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攻下楚國都城後,為何不趁勢滅了楚國,反而退兵呢?

吳國攻下楚國都城後,為何不趁勢滅了楚國,反而退兵呢?

根據《戰國策》、《左傳》等史料的記載,柏舉之戰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吳王闔閭率領的3萬吳國軍隊深入楚國,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一說湖北漢川北)擊敗楚軍20萬主力、繼而佔領楚都的遠程進攻戰。在柏舉之戰中,吳國大軍靈活機動,因敵用兵,以迂回奔襲、後退疲敵、尋機決戰、深遠追擊的戰法而取勝。對於伍子胥、孫武來說,也因為柏舉之戰而成為春秋時期的著名將領。不過,對於吳國來說,雖然攻破了楚國的都城,奪取了楚國的大片疆域,但是,楚國最終還是恢復過來了。那麼,問題來了,吳國攻下楚國都城後,為什麼不趁勢滅了楚國,反而退兵呢?

吳國攻下楚國都城後,為何不趁勢滅了楚國,反而退兵呢?

首先,吳軍犯有嚴重的戰略失誤。吳軍打下郢都後,孫武曾經勸說過吳王闔閭,說楚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不是吳國這個後起小國能夠一口吞併的,應該早早立一個楚國宗室做傀儡,讓這個傀儡政權割讓大片土地給吳國,然後徐徐圖之,逐漸吞併楚國。但是吳王闔閭和吳軍上下,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根本聽不進孫武的建議。闔閭還縱容吳軍官兵大肆淫掠,據史書記載,"吳軍以尊卑班次,處楚王宮室",加深了楚國人對吳國的仇視。

吳國攻下楚國都城後,為何不趁勢滅了楚國,反而退兵呢?

吳軍佔領郢都後,楚軍聞風逃散,自信心滿滿的吳王闔閭並沒有乘勝全力進擊,只派了一路偏軍去追殺楚昭王,而主力留在郢都周圍,這給了楚軍喘息的機會。楚國國都丟失後,楚昭王逃到隨國,召集各地部隊,準備反擊吳軍。楚國的公子申(即子西)也收編了柏舉之戰後潰敗的楚軍殘餘力量,對抗吳軍。

吳國攻下楚國都城後,為何不趁勢滅了楚國,反而退兵呢?

其次,根據《戰國策》、《左傳》等史料的記載,在柏舉之戰中,楚國都城被吳國大軍攻破。在此背景下,楚國大臣申包胥來到秦國請求幫助,秦國一開始不答應救援楚國,不過,申包胥便在秦城牆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進,終於感動了秦國君臣,史稱"哭秦庭"。秦哀公親賦《無衣》,發戰車五百乘,遣大夫子滿、子虎救楚。由此,秦國大軍的出擊,配合楚國剩餘的士兵,形成了一股可以抗衡吳國大軍的力量了。對於秦國,在春秋時期和楚國結盟,以此共同對抗強大的晉國。當然,晉國也扶持吳國來牽制楚國。

吳國攻下楚國都城後,為何不趁勢滅了楚國,反而退兵呢?

由此,在春秋這一歷史階段,形成了秦國+楚國對抗晉國+吳國的格局。當然,對於晉國來說,還擁有齊國、魯國、衛國、宋國、鄭國、曹國等諸侯國的支持。所以,對於秦國來說,更加不願意看到吳國消滅楚國的情況出現。正所謂唇亡齒寒,如果吳國真的攻滅了楚國,那麼秦國自然是獨木難支了。秦國出兵後,與楚軍會合於稷(在今河南桐柏東),而後在沂大敗夫概,夫概畏罪不敢見闔閭,於是乃亡歸,自立為王。另一方面,對於吳王闔閭的弟弟夫概,選擇回到吳國自立為王,這也是吳王闔閭選擇從楚國撤軍的重要原因。

吳國攻下楚國都城後,為何不趁勢滅了楚國,反而退兵呢?

總而言之,吳國最終沒有能夠滅掉楚國,和闔閭不聽取孫武的正確建議,驕傲自大、過分自信,沒有乘勝全力進擊,以及秦國出兵援助楚國有直接關係,加上夫概的意外叛亂、越國的趁機偷襲、吳軍的軍紀敗壞和楚國人抵抗的決心,如此紛繁複雜的局面,即使有孫武的吳國也不能繼續強行打下去,只有選擇撤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