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這個行業可能會有賺錢的機會

坦率說,疫情對很多行業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很多人,都有可能被迫面臨著尋找新工作,甚至是被迫進入陌生的新行業。

我最近發現周邊的一些人,以前是坐地鐵或是坐公交出行的,但復工以來,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因為覺得公交車或地鐵上乘客較多,存在交叉感染風險,並不再是合適的出行方式。

於是他們開始換了一種新的出行方式:

電動自行車

疫情過後,這個行業可能會有賺錢的機會

疫情期間,平時看似不起眼的電動自行車,顯示出了多重優勢。首先,比起坐公交車、地鐵,電動自行車大大減少了人員接觸。“在買電動車之前我都是打車,但是打車是否比地鐵等公共交通方式更安全呢?沒人能給出答案。”小白認為。早在2月份,為了防止出行中病毒交叉感染,一些疾控專家、權威媒體均建議步行或騎車出行。

比起自行車、摩托車,電動自行車節省體力,又不需要太繁瑣的上牌手續。符合國家標準的電動自行車,只需拿著合格證、發票、購買方的身份證,便可登記上牌,之後便可上道路行駛。而買摩托車需要增駕D照或E照,整個上牌過程也更加繁瑣,不適合大多數人騎行。

更重要的一點算下來便宜,比如有些商家促銷的電動車現在售價在1500-2000元之間,如果上下班都打車的話,這筆錢只夠打車兩三個月,算下來當然是買輛電動車更划算更靈活。而且主流電動自行車的續航是40公里,上下班航程也夠,兩天充一回電就行。對於沒有私家車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划算的選擇。

實際上,疫情後期間在很多城市,重新買一輛電動自行車作為疫情後復工的出行工具都湧現出大量的需求。

數據顯示,我國電動自行車產、銷量在2015年便均已超過3000萬輛,同一年,中國汽車銷量為2460萬輛。有些電動自行車消費大省,銷量更是早已超過了汽車。

疫情過後,這個行業可能會有賺錢的機會

此次疫情是否會引發電動自行車的又一輪消費高潮?

隨著電動車“新國標”的執行,各主流電動單車廠商越來越規範,不少電動自行車品牌正在推脫低端的產品形象,推出售價更高、更具設計感的鋰電電動車。

中國老牌電動自行車製造商雅迪,2019年3月份發售雅迪G5,新車售價7999元,大概是傳統中低端電動自行車的3倍。這款電動車的電池由傳統的鉛酸電池升級為松下18650型號鋰電池,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曾使用過該型號的電池。此外,雅迪邀請演員範·迪塞爾來為新產品代言。範·迪塞爾是賽車電影《速度與激情》系列的主演之一,有著不錯的知名度,這一系列舉措,也可以看出雅迪進軍高端化的決心。

成立於2014年的小牛電動,一開始便推出具有設計感、強調性能的鋰電電動車,瞄準都市年輕消費者。憑藉精準的定位,這一移動出行領域的後來者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日前,小牛電動公佈的2019年度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數據顯示,小牛電動全年營收20.76億元,其中第四季度營收5.36億元,全年營收同比增長40.5%,連續四季度實現盈利。

金融服務公司花旗此前在研報中預計,到2022年,鋰電兩輪電動車的市場佔有率有望將達到44%,約為1500萬臺,而2017年該數據僅僅3%。近幾年年銷量一直在3000萬輛左右浮動的電動車市場,或將迎來一輪洗牌和機會。

隨著新的客群出現,電動自行車的生產、銷售、維修及周邊服務可能會出現很多新的模式和工作機會。

電動車這個不起眼的行業,也許會是疫情過後可能會有賺錢機會的行業之一。

疫情過後,這個行業可能會有賺錢的機會

經濟形勢不好,活著不容易。

但危機,就意味著危險的另一面是機會,冷靜思考,讓我們重新起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