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小注定和超級大國無緣?為何說日本永遠不可能成為超級大國?

靜夜史


日本確實不能稱為超級大國。無論現在和過去都不能這麼稱呼。但並不是因為國土小,是有其它方面的原因。

首先,從國土來看——

日本面積確實不大,只相當於我們雲南省面積差不多。但國家強弱和貧富與面積沒有根本關係。

歐洲國家有很多比日本領土小得多,但一樣是發達國家,有的還做過超級大國。

比如英國,200多年前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全世界遍佈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如今的超級大國美國都是英國人的殖民地。

所以國土小不等於不能成為超級大國,英國就是一個例子。

其次,超級大國需要政治影響力。

英國當年之所以成為超級大國,一個原因是雖然本土面積小,但殖民地眾多。

殖民地不只是為經濟提供原材料、市場和原始積累的便利,其實也是英國全球政治影響力的表現。

就如同類似一國和眾多國家結盟類似,只是當時是宗藩關係,但關係更緊密,影響力更大。

日本如今不僅不可能有殖民地,未來更不可能有,該國的政治影響力也要比很多國家差,基本上數十年在政治上比較低調。

這樣的國家是不可能成為超級大國的,因為缺乏必要的呼風喚雨的國際影響力。

第三,軍事力量很重要。

日本雖然軍力不錯,但其實還是受限制的。

和平憲法第九條限制了日本對外發動戰爭的權利。

儘管日本未來肯定會突破這個,但實際上日本在國際軍事領域也不可能有類似英國、蘇聯、美國等超級大國一樣的軍事進攻意識和用軍事手段維護全球利益的決心。

沒有軍事實力,特別是全球軍事佈局的實力做依託,日本不可能成為超級大國。

依附美日同盟,來實現自己的利益,這對日本其實是比較划算的一個實現國家利益的路徑。


木春山談天下


想成為超級大國必須具備超級大國的條件,主要看三點:政治實力、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

政治實力主要指國家影響力,在國際上說話的份量,有多少人聽,表現形式就是參與各種有利於世界進步的國際組織,發揮作用,承擔責任。

軍事實力好理解,通行以裝備水平衡量。

經濟實力目前看兩個,一是GDP,一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前者反映一個國家總體經濟水平,後者反映一個國家國民的收入狀況。

“超級大國”概念起源於20世紀初,普及於冷戰時代。最早指美國、大英帝國和蘇聯三個超級大國,冷戰時期隨著大英帝國的瓦解和衰弱改為指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冷戰結束特指美國,所謂一超多強。當下是兩超多強,新興國家快速崛起打破了一超多強格局。

國土小,但GDP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多,軍事實力強大,政治影響力自然上升,比如二戰前的德國、日本,國土面積都不大,但卻是帝國軸心,可以稱得上為超級大國,但與現代意義的超級大國有點區別,現代超級大國有全球責任,主要是維護和平,顯然德日因侵略性不具備。

假如以上說的成立,那判斷一個國家是不是超級大國根本不是以國土面積來衡量。

國土面積最大的俄羅斯現在除了軍事強一點,其他都不能擠進超級大國,甚至被認為是二流國家,加拿大巴西印度墨西哥國土面積都不小,人口也可以,特別是印度,300多萬平方公里,近13億人,國土面積、人口都是日本的10倍,GDP只有日本的一半,這些國家只能算地區大國,排不進超級大國。反而只有35萬平方公里面積的日本卻被認為最具超級大國潛力,一直與印度嚷嚷要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超級大國有世界領袖的意味。

日本成為超級大國的唯一障礙不是國土面積,而是如何承擔國際責任,美國死死壓著它,只能做跟班不能當領袖。

現在學者普遍認為世界進入兩超多強時代,一超在美洲,一超在亞洲。

亞洲的一超給西方國家帶來嚴重心理陰影,很不爽,但經濟數據在那裡,影響力在那裡,代表軍事實力的裝備水平在那裡。

2018年世界各國GDP前20排名

  1、美國205130.00億美元

  2、中國134572.67億美元

  3、日本50706.26億美元

  4、德國40291.40億美元

  5、英國28088.99億美元

  6、法國27946.96億美元

  7、印度26899.92億美元

  8、意大利20869.11億美元

  9、巴西19093.86億美元

  10、加拿大17337.06億美元

  11、韓國16556.08億美元

  12、俄羅斯15764.88億美元

  13、西班牙14370.47億美元

  14、澳大利亞14277.67億美元

  15、墨西哥11992.64億美元

  16、印度尼西亞10052.68億美元

  17、荷蘭9098.87億美元

  18、沙特阿拉伯7698.78億美元

  19、土耳其7135.13億美元

  20、瑞士7091.18億美元

國內目前對超級大國持三種心態,一種是正視現實,看到自己的體量,認識自己的不足,加緊崛起,迎接挑戰,有所作為;一種是盲目自大,認為天下無敵,藐視競爭對手;一種過於謹慎,認為處處不如人,自卑心態。

