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程導彈威力大?

三隻鳥一條魚


中程導彈威力大是因為可以較短距離部署,使敵對方對導彈的預警時間不夠充分,增加了攔截中程導彈的難度,再加上中程導彈的機動性,使得中程導彈的生存率極高。如果攜帶核武打擊的話,那將是致命的毀滅,所以,這種威脅讓美國和俄羅斯一度簽署了《中導條約》,相互銷燬中程導彈並限制中程導彈的發展。



美國和俄羅斯限制的中程導彈射程在1000公里到5500公里之間。一個國家擁有中程導彈的話,就可以有效威懾5500公里之內的敵對勢力。理論上使自己擁有5500公里的打擊能力和防禦。一旦發生戰爭5500公里內的敵人都在其打擊範圍內。這也是為什麼伊朗和朝鮮要大力發展中程導彈的原因。這樣可以威懾住中程導彈打擊範圍內的美軍基地,為自己爭取不對稱戰爭的籌碼。


同時中程導彈也是最具實戰使用的導彈,中程導彈在軍事衝突中往往被使用,而遠程洲際導彈是戰略威懾武器,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使用。遠程洲際導彈都是攜帶核武攻擊的,即使使用的是常規彈,哪怕是空彈,也會引起核大戰。況且遠程洲際導彈的發射也容易被探測到,而被對手提前預警並被攔截。

而中程導彈的射程因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了較精確的打擊能力,即可以常規打擊,也可以小當量核武攻擊。使用現代景象匹配和衛星制導技術的話,可以使打擊精度達到10米。除去核武的攜帶,10米的打擊精度為攜帶子母彈創造了極佳的打擊效果。



中程導彈除了固定部署外,最大的特點是公路機動部署,採用筒式冷發射設計,極大提高了機動中程導彈的生存幾率,打了就撤,撤完就重新裝彈,伺機進行下一波的打擊。


中程導彈的經濟成本也比較低,打擊價值高,即可以打擊短程目標也可以打擊中遠程目標,全能打擊,具有極高的戰略打擊價值。

這就是中程導彈威力大的原因,生存幾率大,打了就撤,撤完換彈;核常兼備,具有常規實戰打擊可行性;打擊精度10米;可以打擊短程和中遠程目標;經濟效應大打擊價值高;一波齊射無法預警。



科沁雜談


中程導彈,它的射程居中,比洲際導彈短,比短程導彈長。

其實它的威力也是居中,談不上大,但也不算小。射程、威力全卡在中間。

中國的長劍10,美國的戰斧屬於巡航導彈,也屬於中程導彈,射程在2500公里。彈頭的重量大約是500公斤。東風21、東風26屬於標準的中程彈道導彈,載荷大一些,彈頭質量在1噸左右。美國和俄國現在還沒有正式服役的中程彈道導彈,如果有,也差不多這個水平。

也就是說彈道中導可以把1噸的彈藥扔到敵人的頭頂,巡航中導能扔500公斤的彈藥。

這是什麼水平呢?咱們可以對比一下。

B2轟炸機的載彈量是30噸,也就是說它出動一次,扔下的彈藥,相當於30枚東風21或者60枚戰斧。

彈道導彈雖然體積很大,但它是由火箭發動機和彈頭兩部分組成的。火箭發動機佔了導彈90%的體積,彈頭只佔十分之一。導彈發射,到達一定高度以後,彈頭和發動機分離,彈頭飛向目標,發動機則自由飄走了。能落到目標頭頂的只有彈頭這部分,發動機不參與最後這步。所以一枚10噸重的導彈,在它擊中目標的時候,只剩下了1噸。發動機只是負責把彈頭送過去。

而用轟炸機投彈,其實就是用轟炸機負責火箭發動機這個角色,扔下去的炸彈自身已經沒有發動機,相當於導彈的彈頭。

轟炸機是用飛機把炸彈送過去,導彈是用火箭把炸彈送過去,只是運載工具不同。

但轟炸機送過去炸彈是火箭送過去的20倍!

