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縣農村危房改造探新路 困難群眾從“憂居”到“優居”


本網訊(李珍蘭)春日的甘孜,微風習習,處處新綠,生機盎然。走進斯俄鄉霍古都村,一座座用鋼結構加固改造的老舊危房換了新顏,引人注目。


安居方能樂業。近年來,甘孜縣委、縣政府把解決群眾安全住房問題作為優化人居環境、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民生工程全面來抓,創新實施農村危房加固維修工程,努力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改善困難群眾住房條件,讓其“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之前的房子因為建設較早,房子木柱、木樑都出現了一定的腐朽,出現了地基下沉、牆體開裂的情況,如今通過抗震加固以後,房屋達到了安全住房的標準!”村民拉姆康珠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今年67歲的拉姆康珠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四口人,所住房屋為土木結構的老舊房,由於所建年代久,居住時間長,被確定為C級危房。一直以來,拉姆康珠一家都以種地和外出務工為生,經濟來源有限,沒有足夠的資金維修房屋。2017年,甘孜縣針對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中存在的問題,在全州率先提出了對危房中損壞程度較低的房屋進行維修加固的思路。拉姆康珠的房子被列其中。


甘孜縣農村危房改造探新路 困難群眾從“憂居”到“優居”


“加固改造花錢少,見效快,週期短……”拉姆康珠向筆者介紹,房子從開始維修加固到改造完成,享受了2萬元加固補助資金和2000元風貌改造資金,自己基本沒有掏錢,大大減輕了負擔。在甘孜縣,像拉姆康珠一樣,享受到農村危房改造政策的群眾還有很多。近年來,該縣針對農村危房存量大、建房成本高的問題,累計投入資金3449萬元,對全縣22個鄉(鎮)1387戶存在一定安全隱患的農牧民住房進行排危加固,確保農牧民住房安全有保障,走出了一條農村危房改造新路子。
“抗震加固模式,主要是解決群眾自籌資金能力低的問題。”甘孜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更登介紹說,該縣農牧民群眾住房多為藏式棒柯土木結構,普遍較為老舊,木材受潮及腐朽情況較為突出,房屋抗震設防能力弱,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近年來,該縣把農村危房改造作為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任務中基本住房安全有保障的重要內容,下大決心、花大投入、用大力氣,加強了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等重點群體的危房改造。結合實際,創新推廣實施危房加固維修,倡導和鼓勵農戶優先採用加固維修的方式解決住房安全問題,對適宜加固維修的危房根據相關規定進行加固維修,儘量不拆除翻建,減輕群眾負擔,避免農戶因建房致貧、返貧。


據瞭解,甘孜縣聘請專業鑑定機構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情況進行了全覆蓋識別鑑定,按照“以房找人、以戶找房,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要求逐戶研判,分門別類改造處理;鑑定為危房的,原則上全部修繕加固處理。針對危房實際,制定修繕加固“一戶一方案”,全面實施危房改造,並對改造完畢的農村住房逐戶開展排查驗收,達到“安全穩固、遮風避雨”驗收標準的,及時貼掛“安全住房認定牌”;堅持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實行補助標準和補助對象公示制度,對補助對象的住房狀況、補助標準等基本信息進行公示,保證所有操作程序都在“陽光”下進行;堅持把“有居、宜居”的理念注入危房改造全過程,解決了困難群眾“最危險住房、最困難群眾”住有所居的實際問題。
惟有安居才能樂業,惟有安居方可安民。甘孜縣致力於讓“民生安居”夢想照進現實,廣大住房困難家庭通過政府保障,真正實現從“憂居”到“優居”的轉變,過上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