後兩種心態都不符合實際。

超級大國不是威風八面,而是要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現在有點不負責任,謀求一霸獨大的同時還要甩鍋脫群。

超級大國應該向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方向而努力,這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也是超級大國應有的擔當。


布衣吳新建


國土小和超級大國沒有必然關係,關鍵有沒有大國心態。佔國土面積有對大國心態有著深遠的影響,而日本又沒有大國心態,所以日本成不了超級大國。

日本實力最強的時候應該在二戰,他們提出了大東亞共榮圈,然後幾年就失敗了,就被超級大國美國拴上鐵鏈子,直到今天。日本一直有夢想,希望再回到那兒時候的最輝煌時刻。

日本為什麼有這種想法呢?因為他處的自然環境決定的。日本本島火山地震頻發,資源匱乏 ,生活環境比較惡劣。在古時候,人類的生存地是不能改變的,想出去出不去,只能努力隱忍,努力改造,披荊斬棘前行,也決定了日本的民族性格。那就是,笑臉相迎,彬彬有禮,內心卻倔強,不服輸,努力做到最好,他們是向內發展,因為在當時外部環境是不能改變的。其實外面世界很大,但日本人沒有想到,比如大洋洲,南北美洲,如果他們及早登陸,肯定是另外一番天地,但世界沒有假設。

直到了19世紀下半葉,美國人打開了日本大門,才有了日本的明治維新。當時日本的目標是做亞洲的英國,開始向歐洲學習,那時候歐洲成了世界中心。憑著日本人的勤奮和不服輸的性格,日本很快崛起。日本認為,大中華文化圈的中心通過鴉片戰爭,已經到了日本。

但通過二戰,美國又被世界打回了原形,但日本是一個不服輸的民族,又和中華民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通過朝鮮戰爭,日本經濟再次崛起,到了80年代,日本開始思考怎麼樣買美國了?結果美國又聯合西方國家通過廣場協議,對日本再次打壓,日本說日本經濟是迷茫的30年。其實日本主要打悲情牌,經濟不像日本自己描述的那樣,但他們一直都那麼說。

美國作為超級大國,絕對不允許有超級大國,尤其是在自己的身邊,所以日本永遠成不了超級大國,可以看看他曾經的夢想國家英國就知道了,他們的夢想只能在歷史中。



大志遠思想空間


日本不是沒有機會成為超級大國的,同時與國土面積關係也不大,當前的國際政治體系與本國的人口問題才是對他最大的束縛。

所以此問題首先是要對日本有個基本且真實的認識,才能在此基礎上理解我所說的束縛。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日本概況

首先請摒棄對於日本的“小”的偏見。小日本從來不小,它的領土面積接近38萬平方公里,比英國、德國、意大利等國還大,只比法國小一些,所以日本如若生在歐洲,那也是妥妥的歐陸霸主。而作為島嶼的日本領海面積高達400多萬平方公里,接近半個歐洲,在科技日益發達,海洋開發技術精進的今天,這是一筆不亞於陸地的海之財富。

日本也是少數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人口密度比中國多出兩倍,同時發達的城市化使得日本既有東京這樣的國際大都市,在東京都市圈以外也有安寧靜謐的田園風光,自然風光。

在發達國家中,日本可以說是一個獨特的另類,它不同於法、意等以“懶”著稱的國家,人均工作時長僅次於美、韓兩國,同時也具有德國賴以成名的工業製造-在大多數附加值較高的產業鏈上游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但傳統的儒家文化也依賴於日本所具有的西方現代產業體系在新時代煥發出獨一無二的生機。

而所謂失去的20年,平成年代的死宅也只是國內媒體的炒作罷了,這失去的20年只是相對於中國的發展速度而言,而“平成死宅”的危言聳聽讓人覺得日本似乎大廈將傾了一般,但要清楚,在現在的經濟版圖中,日本是排名第三的存在,與大眾、寶馬、奔馳的母國德國之間可是多了接近一個浙江省的存在,而浙江省可謂是中國電商的橋頭堡,阿里巴巴的大本營。