如果採用常規戰鬥部,中導這1噸的威力咋說呢?能摧毀半個機場吧。幹掉一個雷達陣地,摧毀一座指揮中心......這都沒問題。威力說小也不小,說大也不太大。

中導想獲得駭人的威力,那得換上核彈頭。但如果轟炸機也扔核彈,威力依舊是它的30倍。

中導曾經把美蘇兩個世界大國都搞的很頭疼,彼此都沒有什麼好辦法來對付中導,最後索性籤個協議,大家都不搞了。最近美國退出了中導,又掀起風波,中導又熱了起來,感覺是一款威力非常大的武器。

實際上中導最大的優勢並不是威力,而是因為:這是一款走量的武器。

中導的威力不如洲際導彈和大型轟炸機,但成本也遠遠低於這些武器,可以大量的裝備。以中美俄的國力,裝備2000枚中程彈道導彈+4000枚巡航導彈,然後再來200枚裝核彈頭的中導+400枚核彈巡航導彈,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不論是技術上還是資金上,都沒問題。

6000枚常規中導+600枚核中導,這規模看起來就有點恐怖了。

而且這幾千枚中導是:無法攔截的。美國也好,俄國也罷,再把中國算進去,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誰都攔不住對方發射的中程彈道導彈。當然這個攔截指的是中美俄開發的正規導彈,不是伊朗朝鮮那些東西。現在的彈道導彈攔截,還屬於實驗室階段,而且水分......

中導,威力一般,真正要命的是量大而且根本攔不住,只能挺著捱打。

中國如果部署2000枚東風21和東風26,再加上4000枚東風10,即使只用常規彈頭,也可以把韓國、日本到關島這一片的美日韓的軍事基地全敲掉。而且這只是火箭軍一個軍種,自己不出家門就能做到的。

俄羅斯要是也來個這配置,就可以把烏克蘭、波蘭到德國這一圈全覆蓋。如果美國把這規模的中導部署在歐洲,也可以把俄羅斯在歐洲的繁華城市,軍事基地,部隊......全瞄上。

中導想有效果必須得夠量,要是隻生產100枚,那就沒啥意思了。


銳度何老師


那中程彈道導彈究竟厲害在何處,讓當年的美蘇兩個大國都如此忌憚?中程彈道導彈最厲害之處在於其幾乎可怕的戰術靈活性!

首先,中程彈道導彈擁有較遠的射程,可以覆蓋的區域非常巨大。冷戰時期,前蘇聯在境內部署的導彈東可以覆蓋美國阿拉斯加,西可以覆蓋整個歐洲地區。同樣,西方的中程彈道導彈也可以覆蓋俄羅斯的主要發達城市。因此,雙方都投入了巨大資金髮展中程彈道導彈,增強威懾能力,最終美蘇雙方都疲於應付。

其次,中程彈道導彈可以核常兼備。▲這是法國在前蘇聯解體之前大規模部署的S3型中程彈道導彈,是當年法國主要的陸基核力量之一。

S3型彈道導彈採用兩級固體火箭,射程3500公里,可以攜帶一個120萬噸TNT爆炸當量的TN61型熱核彈頭,足以毀滅一座超大型城市。同時,S型彈道導彈也可以攜帶常規彈頭執行任務。比如攜帶集束彈頭攻擊敵方機場,油庫,後勤中心和指揮中心等目標。

同時,也因為中程彈道導彈可以攜帶常規彈頭,所以它也成為了常規局部戰爭中最具威脅性的一款武器。彈道導彈按照射程可以分為500公里一下的戰術短程彈道導彈,中程彈道導彈和5500公里以上的洲際彈道導彈。其中短程彈道導彈射程較短,無法對現代局部戰爭的戰場做到全覆蓋。洲際彈道導彈射程太遠,標配核彈頭,使用常規彈頭沒有意義。

中程彈道導彈射程最後覆蓋戰場,而且在如今世界大和平的背景之下,核武器的使用概率為零。所以可以攜帶常規彈頭的中程彈道導彈就成了最可能攻擊自己,同時又威力最大,最具威脅性的彈道導彈。

最後,中程彈道導彈在我國的魔幻改進之後,擁有了一項超能力,那就是打擊大型水面艦艇。比如我國的東風-26導彈,採用的是錢學森先生40年代提出的助推-滑翔彈道,也稱為錢學森彈道。即上升段和中段沿著固定彈道飛行,返回大氣層之後,採用和飛航導彈一樣的巡航飛行,並重新制導,鎖定可以移動的大型水面艦艇,最後利用彈道導彈再入段的高超音速飛行突破敵方防禦網,一舉摧毀敵方海戰核心。






