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棣當年謀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創業狗的故事


我是史海魅影,很高興受邀為您解答。

明初,一場削藩導致的叔侄爭奪皇位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朱棣經過四年的反叛之路,推翻剛剛登基不久的建文帝朱允炆,坐上了明朝皇帝的寶座。朱棣的四年反叛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有失落、有想放棄之時,更甚者有多次險些命喪戰亂之中,為何朱棣還是取得謀反的成功呢?

四年的靖難之役,在戰爭史上並非算持久的戰爭,但卻也非常磨練人的心性。朱棣挑起“清君側,靖國難”的大旗,想用堂而皇之的言論來掩蓋其造反的行為,這樣的言論確實“蠱惑”了燕軍,使其造反者的心裡沒有“亂臣賊子”的壓力,可以跟著朱棣左右砍殺。謊言最悲催的是,它可以欺騙所有人,唯一欺騙不了自己,當朱棣在濟南之戰、東昌之戰失利之時,內心那種無助之感油然而生,但卻不能在士兵面前流露半點;當面對心愛的大將戰死之時,也不能將即將絕望想法掛在臉上,否則燕軍必敗,因此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取得勝利,與其強大的心性、堅韌的品質有關,越是困難之時越要有堅持的態度,讓他次次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朱棣除了強大的內心,還有一個堅實而且善於謀略的後盾姚廣孝。靖難之役打了四年,朱棣前三年一直在山東附近徘徊,雖然勝利的天平總是偏向於他方,但他離南京的距離還是原來的距離,三年時間,他未能向南方大步前進。對於朱棣來說,山東猶如天譴一般橫在他面前,如果這樣打下去,朱棣即便是不被建文帝打敗,也會被建文帝拖垮,畢竟朱棣佔據的資源是無法與建文帝相提並論的。在靖難之役陷入進退兩難之際,朱棣的堅實後盾姚廣孝提出繞開山東直取南京,這樣的決策在古代戰爭史上是非常大膽的想法,也是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打破傳統的攻城拔寨的戰爭思路,給敵人一措手不及。戰場上失敗時,姚廣孝會為朱棣重新樹立起必勝的信心;前景無望時,姚廣孝為朱棣謀劃前途,這位明朝有名的“黑衣宰相”撐起了朱棣強大的後盾,朱棣聽了姚廣孝分析,數次扭轉戰場上的局勢。

關乎戰爭勝利的因素很多,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否則勝利的天平會傾向於彼岸。朱棣的靖難之役勝利的原因也有天時的眷戀,不論是在即將兵敗的白溝河之戰,亦或是險些被俘的夾河溝之戰,突然颳起的大風將勝利的天平壓向朱棣一方。在這次戰役中,天氣確實幫了朱棣,否則南京的天牢裡會多一位名叫朱棣的囚犯。反過來說,連天氣都在幫助朱棣,他豈有不勝利的道理?

與朱棣的相比,建文帝的多次用人失誤也是朱棣靖難之役勝利的原因之一。建文帝起初選用老將耿炳文與朱棣交戰,雖然耿炳文在交戰中失利,但朱棣想要再次擴大勝利的戰果卻是不可能的事情。由於建文帝急於想平息戰亂,在耿炳文失利後,做出更大的用人失誤——換將李景隆。建文帝用人的失誤直接導致鄭村壩之戰損失數十萬南軍士兵,以及白溝河之戰中的六十萬大軍。兩次戰爭,李景隆幾乎斷送了南軍所有的兵力,即便是後面的盛庸、平安等組織其幾次有效的阻擊,但想要徹底消滅朱棣已是不可能了。

除了建文帝用人失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建文帝對於宦官的嚴格要求。建文帝繼承了朱元璋的遺志,嚴格要求宮內宦官,這導致了很多宦官的不滿,宦官們多期盼朱棣能夠打進南京城,改變現如今的狀態,因此將南京守備空虛之事傳遞予朱棣,才有了姚廣孝勸諫朱棣直取南京之事。

