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用鰓呼吸,那麼鼻孔是用來做什麼的?

浪浪的阿瑞斯


魚是地球上較為古老的生物,它們出現於約5億年以前,在5億年前的地球上到處都是海洋,海洋裡生活著各種魚類,在陸地上卻沒有動物。陸地上的動物最初都是從海洋中來的,包括人類也是,人類的祖先其實也是一種魚類,這個解釋肯定很難讓人信服,因為人與魚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可是,現如今的生物學研究就是如此,人類的祖先的確來自於海洋,包括地面上的一切動物,它們的祖先都來自於海洋。

無論是魚,還是陸地上的任何一種動物,它們都有鼻孔,陸地生物的鼻孔主要有兩個作用:呼吸與嗅氣味,魚的鼻孔只有一種作用:嗅水中氣味,它並沒有輔助呼吸的作用。

從魚的外形來看,魚的鼻孔在兩側都有,而且每一側都有兩個孔,其實那是前鼻孔和後鼻孔,一個進水一個出水。在魚的鼻孔內部隱藏著嗅覺感受器,說白了,魚的鼻孔只是作為嗅覺感受器的開口,水流流經鼻孔時,進入嗅覺感受器,魚就可以分辨出周圍的水質以及水的氣味。

實驗表明,魚類對於磷蝦的氣味非常喜歡,會很快的游到那裡去,對一些有刺激性氣味的味道,魚類會轉身就跑,魚類具有靈敏的嗅覺感受器,這可以幫助魚類在水中覓食、規避風險以及尋求配偶。

在水中由於視線昏暗,魚類所具有的強大嗅覺正好填補了視覺上的缺陷。魚類靠魚鰓呼吸,從口中進水,然後經由魚鰓排出,魚鰓中含有的鰓絲、鰓小片等組織會攝取溶解於水中的氧氣,供應全身,而且在魚鰓裡還有許多微血管,當血液流經這裡時,已經悄然的發生了氣體交換了。

地球上大部分的動物都有鼻孔,它們原來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共同的祖先最初都在海洋中生存,在4-5億年以前,人類的祖先也是魚類,這麼說吧,獅子、大象、老虎、豹子、狗、貓、鼠以及人類,其實都是肉鰭魚類的後代。


科學船塢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之前一個關於鯊魚的問題,鯊魚嗅覺為什麼強。科研人員給鯊魚的鼻子裝了兩個管子,並給管子通魷魚氣味,發現如果到達一個鼻孔和另一個鼻孔的氣味之間的延遲在十分之一秒到一秒之間,那麼鯊魚會將頭轉向他們第一次聞到氣味的那一側。如果鯊魚在氣味檢測方面沒有延遲,或者延遲持續時間過長 - 整整一秒或更長時間,則調整方向,以便尋找更準確的方向,鯊魚是靠鼻子確定食物的來源方向。

還有對魚界的“小白鼠”斑馬魚的研究發現,斑馬魚習慣用左鼻子聞氣味,因為堵住了斑馬魚的左鼻之後,它就沒法往它喜歡的氣味游去了。當然研究人員還有更有價值的發現,原來斑馬魚的“左撇子”鼻子是因為右鼻子的嗅覺基因沒有激活,如果堵住左鼻子並激活基因,右鼻子也有嗅覺了。

所以魚的鼻子跟人鼻子一樣有嗅覺功能,是定向和覓食的重要器官,並非無用,有些魚就是靠著鼻子從數公里,甚至數十幾公里外遊會自己的巢穴。


崑崙還東國


答:我們知道,魚類是用鰓呼吸的,但是魚同樣有鼻孔,而且絕大部分魚類的鼻孔不起呼吸作用,其實魚類的鼻孔主要起著感知氣味(準確地說是水味)的作用。


人類和絕大部分的陸地動物,都是通過鼻孔來呼吸空氣,人的嘴和鼻子在咽喉部位相通,所以人類還能利用嘴巴呼吸,只是缺少了鼻子的過濾功能而已;但是魚類用鰓呼吸,水進入魚的口後從鰓流出,從而帶來O2和帶走CO2。

