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落霞與孤鶩齊飛”?《滕王閣序》中寫得最好的其實不是這句

不管學沒學過《滕王閣序》,大家基本上能隨口吟出那兩句最出名的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滕王閣序》也因為這兩句詩而婦孺皆知。

正如背不了《長恨歌》,但人人皆知“回眸一笑百媚生”、“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沒學過《琵琶行》,但依然能脫口而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落霞”兩句幾乎成為了《滕王閣序》的象徵。

只知“落霞與孤鶩齊飛”?《滕王閣序》中寫得最好的其實不是這句

從文采上來說,這兩句確實有流傳千古的資格。

  1. 意境開闊:水天相接,廣闊渺遠,令人心馳神蕩。
  2. 色彩絢麗:紅霞漫天,野鴨潔白,碧水映著藍天。
  3. 動靜結合:秋水與天默然交接,紅霞靜漫,孤鶩舞動期間。
  4. 情景交融:壯美的秋景讓人心生喜悅豪情,日落帶來的悵惘意味深遠。

此外,它和一個傳奇故事有關,更使得它聞名遐邇:

根據《唐摭言》中記載:

都督閻公在滕王閣大宴賓客,本來想讓女婿孟學士寫篇賀文,文章早就寫好了,但為了不做得太明顯,拿著紙筆問賓客有想寫的沒有,王勃“大言不慚”要求要寫,閻公生氣拂衣而起,但讓手下人報告王勃寫作進度。第一句寫下來,閻公諷刺:“老生常談。”第二句開始,他沉默了,一直到“落霞”兩句,他拍案而起:“真天才,當垂不朽矣!”最後賓主盡歡,這篇文章從此流傳開來。



只知“落霞與孤鶩齊飛”?《滕王閣序》中寫得最好的其實不是這句

但《滕王閣序》豐富的內涵絕不是這兩句就可以濃縮的,它內容之充實豐厚,構思的別具匠心,尤其是情感上的深沉飽滿,讓每一句都顯得流光溢彩。

有人說韓愈文章寫得很好,但是比王勃的《滕王閣序》比起來,還是遜色一些。韓愈得知之後,高興地說:“竊喜載名其上,詞列三王之次,有榮耀焉。”

能讓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歎服的文章,自然不止一兩句值得稱道。

事實上,此文中寫得最好的,確實不是這兩句。

此文氣勢宏麗,縱橫捭闔,寫景視野曠遠,流動飄逸,抒情的時候汪洋恣肆,矯厲不群,所以通篇朗誦下來,少年激情撲面而來,讓人心生豪氣。

在這裡,我便透過分析文中最具代表性的四處,讓我們一起感受文章超越時空的巨大感染力量。


只知“落霞與孤鶩齊飛”?《滕王閣序》中寫得最好的其實不是這句

01

“落霞”一聯是寫景,但寫景的內容不能割裂解讀,作者是將它們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的構圖。

從一開始,作者便大筆揮灑,縱橫千里,寫“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在紙上將整個南昌城描繪出來;

然後在這樣宏闊的圖景中點綴以“潦水”“寒潭”“”暮山”“層巒聳翠”、“鶴汀鳧渚”,山水迂迴,自成佳趣;

繼而“飛閣流丹”“桂殿蘭宮”“閭閻撲地”“舸艦迷津”,富庶繁華的城池重彩耀眼。

在這樣具有極強立體感和真實感的畫面裡,作者工筆細描,繪出雨過天晴後,落霞孤鶩、水天一色的美景,沉浸其中的人們耳邊迴盪著漁舟唱晚的歌聲。

這不是一般人能描繪出來的場景,每一個景都和整體畫面渾然一體。我們稱讚“落霞”兩句絕妙,是因為它是此文此時此景,才有勾魂攝魄無法複製的魅力!

只知“落霞與孤鶩齊飛”?《滕王閣序》中寫得最好的其實不是這句


02

若要說景物詩句中最能代表王勃大氣宏逸的詩句,當是:“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駕車前往滕王閣的途中,挑簾往外看,看到蓄積的雨水已經消盡,潭水寒冷而清澈,煙光霧氣凝聚,傍晚的山巒呈現出紫色。

寒潭淡雅,清澈中流動著爽利,葉落的秋木默然擎著鐵一般的枝幹,顯出凝重的顏色,讓山巒在煙光霧氣中呈現著濃重的紫色,一濃一淡,秋日的山色和水容躍然紙上。

明明這是靜態的畫面,卻因為有了“盡”“凝”,彷彿自然在不停流動,水光山色變幻著色彩。

前人大讚詞句,認為它“寫盡九月之景”,唐代崔融也認為“文章宏逸,有絕塵之跡,固非常流所及。”

