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為何有“山東不反,中原不滅”的說法?

農夫老嶽


山東省是我國的重要省份,在夏禹時期,便被劃分為青州,周武王滅商紂之後,天下更始,姜太公封於齊,武王之地周公封於魯,都是在今山東境內,故山東也稱“齊魯”,齊魯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孔孟在齊魯大地開創了儒家思想,成為了後世社會框架與價值觀的基石。山東人給人的印象應該是豪爽的,因受孔孟思想的影響,山東人顯得本性仁厚,對上級忠誠,對前輩孝敬,對朋友義氣。山東的文化地理特點就是“一山一水一聖人”,這也是其真實寫照。

在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就能看到山東人獨特的秉性和嫉惡如仇的性格特點,受孔孟思想的影響,山東人在“天地君親師”的教化氛圍中成長,敬天地、忠國君、孝父母、尊師長。山東質樸的美食煎餅卷大蔥就是他們粗獷豪放的個性顯現,正所謂一方水土一方人,在齊魯大地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

在中國古代,齊魯大地就是天下人的典範,如果在山東境內出現了腐敗貪汙現象,這就意味著王朝已經是岌岌可危,山東出現造反的現象,也就說明是時候改朝換代了,在歷史上山東省成為了王朝的“風向標”。

山東省在歷史上是沒有出現過皇帝的,雖然是忠君的典範,但不代表山東不會發生動亂,相反,每當封建王朝瀕臨崩塌時,東山人民反而是最先起義。比如春秋末期的柳下蹠奴隸大起義;王莽篡漢時期的赤眉軍起義;隋末時期的瓦崗寨起義;唐朝時期的黃巢起義;宋朝時的梁山泊起義等。

山東人雖然忠君,但不盲目尊崇,古時一句:犯我強漢天威者,雖遠必誅!這體現了山東人的豪情壯志與國家情懷。忠君保國是不可缺少的精神,但如果一個王朝過度欺壓百姓,荼毒天下,山東人也會奮起反抗,推翻昏庸者的統治,所以歷史上流傳著“山東不反,中原不滅”的說法。

如果山東地區沒有發生動亂,說明中原王朝還是能夠讓人接受的,可如果連以忠誠著稱的山東都造反了,說明中原王朝已經沒有任何存在的意義,就好比在一場戰爭中,連自己最信任的親信都背叛自己,這也說明了自己本身是存在極大問題的,並且此戰必敗。

山東在古代一直以歷史推動者的身份存在,除了儒家思想在齊魯大地的影響,還有一點就是“一水”的影響,黃河的泛濫也是起義的原因之一,但影響力最大的仍然是齊魯文化。歷史上山東地區的名士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多的,杜甫曾留下一幅楹聯:“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如先聖左丘明、齊國姜太公、儒聖孔子、亞聖孟子、軍聖孫子、兵聖孫臏、鄒衍等,這都是齊魯文化薰陶而出的傑出代表。

齊魯文化教化人追求立德、立功、立言,這教導他們要為國家、民族作貢獻,為黎民百姓謀福利,所以在歷史上連“齊魯老師”都率先起義造反,這就足以說明中原王朝的昏庸無能,所以說“山東不反,中原不滅”,這是思想文化的影響力,影響了齊魯大地上千年的思想發展。


茬叔


中國古代出現“山東不反,中原不滅”的說法,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以下從人口、地理位置、傳統文化影響三個方面作闡述。

山東是儒家思想發源地,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巨大意義,成為了後世社會框架與價值觀的基石。三千年來一直是人才倍出之地,並且是中國歷史上多次文化變革的溫床。尤其是五胡亂華之後,中原漢家子弟幾乎被屠戮殆盡,盡成狄夷暴斂之所,漢人大量向東向南遷徙,山東、江蘇、浙江三省成為漢人最後的庇護所,保護中華文明的延續直至今日。

山東人忠君思想濃烈,古時一句:犯我強漢天威者,雖遠必誅!忠君保國是不可缺少的精神,但如果一個王朝過度欺壓百姓,荼毒天下,山東人也會奮起反抗,推翻昏庸者的統治,所以歷史上流傳著“山東不反,中原不滅”的說法。