如此斷言的話,歐洲大陸可謂是懸崖邊上,末日前頭了。但這又與事實明顯不符,所以日本的江河日下這種論斷孰真孰假各位看官此刻自然心中有數了。

兩大束縛

在日益全球化的時代,一個國家的發展除了要考慮本國的努力,還要考慮時代的進程,他國的束縛。

政治束縛

作為二戰的戰敗國,日本自然沒有權利參加二戰後的國際體系的重鑄工作,所以聯合國“五常”的地位對於日本來說可望而不可即,而國際政治體系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於一國的綜合國力來說是不小的助力。

政治上肌無力的日本對於戰後美軍的入駐也是無力反駁,美國某種程度上為日本支付了國防費用,日本不少軍工技術只能從美國進口。這相當於給日本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蓋了一個天花板。在當代的產業中,各種應用的濫觴於基礎研究的進步,而目前規模化的基礎研究與應用幾乎都來自於商業公司研究室與國防產業,如中國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國防工業在一定程度上對於先進製造業的助力,所以日本先天就是再用一條腿走路。

人口問題

如圖所示,日本早在1970年就已成為老齡化社會,所以人口問題半個世紀以來都困擾著日本。截至2017年,65歲以上的老人已增至3417.6萬人,占人口總比中的27.05%。所以日本在發達國家中除了美國外一騎絕塵的經濟實力在人口老齡化上相較於其他國家也是一騎絕塵。


日本對此的政策也簡單,數量不夠,質量來湊。

既然不能吃人口紅利,那麼便主攻人力資本紅利。大量高質量的人才幫助了早在1970年邁入老齡化的日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發達國家。2018年日本的人均GDP也達到了38480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樣超過3萬美元。而日本社會獨有的公平政策使得絕大多數日本人認為自己身在一個平等而沒有階級劃分的國度,高達八成的日本人相信自己屬於中產階級,而剩下的兩成,即將近2000萬的日本人卻頻頻出現在我國各種舉心不良的自媒體上。

但每年都老一歲的日本面臨的人口問題日益嚴峻。畢竟,什麼樣的奇蹟都要有人,一人成木,二人成林,三人成森。獨木難支是個普世的道理。“大國空巢”也是一個國家的哀歌與最後的號角。

“抗衰老”這道普世難題一直以來都橫亙在發達國家的前進道路上,這不僅是日本的難題也是對我們中國的警醒,做大做強,方是我國崛起的不二之選。


所以不小的小日本在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的情況下保持當前經濟水平已是萬幸,而成為所謂的超級大國,也得問問美國意見與本國年輕人的生育意願才行。


花果山下者行孫


有幾個大國的領導人是真正從本國人民生活幸福,活的有尊嚴,和平無戰爭的角度出發在制定國策和國家戰略?美國算一個,千方百計為了自己國家人民過好日子,不惜發動戰爭,包括貿易戰、冷戰;不惜剪全世界的羊毛;不惜得罪盟友,打壓對手。日本、德國、前蘇聯都想稱霸,犯下了一系列反人類罪,給世界帶來巨大的災難。要知道:爭奪霸權和維持霸權都是要付出高昂代價的。成為超級大國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維護世界和平和正義,為本國人民謀福利,力所能及給世界提供公共產品,除此就只能說明一些大國領導人有個人野心和無止境的慾望追求,綁架禍害了本國人民,比如日本。


文學者277


在我們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成為超級大國與國土小沒有關係,關鍵是你有沒有殺手鐧?而日本之所以成不了超級大國,主要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日本置於美國的保護之下,說白了,日本不過是美國券養的一條“狗”。

歷史的定位?決定了日本永遠不可能成為超級大國。

二戰的時候,當時的島國日本國土面積也不算大,但是仗著其經濟實力與武器裝備優勢,悍然在全世界範圍內發動侵略戰爭,不僅佔領了大半個東方大國,而且斗膽偷襲美國珍珠港,整個東南亞都是日本的天下。結果世界形勢風雲變幻,美國向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前蘇聯出兵東北,日本氣數已盡,只好宣佈無條件投降。這個曾經的超級大國從此淪為了美國的“附屬國”,雖然在經濟上非常發達,技術上非常先進,但是已經不是一個超級大國,而必須生活在美國的陰影下,唯美國之命是從。

現在的世界。如果我沒有絕對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沒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你一定不會成為超級大國。

