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人生:追夢大影像,拒做讀片匠

​新冠肺炎的防控關鍵是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影像診斷是早期發現感染新冠肺炎的重要一環,國家衛健委發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明確將CT影像結果作為新冠肺炎臨床診斷病例的診斷標準。如今,醫學影像技術在疾病診斷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今天介紹的科學家,是新中國心血管放射影像學主要創建人,為發展中國現代醫學影像學作出重要貢獻,他就是我國醫學影像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玉清

影像人生:追夢大影像,拒做讀片匠

劉玉清(1923年生),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醫大阜外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放射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協和醫大醫學影像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和軍醫進修學院放射學名譽教授,華西醫科大學名譽教授,中華醫學會理事,放射學會顧問,日本醫學放射學名譽會員。


結緣醫學放射影像

1948年劉玉清從滿洲醫科大學畢業後,因為成績優秀被留校工作,他選擇了在國立瀋陽醫學院附屬醫院放射科做住院醫師。劉玉清在附屬醫院放射科工作期間,主要從事一般的X射線診斷工作,也參與了少部分放射治療工作。

他平時接觸胸部、胃腸道、骨骼關節的病人比較多,認識到X線檢查對診斷這些疾病的重要性。在附屬醫院中,放射科與其他臨床科室沒有區別,擁有放射科自己的門診和病房,在劉玉清心中認定放射科就是臨床科室。

當時,北京協和醫院是大家公認的中國國內最好的醫院。劉玉清雖然學習和工作都在中國的東北,但是他非常希望能夠有機會到北京協和醫院去學習,以便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為此他主動向中國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提出要求,並於1950年10月來到北京協和醫院放射科進修。

影像人生:追夢大影像,拒做讀片匠

1950年10月18日,劉玉清被批准到北京協和醫院放射科進修的文件

劉玉清在北京協和醫院主要是做放射診斷工作。由於業務突出,他擔任了協和醫院放射科診斷組組長。雖然劉玉清的工作是以放射診斷為主,但他還學習和參與了協和醫院放射科的放射治療工作。

1951年,北京協和醫院組成了抗美援朝醫療隊。劉玉清主動報名,在鴨綠江邊的興城度過了九個月的時光,為抗美援朝醫療工作做出了貢獻。

在協和醫院放射科的幾年中,劉玉清打下了堅實的放射學基礎,有利於他後來開展放射學各個亞專業的探索。

影像人生:追夢大影像,拒做讀片匠

1951年,劉玉清(後排左四)參加抗美援朝手術隊

轉向心胸疾病診斷

1956年4月,在協和醫院外科主任吳英愷院士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科醫院宣告成立。這是全軍乃至全國的第一所胸科專科醫院。吳英愷教授從協和醫院抽調了一部分業務骨幹來到位於黑山扈的胸科醫院,其中就包括劉玉清。

1958年7月,經軍委總後勤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八部聯合決定,將胸科醫院轉入由協和醫學院改組後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與正在籌建的北京第二醫院合併,命名為中國醫學科學院阜成門外醫院(簡稱阜外醫院)。

1958年9月14日,在北京北禮士路新院址舉行開院典禮。劉玉清隨之遷入,並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阜外醫院。

影像人生:追夢大影像,拒做讀片匠

1956年,劉玉清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科醫院放射科開展造影檢查工作,此為科室自行改裝的第一臺造影機

在胸科醫院和阜外醫院建立初期,劉玉清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食管和胸部疾病診斷。當阜外心血管研究所成立後,他的工作重點逐步側重心血管疾病,並在心血管領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在解放軍胸科醫院時期,劉玉清提倡放射科與病理科協作,在國內率先開展X線與肺切除手術、食管標本的X線-病理對照研究,並逐步形成工作規範,建立了對照記錄制度。

通過對標本的定期分析總結,劉玉清提高了對多種胸肺、食管疾患的病理知識和X線診斷水平,同時也積累了寶貴的教學和科研資料,推進了解放軍胸科醫院放射科的科室學術建設。

影像人生:追夢大影像,拒做讀片匠

1950年代,根據劉玉清講稿編寫的放射科進修參考資料

肺部疾病一直是困擾中國人民健康的一大問題。作為放射科醫師,劉玉清在肺結核和肺癌的X線診斷領域做出了很多貢獻。

在結核病方面,劉玉清與同事共同進行了結核瘤的X線、病理、臨床的綜合研究,對112例肺結核瘤標本進行了病理檢查和藥物敏感等一系列試驗,提出了結核瘤形成的四種方式。他還對結核瘤患者手術併發症及近期結果進行了分析,提出對結核瘤的臨床處理意見。

自1956年起,劉玉清就開始收集肺結核患者的支氣管造影檢查資料。後來,他根據100例肺結核患者的支氣管造影檢查結果,針對造影技術、術中術後反應、支氣管病變的診斷問題,以及造影檢查的臨床意義等進行了討論分析。得到結論,在肺結核的病理演變過程中,支氣管異常的發病率很高。

根據100例肺結核支氣管造影檢查的經驗,劉玉清認為這種診斷方法對了解肺結核的病理演變過程,解釋或鑑別某些胸部異常陰影的性質,確診有無支氣管異常及其肺段定位,對外科切除或萎陷療法的選擇,發現並存的非特異性支氣管擴張等方面很有幫助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劉玉清在心臟X線診斷方面的早期工作。1954年,31歲的劉玉清翻譯出版了Schwedel《心臟X線診斷學》,向國內首先介紹了心臟大血管X線解剖,從而奠定了心血管X線診斷的基礎。此書是建國後第一部放射學譯著。