從進化學上看,在數億年前,人類起源於海洋,包括陸地上的所有動物都是由水生動物進化而來,比如人類在胚胎時期是有鰓蓋和尾巴的,但是隨著胚胎的發育鰓蓋和尾巴會消失,甚至少部分人還會在耳根處留下一個不明顯的鰓孔痕跡。

說明魚鰓和魚的鼻孔肯定有各自的用途,只是陸地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為了簡化結構讓鰓消失,把呼吸的任務交給了鼻孔。

《當代生物學》上發表過一篇文章,揭示了魚類鼻孔的作用,文章說到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鯊魚可以通過鼻孔感知水流中的味道分子,並且可以根據通過不同鼻孔的味道濃度,來定位氣味的來源方向。

但是這一說法也遭到了其他科學家的反駁,反駁者認為氣味在水流和空氣中是非常混亂的,鯊魚無法根據不同鼻孔接收到的氣味進行定位,但是動物可以轉動頭部或者運動位置,然後根據氣味的濃度變化來定位氣味源。

總之,無論誰對誰錯,魚類的鼻子肯定是用來感知氣味的,比如鯊魚可以探測水中百萬分之一的血液濃度,從而對受傷的獵物進行追蹤。

對於絕大部分魚類來說,它們的鼻孔屬於盲孔,也就是不和自身內部器官相連,人類呼吸時氣流會自然地通過鼻孔,但是在水中的魚類就不一樣了,如果水完全沒有流動,那麼魚類就必須主動動起來,才能讓水流通過鼻孔,從而感知水中的氣味。


還和人類不一樣的是,絕大部分魚類的鼻孔存在前鼻孔和後鼻孔,水流從前鼻孔流進,經過感知氣味的嗅囊後,再從後鼻孔流出,並沒有起到呼吸作用,相當於魚類有兩個鼻子和四個鼻孔。

但是也有極少部分的魚類,鼻孔是和口腔相連的,這種結構叫做內鼻孔,比如非洲肺魚,在正常情況下是用鰓呼吸,但是在乾旱季節,肺魚的魚鰾就能起到肺的作用,並通過鼻孔或者嘴巴吸入空氣。

另外,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比如鯨魚、海豚等等,自身是沒有腮的,無法在水中呼吸,只能通過鼻孔呼吸,比如鯨魚的鼻孔就在頭頂,它們在水中時其實是處於憋氣狀態,需要每過一段時間游出水面呼吸空氣。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首句給出答案:魚的鼻孔用來聞味道。魚的嗅覺敏銳,能發現水中的食物和危機。

魚的嗅覺和陸生動物一樣,對氣味敏感。

魚和陸生動物可以聞到相同的氣味。

魚類嗅覺和陸生動物嗅覺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們的物理結構。我們的鼻腔繞過口腔,與咽喉直接相連,然後通過氣管接到肺部。魚的鼻腔與它的呼吸系統(包括鰓和氣囊)斷開,停留在口腔的一側。魚的鼻腔就像臉頰上的一個U型通道,U型的底部是魚的嗅覺感受器,收集水中的氣味分子,感知氣味。鼻腔的兩頭開口,中間有一個瓣膜將鼻孔分為兩部分,看起來像一邊有2個鼻孔。鼻孔被分隔開的兩個部分,也叫做前鼻孔和後鼻孔。

魚對氣味的收集方式上跟我們有很大的不同。陸生動物吸入空氣,將氣味推過嗅球,通過嗅覺感受器接收外界氣味分子,感知氣味。我們只要站在原地不動,吸吸鼻子就能聞到味道。

魚兒不能像我們一樣,靠“吸水”來聞味道。魚兒沒法吸水吐水,要聞味道時,它只能快速遊動,讓水流從前鼻孔流入,從後鼻孔流出。當水流中的味道通過U型通道的嗅覺感受器時,魚能聞到味道。如果水在流動時,水流主動流過魚的鼻孔,魚不用動就能聞到味道。如果水是靜止的話,魚兒得遊動起來,主動讓水流穿過鼻孔去聞味道。