零心詩懿


中程導彈可以裝核彈頭並且大多數時候用不上洲際導彈,中程導彈的適應範圍更廣打擊靈活發射簡便精度高。

通常來說彈道導彈的制導方式決定了射程越大精度越低,現在的各式彈道導彈由於採用的複合制導所以精度增加的很高,但是還是會有累計誤差畢竟沒有100%的精度,所以在飛行過程中飛行路程越遠積累的誤差越大,現在的複合制導模式末端甚至有目標自主選擇的功能,末端會修正目標中程導彈的精度在彈道導彈中可以做到很低,一般在兩位數級別。

速度通常情況下來說中程彈道導彈的再入速度屬於高超音速,就拿東風21來說再入的速度超過十馬赫,就這個速度末端防禦系統是無效的,只能在中段攔截。並且由於速度快所以發起打擊的突然性很強,在加上它高精度以及核常兼備的模式可以當做快速突擊力量,讓敵人來不及反應的情況下摧毀敵人的大後方。

在彈道導彈序列中比較適合戰術打擊任務的就是近程和中程彈道導彈,遠程導彈和洲際導彈一般用來運載核武器在使用靈活度上不如中程導彈,中程導彈可以配屬二線部隊對對方一線部隊的重要節點實施突擊,在現代戰爭中中程導彈的射程已經能夠對對方一線部隊的後勤設施造成威脅,而遠程導彈通常射程有多餘的並且體積更加龐大通過不方便,比起靈活性還是中程導彈好畢竟中程導彈兼顧威力、射程、靈活的多種特性,而近程導彈離戰線太近沒有防空掩護容易被摧毀,中程導彈的射程可以安全的在對方一般空地武器和戰機打擊範圍外發射。


李曉偉


可以這麼說,在核戰爭可能性無限接近於零的前提下,中程彈道導彈就是最有可能扔到你頭頂,射程最遠,威力最大的導彈!因為不動用核武器的情況下,運載核武器的洲際彈道導彈肯定也是在發射井或者發射車好好待著。於是射程小了一圈,可以核常兼備的中程彈道導彈就成了局部戰爭中可以使用的威力最大,射程最遠的彈道導彈。也正因為如此,當年美俄雙方疲於應付,最後簽訂《中導條約》,同時廢棄中程彈道導彈。



按照國際慣例,射程在500-1000公里的彈道導彈為戰術短程彈道導彈,1000-5500公里的為中程彈道導彈,5500公里以上的為洲際彈道導彈(按照我國標準,8000公里以上的為洲際彈道導彈)。▼這是我國東風-21D和東風-26兩款中程彈道導彈的射程範圍覆蓋。可以看到,東風-26導彈射程4000公里以上,可以覆蓋到位於第二島鏈的美國關島軍事基地,被稱為關島快遞!中程彈道導彈威力最大之處,是其相當出色的戰術靈活性!5500公里的最大射程,再加上公路機動,固體燃料發射,中程彈道導彈可以輕鬆覆蓋整個戰場。同時,中程彈道導彈可以核常兼備,不僅可以裝備毀城滅地的核彈頭,也可以裝備常規彈頭。常規彈頭的類型非常多,可以使用鑽地彈,打擊地下工事;可以裝備集束彈頭,攻擊機場跑道,港口等設施。

美國當年著名的潘興中程彈道導彈

中程彈道導彈,在有些時候,也可以當洲際彈道導彈使!眾所周知,現代英國和法國已經放棄了陸基和空基核力量,但是冷戰時期法國和英國這兩個國家是部署有大量陸基核力量的。但是英國和美國都沒有研製射程超過5500公里的洲際彈道導彈,所以承擔其陸基核打擊任務的就是形形色色的中程彈道導彈。▼比如下圖,是法國當時大量部署的S3型中程彈道導彈,射程3500公里,可以輕鬆將一枚120萬噸TNT當量的熱核彈頭送到當時前蘇聯的境內!歐洲這個地方也是世界東西方陣營對抗最為激烈的地區,所以冷戰時期北約和蘇聯雙方在這個地區部署了大量軍事力量。但同時這個地方土地面積不大的地方,從法國首都巴黎到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距離才2500多公里。所以使用洲際彈道導彈很明顯出現了性能過剩,射程4000公里左右,可以核常兼備的中程彈道導彈足以覆蓋整個熱點地區。於是蘇聯和北約在這個地方,部署了大量的中程彈道導彈,雙方都苦不堪言!這個做法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核戰爭爆發的風險,最後美蘇都不願意核戰爭的結果,於是簽訂了《中導條約》,中程彈道導彈開始退出美蘇爭霸的舞臺。