影像人生:追夢大影像,拒做讀片匠

1954年9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劉玉清翻譯《心臟X線診斷學》

創立三結合診斷法

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初期,劉玉清逐漸將“X線-病理對照”研究轉為“X線-手術對照”研究。他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認識到在心血管病的診斷過程中,臨床、心電圖、X線各有其優勢,但都存在侷限性。劉玉清開始深入探索如何提高心臟X線診斷的水平。

在參考臨床醫師診治心臟疾病過程的基礎上,劉玉清逐步創建了以X線為基礎的“X線-臨床-心電圖”三結合的心臟X線診斷的思維方法和診斷過程。

藉助這種思維方法和診斷過程,可以幫助放射科醫師發現一些臨床醫師沒有注意到的診斷問題,糾正某些不當臨床印象,明顯提高了診斷水平,獲得了臨床醫師的信任。

影像人生:追夢大影像,拒做讀片匠

1957年9月,劉玉清(左2)、吳遐、胡秉忠、荊寶蓮進行X線-病理對照診斷分析

劉玉清鼓勵年輕的放射科醫師努力學習臨床知識,督促他們親自檢查病人,養成以X線為主的全面分析方法,為以後放射科開展介入治療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的努力也為創建心血管放射診斷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劉玉清經常對學生以及科內的青年醫生強調,放射科的醫生絕不僅僅是隻會看X光片的“讀片匠”,放射學是一門臨床學科,不是臨床輔助學科,放射學不能脫離臨床實踐。

隨著1960年超聲技術的實際應用,“三結合”方法的內涵有所改變,逐漸發展成為“放射、超聲和臨床”的結合,劉玉清始終強調這種結合的重要性。

影像人生:追夢大影像,拒做讀片匠

20世紀50年代,劉玉清記錄放射科三結合思想的工作筆記

心胸疾病診斷著作

1958年底,劉玉清總結了1000例支氣管造影的材料和經驗,於1959年編著出版了《支氣管造影術》。這是中國放射學界首部以中國醫師的實踐經驗為基礎編寫的放射學著作。

1961年,阜外醫院舉辦了心血管造影術的講習班。劉玉清主編了講習班講義,並且在講義的基礎之上,編寫出版了《心血管造影術及診斷》。

在編寫這兩本著作的過程中,劉玉清放手讓放射科的青年醫師收集有關資料,撰寫某些章節,然後自己再逐字逐句地修改、定稿。他在著書立說的同時,不忘幫助年輕人的成長。

影像人生:追夢大影像,拒做讀片匠

1959年12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劉玉清編著《支氣管造影術》

20世紀60年代初期,隨著我國心血管疾病研究防治工作和心臟外科的發展,以及以劉玉清為代表的一批醫務工作者的努力,我國的心血管造影工作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心血管造影術在先天性心臟異常、胸主動脈、上腔靜脈及其主要分支等胸內大血管的畸形或疾病、某些後天性心臟瓣膜病的診斷上佔據重要地位。

在肺部疾病、冠狀血管疾病(主要是冠狀動脈硬化)診斷上的應用,國內外存在著不同的見解。面對這種情況,劉玉清對如何正確有效地運用並逐步提高心血管造影診斷技術、如何更好地配合並促進心血管疾病醫療研究工作進行了認真思考。他認為,應該從改進和提高心血管造影的機械設備和技術工作,以及不斷提高心血管造影的診斷水平兩個方面來解決問題。


追求大影像醫學夢

1974年,劉玉清就向北京阜外醫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提出了“醫學影像學”的新概念。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逐步形成了現代醫學影像學科體系,劉玉清認為放射診斷與放射治療相互分割的狀態,不能適應新世紀放射學科發展和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而且給病人帶來很多不便。

比如患者在放射科做完放射檢查,若需要再做超聲檢查,還要再找醫生重新開超聲檢查申請單。為此劉玉清積極呼籲,推動組建和發展“大影像”概念指導下的現代醫學影像學科。

影像人生:追夢大影像,拒做讀片匠

劉玉清 (來源:科技名家風采錄-科普中國)

劉玉清認為,現代醫學影像學科作為一個科室必須具備診治兼備的功能,由影像診斷、超聲、核醫學和介入治療(含超聲治療和核素治療)等亞專業或分支學科組成。同時又應在現代醫學影像學科內,劃分出神經、心胸、腹部和骨關節影像學等專業學組,各學組有分工地協調發展,以適應臨床學科,如大內科及其呼吸、循環、消化等分支學科的對等發展。因此,醫學影像學科的住院醫師培訓必須堅持診治兼顧的全面培訓原則,高年資醫師則應各有側重和專長。

劉玉清進一步指出,在放射影像學領域,每一項重要進步都得益於影像設備、器具、器材的新進展;每一項新技術的開發應用都與物理學、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生物醫學工程學以及醫學影像技術相互融合,因此多學科的合作非常必要和重要。現代醫學影像學涉及相關基礎科學和臨床學科的各個領域,應該積極開展理、工、醫、技協同研究。他的前瞻思想對於我國醫學影像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劉玉清始終保持著與時俱進的學術風格。如今,年近百歲的劉玉清院士,雖然不能親自到醫院工作,也不能再前往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但是他仍然堅持每天讀書、看文獻,瞭解學術前沿動態。這位老科學家的一生就是不斷進取、不斷奮鬥的一生,與醫學影像結緣,以醫學影像相伴。


甄橙,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師從中國當代著名醫史學家程之範先生,研究方向醫學史。出版著作 50 餘部,發表學術論文 80 餘篇、醫學人文論文近200篇。多次接受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等新聞媒體的採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