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收留了通古斯人,二百年後通古斯人造反,如何看待這種農夫與蛇的故事?

放學後的teatime


“農夫和蛇”的寓言故事婦孺皆知,如今,卻被越來越多的粉絲用來比喻明末叛亂的“後金國”,這是有根本原因的。


題主所說的“通古斯人”其實是有所指的,那就是來自於西伯利亞的建州女真人。

明末有四大女真部落,分別是,建州女真,海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和北山女真。

建州女真,從哪裡來?

今天,位於黑龍江省伊蘭縣,兩條聞名遐邇的大河匯聚於此。

一條松花江,被稱為母親河,它曾經孕育了3000萬東北兒女。一條牡丹江,在依蘭縣城附近匯入松花江。

洶湧澎湃的松花江,見證了一個騎射馬背部落的崛起。

這個部落,就是建州女真,依蘭縣城,它一直被認為是建州女真的祖居地。

那麼,他們從哪裡來呢?為什麼叫“建州女真”呢?

建州女真人說滿語,他們屬於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因此,大家習慣上把他們稱為通古斯人。

歷史上,通古斯人大部分聚居地就在西伯利亞。這裡有兩個後來都自稱自己是女真的部落,一個是建州女真。一個是北山女真。

建州女真彼時並不叫女真,在元代之前都在變化。後來,用得比較多的名字,叫胡裡改人!

胡裡改人,曾經被金國統治。這就是後來他們也自稱女真的根本原因。但是,“女真”,在明末的時候,的確已經成了東北各民族的“泛稱”。

究其原因,當時東北各個部落都處於落後狀態,相比較而言,已經成功入主中原的“女真”名號很大,而且,女真有了自己的文字,進入了封建社會,文明程度比較高,而落後的部落部族都願意自稱為“女真”。

這應了那句俗話,“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能成為文明相對成熟的富貴“女真”的“貴族”夢,是當時尚處於原始落後狀態下,多數部落部族的夢想。


所以,著名的民族歷史學家、女真民族歷史研究泰斗——孫進己和他的女兒,著名學者孫泓共同編著的《女真民族史》史書裡,對明末時期的“泛女真”現象做了如下權威解釋:

那麼,既然是泛稱“女真”,都包括了哪些“女真”呢?

對此,孫進己先生做了補充解釋。

至此,問題已經很清晰明瞭。原來,我們平時都習慣了用“女真”的稱呼,但這個最容易“顧名思義”的稱呼也最容易讓我們犯下“望文生義”的錯誤,而實際上,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為什麼呢?

因為,明末時期的“女真”早已經不是金國時期的“女真”了!他們既不同源,也不同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此女真非彼女真”的歷史原因!

兩個“女真”概念,原來不是一碼事。那麼,怎樣才能不犯錯誤呢?不混淆兩個概念呢?

有識之士曾經多次呼籲,在歷史教科書裡進行明確,勢在必行。

金國女真和明末女真不是同族,應該成為歷史常識!

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卻遭到一些“特定人群”的質疑。他們的質疑,源於一個始作俑者,他就是建州女真部落的首領努爾哈赤,他建立了後金國,因出於特殊“目的”——為了反明,而有意把建州女真和金國女真混為一談。

究其原因,在於努爾哈赤建立“割據政權”,為了延續金國的正統地位,賦予其“叛亂”以合理性。

但是,我不能不指出的是,努爾哈赤本是明朝建州衛的指揮使,他後被明朝廷封為龍虎將軍。

作為地方割據政權搞叛亂,可以掩人耳目,除了自欺欺人,能有正當理由嗎?

那麼,建州女真的最直接祖先,胡裡改人,怎麼又變成了“建州”女真的呢?


