掰了,得回老家嘚瑟一番!

虛榮心,這是每一個古代士大夫都無法避免的。

再深沉一點的就是埋在我華夏瘠土裡的鄉土情節了。不管是誰,一輩子到老只要不在故鄉,便是漂泊,最思念的也是故鄉。這種民族血脈裡的品質,不好解釋。

只有回了老家,一輩子的浮沉才算安定。


告老還鄉,落葉歸根。生於斯,止於斯,與祖祖輩輩同居一方瘠土,這是中國人的傳承。


不書


第一個,真的是落葉歸根,在外去哪裡都是遊子,因為當官的僅僅是自己出去了,撐死了再帶上妻子和孩子,剩下的父輩,兄輩都是擱老家待著呢,整個家族在一個地方沒變啊,所以古代經常有的叫做回家奔喪;

第二個,當官的,要真有好處都對的是家人,尤其是家鄉,所以,後期經常有的官員,兩袖清風的,但是在家鄉可不是了,當官總有特權嘛,所以生活水平要高好多好多;

第三個,遠離政治中心,可能你是個五品官,在京城,六品官員,可上面一大堆頂頭上司呢,玩不轉,但回到家鄉就不一樣了,京官啊,這叫衣錦還鄉,雖然可能在外面很菜,但回去誰知道呢,地方官肯定不敢為難,京城當官的,關係肯定比地方官的關係要硬實,這就可以活的自在;

第四個,誰屁股都不乾淨,誰都有扯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回到家,這些關係慢慢都會淡的,只要不是特別恨的對手,都不會老揪著不放,當然前提是後人不要撤進什麼糾紛,那基本意味著可以安安心心養老。


許願的泥菩


古代當官退休的法定年齡在七十歲,相當於七十歲才告老還鄉,落葉歸根。自西周時期就有“大夫七十而致事,老於鄉里。” 的說法,致事也叫“致仕”,退休的意思,到後來的朝代,一直沿用七十歲的法定致仕年齡。

面臨退休就一定要回老家的原因:

一是“落葉歸根”。 古人考中科舉,入朝為官,是他們一輩子都在追求的事情。當了官就離開了故鄉,從此成為“遊子”,遠走赴任。仕途幾十年,在外風雨飄搖的,其實心中最想念的還是自己的故鄉,古詩有云:“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沒有人喜歡客死他鄉,只有人期盼著落葉歸根,因此這種思想根深蒂固著在古人的心裡,無論是為官、為商都是這樣,年老就想回到家鄉安享晚年。



二是“衣錦還鄉”。對於鄉下地方,如果有人能當上朝廷的官員,那必定是整個家族出人頭地的人物,所以在遲暮之年,他們會帶上自己的榮譽稱號和成就回到家鄉,受當地鄉鄰的敬仰,有的德高望重的會被認為是楷模般的人物,所以在官員們功成名就後,衣錦還鄉時,便是他們一生到頭最想做的事情。


三是“財富所在”。在古代,經濟不夠發達,做官後的俸祿長年累月的積累著,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而在家鄉購置土地,是很多官員都會做的事,因為他們已經在想好,在告老還鄉後沒有退休工資的日子怎麼生活。烏紗帽丟下,而後人做官的前途也不夠給力的情況下,退休官員們也就靠著這些積攢下來的土地去發家致富了。

四是“避世求安”。古代的官場看似不如戰場兇險,但其實暗地裡,官員不是選邊站勢力,就是看眼色行事,小心翼翼的做著官,生怕一句話說錯就遭遇殺身之禍,甚至滿門抄斬。所以大多數人選擇回鄉安享晚年,而不是留在就任地或者京城,更大的原因是想要遠離朝唐上的紛爭,做個明哲保身,進退自如的人。

那退休了就一定要回老家?也有人說留在靠近天子的地方或者很熟悉的地方,不是也很好嗎? 是的,雖然古人確實大多會選擇回老家養老,落葉歸根,但也有選擇留在京城或就任地養老的,目的自然是為兒孫仕途發展考慮。


狂熱歷史


古代官員退休叫做致仕,一般情況下是七十歲以後,或者是老病昏聵無法處理政務時才會向皇帝提出。皇帝批准後,這些退休的大臣大部分都會返回故鄉,然後在老家終老餘生。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麼古代官員退休後都會返回老家,難道留在京城或者就任地生活不好嗎?實際上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三個,分別是經濟利益、自身安全問題、以及中國人傳統觀念。

經濟利益原因

首先說一下,任何人都懂得趨利避害,都希望有更好的生活條件。

如今,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非常顯著。而我們現代人之所以喜歡定居繁華都市,是因為這裡有更好的就業、醫療、教育資源,能夠讓自己的生活質量獲得很大的提升。

同理,古人也不例外,他們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質量能夠更好。而古代城市和鄉村的教育、醫療資源相差無幾,因此提升生活質量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升收入。



眾所周知,古代為農業社會,誰掌握了土地資源誰的收入就高。但京城附近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皇帝或者皇親國戚的,比如明朝正德年間,皇帝的皇莊擁有土地37500頃,古代一頃地等於50畝,這也就是說皇帝擁有187.5萬畝土地。