除此之外,建文帝還有一個荒唐的聖旨,為了避免自己揹負殺害叔叔的“罪名”,建文帝命令手下不能傷害朱棣,這間接為朱棣掛上免死金牌。朱棣有了這層防護,在與南軍交戰的過程中,衝鋒陷陣、英勇無比,亂箭之中還能全身而退。多麼迂腐的想法,朱棣已拿出拼命的架勢,建文帝還心慈手軟,也怪不得他會失敗。

靖難之役是改變明朝命運的一次皇位爭奪戰,朱棣以少勝多,能夠奪得皇位也絕不是偶然事件,其中的種種因素已註定此結果必然會發生。


史海魅影


是因為其明成祖朱棣是朱允炆的叔叔,姪兒登基之後實行削藩政策,對待叔叔朱棣過分仁慈給了朱棣篡位的機會。

朱棣是朱元璋皇帝的第四個兒子,其朱皇帝將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代替了長子,登基為建文帝。朱棣在皇室的子孫,屬於有遠建的人並喜歡權利之上。所以想篡位。

姪兒朱允炆登基之後藩王的實力很大,給國家發展帶來了困擾,姪兒皇帝開始執行削藩政策。開始執行後令很多藩王害怕,執行力度不減,唯有姪兒朱允炆偏偏對待四叔朱棣仁慈。姪兒皇帝幾次可軟禁叔叔朱棣的或捉到朱棣的短處,但是姪兒皇帝善心過於仁慈,終究是姪兒讓叔叔朱棣一把。

叔叔朱棣為了削藩政策別影響到自己的權利慾望,實現他心中的遠大抱負,開始起兵造反,終攻佔皇宮。姪兒朱允炆己被叔叔朱棣代替了,手中奪取了帝王之位。

皇帝的家事自然是國事,皇室的紛爭民眾受苦,一代天子一朝臣,民眾們也是水漲船高的也會萬人擁躉,皇室的皇帝自然是民眾的救星,但是前途未卜,民眾如粉絲一樣在促使皇帝漲了粉,那麼做為民眾的粉絲團,也是始終監守皇帝的責任心是否讓民眾生活的好些,其實也是無耐之舉,民眾的權力是無用的,只在民間這樣做做吧!(圖片Cr瀏覽器)


Eleazarchen


1、前提

朱元璋把朱棣派往中度鳳陽駐守,引起朱棣不滿。

2、聲望高

就藩北平,率軍打敗北元,屢建戰功,威望高。

3、將才

從小就喜歡舞刀弄槍,跟徐達、常遇春學習兵法、武藝。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大將軍,率列侯趙庸、曹興、王弼、孫恪等赴北平,訓練軍馬,聽燕王節制,以出征漠北。山西的軍隊歸晉王節制。燕王率傅友德等出古北口,偵知元將乃兒不花等駐牧迤都,遂麾師前進。這時適逢大雪,諸將欲待雪止再進軍。朱棣說:“天雨雪,彼不虞我至,宜乘雪速進。”大軍進抵迤都,與元軍僅隔一沙磧,竟未被發覺。雖以重兵壓境,朱棣仍欲智取。於是他派部將觀童前往敵營勸降。觀童與乃兒不花是老相識,兩人相見,不禁相抱而泣。正在這時,明軍已近圍敵營。元軍大敗,乃兒不花想乘馬逃走。觀童告訴他這是燕王的軍隊,不必害怕。於是,乃兒不花與觀童一起到明軍營帳中請降。燕王設酒款待,乃兒不花深受感動,便帶領他的全部部落和馬駝牛羊,一起歸降了明軍。

4、有謀士輔助

洪武15年,姚廣孝在慶壽寺,以“臣奉白帽著王”結識燕王朱棣,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朱棣靖難第三年,姚廣孝留守北平,建議朱棣輕騎挺進,徑取南京,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登基稱帝。