事實上,生活在西伯利亞的通古斯人開始向南遷移有兩個方面的根本原因。

一是生活條件太差,苦寒之地,不適合居住。以北山女真為例,他們活動範圍較大,卻沒有繼續南下。今天,300多年後,人口依然很少,生活在俄羅斯的楚科奇半島,除了少數人依然會說通古斯語,多數人開始講俄語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劇。

二是受到當地哥薩克人等其它強勢部落的壓迫侵擾,被迫南遷。

而當胡裡改人一直堅持向南遷移的過程中,命運多舛。他們在最初來到東北後,尚處於極其落後狀態。各個部落之間,相生相殺,一直沒有安定的生活狀態。

元朝末年,胡裡改人部落首領帶部落進入朝鮮,雖然受封為官,但不斷受到朝鮮人的排擠,壓迫,一度聚集在邊境線一帶,還經常和其它“女真”部落不斷髮生摩擦,部落衝突導致生存環境變差,被迫四處遷徙。


直到明朝建立,明朝開始全面治理東北。《明實錄》記載,“永樂二年,置建州衛”。自此,曾經被稱為胡裡改人的部落,告別了漂泊不定的“北漂”生活,有了固定的生活空間——他們從此可以建設自己的家園了。

從努爾哈赤一直到他的父親和祖父,他們都是明朝的建州衛指揮使。由此可知,一個從西伯利亞來到東北的通古斯部落,的的確確是在明朝廷的關照下獲得發展空間的。

尤其是,明朝廷對這些自稱“女真”的部落創造了自己獨特的管理制度——三司管理制度。這個制度以“都司和土司”的制度對邊疆部落民族實現了優厚的待遇。在東北設置了奴兒干都司,直接管轄邊疆部落部族。

明朝首創的“三司制度”,是我國最早期的“區域自治制度”,其土司制度被清代保留,對西南邊疆部落一直沿襲使用到清朝末年。

享有如此優厚的待遇,建州女真部落卻在明朝末年發生了叛亂。

在對待“女真”態度上,明朝政府採取了極其寬大的方式、以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寬厚仁和,接納安置了他們。明政府給予他們的待遇,甚至遠遠高於對漢族百姓的待遇。為此,著名清史學者孟森說:“明之惠於屬夷者,以建州女真所被為最厚。”

但是,擁有極大野心的努爾哈赤,不但不領情,為了和明朝分庭抗禮,開始借用了“金國”的稱號,史稱“後金”。然後,他以自己的祖父和父親,在一次鎮壓部落衝突中,被明軍誤殺為由,編造了“七大恨”的謊言,起兵反叛明朝。


事實上,在管轄建州衛的時間裡,努爾哈赤完成了統一東北各個“女真”部落的征戰。這些,沒有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的庇護,他是無法完成的。

努爾哈赤之所以借用“金國”之名號,一是為了更好地統一東北各個部落。二是為了擺脫部落之間“野蠻落後”的歷史。妄圖成為名正言順的金國繼任者,再堂而皇之地成為一個“正統政權”。


但其建國號後,發動的“遼東之屠”導致百萬漢人被殺,從此背上了惡名。

不但如此,他創建的八旗軍,長期在明朝關外劫掠襲擾,並多次入關劫掠,最多一次劫掠人畜多達97萬。這表明,他們一直不願意放棄“奴隸制社會形態”,抓回去的人被迫成為“包衣”奴才。這種落後制度一直影響到清軍入關,對後來的奴性制度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從此,民間一直用現實版本的“農夫和蛇”的故事,譴責努爾哈赤,不懂得知恩圖報,反而忘恩負義,反叛明朝,襲擾中原,並最終成功以東北為跳板,入主夢寐以求的中原,給明朝的滅亡上了一堂生動的教育課!


卓爾艾米


滿族人是不是宋時期的女真人,最科學的辦法是做基因檢測,找一些滿族皇族後人,再找一些洛陽地區的漢人抽點血就可完事。

為什麼是洛陽一帶呢?當年成吉思汗攻金,幾乎殺光了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女真人被迫遷都到洛陽,數量有上百萬。最後蒙,宋聯合滅金,這些女真人也大都被殺戮了,留下來的就漢族化了,但有明顯的人種特徵,就是體型粗壯。

滿族人也有很明顯的特徵,從留下的滿族皇帝畫像上看,面長,鼻樑骨很細很長,四肢也長,這是典型的高寒,雪厚地區人類特徵。而東北地區土族如鮮卑,契丹,就是現在的錫箔,達斡爾等則沒有這麼樣的極端體型。

滿族人為什麼不願承認自己來自高加索通古斯,主要是為了淹飾自己外來民族這一事實,也就表明東北是其古居地,是天然合法的擁有權。

不管如何,歷史已經過去,滿族人建立的清朝雖然落後,愚昧,專制,黑暗,但也對大一統的國家建設做出過貢獻!如平定蒙古,新疆,西藏,這是滿漢聯盟的功績,是要記錄在歷史上的!