雖然是忠君的典範,但不代表山東不會發生動亂,相反,每當封建王朝瀕臨崩塌時,東山人民反而是最先起義。比如春秋末期的柳下蹠奴隸大起義;王莽篡漢時期的赤眉軍起義;隋末時期的瓦崗寨起義;唐朝時期的黃巢起義;宋朝時的梁山泊起義等。

如果說一個朝代,已經到了山東人也起來造反的時候,那就說明這個王朝必然走向滅亡,說明這個朝代早就病入膏肓,無藥可醫。歷史上凡是山東出現造反情況的,朝代均滅亡了。舉個例子,東漢末年,山東黃巾起義,就拉開了東漢滅亡的序曲;北宋時期,嘯聚水泊梁山的宋江起義,也直接印證了“山東不反,中原不滅”這句俗語。宋江起義不久,整個北宋王朝,就被金國一網打盡,靖康之恥從此伴隨宋王朝滅亡。

人口因素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山東作為中原地區附近最大的首府,一直是中國的人口大省,其對中國的人口貢獻非常大具有決定性作用,目前仍然是中國出生率最高的省份,曾經滿族人入關,東北到光緒年間就只剩下200多萬人口,後來清朝不得已放開內地去東北的限制,山東人開始闖關東,到中華民國時東北有3000多萬人口,其中大部分來是自山東的後裔,所以在古代只要山東不造反,中原的王朝就可以繼續維持下去,如果山東造反,皇帝們的金龍交椅就坐不住了!

另外還有地理因素,黃河的泛濫也是起義的原因之一,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連決三次,饑民遍野。在天災人禍的迫害下,農民成群地離開土地,武裝起義相繼而起。

“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這是至正十年(1350年)普遍流行於黃河災區的一個民謠。 到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韓山童等事前在黃河底埋下一石人,民工在施工時挖出石人,果然因為挑動黃河,天下反,元末農民大起義正式爆發。這一年,元朝政府命工部尚書賈魯發汴梁、大名等十三路農民共十五萬人修治黃河,同時又派兵沿黃河鎮壓,就是這些黃河工地上服役的農民,點燃了紅巾軍起義的導火線。紅巾起義爆發以後,一時“貧者從亂如歸”,不出數月,黃河長江兩淮之間,到處揭起起義的旗幟。

其實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還是齊魯文化,享譽世界的聖人--孔夫子,他的思想對華夏文明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仁政、愛人”,儒家思想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君主,他們統治整個華夏,肩負著引導時代潮流的命運,讓中華的文明雖經過朝代的更替,文明卻依舊繁榮。山東人從小在孔孟文化的教化下,樹立了忠國君,孝父母、尊老師的思想。在這種忠君環境下教育的臣民如果揭竿而起,那這王朝的前途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歷史俏佳人


在中國的歷史上,山東也被稱為齊魯大地。在這塊神聖的土地上,產生了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孟子,也一併走出了偉大的軍事家孫吳、孫臏……山東人性格豪爽,嫉惡如仇,做事情光明磊落,被稱為大寫的人。其實,山東人具有這樣的品質,與其歷史的發展十分是分不開的。

西周王朝建立之後,周王將最大的功臣姜子牙封在齊國,擔任齊國君主。這就是齊國的來歷,姜子牙就是第一代齊國國君。同樣,周王的弟弟周公,被封在魯國,一同拱衛新生的周王朝。由於姜子牙和周公都是具有大智慧的先賢,於是在國家建立之後,他們一把手一把手地傳播周文化,讓禮教文明和忠孝仁義禮智信的思想,牢牢地在齊魯大地紮下了根,並且發揚光大。

春秋時期的孔子以及孟子,不斷從周文化中吸取經典和智慧,讓儒家思想大放光芒,忠君愛國、孝悌思想,成為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恪守的精神理念。在中國的歷史上,山東沒有出現一個帝王。並非山東人不想攬天下之大業,關鍵是忠義的思想,讓他們堅守到了最後。但是,這片熱土上,卻出現了一大批的軍事幹才,正所謂:“江南美女山東將,陝西黃土埋皇上”,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如果說一個朝代,已經到了山東人也起來造反的時候,那就說明這個王朝必然走向滅亡。因為連最忠君愛國的山東爺們也起來了,那就說明這個朝代早就病入膏肓,無藥可醫。歷史上凡是山東出現造反情況的,朝代均滅亡了。舉個例子,東漢末年,山東黃巾起義,就拉開了東漢滅亡的序曲;北宋時期,嘯聚水泊梁山的宋江起義,也直接印證了“山東不反,中原不滅”這句俗語。宋江起義不久,整個北宋王朝,就被金國一網打盡,靖康之恥從此伴隨宋王朝滅亡。