只知“落霞與孤鶩齊飛”?《滕王閣序》中寫得最好的其實不是這句

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在教授和學習《滕王閣序》的時候,目光往往集中在前文的寫景,連課後要求都是背誦寫景的二三段。

而文章在著意鋪敘美景之後,引出了對人生的感慨。在我看來,認真咀嚼這一部分,才能挖掘出它的豐富意蘊、深厚內涵,才能讓它跳脫出駢文俗套,見出值得千古傳誦的風姿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兩處。

只知“落霞與孤鶩齊飛”?《滕王閣序》中寫得最好的其實不是這句

03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誰知詞中意?人生竟已是絕境

寫完美景,王勃筆鋒一轉,突然興盡悲來,感嘆人生自有定數,悲傷地喊道,雄關高山難以越過,有誰同情不得志的人? 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異鄉的人。

這又是為何?

王勃自幼詞章出眾,六歲能文,被贊為“神童”。九歲時,糾正顏師古《漢書注》中的謬錯。十六歲時,進士及第,授朝散郎。

後任沛王府修撰,因為沛王和英王鬥雞,寫《鬥雞檄》助興,惹得龍顏大怒,被逐出王府。

幾年後,因別人舉薦,授虢州參軍,殺了官奴,犯了死罪,幸好遇到大赦才撿回性命,仕途遭受重創,父親被連累貶官。

“學而優則仕”,飽讀詩書不過是為了傾盡才學效國效君,年少才高卻連遭挫折,宦海沉浮中嚐盡心酸悲苦,渴望建功立業的政治理想眼看破滅,人生路如此艱難,如高山難以跨越,失意落魄之餘悲憤不已。

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命運!

自古“文章憎命達”,多少才華橫溢的才子在官場裹挾著如坐牢籠?

出席宴會的都是東南俊傑,人中龍鳳,又有多少是客居於此,官場沉浮呢?

再一想,陶淵明曾說人不過是“寓形宇內”,生命如此短暫,一事無成,英雄失路,懷才不遇,豈不令人悲傷難抑!

王勃正是如此盡情地傾瀉出千古讀書人內心的失望與希望的矛盾、惆悵和奮鬥的糾結,這種由衷之語撥動了一切懷才不遇之人的心絃,穿越千年依然能感受到共鳴引發的震顫。

只知“落霞與孤鶩齊飛”?《滕王閣序》中寫得最好的其實不是這句

04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畢竟是少年人的精神底色。

王勃仕途受挫,懷才不遇,悲憤鬱結,但是他能勇敢地衝破負面情緒的桎梏,振奮精神,勉勵自我,用自信和進取鼓舞后來人。

就算老了,那應當更有壯志,哪能在白髮蒼蒼時改變自己的心志? 處境艱難反而更加堅強,不放棄遠大崇高的志向。他將昂揚向上的風骨展現得淋漓盡致。

初唐時期,社會剛趨於穩定,國家亟待發展,統治者們思想若渴,科舉制度大力推行,廣大學子被激發出了強烈的進取之心和施展才華的渴望。

張福慶在《唐詩美學探索》中說:“只有到了初唐四傑,才突破了幾百年來壓抑在詩人心頭的種種枷鎖,真正實現了感情的自由釋放。他們熱烈地抒發理想抱負,真實地寫出社會人生,無所顧忌的敞開內心世界,痛快淋漓的傾訴憤懣不平。”

是的,王勃作為初唐四傑之一,他痛快地表達完自己有志難伸的悲憤之後,又敞亮地展示著明亮曠達的生命內核,他的詩句裡迸發出了高亢、熱烈的時代氣息,可以窺見磅礴明朗、奔放激烈的盛唐氣象的影子。

只知“落霞與孤鶩齊飛”?《滕王閣序》中寫得最好的其實不是這句

在教學過程中,我喜歡反覆吟誦這篇文章,讓學生去理解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留下的永恆傳奇,去體驗字裡行間洋溢的恢弘氣勢、鮮明神采,充分感受王勃筆下曠遠明麗的美景,少年人的狂放與失落,追夢人的執著和熱烈。

它豐富的情感內蘊絕不是一兩句名句可以濃縮的,它值得無數讀者競折腰,確然是千古不朽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