百家爭民


朱棣哪有這麼好心啊?

應該說是明朝對不起忠心投奔他的女真人——猛哥帖木兒,於是,猛哥帖木兒的後代努爾哈赤就報復回來了,讓明朝徹底破滅。

明朝沒收留過任何人。

所謂收留,就是說別人的家毀了,於是投奔到你那裡去住下,這叫收留。

明朝和女真人不存在這種關係。事實上是明朝派人去招撫女真,要求女真對其朝貢。這種關係不叫收留。

恰相反,女真人一直生活在東北地區,並把明朝逐漸驅逐了出去。總而言之,關係的實質不要誤解。

其次,還要辨析通古斯的意義——這裡想說的是東北女真人吧,但通古斯並不是你想的意思。

到底什麼是通古斯呢?

通古斯(Tungus)並不是女真人的泛稱,更無法特指清朝。

所謂的通古斯人的說法,其實是俄國人的發明。17世紀初,俄國人進軍西伯利亞時,發現在雅庫特語中,稱鄂溫克人為“通古斯”(Toŋus)。

也就是說,真正的通古斯人是指黑龍江流域的鄂溫克-鄂倫春集團,其指代範圍是比較狹窄的。

20世紀初期,隨著阿爾泰語言學的系統化,人們轉而將這些人歸納為阿爾泰(Altaic)語系中的滿-通古斯語族(Manchu-Tungus)的成員。換言之,通古斯從民族的概念,變成了語族的概念。

總而言之,無論如何這句話都是荒謬的。明朝對女真人談不上有什麼恩情,大家是各取所需罷了。

此外,也不能稱女真人為通古斯人,這是有特指的說法。


HuiNanHistory


首先,朱棣根本就算不上是農夫,在農夫與蛇的故事裡農夫象徵的是善良的一面,可是朱棣在面對通古斯人上算不上是一個善良的人,其次,後來的女真人造反,女真人只是通古斯人中的一支,比較大的一支。

歷史上通古斯人這個稱呼是雅庫特人對鄂溫克人的稱呼,後來俄國人在擴張的時候沿用了這一名稱。

通古斯人是生活在中國東北以及現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人,而且通古斯人的族語為:滿-通古斯語,這說明通古斯人裡面滿族是佔據主導地位的族群。

在歷史上,朱棣曾多次北伐,並將原來雄霸大草原的蒙古族趕到了更北方的偏遠之地,在明朝勢力範圍最盛的時候,明朝疆域南至安南(今越南),北至大興安嶺以北(今俄羅斯遠東地區)並再次設立了奴兒干都司。通古斯人就生活在這片領土中。




這片土地上本來就是遊牧民族的領地,而且遊牧民族向來都是桀驁不馴,不服管教的,所以我們現在完全可以想象一下朱棣征服這些遊牧民族的過程,為非就是鐵與血的屠殺而已。


事實上,我們客觀一點看就是朱棣征服了這片土地,然後將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納入到了朱棣的統治之下,並對此聲明,是大明帝國收留了你們,給了你們活命的機會。這才是征服戰爭的本質。

之後的叛變,只不過是明朝中央對於地方上的控制力大大減弱了,再加上明帝國自身也在逐漸衰落,所以就有了女真造反。

然而很不幸,就在當時明帝國所有從朝廷大佬都以為女真作亂就更以往一樣,邊緣小族無關緊要,但事實確實由於中央的無力而逐漸放任女真的做大,然後最終崛起,入主中原,數百倍於滿族的人口都匍匐在滿清的腳下,並自稱為“奴才”。


這個歷史很正


那個大東北人說滿族高貴,說其他民族猥瑣,要遭報應,我只能呵呵。我在他發言下回復如下:高貴?你奴才當上癮了?漢族哪兒不高貴了?統治中國大地幾千年的人沒有那267年統治歷史的人高貴?魏晉時期削弱了漢族的尚武精神,但注入了高雅士人情懷;滿清一代卻給中國人注入了濃烈的奴才意識,使奴才性根植於民族血液,喪失國的意識,而專注於家,這其實是後來抗日時期漢奸氾濫的原罪所在。從這一點看,怎麼評價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都不為過。


