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武舉”制度:為習武之人開啟了“以武取士”的仕途道路

唐朝在我國古代,這上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算是一個經濟政治等方面空前強盛的王朝。

也正是在唐朝期間,誕生了中國的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而武則天對於人才的選舉方面打破了歷朝歷代以來的限制,開創了武舉制的先例

在這個時期唐朝對於人才的選拔一方面沿用的是科舉的制度,另一方面就誕生了武舉制度

“又有武舉,蓋其起於武后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

然而科舉的制度只適用於文臣的選拔,使用這種考試來進行人才選拔和提拔官員的科舉制度,是創建於隋文帝執政的時期。

武則天上位之後在人才以及官員的選拔上面,最開始還是從文舉也就是科舉制度開始的,而通過科舉制度所選拔的也大都是文才,也因此文舉在當時是科舉制的主要的組成部分。

唐朝“武舉”制度:為習武之人開啟了“以武取士”的仕途道路

而在當時唐代文舉的科目又是十分的眾多,不僅僅考的是明經還有法令,對於算術以及書法等等方面均有涉及,在此其中所分的種類也是十分的多,後來才逐漸的演變為進和明經這兩個科。

而除了文舉之外,另一種就是武舉,但是在唐朝時期的武舉制度又分為了兩種,第一種就是在唐高宗時期所產生出來的叫做制舉,這種制度是用來專門選擇軍事將領的,主要針對於軍事方面

而這第二種就是武則天上位之後所開創的貢舉,這種制度在當時不僅僅用於軍事將領的選拔,而是面對於所有的人進行選拔,也就是習武之人都有機會去參加這種遴選的制度

雖然這個時期的武舉制度和文舉制度來相比較武舉制度,雖然還沒有文舉制度那麼重要

與此同時,通過武舉制度選拔步入仕途的官員們,他們的身份地位也比不上文舉出身的這些官員,但是這種武舉制度卻在當時為那些從小就學習武術,以及對武術痴迷的習武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可以步入仕途的跳板,也是他們能夠改變自身命運的一個轉折點。

唐朝武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武舉制度同文舉制度一樣,都是用於人才的選拔,自然而然也同文舉一樣是要經過考試的,可在唐朝的武舉制度之中的考試究竟考什麼內容。

“始置武舉,其制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馬槍、翹關、負重、身材之選”

文舉考的就是經義和寫作,到後來逐漸的就轉為了詩詞歌賦,而明經這一科目主要考的就是將經書隨意的翻開到一頁,然後用東西將這頁經書的左右兩邊同時遮住,在這一頁的中間,只露出一行的字,然後再用紙帖蓋住所露出的這一行中的三個字,然後讓應試者去將所蓋的這三個字填出來。

另外的一種方式就是對明經中的詩文進行簡單的默寫,這一項相比而言就比較簡單了,只要能夠熟練的將詩經背下就可以通過考試,然而對於考進士就相當的困難了,進士的內容就相當複雜。

而武舉制度的考試,其中所考的內容就比較廣泛了。

在這其中主要的考試科目有騎馬、射箭、負重、摔跤、平射、步射、馬射等等。

唐朝“武舉”制度:為習武之人開啟了“以武取士”的仕途道路

就拿其中的射箭這一個技能來說,因為中國古代的時期,歷朝歷代以來都十分的重視射箭這一項技能,而在唐朝所開創的武舉制度中,對於射箭這一方面考的就是平射和筒射這兩種。

其中射箭考試所用的靶子在當時被稱為長度這個靶子上面畫著五個圈,中間的一圈的直徑較外圍的幾個圈兒略小一些,在當時射箭人距離靶子的距離有一百多米。

而在當時對於平射這一技能的要求算是簡潔明瞭然而要求卻十分的高,規定箭在離弦之後所射出去的軌道要是平直的,並且這其中的拋物線不能夠太長。

另一種就是筒射,這一種箭術就相當的特殊了,因為箭十分的短小,可是由於箭太短了,完全拉不開,所以就要用到竹子所做的被稱為筒的這個東西,用繩子將這個竹子綁在右手的手腕上面,作為箭離開弦之後的助力軌道。

唐朝“武舉”制度:為習武之人開啟了“以武取士”的仕途道路

在當時武舉制度剛出來的時候,也是要對文化科目進行考試的,所以對武藝的要求並不是十分的嚴格,就像平射和筒射總共有十箭,只需用射中三箭,就算通過考試。

可是在這其中平射卻要考兩次,第一次的要求是要一次性發射三十個箭,所發出的每一箭都要射中三環之內,而第二次的考試就是用時間來計數,每個人一共發十個箭,要是所發出的箭全部都射中了最中間的第五個環,那就是一等,如果有八隻箭射中了五環,兩支箭都在兩環以內則為二等,所射的箭如果都沒有射出三環之外則為第三等,沒有射出四環之外則為第四等,對於平射的結果定論也是相當的嚴謹。