日本受困於和平憲法與美國的限制,不能擁有軍隊,不能製造和生產武器也受到了嚴格的控制,不能隨意出口武器裝備,並且受到法律和國際社會的監督與限制。因此,儘管日本經濟很發達,技術很先進,但是依然不會有更加強大的國防,尤其是國際社會和美國不允許他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方面是國際社會社會不能重蹈二戰的覆轍,一方面是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懲罰。在這樣的環境下,日本要想成為超級大國,無異於痴人說夢。

另外,日本近年來夢想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夢想重回世界政治舞臺,夢想成為超級大國,但是他的黃粱美夢一次次的被現實擊碎,對於一個不思悔改的軍國主義幽靈,國際社會有責任讓它永遠不得翻身。

綜上所述,即使日本再努力,日本也永遠不會成為超級大國,因為世界人民不需要這樣的超級大國。









潘文軍的滿漢全席


首先要反駁一下提問的前半段,國土小的國家還是可以做超級大國的,因為工業革命初期的英國已經給予證明了。而後半段的提問是可以肯定的,日本確實永遠不可能成為超級大國。

那我為什麼這麼肯定日本成不了超級大國呢

原因,我以個人的見解來跟大家解釋一下。

①首先日本的文化是以吸收和改良為主流的,極度缺乏創新性。當日本還在奴隸制的時候,她吸收中國封建制的文化尤其在中國的唐朝和漢朝,學習後建立了日本的封建制度。在工業革命時期,日本也是學習了歐美的資本制度,從而變成一個工業國家。

有人肯定會說,善於學習和改良是一個好的文化傳統呀?但問題是,日本的這種學習和改良永遠是拖泥帶水的,在學習中國的封建制度後日本照樣保持著奴隸社會的惡習,而日本學習歐美的資本制度後,照樣保存著封建制度殘羹剩飯。正因為日本文化有一種念舊的傳統在裡面,從而喪失了創新和突破的精神。大家可以看看曾經和現在超級大國的歷程,英國在工業革命萌芽期,就有魄力直接把君主制改成議會制,蘇聯也是這樣,能用一種理念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社會,而美國更不用說,創新是她永恆的主題。所以說日本的守舊文化極度限制了她的創新能力,沒有創新精神的民族和國家是永遠不可能成為超級大國的。
②單一民族的國家永遠存在排他性和缺乏包容性。

大家如果有機會,可以去日本生活一段時間去體驗一下。日本人表面上彬彬有禮,但你跟她們深層次接觸後,會發現日本人骨子裡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和種族純潔情感,大和民族是一個不喜歡和外族通婚的民族。

日本的民族特性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她們能保持自己本民族的團結性和整體性,缺點是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你這個大和民族要死死的抱團,不想跟其她民族互通互溶,那你就等於放棄了改變這個世界的機會和權力。

③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已經限制死了她任何層面想擴張的可能性。大家想想,如果日本想擴張土地,奪取更多的生存空間,但中美俄就在她身邊,不打死她才怪。日本想擴張經濟,美國已經給過她警告和懲罰。日本想擴張文化優勢,我發現日本除了漫畫和AV剩下的全是渣渣。


總的來講,日本是一個文化上沒有創新精神,民族單一又排外,並且地理和外部環境都沒有優勢的國家。

像這樣的國家能做一個發達國家已經是很不容易了,想做超級大國絕無可能。


馮明凱


這個和國土沒關係,莫斯科公國當初就很小,英格蘭也很小,羅馬也很小,甚至荷蘭也當過超級大國。日本做不了超級大國在於其民族性,日本這個民族太過於極端。強盛時拼命挑戰大國,頻頻作死,衰弱時搖尾乞憐,甘當奴才。不過日本這樣極端的性格也有好處,比如在音樂方面玩,只有極端的民族音樂才好,比如漫畫


七武海123


二戰使日本永遠失去做超級大國的機緣。

一,二戰前之日本並非如今之日本。除現今之日本38萬領士外,還有庫葉島南部,北方四島,朝鮮半島,臺灣,澎湖列島共計70萬平方公里士地。人口不也不少,完全具備了超級大國的基本條件。

二,二戰前,日本軍工,基礎工業門類基本齊全,科枝可與西方工業強國比肩,具備了超級大國所需的科枝,工業,農業基本條件。

三,二戰戰敗,領士,人口減少百分之四十五,經濟基本歸零,工業,軍工遭到嚴重破壞,加上戰敗國的各種限制,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才將施政權交還日本,但仍在日本駐軍,密切監控日本。依現在的情勢看,日本已失去超級大國的機緣,所以永無可能了。


雙樵\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