5、野心大

朱元璋辭世,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後,朱允炆用齊泰、黃子澄之議削藩,不到一年時間,周王、岷王、湘王、齊王、代王先後被廢。朱棣則在加緊活動。他挑選壯士充實自己的護衛軍,以勾逃軍為名,收羅異人術士。表面上,朱棣藏起鋒芒,假稱有病,暗中則加緊練兵。他還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趕製軍器。朱棣還設法結納地方文武官員,以培植自己的力量。


史憶錄



朱棣能夠成功奪權,首先是其在長期統兵御邊的過程中積累了一批忠於自己的軍政班底的,成為起兵靖難的資本;而靖難之役的最終成功,則應該歸功於朱棣出色的軍事能力和良好的運氣,當然從上帝視角來看的話,也和建文朝廷犯下的嚴重錯誤有關。

正如方相所說,在明初的塞王守邊體制下,朱棣長期坐鎮北平,其實際地位相當於一個做了一二十年總兵的武將,並且在明初分封制度下,一個親王的權勢地位也決非一般的守邊大將所能比擬的(如洪武二十三年,朱棣首次領兵出塞討乃兒不花,開國公侯傅友德、趙庸等便各以所部從徵,聽其節制)。而王崇武先生根據《明會典》中收錄的太祖遺詔:“王國所在文武衙門官民軍士,今後一聽朝廷節制。護衛官軍,王自處分”一句推斷,在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以前,燕王之權限甚大,北平文武官民並聽其指麾,不僅護衛軍士受其處分而已。在此管治期間,朱棣與北平的文武將吏,必早已互相結納,根深蒂固。尤其是洪武三十一年三月晉王朱棡去世,朱元璋設計北部諸王互相制約的格局頓失重心,朱棣既居皇子齒序之長,又身處重地,節制諸將,地位凌駕於諸王之上,其勢力遂覆蓋燕、谷、寧、遼四王國,終成尾大不掉之勢。

建文即位之後,企圖先發制人,派謝貴為北平都指揮,張昺為布政使,控制北平,由宋忠盡簡燕府護衛精銳北調,以削弱朱棣軍力。《奉天靖難記》稱當時朱棣所掌握的兵力只有“護衛勇士尚餘八百”,當指《皇明祖訓》中規定的用於直接守衛王府的侍衛,共計指揮三員,千戶六員,百戶六員;正旗軍六百七十二名,但另外朱棣還廝養了一批王府閹人,如王彥、王安、孟驥、鄭和、李謙、劉通、劉順兄弟等,這些宦官大都出身異族,勇悍善戰,成為朱棣手中的一支奇兵。

朱棣儘管表面上受到壓制,但實際上北平屬下各官吏早已被其滲透,還未等謝張二人發動,便被人將所謀盡告知朱棣:

行在工部尚書李友直卒。友直字居正,直隸清苑人。太宗皇帝在潛邸,將舉兵靖難,北平布政使張昺知其謀,會其僚欲奏發之。時友直為庫吏,密以告於太宗,得擒斬昺等,友直以功授北平布政司右參議。(《英宗實錄》正統三年九月乙酉)少師隆平侯張信卒。信,鳳陽府臨淮縣人。洪武中襲父興指揮僉事,從徵紫江等寨克平孚升北平都司都指揮僉事。累以靖難功升都指揮同知,繼升都指揮使,進中軍都督僉事,渡江封隆平侯。宣德元年總右掖兵,尋從徵武定州。信之在北平也,嘗先上變告,太宗德之,呼為恩張而不名。(《英宗實錄》正統七年五月丁卯)

朱棣當機立斷,以擒賊先擒王之策,先設計擒獲謝貴、張昺,隨即出兵攻佔九門,迅速控制北平全城。

時圍王城軍及列隊於市者,惟聽貴等指揮,及聞謝貴、張昺被擒,皆散出,惟守九門者力戰不退。是夜,攻門,黎明已克其八,惟西直門未下。上令唐雲解甲騎馬,導從如平時,過西直門,見鬥者,呵之曰:「汝眾喧鬨,欲何為者?誰令爾為此不義之舉,是自取殺身爾。」眾聞雲言,皆散,乃盡克九門。遂下令安集城中,人民安堵,諸司官吏視事如故。(《奉天靖難記》卷一)