除了平射筒射之外的射箭技藝,比賽之中還有馬射以及步射等,然而這兩種射箭是對著鎧甲放箭,它只需用放箭的速度過快以及力道夠足,能夠保證射穿對面的鎧甲,就算通過考試。

唐朝“武舉”制度:為習武之人開啟了“以武取士”的仕途道路

除了射箭之外,馬槍也是重要的一個考試科目,考試的人騎著馬從兩邊的牆中間穿過並打落兩邊所放的人偶頭頂上的木片還要求人偶不能夠倒,在這牆上放四個人偶,每個人偶的頭上都要頂著一個木片兒,但是考試的人手中的槍卻十分的長,這就對技術以及起碼和速度有著嚴格的要求。

除了硬性技能的比賽之外,還對力量方面做出了要求,習武之人對於力量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這科目之中還加了一項就是負重,只要能夠在身上扛動四百斤的東西,並且扛著這東西走上二十步以上就算過關,說到負重這一方面當時的大力士就是李元霸,他就因力氣大而成為武士,因此被重用。

“軀幹雄偉、可以為將帥者。”

除了武力方面,包括士兵的外貌以及他們的智商,也都是考試的一個範圍,更勝者在當時對於身高方面也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如果身高大於一米八則為上等,這裡的代表人物就是郭子儀將軍。

唐朝武舉制度的意義與施行

武舉制度開創並且施行之後,這位很多的市井老百姓以及習武之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他們翻身的機會可以進入官場,步入仕途為國家效力。

這也就武將應運而生了,很多人為了通過武舉的考試,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按照吳局考核的標準來進行練習,這個時期就出現了很多力大無窮並且有志有謀的人物,來自於各個階層的都有,也為朝廷招攬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鋪好了道路。

武舉制度在當時創建也是有原因的,也是應運而生,因為在唐高宗的時候,吐蕃和突厥前前後後的都成為了當時的大患,威脅著唐朝的穩定,唐朝的朝廷也曾經為了維護穩定多次駕照去推薦五品以上的官員以及各個州縣所能夠推薦出來的武將

唐朝“武舉”制度:為習武之人開啟了“以武取士”的仕途道路

也因為唐王朝逐步的穩定下來,經過了幾十年的太平和繁榮之後,朝廷中的將士多是文將,習武的風氣和武將之才在朝廷中是越來越少,甚至是逐漸喪失。

就像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樣,習武之術逐漸的覆沒,生活在了繁榮的年代裡面,忘記了戰爭,而這時候的軍隊戰鬥力也隨著減弱了很多。

為了能夠充實軍隊,並且招納士兵開拓新的軍隊,這時候的武舉制度就就隨之產生,除此之外,也是武則天為了鞏固他自己的統治地位,一方面重視武者的培養用所培養的武將們來壓制住在政治方面的敵人另一方面通過眾攬武將並且授予朝廷給予官職發放俸祿這樣的手段,以此來擴大自己的勢力,培養一批只聽信於自己的將才。

唐朝武舉制度的重要影響

武舉制度的創立在當時一方面為從小習武的人以及愛好武術的人,打開了一道可以步入官場,進入仕途的大門,與此同時還帶動了唐朝的整個社會大家都崇尚於練習武術的風氣,為了能夠通過武舉考試,也應運而生了很多的將才。

唐朝“武舉”制度:為習武之人開啟了“以武取士”的仕途道路

另一方面唐朝的朝廷們也大力的支持和鼓勵,事情中的老百姓們能夠去學習武術,一方面是強身健體,另一方面也是有備無患。再者武舉制度創立並實施之後,這一制度為當時的朝廷所選拔出的武將們進行了篩選,不僅有著武藝,還有著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素質。

因為考試的科目十分的多,內容也多是通過熟能生巧才能夠通過考試的,所以如果能夠通過考試,那技藝等各方面也是非常嫻熟的。雖然在當時,能夠通過考試的人是少數,但這是一個機會,所以也吸引了很多的人去奮鬥,去練習所考試的科目,這也就為選拔一批優秀的習武人才把好了關口。

除此之外,武舉制度的創立還改變了歷朝歷代以來對於朝廷官員的選拔只重視文舉的這一舉措,吸引了一大批的有志之士。不僅完善了,對於人才選拔的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利於當時社會的穩定,是朝廷的官員之中不再僅僅是隻有文官,也有了武官的存在


參考歷史文獻:

《新唐書》

《舊唐書》

《唐六典》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