草原飛鷹196862420


關於“朱棣收留了通古斯人”

女真人是肅慎氏的後裔,肅慎是東北地區的古民族之一。生活在松花江、烏蘇里江及黑龍江流域,漢晉時期為悒婁,南北朝時為勿吉,隋唐時期稱為靺鞨。女真人來自黑水靺鞨、粟末靺鞨。

明朝朱棣時期,從黑龍江依蘭遷徙到圖們江右岸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朝鮮東北部,斡朵裡部的女真人,斡朵裡部首領是猛哥帖木兒。明朝為了遏制李氏朝鮮對遼東(東北邊疆)的入侵和蠶食,朝鮮的北拓精神,歷史上從漢江以南,到明朝朱元璋時,邊界已經到了鴨綠江和圖們江。明朝將斡朵裡部的女真人遷徙到了撫順以東,蘇子河上游及各支流流域,鴨綠江以北地區,成立了建州衛女真部。在明代遼東的東北部和東部邊界外,居住著董鄂、完顏、哈達、葉赫、輝發、朱舍裡和鴨綠江等部落,也就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明朝的政策是遠夷競爭,希望女真人與朝鮮相互牽制,不讓一方做大。所以題主講的“朱棣收留了通古斯人”,這是講不通的。明朝只是將斡朵裡部女真人南遷到了撫順以東地區。


黑龍江原住民圖片,好像是赫哲人


關於通古斯

通古斯指的是以滿語為代表的族群,稱為通古斯滿語族群。語言是確定民族族屬的基本特徵。所有以語言結合成親源群體的部族,在其民族學面貌上多少都要保留一些共同的成分。古代的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如今的滿洲人、赫哲人、鄂倫春人、鄂溫克人、錫伯人都屬於通古斯滿族群共同體。通古斯滿語族群的共同文化特徵有:射箭習俗、樺皮船、搖籃、滑雪板、男子辮髮、喜養豬等等。

努爾哈赤的家譜上溯到明初的女真首領猛哥帖木爾,從母系方面,努爾哈赤是另一位重要女真首領王杲的外孫。所以建州女真是通古斯滿語族群。


“二百年後通古斯人造反”

建州衛女真部,確實屬於明朝的管理,接受冊封、納貢、服從明王朝的詔令。努爾哈赤被明朝冊封為龍虎將軍。萬曆年間,倭寇入朝鮮,努爾哈赤曾請出兵為大明去參戰蕩平倭寇。後來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建立後金政權,嚮明朝發動軍事戰爭,這確實是造反。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諸部的戰爭中,也得到過明朝的支持,努爾哈赤的仇人尼堪外蘭逃往遼東,但是被明朝官員將他交給了努爾哈赤,尼堪外蘭被處死。這就相當於明朝在東北的軍區司令員造反一樣。


結語:明朝短視的東北邊疆政策,導致遼東局勢失控。明朝下定決心解決東北問題還是太遲了,讓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喪失了整個遼東地區。對明朝統治的真正威脅不是來自草原,而是來自內部叛亂以及東北地區的女真部落。隨著明王朝突然的滅亡,滿洲人的機會到來了!



黑土邊疆


先說說廣義上的通古斯人。



(通古斯人分佈區域)

通古斯族群生活在中國東北及俄羅斯遠東外東北,以及中西伯利亞的通古斯河一帶。他們的語言與東北的滿族語言相近,因此這個語言群體被稱為滿-通古斯語族。

通古斯語族前面冠以“滿”字,說明滿族人十使用這個語族十分權重。事實是:因為有了滿族的成立,滿-通古斯語族才引起人們的研究。

1635年,皇太極廢除“女真”的族號,改稱“滿洲”,將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蒙古、朝鮮、呼爾哈、索倫等多個民族納入八旗之下,這就形成了滿族的雛形。

1683年刊行的清代沈啟亮編著的《大清全書》是研究滿 -通古斯語言最早的著作。

乍一看通古斯人,好像是遊離於華夏民族的外部民族。

其實不是!