除了上述所說,中程彈道導彈還有一個絕無僅有的優勢,那就是無敵的性價比!相對射程僅有幾百公里的短程戰術彈道導彈,中程彈道導彈成本並高不了太多,但是卻得到了數倍於短程彈道導彈的射程。同時與洲際彈道導彈相比,中程彈道導彈雖然射程比不了,但卻有更高的戰術靈活性。再與世界主流的空基,海基遠程巡航導彈相比,中程彈道導彈的射程絲毫不差,且不需要昂貴的戰機和軍艦運載,有著更低的成本。總得來說,中程彈道導彈就是好用不貴,所以特朗普才會眼紅退群!


赤焰噠噠噠


中程導彈威力大,是相對於短程導彈而言,俗話說一分錢一分貨,而且沒有貨比三家。不會製造但能買到,美國認為關係就相當不錯了,但沒有國家願意買,因為那叫惹火燒身。

中程導彈是指500~5500公里的導彈,包括一切導彈,主要是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一般巡航導彈不超過2500公里,2500~到5500公里幾乎都是彈道導彈,一般是技術和成本的問題,當然裡面有交叉。

最重要的是中程導彈是幹什麼的?進攻武器呀,現在是和平時期,沒有國家願意沒事找事。當年的基德防空導彈,屬於戰術和戰略防禦導彈中間的導彈,韓國部署了,招來大國反對,導彈不算什麼,但電子探測達到了5000公里以上,大國當然不願意。

電子探測還可以打擦邊球,看不到摸不著。真把中程導彈部署,這是純粹的想侵略,那中小國家在大國面前成了真正的馬前卒,大國戰爭的炮灰,任何國家都不想當炮灰,澳大利亞也不例外。放著日子不過,幹什麼要當別人的墊背?這是切身的利益,他們當然不能不發聲。

美國撕毀了中導條約,美國把壓力給了他的盟友,他的盟友們叫苦連天。所以美國推行應該特別難,當盟友是為了得好處,這叫有福共享,有難各當。有人說不對呀,有難共當了,那只是那麼說,即使能夠共當,也是為以後的能夠得到更大好處。如果中程導彈讓自己當了炮灰,將來的好處灰飛煙滅,那誰還去幹呀?



大志遠思想空間


美國退出1987年的中導條約,使中導問題熱度猛然間增高,原因就在於,特朗普政府自認為有百利而無一害。對自己有迷之自信,以為傷不到美國;傷不了美國,卻能傷害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美國正好趁機漁利;多造一點反導系統可以大量外銷,只要能掙到錢,哪裡管得了他國生存安全,哪怕是加劇全球軍備競賽;以照顧盟友安全的名義,進駐中導系統,正好被他綁得更結實,只得乖乖聽命於以自己;可以削弱潛在對手實力,使其陷入疲憊的被動應付狀態,不能有效構成對自己挑戰,或無力在戰略武器發展上專心針對自己;對手實力的削弱,就是美國霸權力量的增強;美國國力開始衰落之際,自視很妙的絕招和高招,縱火燒起一把火,可以趁火打劫,重新領導世界一百年不是夢等等。怎麼算怎麼有利,因而退群,毫不猶豫。

天上的“高鐵”

傳說此前“潘興”,美國又何止一個“潘興”,中導都是核常兼備的,戰略導彈改巴一下就能用,美國早已完成了核彈頭的小型化,並自恃先進,部署在盟友國家和地區,可以對任何對手形成有效威懾。近日試射了一枚導彈,擊中了500公里外的目標,可以說是處心積慮之作,早已按捺不住,已經悄悄發展多年,退出中導不到半個月,就試射成功,就是最好的說明。今後還會試射更多的中程導彈,各種射程的都有,從500公里到5500公里,要什麼有什麼,並要通過一次次試射來證明,他的就是最好的。“潘興”又算什麼,都是過氣的裝備了,何況早已被銷燬。打開“潘多拉”,美國說,中導就是天上的“高鐵”,算計著反導與中導,都會狠狠火一把。