還有一個重點:魚即能在水裡,也能在空氣裡聞到味道,只要讓液體或者氣體流過它的鼻腔就行。

我們就比不上魚了,只能在岸上聞味,到水裡鼻子就沒用了。


另外還有一類魚,比如肺魚,它的鼻孔內側和口腔連通。

肺魚的鼻孔除了聞味道外,也能呼吸。肺魚以鰾代肺呼吸,鼻腔不再是通道,而直接與體內的鰾連通,將吸入的空氣送到鰾內。


法蘭西is培根


魚的鼻子魚進行定向和覓食的重要器官。魚生活在水中, 當水從前鼻孔進入鼻囊, 再從後鼻孔排出時, 鼻囊中的嗅覺細胞就會把捕捉到的信息送到中樞神經系統進行貯存。大多數魚類就是憑藉鼻子對水體氣息的感覺和分析, 而完成出 “ 巢 ” 和回 “ 巢 ” 行動的。 實驗表 明, 不少魚類可以從幾千米、 甚 至 幾十千米遠處找回它原來佔據的 “ 巢穴 ” , 靠的就是那敏銳的鼻子[1]。

參考文獻

[1] 江文, 魚的眼耳鼻. 小學生導讀,2002



一家之風


告訴你一個可怕的事實,鼻子對大多數動物來講,都是嗅覺器官,而不是呼吸器官。

只有我們人類一直把鼻子這個重要的感知器官誤認為是呼吸器官。

對於動物,我們人類的嗅覺簡直弱的讓人髮指。做為陸生動物,沒有了嗅覺基本是活不下來的,所以這在生物學上是一個很大的謎團,為什麼人類嗅覺基本沒有,反而能在陸地進化。

反過來講,即使不用鼻子呼吸的動物,比如魚,鼻子也是必不可少的,都是給個體提供嗅覺的重要器官。


CFCC釣魚人九道


鼻孔是魚的嗅覺器官,用來聞味道的。

嗅覺對許多魚類來說是一種重要的感覺,魚類的鼻孔不像哺乳動物的鼻孔那樣通向喉嚨,因此,不可以通過鼻孔呼吸,而是特化的用來辨別水中的氣味的器官,魚的鼻子只是用來探測氣味。有些魚在靜止時可以通過被稱為纖毛的細小毛髮將水注入鼻孔嗅覺系統,從而接收化學信號;部分魚可以通過肌肉運動來抽水;而有些魚,比如較小種類的鯖魚,需要不斷游泳才能讓水通過鼻孔。

氣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要慢,然而氣味是魚類重要的信息來源。在大多數魚類中,嗅覺在尋找食物方面的作用比視覺更大。許多魚有四個鼻孔,兩個鼻孔在裡面,兩個鼻孔在外面,這樣它們就能不斷地獲取新的氣味信息。並不是所有的魚都有鼻孔,河豚以及它們的近親已經完全喪失了嗅覺。盲鰻和七鰓鰻只有一箇中央鼻孔和嗅叢。

嗅叢是鼻孔裡面內上皮細胞的一個特殊區域,是氣味被真正檢測到的地方,它的表面被極大地摺疊(如下圖),因此在一個小區域內可以放得下大量的感覺細胞,這些感覺細胞與味覺細胞基本相同,但是鼻孔的神經通向大腦的嗅覺中樞,嗅覺中樞負責解釋這些信號,並刺激魚做出適當的反應。

嗅覺對於魚類來說非常重要,有多種功能。

  • 魚利用氣味來識別環境中的位置,即使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例如鮭魚通過感覺它們出生生長的那條河的氣味,才能回到溪流產卵;

