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橋”為基匯“江”海——探訪“漵浦糧倉”橋江鎮轉型發展路

以“橋”為基匯“江”海——探訪“漵浦糧倉”橋江鎮轉型發展路

紅網時刻記者 王石磊 通訊員 張禮俊 漵浦報道

人間三月春風來,花兒正向心頭開;田間地頭忙耕種,扶貧車間趕訂單;城鄉處處有風景,最是橋江那片天……

濃春三月,漵浦大地萬象更新,生機勃發。走進城郊橋江鎮,到處都是一派加快發展的蓬勃景象。鎮黨委書記劉嶽清告訴記者,最近幾年來,鎮裡堅持落實漵浦縣委、縣政府“振興工業、提升農業、統籌城鄉、創新驅動”工作思路,並以此為“橋”,借勢發力,打開了“漵浦糧倉”轉型發展之路,匯入了縣域經濟發展的“大江大海”。

以“桥”为基汇“江”海——探访“溆浦粮仓”桥江镇转型发展路

走出農特產業多元路

農業是橋江鎮基礎產業,該鎮素有“漵浦糧倉”的美稱。由於毗鄰縣城,這裡不僅僅是縣城農副產品的主要供應地。

糧食穩則天下安。為鞏固農業發展基礎地位,該鎮從提升農業品質和現代化水平入手,不斷穩固“漵浦糧倉”地位。到目前為止,全鎮擁有耕地5萬餘畝,年產糧食近40萬噸。

大灣村是該鎮糧食種植大村。鎮裡建成了高標準農田,還扶持志和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引進無人機病蟲害防治噴霧、收割機、插秧機、稻穀烘乾機等專業技術設備,大大提高了糧食生產效益和稻田耕種水平。

種子產業是陽光產業。橋江鎮借力“漵浦是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重點縣”這塊金字招牌,全力加快建設制種基地。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壯大,大灣村志和制種產業園已形成了農作物良種生產、經營企業為龍頭,實施育繁推一體化種子生產體系,在橋江鎮建立了4000餘畝標準化水稻良種生產基地,年產值超8000萬元,產品遠銷售福建、浙江等地。

“別人家的豬大都養在豬圈裡,我們這裡的豬將坐上電梯、吹空調、睡地暖……”橋江鎮金宇家庭農場正在緊張建設,6月份即可投產。場主張良金介紹,這個農場建成後,將成為全市突出、全縣最大的現代化和機械化養殖場,實現喂料、清糞、有機肥料全程自動化。

橋江鎮養豬產業歷來發達,早在30多年前,當地就有一大批養豬能手賺得盆滿缽滿。分管農業工作的該鎮副鎮長奠自華介紹,近年來,鎮裡對養殖產業加強了管理,產業發展更加規範有序。目前,全鎮規模養殖場多達60個,年出欄生豬4萬餘頭。

該鎮還積極探索“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新模式,全力發展柑桔、紅糖等特色產業,實現農業產業多元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德壠灣、河上坡、獨石、章池、楚壠等村建立柑桔基地4000餘畝。在大灣、蛇灣、白田、黃潭、羅卜田、興旺等村發展紅糖產業,年產3000餘噸,產值5800萬元。

河上坡村的向時獻以前在浙江寧波一家公司做白領,在鎮裡引導下,2016年辭職回鄉創業,創辦康惠柑橘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200多畝,全部用於種植沃柑。近期正是沃柑採摘期,各地各商絡繹不絕。向時獻信心滿滿地說,今年產值預計20萬元以上,盈利10萬元。

以“桥”为基汇“江”海——探访“溆浦粮仓”桥江镇转型发展路

播下工業強鎮新種子

工業強則鎮域經濟強。近年來,通過加快發展,橋江鎮內已有企業16家,涵蓋農業、材料、電子等多個方面。

一個農業大鎮如何穩住農業基礎,加快工業發展,促進經濟和群眾增收?