口水雜談


山東是孔子的出生地,被人稱為中國的耶路撒冷。山東人從小就在孔孟之道“天地君親師”的教化之下長大,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山東人敬天地,忠國君、孝父母,尊老師。古代的就是孔孟的代表。

其實這是一個風向標,在古代一旦山東人出現了腐敗現象,就代表者這個王朝要涼了。只要山東出現了亂世之兆,也就意味著該改朝換代了。但是,山東人最講究的還是‘仁義’二字,也就是山東人的亂世是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山東人的亂並不是為了自己,為的是天下。所以山東從來沒有出現過皇帝。

就像《水滸傳》中的宋江,從未想過自己當皇帝,一心想著朝廷‘招安’ 這是由山東人骨子裡的性格所決定的。

山東在古代是以一個歷史推動者的身份存在的,歷史中很多耳熟能詳的起義都是山東人推動的。比如∶春秋時期的盜拓起義;西漢末年的赤眉軍起義;唐朝末期的黃巢起義;明朝時期的唐賽兒起義;清朝時期的白蓮教起義;清朝末期的義和團等等;估計很多人都沒有想到,這些起義都來自山東。



90後侍郎


山東省是我國的重要省份,在夏禹時期,便被劃分為青州,周武王滅商紂之後,天下更始,姜太公封於齊,武王之地周公封於魯,都是在今山東境內,故山東也稱“齊魯”,齊魯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孔孟在齊魯大地開創了儒家思想,成為了後世社會框架與價值觀的基石。山東人給人的印象應該是豪爽的,因受孔孟思想的影響,山東人顯得本性仁厚,對上級忠誠,對前輩孝敬,對朋友義氣。山東的文化地理特點就是“一山一水一聖人”,這也是其真實寫照。

在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就能看到山東人獨特的秉性和嫉惡如仇的性格特點,受孔孟思想的影響,山東人在“天地君親師”的教化氛圍中成長,敬天地、忠國君、孝父母、尊師長。山東質樸的美食煎餅卷大蔥就是他們粗獷豪放的個性顯現,正所謂一方水土一方人,在齊魯大地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

在中國古代,齊魯大地就是天下人的典範,如果在山東境內出現了腐敗貪汙現象,這就意味著王朝已經是岌岌可危,山東出現造反的現象,也就說明是時候改朝換代了,在歷史上山東省成為了王朝的“風向標”。

山東省在歷史上是沒有出現過皇帝的,雖然是忠君的典範,但不代表山東不會發生動亂,相反,每當封建王朝瀕臨崩塌時,東山人民反而是最先起義。比如春秋末期的柳下蹠奴隸大起義;王莽篡漢時期的赤眉軍起義;隋末時期的瓦崗寨起義;唐朝時期的黃巢起義;宋朝時的梁山泊起義等。

山東人雖然忠君,但不盲目尊崇,古時一句:犯我強漢天威者,雖遠必誅!這體現了山東人的豪情壯志與國家情懷。忠君保國是不可缺少的精神,但如果一個王朝過度欺壓百姓,荼毒天下,山東人也會奮起反抗,推翻昏庸者的統治,所以歷史上流傳著“山東不反,中原不滅”的說法。

如果山東地區沒有發生動亂,說明中原王朝還是能夠讓人接受的,可如果連以忠誠著稱的山東都造反了,說明中原王朝已經沒有任何存在的意義,就好比在一場戰爭中,連自己最信任的親信都背叛自己,這也說明了自己本身是存在極大問題的,並且此戰必敗。





