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內心堅定的女子——《林徽因傳》讀後感

或許,頗有名氣的林徽因也算得上一個有爭議的人。

做一個內心堅定的女子——《林徽因傳》讀後感

人們各自按照自己的想象,喜歡或不喜歡著這個傳奇的女子。

喜歡她的人,或羨慕她的出身,美貌;或欣賞她既能贏得眾人喜愛,還能清醒的選擇合適伴侶共度人生;或佩服她的才情,在詩歌、小說、散文方面獨樹一幟;或崇尚她的執著,一生都在鍥而不捨地為建築事業奔波耕耘。

非議她的人,則諷刺她如花蝴蝶般穿梭於民國眾才子之中,惹得大詩人對她念念不忘,哲學家為她終身不娶;或熱衷於她在“太太客廳”和“志摩日記之爭”中,與同期女子因才華相妒而心生芥蒂的花邊傳言……

做一個內心堅定的女子——《林徽因傳》讀後感

眾說紛紜,似乎都與她無關。在任何時候,林徽因都深知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在每一個人生岔路口,她都能清醒的分辨出自己要走的路,或轉彎,或前行。她只是一心一意,堅定的走好自己的理想道路,並把日子過得熱烈而豐盛。

於是以為,這是一個內心堅定的女子。

林徽因的堅定,率先體現在花季時的清醒上。

那個花季,《再別康橋》不可或缺。少女時期的林徽因在情竇初開時,遇見了極具浪漫氣質的多情詩人徐志摩,相擁在康橋,情感如潮水般呼嘯而來。若是衝動之人,恐怕早已不顧一切的全心投入了,但林徽因卻果斷的選擇離開。

“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懷想象出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

花季少女這句堅定而又清醒的話語,使得我一下子對她刮目相看了。在這一點上,她顯然跟其他幾位民國才女不同。她不像張愛玲,為了愛那個胡蘭成,可以低到塵埃裡,並在塵埃裡開出花來;也不像張幼儀,為了對徐志摩的愛,已經完全忘記了自己;亦不像陸小曼,執著瘋狂地透支著這一段愛情,當徐志摩去世後,她的世界便從此坍塌。

林徽因是個理智的女子,即便情深也能及時抽身。面對當時已然婚配的徐志摩,受過良好又嚴格家教的她不會做任何與傳統相悖的事;林徽因是個清醒的女子,清醒到可以看淡一切。她清楚的知道,徐志摩能給的,就像絢爛的煙火,燃燒殆盡之後,只會是徒然的哀傷。

徐志摩適合做朋友,選擇他就等於詩情畫意的在天上飛;而梁思成適合做夫君,選擇他就要腳踏實地的在地上走。在林徽因心裡,琴棋書畫詩酒花再美好,也比不上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淡。

做一個內心堅定的女子——《林徽因傳》讀後感

她要的,終是安穩的日子。

林徽因的堅定,銘刻在對事業的執著上。

我們身邊,不乏許多這樣的女子,她們在少女時代,擁有生命中的所有美好,青春美貌,飄逸出塵,可隨著結婚生子,在歲月的流逝中,在日復一日的柴米油鹽的磨損中,她們的精神空間窄狹,漸漸失去了生命的光澤和質感。

林徽因則不同。她全神貫注的投入生活和事業,始終給人一種優雅的張弛感。在文學方面,她創作過《你是人間四月天》耳熟能詳,編輯過雜誌,擔任過編委;在家庭,她相夫教子,奉養老人,打理家族事宜……她把這一切繁瑣看成了自然而然,心氣沉靜如水,從不抱怨,因為心靈空間裡的充盈與豐富已經給了她無盡的生活動力。

做一個內心堅定的女子——《林徽因傳》讀後感

更難得的是,她從未放棄過夢想。為了建築事業,常年奔走在窮鄉僻壤,踩爛泥,坐驢車,一路翻山越嶺、風餐露宿,一點一點梳理著中國建築發展的脈絡。那些年,她走遍了十多個省,幾百個縣,實地勘察了兩千餘處古建築物。縱然是病魔纏身,仍然為中國建築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還參與了國徽設計,改造傳統景泰藍,參加天安門廣場人民紀念碑設計……她對自己所珍愛的一切,從不停歇前行的腳步。

這是一個內心從容的女子。雖然生命只有51年,但在有限的時間裡,她奉獻了自己該奉獻的,沒有大起大落,亦沒有大喜大悲,如一首平仄而唯美的詩,永遠是那樣的平和靜美。

這是一個內心堅定的女子。雖詩意滿懷,卻從不懸浮於生活。她用自身經歷告訴我們:真正的美,是一個女人身上散發出來的獨立和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