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朝夕相處,讀初中的兒子成了全家的噩夢


疫情期間朝夕相處,讀初中的兒子成了全家的噩夢

01


前幾天有一位媽媽留言: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和女兒每天最怕的就是兒子。


他只要不玩手機電視,有空就是打罵妹妹,看妹妹哪都不順眼。


我只要維護妺妹,他會變本加厲對妹妹壞。


甚至對媽媽也一點都不尊重。


好像媽媽就是他的仇人、傭人、路人。


我已經被氣傷了。


找不到辦法,想走到他心裡跟他聊聊天。


他認為比媽媽懂的多,講媽媽笨死了、懶死了(自己看電視,媽媽忙著,還要給他倒水,讓他自己倒,他就來一句懶死了你)。


媽媽付出他一點都沒看到。


疫情期間朝夕相處,讀初中的兒子成了全家的噩夢


現在就想趕快上高中,永遠離開我們。


兒子在我們眼中像魔鬼,我們在他心中像仇人。


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現在的矛盾嗎?


他的爸爸認為孩子這樣都是我慣的。


他說從小他打孩子我不讓打,現在讓他管他不管。


他說他管的話就是打,把孩子腿給打斷。


然後又說這樣孩子更恨他,所以乾脆不管,隨便孩子什麼樣,放棄他了。


可是我不能啊,我再怎麼樣不可能看著孩子這樣下去,可是該怎麼辦?


疫情期間朝夕相處,讀初中的兒子成了全家的噩夢

02

從留言中,提取到的信息是:

家庭結構:四口之家,即父母和一雙兒女

男孩的年齡:13-15區間,即青春期

行為問題:懶惰,暴力,不尊重女性

父親的主要管教方式:

母親的主要管教方式:

家庭關係:

夫妻關係不好,孩子出現行為問題,互相甩鍋、指責對方;

親子關係不好,孩子與父母互為仇敵;

兄妹關係不好,哥哥和妹妹水火不容。


父親的態度:

或暴力或放棄,母親深感痛苦與無力,不知道該怎麼辦。


想起之前看過的一本講家庭治療的書籍:


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博士奧古斯都·納皮爾和醫學博士卡爾·惠特爾共同編寫的《熱鍋上的家庭》。


這位讀者的留言,給我的第一感覺是:


家裡的每個人都像極了熱鍋上的螞蟻。


這麼說,沒有任何貶低的意思,只是找不到更貼切的詞來形容。


粗暴的父親、懦弱的母親、暴力的兒子、可憐的女兒……


疫情期間朝夕相處,讀初中的兒子成了全家的噩夢

03

這樣的家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在農村。


父親是家庭經濟的主力,常常沒時間也沒耐心好好教育孩子。


他們認為,我掙錢了,養家的責任盡到了,教育孩子和照顧家庭是母親的責任。


一旦發現孩子沒能如己所願(幾乎可以肯定,100%的孩子都不會自然成長為如父母所願),常對妻子說的話是:


「都是你慣的。」


或者不管三七二十一,噼裡啪啦打一頓,美其名曰“教育”。


母親出於對孩子本能的愛,常會下意識地護著孩子。


如此,對孩子的教育就變成了夫妻間的衝突。


疫情期間朝夕相處,讀初中的兒子成了全家的噩夢

失去理性的男人,會把對孩子的失望演變成對妻子的憎恨——都是你的錯,是你把孩子慣成了這樣。


連妻子一起打。


有的男人為了息事寧人,索性不管不問,任由孩子在家裡驕橫跋扈。


而母親呢?


沒有自我,家庭和孩子就是自己生活的全部。


面對夫妻衝突、孩子忤逆、孩子們相愛相殺,除了深陷痛苦,並沒有實質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走投無路,母親轉而求助丈夫,卻發現這個“家庭的頂樑柱”不過是朽木一根,從而陷入更深的絕望與無助。


疫情期間朝夕相處,讀初中的兒子成了全家的噩夢


這位媽媽說,希望兒子快點上高中,永遠離開家。


似乎兒子離開了,家庭就回歸正常了。


其實,這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幻想。


一個隨意打罵妹妹、惡意攻擊媽媽的孩子,已經不是普通的叛逆問題,而是明顯的暴力傾向。


暴力與叛逆的區別在於:


叛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成熟,逐漸迴歸理性,不會無端給他人造成傷害。


而暴力,則會嚴重侵犯身邊人的利益,是很嚴重的行為問題。


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會殃及自己將來的家庭,或可能危害社會。


疫情期間朝夕相處,讀初中的兒子成了全家的噩夢

04

這是孩子的錯嗎?


是,也不完全是。


家庭是一個系統,一個家庭所呈現出來的狀態由每個家庭成員共同營造,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用阿德勒的理論,可以推斷出這個家庭長期的相處模式:


作為家中的長子,這個男孩在妹妹出生之前,享盡了家人(主要是母親)的寵愛。


但是,在他調皮搗蛋時,父親為了“教育”他,經常打他。


母親不捨得,常常護著他。


在父親的暴力與母親的溺愛中,孩子度過了生命中最初的“獨生子”生活。


疫情期間朝夕相處,讀初中的兒子成了全家的噩夢


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母親生了妹妹。


並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注給了年幼的妹妹。


他在家裡的地位一落千丈。


因為妹妹“奪”去了原本屬於自己的愛與關注,他心中燃起了嫉妒的火焰,把自己的“失寵”歸咎於妹妹的到來。


為了重新求得母親的關注與寵愛,他給母親找各種麻煩。


甚至與她爭吵,做出各種“不討人喜歡”的行為,以至於母親對他再也無法忍受。


當他已經無計可施的時候,母親也對他反感至極,這時他才真正理解沒有人關注的滋味。


為了取得母親的愛,他極力去抗爭,結果卻徹底失去了母愛。


疫情期間朝夕相處,讀初中的兒子成了全家的噩夢


他就像掉進了陷阱,掙扎得越厲害陷得越深。


他仍在為自己的觀點尋找著各種理由,他還會說:


我是沒錯的,別人都是錯的,只有我自己是正確的。


既然他以為自己永遠是正確的,又怎麼能放棄抗爭呢?


再加上,父親長期樹立的“暴力榜樣”,讓兒子誤以為男人才是家裡的統治者,才是生活的主宰。


他對媽媽頤指氣使,對妹妹不打即罵,都在證明自己在家庭中男人的“權威”地位。


疫情期間朝夕相處,讀初中的兒子成了全家的噩夢

面對如此家庭困境,該怎麼辦?

第一、如媽媽所願,忍到孩子讀高中,永遠離開這個家。(剛才說過了,這只是自欺欺人的幻想)

第二、努力改變孩子。(在孩子十歲之前,都沒有良好影響力的父母,在孩子十歲之後更不可能有)

第三、

父母花更多的精力在夫妻相處和個人學習成長上,藉由改變夫妻關係和家庭氛圍影響孩子。

這麼做,即使對兒子沒有影響,也會帶來家庭關係的改善,對女兒的成長有好處。


疫情期間朝夕相處,讀初中的兒子成了全家的噩夢

第四、尋求專業的家庭治療,就像《熱鍋上的家庭》那個家庭一樣。

第五、時間會給出答案。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