不光如此,朱棣在七月初六日正式舉兵之後,到七月十八日,短短十二天時間,便一舉奪取了北平周圍的通州、薊州、居庸、懷來、永平各要點,各處軍兵未經作戰,便相率歸降,可見朱棣在北平經營之深厚。

而之後靖難之役中諸戰役的情況,由於史料缺乏,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多的討論空間。由於建文一方的資料基本沒有保存下來,現在能看到的關於靖難之役最主要的史料還是朱棣一方在永樂初年撰寫的《奉天靖難記》以及之後宣德朝修纂的《明太宗實錄》(《實錄》中的靖難事蹟部分也主要是依據《靖難記》改寫潤色而來)。

明中期以後民間開始掀起一股建文史學熱,隨之出現了眾多有關靖難之役的史料,但其中大部分也不過是野史鋪成,並沒有什麼可信度(著名的幾條如建文帝心慈手軟,婦人之仁,下令“毋使負殺叔父名”,使得朱棣在戰場上多次得以化險為夷;朱棣劫持寧王,將朵顏三衛收為僱傭兵用來打內戰,並在戰勝後將大寧割讓給了朵顏三衛;徐輝祖在齊眉山大敗燕軍,朱棣一籌莫展,準備班師,關鍵時刻建文卻調徐輝祖回朝,以致痛失良機云云)。

而《奉天靖難記》雖然立場問題嚴重,吹捧朱棣而厚誣建文,但作為官書性質的史料,單就戰役進程而言,仍應大致可信。可見朱棣用兵,誠有天才,除了東昌等少數幾戰失利之外,確實稱得上屢戰屢勝,而《李朝太宗實錄》也提到“燕兵勢強,乘勝遠鬪,帝兵雖多勢弱,戰則必敗。”或可為旁證。

而到建文四年四月靈璧之戰後,朝廷在淮北的主力潰敗殆盡,建文帝只能下旨號召“四方都司布政司按察使及諸府衛文武之臣,聞國有急,各思奮其忠勇,率募義之士,壯勇之人,赴闕勤王,以平寇難,以成大功”。但這番號召並無結果,相反,建文一方的人心更加渙散,之後的揚州、鎮江,南京各城最終都是不戰而開門投降,可見確實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回古觀今


首先朱棣為守重邊鎮藩王,常年和蒙古(北元)征戰,軍事素質高。建文繼位削藩,免死狐悲之下他並沒有坐以待斃,而且陰蓄兵馬,準備反擊。還有一個奇才大和尚姚廣孝出謀劃策。

回到建文帝允炆這邊,他佔據道統優勢,兵力等也遠超朱棣,最後卻被叔叔攻破南京,奪了帝位,主要失誤有;

一:用人不當,方孝儒,齊泰,黃子澄等皆學問有餘,經驗不足,治國方略激進偏差。靖難之疫,竟派虛有其表的草包李景隆領兵,未戰已輸大半。

二:有婦人之仁、而無遠見果敢。建文帝生性仁厚,如在太平之年,會是一位有德寬仁之主,守成肯定沒問題。但政治權位之爭,是十分殘酷的。他卻多次因仁而錯失良機,朱棣曾在南京待過,這期間他身邊只有少量親衛,且距離大本營甚遠,建文帝這時完全可以將他誅殺或者控制在京城,可是建文帝卻將他放走,養虎為患。戰爭中竟然下令不許射殺朱棣,這樣迂腐的命令讓將士不能放開手腳,朱棣幾次死裡逃生也賴此命令,豈不悲衰?