美國沒有“匕首”

重點在歐洲亞洲,歐洲是重點,亞洲也會,“愛國者”與“薩德”會開足馬力生產,中程導彈,特別是帶彈頭的導彈,會如期進駐,前者是為了外銷,後者則會加強給自己在當地的駐軍。別看現在反對國家有不少,他的如意算盤不會落空。抽掉國際一塊安全基石,安全感,從來就是發達國家最脆弱的一根神經,經不起美國挑逗。只是美國還沒有像俄羅斯一樣的高超音速導彈,沒有“匕首”,要對付“匕首”,不能只有“匕首”,比如更先進的隱形飛機和無人機等等,都是必不可缺的選項,試問債臺高築的美國,哪裡來的這麼好的精神。挑動軍備競賽,首先自己也得有個本錢呀,想玩空手捉雞嗎?各國現在的態度,正能說明問題,都說不要,要防止的正是美國這一招。顯而易見,盟友並非都是豬隊友。


魂舞大漠


中程彈道導彈是將彈道導彈依射程進行分類時的一個子類。按照一般的定義,中程彈道導彈射程範圍1000~3000千米。

中程彈道導彈

按照一般的定義,地對地導彈按照射程的遠近分為短程(射程1000千米以下)、中程(射程1000~3000千米)、遠程(射程3000~8000千米)、洲際(射程8000千米以上)導彈等類型。但這一標準東西方並不統一,各國對於中程彈道導彈的射程範圍的定義也不盡相同。例如著名的美蘇《中導條約》規定射程在1 000~5500千米的為中程導彈,而射程在500~1000千米的為中短程導彈。

中程彈道導彈曾經在世界上大量裝備。1987年,美國與蘇聯簽訂中導條約,根據此條約,這兩國的中程彈道導彈被全部銷燬。目前中程彈道導彈主要在中等大國和第三世界國家服役。朝鮮和伊朗研究中程彈道導彈的可能計劃引起了西方國家普遍的擔心,因為這兩個國家擁有的中程導彈將威脅到歐洲和美國的亞洲盟國。在全球範圍內,這一類型的導彈有著特殊的發展歷史。

中程導彈的發展

彈道導彈發展之初都將提高射程作為追求目標,因此導彈射程很快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期普遍接近或達到1000千米,代表有蘇聯的SS-4,SS-5,以及美國的“潘興”1,"潘興”1A(射程760千米)。這時的導彈屬於第一代,蘇聯基本採用低溫、不可貯液體推進劑,作戰適用性較差,而美國採用固體推進劑,適用性相對好一些。

到70年代中期,俄軍推出了全新的SS-20中程彈道導彈,美軍主力則換成“潘興”2型彈道導彈。由於這兩種武器都採用固體推進劑和較為先進的制導方式,而且都部署到了歐洲地區,射程相互覆蓋,且部署距離較短無法預警,加之機動發射生存性較高,因此雙方都認為是剋制對方的有效手段。雙方生產和部署數量都較大,蘇聯共實際部署了441套SS-20導彈。

SS-20的出現不僅使蘇聯導彈的生存能力和技術水平有了質的飛躍,而且使蘇聯核武庫迅速膨脹,1980年蘇聯擁有5500枚核彈頭,到1985年急劇上升到了9 300枚,而美國同期的彈頭數基本在7 800枚左右。

這使蘇聯在核彈頭數量上首次超越了美國,從而改變了東西方核力量對比,使美國感到了自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的第二次恐慌。這實際使雙方都意識到這是一種相互毀滅的方式,於是雙方從部署伊始就著手此類武器的削減。

中程導彈裁減銷燬

蘇聯在歐洲部署SS-20是用以威脅西歐城市,而北約採取“雙軌戰略”應對,這就是在進行軍控談判的同時,在歐洲部署美國的“潘興”2導彈和BGM-1096陸射巡航導彈,但是最終戰略對比並未發生改變,西萬世界不得不重新回到談判桌前。

談判於1981年11月開始,共舉行了6輪會談,111次全體會議。美國先後提出了“零點萬案”、“臨時協議萬案”、“逐步削減萬案”、"420顆彈頭萬案”等;而蘇聯則先後提出了“凍結萬案”、“分階段裁減萬案”、“同等削減萬案”等。

