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筆切以後該怎樣轉筆?需要注意什麼?

用戶7796422067


切筆後轉筆,實際上是一個變換筆勢(鋒面)的過渡動作,也叫調鋒法。一般情況下,多用於中、側鋒轉換或改變行進方向。

切轉筆的方法是,用指法抵筆來完成。以唐楷橫畫為例,斜向落筆之後,先做一個逆勢“抵筆”的小動作,隨即向右行進。起筆處的形狀與有抵筆或沒有抵筆,及其抵的動作大小有直接關係。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起筆法動作

同理,豎畫的起筆、折畫的轉折處,也是這樣的作法。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起筆法動作

注意,抵筆時不要提筆肚。這個動作很微小,意思是讓筆鋒的受力點向畫中心偏移,使其穩健而

抵筆法在魏碑中應用的比較多,它易出稜角,主要是為了製作方筆形狀。

上述僅是我個人的理解。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互動交流。謝謝支持!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寫字用筆包括起筆、中間行筆和收筆。

以方筆起筆為例,運筆切入,點定之後,鋒尖在上,筆肚在下,已成偏側之勢,此時若匆忙行筆,將鋒平拖過去,勢必形成偏鋒。

所謂偏鋒,即運筆時筆毫臥伏,在紙面上刮過,看上去筆畫很粗,但實際上卻扁平佻浮,墨不入紙,意思淺薄。

起筆後應馬上調整筆鋒,將偏側的筆鋒由偏轉中,使臥伏於紙上的筆鋒站立起來,調整筆鋒有三種方法。



一、提按。筆鋒偏側時以腕輕輕將鋒提起,由於筆毫的彈性,鋒尖就收歸畫內,再按下去,筆毫便鋪開來。

二、扭曲。起筆後前後、左右作S形挫動,以手腕帶動鋒尖作前後或,左右S形的扭動,將偏側的筆鋒糅入畫內。


三、往復。發筆時有缺筆或浮怯單薄以復筆補之,這是不得已而為之。

在實際書寫時,往往是邊提按邊扭曲。至於“轉筆”,初學千萬別去琢磨,所謂的“捻筆”“轉筆”,那是清代才出現的說法。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在書寫中,腕力是主導,指力是輔助。腕力控制著馭筆力量的八成以上,其他的在指力。但在切筆的具體動作中,指力反而是關鍵,重在提按這個動作。打個比方,如果把書法切動作比作重武器高射機槍瞄準系統,腕力就是方向機,指力就是高低機。



斜側入紙即為切。切筆之妙在於生動,變化的動感,以及結字取奇之用。無論橫豎撇捺,皆可切而入之。切筆看似隨意,但單獨的切筆是很少的,切筆之紙之後往往就是中鋒發力,切筆可以是一個獨立點畫,也可以是單個點畫的一部分,如果是硬筆書法,“切半筆”的現象更為普遍。



做為運筆方法的一種,切筆鋒利而迅疾,切筆之後的動作沒有固定的筆法態勢,切之後仍可切,可以按,可以提,也可以轉,只要指腕控筆協調,便無往而不能,關鍵取決了書寫者所要表達的氣質形態。

硬筆書法,毫釐之間要成就氣象,多忌平鋪直敘,一筆到底,切筆可以更為高頻的使用,這對於增加結字的雄奇之變大有裨益,不妨嘗試多加習練。




抱庸詩書


謝謝你的提問。起筆無論是側鋒切筆,還是中鋒切筆,具體來說就是“按”這個動作。

書法用筆無按不提。也就是說,寫字都是按下去才提筆的,所以,起筆按下去以後就是“提”了。


自從明代董其昌提出用筆在“提按”以後,大家都覺得董其昌說的非常好了。

但是,董其昌沒有進一步發現書法的筆畫原理。

書法的筆畫原理是什麼?