橋江鎮鄰近漵浦縣城,長芷高速過境該鎮並設有互通,發展工業的交通和區位優勢明顯。該鎮認真分析工業發展形勢,找出自身優勢,堅持一手抓環境優化,一手抓招商引資,很快,該鎮就萌生了工業強鎮的新種子。

鎮黨委政府結合縣裡推進產業發展的政策,堅持優化鎮域經濟發展環境,在深化一村一名聯村領導幹部的同時,對落戶該鎮的建設項目,全力提升服務,確保項目早建成、早投產、早受益。

去年3月,總投資1000萬元、佔地20畝的懷化最大的塑膠製卡生產基地項目正式落戶橋江。該項目是廣東惠州湘宏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首個回鄉投資千萬元的工業項目。公司總經理劉登龍表示,選擇落址橋江,不僅看中橋江的區位優勢及周邊良好的產業環境,更看中的是橋江的產業政策支持。

與此同時,該鎮深入開展“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挖掘和發揮該鎮豐富的人脈資源優勢,打親情、鄉情牌,引導在外創業的老鄉回家發展。

晟芯電子是漵浦縣紅花園工業園一家集PCBA&SMT製造,藍牙耳機開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高新技術企業。得知該公司擬在鄉鎮發展扶貧車間後,橋江鎮立即加強對接,幫助在外老鄉承建車間,為扶貧車間落戶橋江創造條件。

黃潭村晟芯電子扶貧車間負責人舒東就是黃潭本村人。車間內,村裡的群眾正在忙著組裝藍牙耳機。舒東告訴記者,“鎮政府對扶貧車間發展大力支持,在用水、電成本要素給予優惠,甚至在車間選址用房等方面都給了很多幫助。”

車間一開辦,群眾就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增收。“工資是計件制,多勞多得。每個月我最少都能掙到2500多元錢。” 黃潭村貧困戶劉小云是村裡扶貧車間的員工,在家門口上班,既可以增加收入,也不耽誤照顧家裡,心裡開心又踏實。

發展環境好,引入力度大,項目落地也快。橋江鎮鎮長石豔梅介紹,目前,僅晟芯電子就在該鎮集鎮、黃潭村、大灣村建立扶貧車間5個,提供就業崗位500個,為當地群眾就業增收、脫貧致富作出了重要貢獻。

以“桥”为基汇“江”海——探访“溆浦粮仓”桥江镇转型发展路

繪出美麗鄉村新畫卷

鄉村三月,橋江大地春暖花開,處處都是人間美景。

走進該鎮獨石村,山間田野綠意盎然,連排房屋錯落有致,太陽能路燈整齊安裝,公路小道清爽乾淨,宜人宜居,好不美麗。村民自豪地說,他們和黃潭村都是省市先進,多次入圍省、市美麗鄉村“光榮榜”。

橋江鎮牢牢抓住小城鎮和美麗鄉村建設機遇,加快鎮村建設和發展。城鎮,一手抓發展規劃修訂完善,一手抓市場道路秩序整治,集鎮面貌煥然一新。村組,結合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完善和基本公共服務完善,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改善村組面貌。

目前,已經完成了集鎮汙水管網清理1000多米,沿街道路改造提升800多米,新裝檢修路燈80多盞,惠及近50家商戶。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保障了集鎮居民夜間出行安全便利。經常在防洪大堤散步的文明街居民舒利香高興地說:“堤壩路面硬化好了,晚上來這裡散散步、吹吹風,是個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

在黃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只見一排排整齊的小樓錯落有致,一排排香樟樹綠意盎然,每戶家門口菜園種上了蔥、西紅柿等蔬菜。“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一輩子沒想過自己能住這麼好的房子,並且在這找到了工作。”黃潭村新居民舒孝潤感激地說,原先他家住紫荊村,交通不便,收入低,生活環境差。現在住在安置點,不僅環境乾淨整潔,而且旁邊就是高速路口,交通十分便利,比山裡好太多了。

為淳化鄉風,倡導文明,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在橋江鎮落地落實,該鎮引導各村完善村規民約,開展好婆媳、好鄰居、好家庭評選表彰活動,營造文明守禮、勤儉節約的濃厚氛圍,培育了良好的社風民風。

最近幾年的變化,黃潭村黨支部書記肖乾松看在眼裡,喜在心裡。他向我們細數著村裡的轉變:移風易俗、紅白喜事簡辦的多了;愛講排場、好比闊氣的少了;吃苦耐勞、實幹興家的多了……

該鎮還大力推進文明村鎮創建,加快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把“短板”補起來、“平臺”搭起來、“家風”傳下來,大大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未來的橋江更美麗!”分管城鎮建設的該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週三三說,最近,鎮裡結合橋江自然、人文和地理資源特點,正在加快建設沙灣小城鎮。項目建成後,將輻射章池、獨石、文明街等周邊村組,成為“新橋江”的又一靚麗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