清朝時,皇莊規模更大,在北京和盛京兩地有896處皇莊,佔地337萬畝。

既然皇族佔據了京城周圍的土地,這些官員根本無法從他們手中購買,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在自己的家鄉購田置產。這樣我們就看到了漢朝鑿壁偷光的匡衡飛黃騰達後佔據了家鄉31萬畝的良田,並且還非法侵佔了4萬多畝。清朝時期李鴻章的房產和田產都在老家安徽附近,據統計,李鴻章及其兄弟在安徽的田產竟然達到了60多萬畝。



有人問,既然京官無法留在京城,那麼外放的官員,是否可以在就任地購買大量產業呢?這個也不行。

原因在於每一個地區都有地主豪強,比如清朝時期山西喬家大院的喬氏家族、山東牟氏莊園的牟氏家族。他們在當地的影響力非同一般,一個普通的退休官員根本無法抗衡當地豪強,所以沒有任何人願意留在就任地。



自身安全問題

京城是政治鬥爭的漩渦,退休官員也希望告老還鄉遠離危險。

以唐朝李靖為例,他為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卻遭到了小人的妒忌,被誣告謀反。雖然李世民查清了此事,但這也讓李靖害怕到了極點。這件事之後李靖選擇了告老還鄉,從此“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最終這一方法也讓李靖獲得了善終。

再有例子就是明朝的劉伯溫和李善長,兩人都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但兩人分屬不同派系,一個屬於淮西集團,一個屬於浙東集團,因此鬥爭不斷。



朱元璋大封功臣後,劉伯溫和浙東集團率先發動攻擊,依法殺了李善長的親信,結果兩派因此結仇。後來淮西集團發動全體成員彈劾劉伯溫,最終劉伯溫為了躲避政治鬥爭選擇了告老還鄉。

後來李善長失寵,也同樣採取了劉伯溫的方法告老還鄉。但李善長卻退而不休,在淮西集團中仍有巨大影響力,最終被朱元璋打入胡黨,判處了死刑。

從這些活生生的案例來看,古代中央官員告老還鄉確實是一種向皇帝展示退出權力鬥爭的方法,目的就是明哲保身。



中國人傳統觀念

這個沒什麼好說的,中國人有很深的故鄉情節,即便是強如霸王項羽也說過;“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落葉歸根,回到家鄉。

再者,家族祠堂、祖墳都在老家,所以致仕後返回老家是必須的。在傳統觀念中,即便是外出任官時不幸死在了外地,也要運回家鄉入祖墳。


我是越關


1:古代儒家思想,綱常倫理等觀念影響。

直到現在,“落葉歸根”這一思想也依然流行,那更不用說實在古代了。古代官員一般除了可能本縣的地方官以外,一般都不是在故鄉任職,而幾乎所有人都不想自己老了以後死在外地,所以就算再艱難他們也會想辦法回老家,讓自己死在出生的地方。



2:明哲保身,減少風險,降低嫌疑。

一般在朝廷為官的官員,都會在政治生涯有過政治對手或者派系之爭,而當他們告老退休之後,手中權力便大幅下降了,所以為了免招在朝廷的對手報復,一般都會離開京城,遠離朝廷。有時也會為了向其他朝中大臣和統治者表現出無干政之嫌而回鄉養老。



3:歸園田居,享幸福之樂。

官員們在官場打拼一輩子,在退休之後也自然想回歸享樂悠閒生活,而故鄉一般都有田有地,山清水秀,實是養老之地。這一點和現在許多富人喜歡在山下買別墅,建莊園差不多。



4:交通不便,歸鄉路遠。

古代交通不便利,大多隻能依靠馬車,騎馬,甚至步行,而官員們長期在朝堂,對故鄉少有顧及。如今退休自然是想風光的榮歸故里,以不至以後太老難以回去,甚至在途中客死他鄉。



5:京城消費頗高,難以支撐。

官員在退休之後,朝廷俸祿將會大減,而少許的養老金不足以支撐京城的房產,消費和家中大量的僕人,因此置賣房產,回故鄉養老不失為一正確之舉。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其他觀點,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蘑菇雅說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會回到故鄉養老呢?因為古代人和現代人的想法不一樣,認為辭官職必須返老還鄉,迴歸故里,也就是葉落歸根。認為年輕的時候出去闖蕩江湖,做官奔事業。但是老了以後,他就應該回到自己出生的家鄉。還有中國古代,家庭家族觀念十分強烈,一個人生下來以後,就會進入族譜,去世以後,他的墓地也該進入家族的祖墳地,他的靈位也會放進家族的祠堂裡。另外古代官員退休回到故鄉後,仍然還可以繼續發揮餘熱,以自己的名義和威望,為鄉鄰主持公道和伸張正義,閒達鄉里。因為他們做過官,鄉親們也很信任他們,聽從他們的主張。在古代的鄉村,也起著一個和平安定的作用。其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古代是農耕社會。農耕社會的財產,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購買了多少土地,作為主要的家庭財產。所以辭官回鄉後,也擁有大量的土地財產供養家鄉親人們生活,所以古代官員退休後就回到家鄉頤養天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