新農村小華


這種說法我在歷史上從來沒有見到過。應該是沒有歷史常識的人的錯誤想法。

首先這個名字在秦朝,漢朝,唐朝語境指代的是指崤山以東,崤山是中國秦嶺山脈的東段支脈,處在洛陽和長安之間的路上,呈現從西南到東北,他的附近就是中國古代的著名要塞函谷關,對於坐落於關中平原的長安政權來說,中國函谷關以東的地方可以稱之為關東,亦或是崤山山脈以東被稱作山東,比如戰國時期的秦人常常稱呼函谷關以東的趙,韓,魏,燕,齊,楚為山東六國。這個山東和關東意思一樣,指代的是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廣大領域,如果從現在的行政區劃劃看是包含河南省,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山東省,安徽省,湖北省,江浙一帶等等的廣大地域。在西漢時期,都城位於長安,同樣是按照習俗稱呼為關東,山東,這種稱呼一直延續到唐宋。比如常說的“關東出相,關西出將。”,這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地域劃分。

而在宋朝,金朝,元朝的行政區劃裡面都沒有山東的說法,只有在明朝的時候才出現行政區劃的山東布政使司,解釋一下,這個布政使司全稱是承宣布政使司,是明清兩代的地方行政機關,常被稱呼為藩司,看過《大明王朝1566》的,都知道這個稱呼,但是承宣布政使司只管行政。地方的刑法由提刑按察使司管理,軍事是都指揮使使司管理,這也是朱元璋防止地方坐大的一個分權措施。這是在明朝山東出現在了行政區劃裡面,但是明朝的山東布政使司管理範圍很大,包括遼東、北京、天津及河北等地。

而山東省定性的稱呼已經是清朝時期,清朝初年設置山東省,此後被沿襲至今。

所以在中國古代的秦漢唐時期,我們現在稱呼的中原地區是屬於人們習慣的疆域山東,而宋元時代沒有行政化分山東這個地域,只有明朝出現山東的行政區劃,到了清朝定型山東省,才有山東省的稱呼。所以我推測這個“山東不反,中原不滅”的說法是假的。


人者仁義也


山東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是華夏核心文明利益區域,也是易經和諸子百家的發源地,聖人輩出,士族大家聚集地,文化素養最高,所以忍耐力最強,加上物產富饒豐衣足食,最不愛造反。


紅星照耀神州


山東省是我國的重要省份,在夏禹時期,便被劃分為青州,周武王滅商紂之後,天下更始,姜太公封於齊,武王之地周公封於魯,都是在今山東境內,故山東也稱“齊魯”,齊魯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孔孟在齊魯大地開創了儒家思想,成為了後世社會框架與價值觀的基石。山東人給人的印象應該是豪爽的,因受孔孟思想的影響,山東人顯得本性仁厚,對上級忠誠,對前輩孝敬,對朋友義氣。山東的文化地理特點就是“一山一水一聖人”,這也是其真實寫照。

在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就能看到山東人獨特的秉性和嫉惡如仇的性格特點,受孔孟思想的影響,山東人在“天地君親師”的教化氛圍中成長,敬天地、忠國君、孝父母、尊師長。山東質樸的美食煎餅卷大蔥就是他們粗獷豪放的個性顯現,正所謂一方水土一方人,在齊魯大地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

在中國古代,齊魯大地就是天下人的典範,如果在山東境內出現了腐敗貪汙現象,這就意味著王朝已經是岌岌可危,山東出現造反的現象,也就說明是時候改朝換代了,在歷史上山東省成為了王朝的“風向標”。

山東省在歷史上是沒有出現過皇帝的,雖然是忠君的典範,但不代表山東不會發生動亂,相反,每當封建王朝瀕臨崩塌時,東山人民反而是最先起義。比如春秋末期的柳下蹠奴隸大起義;王莽篡漢時期的赤眉軍起義;隋末時期的瓦崗寨起義;唐朝時期的黃巢起義;宋朝時的梁山泊起義等。

山東人雖然忠君,但不盲目尊崇,古時一句:犯我強漢天威者,雖遠必誅!這體現了山東人的豪情壯志與國家情懷。忠君保國是不可缺少的精神,但如果一個王朝過度欺壓百姓,荼毒天下,山東人也會奮起反抗,推翻昏庸者的統治,所以歷史上流傳著“山東不反,中原不滅”的說法。



常山趙子龍IlI


這說明了山東人能忍,能吃苦。山東是孔孟之鄉,禮儀之地。要是連這樣的人們都不能忍了,這個朝代就要被推翻了!


夜116980091


此山東非彼山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