由於雙萬各懷鬼胎,都希望通過“萬案戰”獲得優勢,雙萬最終不得不放棄談判。1982年後,蘇聯由於長期大規模軍備競賽對於資源的消耗和阿富汗戰爭的拖累,已無力維持對抗,最終不得不接受把部署在歐洲的中短程核導彈與中程導彈一起消除的“雙零點”萬案。因此美蘇很快在1987年12月簽署了《中導條約》。條約規定,銷燬射程在1 000~5500千米的中程導彈和射程在500~1000千米的中短程導彈。該條約是東西萬關係緩和的重要標誌。但中程導彈發展在美俄一踞不振。

擁有中程導彈的國家

蘇聯:R-14中程彈道導彈R-12(北約代號SS-4“涼鞋”)、R-14(北約代號SS-5“短劍”)、RT-15(北約代號SS-14“替罪羊”)、RSD-10(北約代號SS-20“佩刀”)

美國:朱闢特雷神潘興2

中國:東風3A、東風4號(可視為準洲際導彈)、東風-21

法國:S-2、S-3

印度:烈火2、烈火3

巴基斯坦:沙欣2

伊朗:流星-2、流星-3

朝鮮:大浦洞-1、大浦洞-2、勞動、舞水端

俄羅斯ss-26戰術彈道導彈

俄羅斯ss-26戰術彈道導彈又稱"蜘蛛b"導彈,其前身是曾被命名為"蜘蛛"的ss-23導彈.ss-23曾一度使北約對其毫無招架之力"蜘蛛b"更是能突破"任何反導系統\

偉大光榮正確


近期,美國試射了一枚陸基中程巡航導彈,引發了美俄關於中導問題的爭執,恰值美國剛剛退出《中導條約》,普京準確的指出美國這次試射的太早了點,因為此次試射的準備工作肯定是在《中導條約》失效前開始的。為何一箇中導引發了美俄這麼大的爭議?他有多大的威力?

上圖為美國此次試射的陸基巡航導彈,他屬於《中導條約》禁止的武器範圍;下圖為俄羅斯在21631型小型導彈艦上發射3M14對地攻擊巡航導彈,《中導條約》並不禁止海基和空基中程導彈武器。

首先,中程導彈的厲害之處主要在於他難以預警攔截,中程導彈射程為500-5500公里之間,這個區間內的導彈除了巡航導彈外,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快。在《中導條約》失效前,美國部署的最後一種中程導彈潘興2的射程是1800公里,飛行速度最快時可達12馬赫,發射準備時間只有5分鐘。他飛行如此之快的原因在於其飛行中的部分區域位於臨近空間高度,在這個區域彈頭飛行速度比在低空要快的多。

圖為發射導彈中的美國陸基宙斯盾系統設想圖,陸盾系統本質上就是中導部署基地,因為他可以發射戰斧式巡航導彈。

另外,中導的第二個優勢是打擊精準,比如美國的潘興2導彈,圓概率誤差在40米以內,可以精確的瞄準敵人的軍事目標,尤其是永備工事目標進行打擊,這個打擊有可能是核攻擊,比如美國潘興2就可以攜帶一枚5萬噸級TNT當量的核彈頭,加上如此精準的設計,就像是用槍近距離頂著敵人的頭,隨時可以扣動扳機,敵人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而且可以確保打中。

左邊為蘇聯RSD10導彈,右邊為美國潘興2導彈。他們是美蘇爭霸時期兩國的殺手鐧。

中導一般是固體燃料導彈,因此機動性比較強,戰場生存能力較強,如果實施前置部署,而且進行大規模的部署,那麼可以在開戰最初的階段大量發射中程核導彈,精準、快速、高效的摧毀掉敵人一定縱深內的所有軍事集群、軍事基地、雷達、設施,一次性打垮敵人的常規軍力部署,這種打擊實在是太可怕,導致了美蘇都難以承受這個後果,只能簽署中導條約。

上圖為美國潘興1中程導彈,下圖為美國潘興2中程導彈。

蘇聯當時能夠威脅美國的中程導彈是RSD10導彈,這款導彈最大射程為5000公里,可以攜帶三枚20萬噸級TNT當量的核彈頭,從發射到打到最遠處的目標,不超過20分鐘,部署時間不超過1分鐘,而且飛行速度也夠快,對美國和歐洲各國同樣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因此被美國納入了必須要摧毀的中導名單之中。