1820年代,法國漢學家連薩認為東胡即是通古斯語族,英國人巴克爾與法國人沙畹也有此說法,說明通古斯民族起源於東胡。

東胡亡於公元前200左右,因為其和匈奴時期的冒頓單于發生戰爭,戰敗後部落聯盟遭到解體,從此東胡的名字在歷史上消亡。東胡中的一支,取道中國東北地區、向北移動, 進入貝加爾湖地區和其東的廣大西伯利亞地區。後來分為南北兩部: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稱南方通古斯人, 即後來滿族的核心;居住北部的稱北方通古斯人, 分佈極廣, 但語言上還是基本上一致的。

綜上,通古斯人的祖先依然屬於華夏民族,南通古斯人的主體滿族人,則更加屬於華夏民族中的一員,這一點勿庸質疑。

題目中說“通古斯人造反”,這是狹義的通古斯人,專指建州女真。

元末明初,女真族大體分為三個部,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或叫野人女真)。

建州女真原居於牡丹江與松花江匯流地方,脫胎於胡裡改(烏德蓋人)、斡朵裡二萬戶的部族族民,酋長分別是納哈出、猛哥帖木兒。其中,斡朵裡部的猛哥帖木兒被確認為努爾哈赤的六世祖,後被追封為“清朝肇祖原皇帝”。


(明成祖)

在永樂朝以前,這兩個部族的確混得很慘。由於受到黑龍江中下游“野人女真”南下侵襲和元朝殘餘勢力的騷擾,胡裡改部的女真人在酋長納哈出的率領下一路南遷,斡朵裡部則在酋長猛哥帖木兒的帶領下輾轉抵達圖們江下游,後又繼續遷移到今朝鮮國北境。

胡裡改部因為回到了大明的懷抱,生活相對比較穩定。因為納哈出是明成祖的岳父,被明朝授予建州衛都指揮使的職務。

而斡朵裡部就十分遭罪了。他們寄居在朝鮮國的名下,自然得受朝鮮的管理,朝鮮國的建立者李成桂一到打仗的時候,就向其部攤派傭兵的名額。所謂傭兵其實是炮灰,拿著身體擋弓箭的那種。因為受夠了這種非人的待遇,猛哥貼木兒率領殘存的1000部眾日思夜想回到大明。

朝鮮人不願意幹了,他們關閉了慶源集市貿易,企圖阻止斡朵裡部歸明。

1406年(永樂四年),憤怒的女真人“入慶源界抄掠”,結果被朝鮮軍擊退。因為害怕報復,納哈出率部眾西南徙至回波江(今輝發河)流域的鳳州。猛哥帖木兒也參與了“寇慶源府”,所以在1411年(永樂九年)率部眾遷到鳳州地面,住在從鳳州通往開原的地方。同年,建州衛被折分出建州左衛,猛哥貼木兒被任命為左衛的都指揮使。

以上,是朱棣收留“通古斯人”的整個過程。從當時情況來看,明朝對建州女真的確有施恩的成份。

孟森說:“明之惠於屬夷者,以建州女真所被為最厚。”

孟森是專修後金建國之前女真人歷史的權威學者,想必他的結論是十分準確。

建州女真知恩圖報

1422年(永樂二十年),為了表示對明朝的感激,猛哥貼木兒還率領部眾參加了明成祖發起的對韃靼部阿魯臺的遠征,並在戰爭中建樹了功勳,被明成祖召至北京加以接見。

1433年(宣德八年),猛哥帖木兒因為積極協助明朝欽差裴俊刷、要回被楊木答兀從開原引誘叛逃到牡丹江、綏芬河一帶的“漫散軍官”及兵丁。衝突中,殺死“野人”頭目阿答兀。

因為這件事,同年閏八月,楊木答兀“糾合各處野人(即所謂“七姓野人”)約八百餘名人馬”,襲擊建州左衛,猛哥帖木兒及長子阿古(亦作阿谷,又名權豆)等人均被害,次子童倉(董山)被俘,房屋被燒燬,弟凡察等“俱各失所”。

以上,為了報達明朝的收留之恩,建州女真也是十分盡力並且損失慘重。

建州女真和明朝的關係轉折點

這個轉折點發生在1449年(正統十四年)。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虜, 明朝大震。而董山對明朝的態度也發生變化,漸漸由“不順”到“尋釁”。