  • 有些魚通過氣味來識別彼此;
  • 魚用氣味來傳達危險,小魚在皮膚受損時會向水中釋放信息素併發出警報;
  • 魚在繁殖過程中依賴於氣味,雌性釋放的信息素可以觸發雄性的求偶行為;
  • 魚靠嗅覺找食物,如鯊魚通過氣味來源比如血搜尋食物。

科學閏土


魚的鼻孔跟嗅覺有關係,鰓跟呼吸有關係。就像人的嗅覺不在肺臟。最大不同處,魚鼻子塞了,還是可以很輕松呼吸。人呢?難受😣⋯⋯


阿土師上善若水道法自然


大家都知道,魚擁有著鰓的結構,使之能夠在水中通過氣壓變化的方式將水壓入和排出,進而在水流與鰓絲、鰓小片等組織的接觸過程中,將水中的溶解氧攝入到魚的毛細血管中,從而維持著全身用氧的需求。細心的朋友應該觀察到,魚不但擁有著魚鰓的結構,而且在魚頭的兩側,還分別有兩個氣孔。這兩側的共四個氣孔,就是我們常說的魚的鼻子,既然有鰓,那麼魚鼻子的作用是什麼呢?

從人類等高級動物的鼻子功能來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用於呼吸,從空氣中吸取氧氣,然後排出二氧化碳;二是其中帶有嗅覺探測器,從而分辨環境中的氣味,並且追蹤氣味的來源。從魚的角度來看,鼻子的第一種功能被魚腮所代替,那麼就剩下第二個功能:辨別氣味,事實上果真如此嗎?

有科學家針對此情況做了相應的實驗,主要過程是在鯊魚的鼻孔分別通上根管子,在裡面釋放魷魚的氣味,通過調整兩根管子之間氣體的流速使鯊魚鼻子接受到的氣味存在時間差,通過這個時間差來判斷鯊魚的反應。當兩根管子之間的氣體到達兩側鼻子的時間存在一秒之內的差異時,鯊魚就會轉向最先嗅到氣味的那一側。而如果兩根管子之間的氣體到達兩側鼻子的時間沒有差異,或者時間差異過大,則鯊魚就會調整身姿,重新接受氣味,並判斷氣味的來源。從該補充可以看出,鯊魚的鼻子可以聞到氣味並且還能夠判斷氣味來源的方向。

後來,人們又通過深入的解剖和實驗研究,硬骨魚類的鼻孔和口腔是不相通的,這也就說明不參與呼吸運動。同時,鼻孔中含有眾多微小的嗅囊,而分佈在同側的兩個鼻孔是相通的,水從前面鼻孔吸進去,然後從後面的鼻孔排出來,其中的嗅覺細胞就能夠發揮出作用,辨別出相應的氣味。研究發現,魚類的嗅覺靈敏程度要比人類高出許多倍,不但能分辨出許多種的氣味,而且即使微量的氣味源都能夠引發魚類的反應,並且可以通過氣味的變化判斷出氣味來源方向和距離。

另外,對於這些氣味,魚類還能夠分辨出哪些是自己喜歡的,哪些是自己討厭的,比如能夠捕獵對象的氣味、誘餌的氣味、異性散發的氣味等等,對於魚類來說是誘導性氣味;而那些變質的蛋白質、澱粉、硫化氫、哺乳動物皮膚分泌物中的氨基酸等物質發出來的氣味,魚類往往都是拒絕的。因此,魚類應用鼻子的嗅覺功能,可以進行覓食、求偶,以及躲避天敵和危險帶來的威脅。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魚的鼻孔是作為嗅覺使用。

大多種魚的嗅覺器官是一個盲囊,裡面有嗅覺感受器,鼻孔是嗅覺感受器的開口,而鼻孔上還有一個瓣膜將鼻孔分為兩部分,使得盲囊成為管狀。由於鼻孔位置的前後差異,魚的兩個鼻孔分別被稱前鼻孔和後鼻孔。前鼻孔是進水口,而後鼻孔是出水口。當水流通過時,一些氣味也會被嗅覺感受器捕捉到,魚就能根據氣味判斷出周圍環境的情況,如是否有食物、是否有危險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