我們說董其昌提出的“提按”算一個原理。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沒有提按,就沒有筆畫。

但是,從細節來說,書法原理還需要用筆“三段論”來具體支持“提按”。

什麼是用筆“三段論”?這就是起筆、行筆、收筆。


任何個筆畫都必須由起筆、行筆和收筆來完成,所以,這就是用筆“三段論”。這個用筆三段論,現在大家也是共同認識的。

但是,還有一些具體問題,這就是,用筆有用筆的具體任務。


比如說,起筆有起筆的任務,行筆有行筆的任務,收筆有收筆的任務。

如果我們在筆畫上牢牢掌握筆

用筆的具體“任務”那麼,用筆問題就會從理論上徹底得到解決。


現在,我們再來回到你提出的“起筆”之後,怎麼“轉筆”的問題。

你的問題,其實是有缺陷的,因為。不是所有的起筆都要“轉筆”。那麼,我們就按照你所說的需要“轉筆”這一情況來說。


如果是一個橫畫,切筆之後呢筆鋒的走向是向下的,要完成起筆任務,向行筆過渡,那就需要“調鋒”。

具體是“頓筆”之後把向下的筆毫調整鬆弛一下,然後改變用筆方向橫行。

主意“頓筆”,也就是微微向左推一下,筆法還是“按”,然後略微“提”筆,完成行筆任務。

起筆沒有定式,要看你是臨摹還是創作。


以臨摹為例,要看字帖,準確臨摹字帖的用筆方法和入筆口。

起筆非常重要,也比較複雜。不同字帖,不同字體的起筆都不太一樣,起筆是學習書法的第一步,應該認真分析起筆的筆法。


千千千里馬


切筆之前還有一個動作,就是逆鋒入紙,這個動作也非常微且妙,外行甚至看不出來,對於那些嫻熟在來說,幾乎化為一種意識下的運筆,筆不到而意到,之後才是切筆向下,如柳公權的橫畫。



切筆的結果一般點畫造型較方而豎直,如柳公權或魏碑書法中的點畫。那麼,切筆以後該如何調峰是筆鋒轉為向左的中鋒運筆呢? 切筆向下入紙不可太重,所以不可鋪毫,幾乎是以筆鋒等側面切下,而形成一條豎線的外輪廓。不可向下作頓,那樣起筆形態的下側就會變從圓點形態,如顏真卿的橫畫。輕切至合適位置後要迅速輕向上帶提筆意,做挫鋒動作,使原本鋒尖向上筆度向下的筆毛順勢在挫動中改變為鋒尖向左,筆度向右點狀態。就可以向右中鋒行筆了。劉小慶在介紹這個挫鋒技法時,甚至是在反覆的提按頓挫中交替前行的。切筆入紙以後的調峰大約如此,具體到不同的書體還有細微的不同變化。



由於這個運筆技法和動作非常微妙,需要反覆練習和體會才能掌握。

一要在從理論上掌握技法的同時,先進行描紅練習來體驗具體到運筆動作。

二是要先有點畫形態的標準,然後依據點畫造型形態的需要決定切筆入紙,提按頓挫調峰的幅度。切忌盲目書寫,先運筆後自然成形,那不是書法,有沒有法度和美的點畫造型。是亂畫。所以要先胸有成竹,然後用技法去表現。

三是也有用捻管運筆的,不過翰墨書道感覺靠捻管運筆調峰的起筆點畫形質不夠堅實。雖然能夠鍛鍊我們對筆的駕馭能力。所以還是用最傳統的方法較好。在就是一種特殊的運筆技法,如現代書法家李松的技法,切筆入紙後翻筆調峰,在魏碑中效果也不錯。能夠表現出屋漏痕錐畫沙般的點畫形質。

四、從理論上說調峰技法不外乎提按頓挫,但在具體操作時,仍然需要反覆的進行練習,然後才能熟能生巧,運用自如。並不是看了文字技法說明或者技法視頻的講座,就能夠立竿見影,與剎那間精準嫻熟掌握了。

何況,在不同的書體或字體中,是有著微妙的差異的。包括執筆的角度等問題。也就是我們書寫者和書法技法間還有一個磨合期,然後才能運用自如。



翰墨書道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專業!通俗地講,就是問到點子上了!這個問題是千百年來制約各個朝代書法家書法水平的至關重要的問題!很多很多的書家甚至一輩子也沒能解決這個問題!當然,這是對那些還未認識和掌握並且不太善於體會的人講的!俗話說得好,難者不會,會者不難!這個問題就如那一點就破的“窗戶紙”!其實,提問者已經在提問時將方法說出來一半了,就是“切筆後……轉筆”!我這裡只需要加上“迅速”二字即可!實際上就是熟練地做到中鋒運筆!當然,這裡有個重要前提,這就是“正確執筆”!如果執筆方式不恰當,是不可能寫出標準筆畫的!(補充一句:理想的執筆方法是“指實掌虛”前提下的“懸肘”!)




國承明


看圖



老跨鬥



東望長安1


切筆之後回頂,然後行筆。需要注意的就是需要頂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