三:削藩政策考慮不足,謀劃不全:面對強藩環侍,削藩是必須的,但如何削,從誰開始,都是很講策略的,一招不慎,引發大禍。建文皇帝急於求成卻又不夠果斷,如果果斷先削實力雄厚的朱棣,其他藩王被鎮懾,不戰而平都可能,先弱後強,打草驚蛇,朱棣有了充分準備,難度就大了。

四:朱元璋盡屠功勳,使建文無將可用,這也是一個原因。


中州一龍xy


  朱棣為什麼會篡位成功,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 口號喊的正。在古代,臣子要對抗君主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是不被擁戴的。朱棣篡位的理由是“清君側”,名義上是幫助皇帝剷除奸臣,實則是給自己篡位找理由。濟南一戰,朱棣久攻不下,命令炮轟濟南城牆,守將鐵鉉命人找來了一塊巨木,上面刻上了朱元璋的名諱,掛在濟南城牆上。朱棣看到後氣急敗壞,但就是不敢炮轟。因為一旦炮轟,就徹底證明自己是在謀朝篡位。

2. 卓越的軍事才能。朱棣在軍營中出生,自幼在戰火中成長,一步步成為一名出色的將軍。而他自幼跟隨學習的都是名將,如以謀略著稱的徐達,善於突襲的常遇春,善於側擊的李文忠等,在他們身上,朱棣逐漸掌握了贏得戰爭的奧秘。朱標去世後,朱元璋大肆屠殺戰功卓著的將領,只留下一個善於防守的耿炳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註定了朱棣是那個時代最為卓越的將領,從而成就了朱棣。

3. 對手的不成熟。朱允炆還是太子的時候,一次朱棣竟拍著他的背說“不意兒乃有今天”。恰巧被朱元璋看到,於是朱元璋狠狠的訓斥了朱棣,而朱允炆竟告訴朱元璋他們是在鬧著玩。這在側面反映出朱允炆婦人之仁。在將大軍交給耿炳文時,朱允炆下了一道荒唐的詔令,勿使朕背上殺叔之名,這無疑給戰爭中的朱棣加上了一件 “防彈衣”,可見其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

4. 對手用人不當。朱允炆過分依賴黃子澄、齊泰以及方孝孺,這三人都是誇誇其談,既無才能,也不懂軍事,簡單的說就是書呆子。在這三人的建議下,朱允炆先後錯失了幾次擒殺朱棣的機會,甚至還將朱棣主動派來作為人質的兩個兒子放了回去,說是穩定朱棣。實際上當時朱棣要造反,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了,可見其目光之短淺,水平之拙劣。而任用軍事白痴李景隆,也是這三個人的主意,甚至李景隆兵敗當了逃兵回來也未治其罪,這也為最終李景隆打開城門,引朱棣進京埋下了伏筆。

5. 厚黑學高人的指點。可以說,姚廣孝是那個時代眼光長遠,胸懷韜略的謀士,幾乎無人出其右。沒有他,朱棣是不可能成功的。他之於朱棣,有兩個重要意義。一是他是朱棣的引路人,精神導師。他的存在堅定了朱棣篡位的決心,激發了朱棣的潛能。二是他是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解決別人解決不掉的問題。當朱棣屢次攻擊濟南不順時,是他告訴朱棣,其實可以不用進攻濟南,只要繞道攻克徐州,宿州即可兵鋒直指都城---南京。如果沒有這個提議,恐怕朱棣早已軍心渙散,兵敗身亡了。

6. 莫名其妙的好運。雖說朱棣軍事才能過硬,但也不是沒有對手。好幾次,朱棣都被打敗,幾乎絕望了,但是莫名其妙的運氣導致其反敗為勝。據記載,有兩次都是大風的原因,一次將敵軍主帥旗子吹斷,導致敵軍潰逃。另一次則是大風引起了沙塵暴,迎著敵軍進攻的方向,吹向敵軍。如果沒有這兩次好運,恐怕朱棣早已失敗。


見賢思齊


大家都知道,靖難之役中,朱棣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造反成功,為什麼他只是一個小小的藩王就可以打敗天下正統的皇帝。