上圖為潘興2戰術導彈發射,下圖為蘇聯RSD10導彈發射。

中導命中精度高、發射準備時間短、飛行速度快、核彈頭威力巨大、導彈發射車可以機動部署,因此中導是一種雖然射程短,但是威懾力堪比洲際導彈,甚至強於洲際導彈的武器,更由於中導使用靈活方便,因此極易成為戰役中常用的武器,導致核武器使用的門檻降低,戰爭很可能快速升級為核戰爭,因此《中導條約》的廢除引發了世界各國,尤其是歐洲國家的擔憂,畢竟他們要時刻處於美俄中導的威脅和打擊之下。


海事先鋒


“中程導彈”從殺傷力上來說,並不比洲際導彈或者短程導彈要大,雖然射程是一款導彈的關鍵指標之一,但是大家稍微想一下就知道“中程”並不意味著大威力。對於導彈大國,單就技術層面來講“中程導彈”就是“小兒科”,至少美俄都在九十年代以前研製、生產和部署過,根本不存在研製難度,只是後來因為美蘇簽訂《中導條約》而讓這種導彈“銷聲匿跡”了。所以也不必為近期美國測試中程陸基巡航導彈的新聞“大驚小怪”,技術早就有了,只不過因為美國退約,使得中程導彈重新被抬上明面了而已。

▲2019年8月19日正式退約不足20天,美國在加利福尼亞成功測試陸基“戰斧”巡航導彈

另外,細心的同學可以發現對於《中導條約》中限制發展的“中程巡航導彈”,只限制了陸基版本,而空基、海基巡航導彈則並未做規定。各種空射巡航導彈、艦載巡航導彈、潛射巡航導彈都沒有限制性規定,美俄兩國的各種海基“戰斧”、“口徑”等射程兩千來公里的巡航導彈你們也沒少見。

▲美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退役的“潘興II”中程彈道導彈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陸基版本的中程導彈被限制,並不是他有多大的威力,而主要是因為其部署的便捷性和較低成本。陸基中程巡航導彈的發射載具平臺相對而言比較簡單,不像空基、海基那樣還需要戰機、軍艦或者潛艇,陸基中程導彈發射車的技術難度、成本都要低許多。成本和技術難度低,就更有利於大批量生產和部署,你可以部署一千輛中程導彈發射車,但是你不可能去造1000架B-1B戰略轟炸機去攜帶那麼多空射巡航導彈吧?

▲俄羅斯“伊斯坎德爾”導彈

中導條約

1987年12月8日,美蘇兩國簽署了《中導條約》(蘇聯和美國消除兩國中程導彈和中短程導彈條約)。根據規定,條約生效後的18個月內美蘇兩國應銷燬全部的陸基中短程導彈,三年內消除兩國全部的陸基中程導彈。《中導條約》中指出“中短程導彈”是指射程500-1000公里的陸基彈道導彈;“中程導彈”是指射程1000-5500公里的陸基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


▲蘇聯1977年開始裝備的SS-20“軍刀”彈道導彈,採用分導彈頭時最大射程5000公里

根絕《中導條約》諒解備忘錄的規定,在1987年以前美蘇兩國已經研製並列裝了大量的中短程/中程導彈。例如,美國在當時已經實際部署了120枚“潘興II”中程彈道導彈、309枚BGM-109G“戰斧”陸基巡航核導彈以及生產了大約170枚“潘興IA”中短程彈道導彈。蘇聯在1987年以前,也實戰部署了405枚SS-20“軍刀”彈道導彈(射程5000分導-10000單彈頭)、220枚SS-12“薄板”中短程彈道導彈,生產了84枚SSC-X-4陸基機動巡航導彈(射程約3000公里)等。因此,中導條約的廢止並不意味著美俄兩國開始研製這種導彈,而是讓兩國可以“名正言順”的繼續研究提升、重新部署這種導彈。

▲蘇聯八十年代初生產了SSC-X-4陸基機動發射巡航導彈,射程約300公里

美蘇兩國限制陸基中程導彈並不是因為這款導彈實際威力要超過其他射程的導彈,主要是這種導彈對於西歐和蘇聯西部產生實質威脅的部署成本太低。也就是花很小的代價,就可以大量部署,因此在美蘇爭霸,外加歐洲國家博弈的歷史條件下,才限制了這種導彈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