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北大教授季羨林曾說,壞人是不可能變好的。你怎麼看?

周課通趙長松


你好,我是曹鏡明

此觀點,是在季羨林教授的一篇同名散文中提出的,即《壞人,是不會變好的》

開篇以“天命之謂性”的學說,來論證“一切生物的本能是力求生存和發展,這難免引起生物之間的矛盾”,從物種生存的角度來看,此觀點尚無問題;不過隨著季羨林教授行文間的內容展開,引出人類的“智性”來相互辯證博弈,使得在文末得出:

“人人有一本難唸的經”,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對己,可以不煩不躁;對人,可以互相諒解。

故而,如若單以文章題目來斷言,季羨林教授對待好壞人的評價,未免有些偏頗;

天命之謂性

“天命之謂性”,毫無疑問,只是一切生物生存之跟要,也是荀子提出“性惡論”的理論依據;雖然在文章的開篇,季羨林教授便有提到“我從來就不是性善說的信徒,毋寧說我是傾向性惡說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關於這個問題的論證上,未能脫離孟、荀之依據;

“一切生物的本能是力求生存和發展,這難免引起生物之間的矛盾”

這裡,季羨林教授客觀形象的闡釋出“生物之間矛盾”的來源,來源於生物的本能,是生存、發展的跟要,也是無可避免的自然結果;

這裡所引出的也只是“矛盾之原因”而已,並非涉及“矛盾的解決方式”,故而,還遠達不到“斷言”的程度;

換位思考,少議是非

季羨林教授在原文中提到:自己曾有過一個“良好”的願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對我都好。

最後,恍然大悟,非圓滑者不可至此!

故而,矛盾的出現是無可避免,是不可能憑藉著彼此相互“友好”而抹掉一切生存“跟要”;為此概要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呢?原問提及: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壓力。

首先就是“少議是非”,是非自然也就少了。

然後做到“對己,可以不煩不躁;對人,可以互相諒解。”


故而:人類之所以是高級動物,就在於可以運用自身的“智性”來壓制“本能”,群在群體裡,我們每個人即是個體,又是主體的構成部分,如若作為一個“純粹”個體的時候,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本能”而活著,可是一旦融入到“群體”之中,就一定要遵守“公共秩序”,也就是“道德”學說,純粹的“本能”是“獸性”;

補充:人性(本能)是如何來的

再由陳丹青記錄,木心講述的《文學回憶錄》中第一講:希臘羅馬神話(一)

希臘神話史前期,是否定之否定,是獸性,動物性,被忽略的“史前期”告訴我們,人性是如何來的:有獸性的前科。

人類終究是從動物發展演變而來的,在骨子裡也一定會蘊含著“動物性(獸性)”的本能,這是生而具備的,也是種族發展之跟要:對外,與大自然、外太空相抗衡,積極發展科學技術;對內,激發種族內競爭,避免惰性的滋生蔓延,以保持物種的高級性;但這種“動物性(獸性)”確是“文明”的死敵,也一定是與“文明”相左的;故而,在文明發展的過程,就是摒棄、壓抑“動物性(獸性)”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