第一個原因就是,朱棣很不要臉。身為燕王的他造反的理由是清君側。清君側是什麼意思呢?清君側的意思就是除掉皇帝身邊的奸臣。因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了分封的制度,而現在皇帝的身邊的大臣們卻要建議皇帝削藩,朱棣說他們是在胡說八道,違反了祖宗的制度。所以朱棣造反的理由是非常正當的。所以明朝朝廷並沒有宣佈朱棣是造反,而且心慈手軟的皇帝一直囑咐將軍們不要傷害自己的他。

第二個原因就是朱棣是最年長的王爺。為什麼朝廷要削藩,其他的藩王不造反呢?因為建文帝的矛頭指向了燕王。而為什麼建文帝如此針對燕王呢?因為在朱元璋冊封藩王的時候。當時有很多實力強大的藩王在邊疆,手中的權力非常大。後來,那些實力強大的藩王都老死了,只剩下了一個朱棣。所以建文帝不針對他針對誰呢?所以燕王朱棣才會如此急迫的起兵造反。

第三個原因就是朱棣的手下非常忠誠。由於燕王朱棣鎮守邊疆,天天跟蒙古人打仗,時間一長,他手下們都很服他。而且由於天天跟蒙古人打架,他的軍隊都是那種歷經沙場的精兵,作戰能力非常強。

第四個原因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朱棣制定的戰略非常好。他知道如果真打起來,自己是跟朝廷耗不起的。所以他的計劃就是,儘量避免攻佔城池,在他的進攻路線中,大家可以發現,他都是在繞路,繞來繞去把朝廷的軍隊繞蒙了。後來他直接包圍了南京城,皇帝和大臣們紛紛驚慌失措,變成了待宰的羔羊。

第五個原因就是其它的藩王們也都保持中立。他們沒有真正幫助朝廷,也沒有幫助造反的朱棣。但是在他們心裡,當然是盼望朝廷被打敗,這樣他們的王位就可以保住了。畢竟朝廷如果打贏了戰爭,不要說削藩了,直接把他們弄死都有可能。比如說寧王,雖然表面上是被燕王脅迫,其實內心還是願意幫助朱棣的。而且朱棣非常能說,他向寧王許諾了大好前途,說什麼造反成功之後,他們倆一起統治江山。說的很像真事,當然,在他篡位登基之後,並沒有實現他的諾言。

第六個原因就是朱棣很得民心。老奸巨猾的朱迪在打仗之前,先去跪拜了他的父皇的陵墓,所以天下的百姓們都覺得這個人一定很孝順。是一個靠譜的人,在他登基之後,大家一定有好日子過。再有就是,朱棣還贏得了官員們的心。反正都是皇室內部打仗,身為當官的跟誰不一樣呢?何況朱棣還許給他們了大好前程,不跟隨他那不是傻子嗎?朱迪就這樣打敗了皇帝,登上了皇位。


北風之神530


成功的根本在於朱元璋。

朱元璋為了鞏固後代的統治,大殺功臣。使得能征善戰的功臣大多被殺,到朱允炆繼位之後,能打仗的人不多了,其中朱棣就是最傑出的一位。

朱棣被封燕京,作為藩王,朱元璋的主要目的是讓他和其他藩王一方面防範北元,一方面當朝廷出現奸臣是可以靖難。這使得這些藩王有一定的戰鬥力。

靖難之役開始後,朱棣一方面前期做了足夠的準備工作,另一方面控制了其他藩王的兵力,兒朝廷方面這正能作戰的很少,用人不明。

派李璟隆討伐,李璟隆把大軍丟失殆盡,到後來,李璟隆在南京率先投降。史書大都懷疑他是內奸。其餘的人又打不過朱棣,最終促成了朱棣的成功。

朱棣的軍事才能也是毋庸置疑的,從他稱帝前後對北元的戰爭可以看出。一般是朱棣率領虎狼之師,一邊是朝廷方面承平日久,軍隊沒打過仗。大臣只能動嘴,不能打仗。所以勝負毫無懸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