黃道周《建夷考》中記載 :“正統時,建州衛指揮董山,煽誘北虜入寇,殺掠不絕。景泰中,巡撫王,遣使招諭。稍歸所掠。復款關。 ”

在猛哥貼木兒死後,董山被明朝任命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在建州三衛中,他獲得明朝支持最大,在當時的實力最雄厚。

《建夷考》:“董山糾毛憐、海西諸夷,盜邊無虛月。”  凡此種種,理由竟然是“以賞賜太儉失望”。

董山糾合毛憐部落、海西女真,不斷地騷擾明朝的邊疆,以至沒有哪個月不犯邊的。不僅如此,嚐到甜頭的他,為了擴大戰果,在朝鮮邊境也實施了搶掠。

總之,董山這人不但心裡沒譜,而且還蹬鼻子上臉。這樣一來,就惹惱了爆脾氣的明憲宗。



(爆脾氣的明憲宗)

成化三年(1467年),憲宗聯絡朝鮮部隊向建州左衛發動突然襲擊。 經過歷時一個月的大規模搜捕和圍剿,殺死女真人千餘名,並將其多年積畜劫掠一空。摟草打兔子,毗鄰的建州衛也未能倖免,李滿住及其長子古納也被亂軍殺死。 李滿住是上文提到的納哈出的孫子。

此役指揮明朝總兵趙輔描繪說:“一夷而見逃,剖心而碎其腦,粉其骨而塗其膏,強壯就戮,老稚盡俘”,“旬月之內,虜境以之蕭條”。

從文字記載中看出,明朝對建州左衛的殺戳近乎種族滅絕。

關於“200年後通古斯人的造反”



(清太祖)

後來,努爾哈赤起兵反明,頒佈“七大恨”詔書,摘錄如下:

大金國主臣努爾哈赤詔告於皇天后土曰: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覆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我國也?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此恨七也!


七大恨詔書,究其實質是一份戰爭宣言。至於努爾哈赤到底有多恨、恨還是不恨,真的已經不重要了。

結語:

首先,我認為用“農夫和蛇”來比喻明朝和建州女真的關係在現階段是不合適的。

其次,明朝和建州女真的關係是動態的,他們之間有過相互扶持,也有過相互傷害。

最後,以史為鑑,自強不息才是現在中國的立足根本。


鏈天絕


😒生活不容易的… 只能說誰也不乾淨。

通古斯又好,女真又好,朱棣是對他們不錯。

但老人家去了,後邊的子孫們啊…

換你是努爾哈赤。

你會怎樣。

李成梁為了剿滅威脅的女真部族,讓努爾哈赤的爸爸去做說客。但趁他們不備,發兵屠殺。問題,人家老爸是幫你的。好了,連他都順手幹掉了。

事後,賠了點錢。就了事。連歉都沒道。

這樣你不起兵啊?

說真的,我們乾的事啊,也沒厚道到哪去。邊疆問題要得力的人處理的。

大唐在西域乾的不也這樣? 李世民處理,突厥都稱他天可汗,突厥皇族見他死了,呼天搶地,要自殺,追隨天可汗於地下! 好容易才攔住。

但你看李隆基幹了什麼? 突厥施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用計,把人給剿了!

誰給你幹啊?


陳國濤38800043


這裡說的恐怕是滿清吧,不過恐怕算不上是朱棣收留了滿清的祖先,因為滿清一直待在東北那個化外之地,那個地方明朝也很難真正掌控到,所以滿清的祖先和朱棣收不收留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明朝的女真族開始的實力比較小,所以和明朝是朝貢的關係。當然,如果明朝能夠意識到後來女真的那種巨大危害性,搶先將女真給殲滅,自然是可以做到的的。不過誰也不是神仙,當時在眾人看起來那麼弱小的女真,誰也不會想到後來會滅掉大明王朝,因此朱棣時代也就沒把女真當回事。



當然到了明憲宗的時候,女真強大起來了,還騷擾了明朝的邊境,給明朝造成了一定的損失,當時明憲宗非常的惱怒,派軍隊重創了女真,差點將女真給滅絕,在歷史上稱為犁庭掃穴。在這之後,女真也老實了100多年。女真再次強大起來的時候,是在明末萬曆皇帝時期,當時是李成梁主持遼東的防務。



女真之所以能夠得到興旺發達,主要就是李成梁的縱容和默許。李成梁這麼做,一方面是要在遼東扶起一個自己人,而努爾哈赤正好被他選中,另外也有養寇自重的嫌疑。不過不管怎麼樣,滿清的興起確實是李成梁所做的,因此罪魁禍首就是李成梁,和200年前的朱棣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我是平安獨立的,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既然您把這道題歸於歷史類,那麼就該至少講一點歷史常識,而不是和某些腦殘皇漢那樣整天喊些莫名其妙甚至狗屁不通的口號。

明代推翻蒙元統治,重新在中國腹地建立起漢族的、大一統的王朝,武功之盛,在唐以後的漢族帝王政權中固然是首屈一指的,這個王朝對中原和江南的統治力度、地方和基層政權行政力,也都是空前強大的,唐代的“道”,宋代的“路”,甚至漢代的州郡,都不同程度帶有監察機構的色彩,缺乏完整的省級行政架構,甚至首創“行省”概念的金和元也未免粗疏混亂,只有到了明代建立“三司”(提醒按察使司,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才首次在省級完成了行政、司法、治安三種體系的完全落實,以及這三種體系的完全受中央指揮(當然,還缺個省級最高領導,這要等到清朝設立實任的巡撫),明對內地的賦稅管理也是空前嚴密的,此外,科舉制直到明代才真正具備了從地方到中央的層級制,此前地方上的選拔主要是“解式”,也就是保送。

但明代也是中原漢族王朝中對邊疆控制力最差的一個。

由於蒙元勢力退出中原後仍然很強大,明朝雖曾幾次遠征漠北,但都無法鞏固,僅有的哈密衛、朵顏三衛兩個關外據點,後者在朱棣靖難之役爆發後,原本戍守此地的寧王被朱棣裹挾南下,三衛故地變成了歸附蒙古人的牧地,哈密衛則由於無法長期負擔鉅額戍邊費用而不得不收縮放棄。

在東北,明代山海關外實際控制區,其實只有以遼陽為中心的遼東、遼西寥寥幾個府州縣,相當於今天河北東北部、遼寧南部這一小塊,號稱建立了130多個衛所(永樂時數據,到萬曆時號稱384個),但實際上就是把各地來進貢的部落首領封一個“某某衛都指揮使”的頭銜,如此而已——比如後來成為清朝發跡起點的建州三衛,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一直到努爾哈赤起兵都存在,清朝即便在號稱對東北控制最得力的李成梁時代,也只能做到“畔則討之服則舍之”,且即便如此也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以夷制夷,又何來“收留”?

東北是明代幾處邊防中控制較差的一處,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軍馮勝部20萬出關,迫降長期割據遼東的元朝太尉納哈出,但明軍隨即收縮到遼東一帶,原本納哈出控制的地區,絕大多數被本就定居或遊牧於此的關外民族,或剛被李氏篡奪了王氏政權的某半島佔據,這其中就有屬於關外女真的胡裡改部,他們早在金代就居住在今天黑龍江依蘭一帶,後來被“野人女真”逼迫,南遷到牡丹江流域,在元代成為建州、毛憐等五衛,後相互吞併變成三衛,明取代元后建州三衛只是照例向中央稱臣納貢換取承認和“賞賜”,朝廷也照例給予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的“三衛都指揮使”封號,既沒有在三衛等地建立真正的地方行政機制,雙方也未建立和內地一樣的賦稅關係、兵役制度,建州女真和更北的葉赫女真、野人女真,早在明成立前就住在關外,其居住生活的大部分地方,明代各級官員終明代一世不但未曾控制,甚至都未必去過,“收留”云云從何說起?“農夫與蛇”又從何說起?

努爾哈赤“七大恨告天”固然假話連篇,但明朝又何嘗“收留”過女真各部落?去查查關外女真三部(建州、葉赫、野人)在明朝成立之前生活在哪裡,明朝成立之後又生活在哪裡,明朝在東北實際建立的最北、最東的府州縣是哪一個,並非很困難的事,跟著皇漢鬼喊鬼叫的,並不會顯得自己很有力量。、

最後說一句——思考要用腦袋,而不是屁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