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網課”網人性

導言:網,約束,限制,束縛,禁錮之意,引申為改變,轉變,扭曲,變異的意思。

特殊時期,近段時間以來,除了關於抗擊疫情的相關新聞報道佔據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關於“網課”的話題談論的熱度大有甚囂塵上之勢。之所以這樣,不是“網課”本身要蹭熱度,而是源於人們的推波助瀾。因為受疫情的影響,各級各類學校無法按照既定的時間開學。教育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件,不能因為疫情而使其受到嚴重影響。基於此考慮,教育頂層提出了“停課不停學”的指導意見。

從本源上審視,這種想法的初衷是好的。節點特殊,無法正常開學,不能上學的孩子長時間隔離在家,如果不對其生活和學習作出合理而科學的引導和規劃,大量的時間就可能被浪費,而且還有可能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氣。有了“不停學”的硬性規定,學校、老師和家長就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作出短期、中期的學習和生活的規劃。學生有了明確的方向和具體的事情可做,就不至於亂生事端。再者,由於下半學年的學習時間本來就短,而教學任務又繁重,延遲開學無形之中對教學會造成巨大的衝擊。如果停課了又停學了,勢必會嚴重影響教學進程和效果。另外,在互聯網+的時代,隨著網絡的普及,高科技設備的廣泛運用,也為“不停學”提供了設備和技術的支持。

不過,隨著傳統開學日期的開啟,全國上下似乎一下子進入全民皆上“網課”的時代。因為有了最高層的紅頭文件,所以圍繞“網課”就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很多新興的產業,隨之也就催生出很多職業。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的出現勢必會挑動公眾敏感的神經,必然會聚焦社會的關注。雖然運行不到一個月,但由“網課”所引發的話題討論大有愈演愈烈之勢。正是這種公眾對“網課”的關注度居高不下,誘發新的社會熱點,官媒《人民日報》專門撰文——《莫把“停課不停學”的好經念歪》——為急劇升溫的“網課”潑了一碗涼水。簡單梳理相關的話題,談論的話題大致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採取這種授課方式是否有失公平:按照官方的要求,因為畢業班——初三、高三涉及中考和高考,時間短,任務重,建議組織開展網上教學。從出發點看,這種倡議是好的。但是,就現實的境遇看,全國這麼大,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不爭的事實,與此相對應的是辦學條件和水平的不平衡也是客觀的存在。雖然中考是省內組織,但一省之內教學設備和水平的差距也是客觀存在的。至於高考大部分已經實行統一高考,雖然招生是以省內競爭為主,但一張試卷,不同的地區,在差異性存在的情況下去解答,這本身就值得商榷。在這樣的背景下,實行“網課”教學,是不是能夠彌合這種差距,能不能真正體現公平。

其二、“網課”實施過程中是不是走樣變味:《人民日報》指出:“個別學校超前講授,以“不停學”之名,行提前教學和假期補課之實;個別在線教育機構和平臺提前上線新學期學習資源,以免費公益之名,行市場推廣之實,不僅給仍處於假期中的學生增加額外負擔,導致新的“教育焦慮”,也讓“停課不停學”的內涵嚴重偏離頂層設計的初衷。”從下發的指導意見看,教育在各部門明令禁止的是非畢業班不允許提前在網上進行新課教學;而且是在大災當前的嚴峻形勢下,鼓勵的是公益性的網絡教學活動。可是,真正的相關方看到這些來自官方的文件之後,在趨利避害思維的作用下,他們往往選擇了針對性的迴避,對文件進行斷章取義的曲解,然後冠冕堂皇地大行其道。於是,各種培訓機構乘勢而上,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打著為廣大學子和家長排憂解難的幌子,喊著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的口號,幹起了賣狗肉掛羊頭的勾當。這且不說,再看看推送的內容,雜取種種,合成一體的拼湊不說,很多是嚴重過時、超標的內容,而且很多非畢業班,甚或幼兒園的教學新課也堂而皇之地上線。

其三、“網課”的教學效果能不能得到保障:在市場經濟大潮無孔不入的當下,有市場就有需求,市場和需求是相生相協的。短時間裡“網課”之所以遍地開花,是因為有巨大的需求空間。這種需求一方面來自學校求生存、謀發展的本能,確切地說是教育管理者為了維護自己好名聲,為了揚名立萬;一方面來自家長的教育焦慮,時不我待,眼看中考高考日益逼近,升學關乎孩子的身家性命,在大戰即將來臨的關鍵時刻再不枕戈待旦地備戰,極有可能功虧一簣。所以,為了孩子的教育,為了孩子在考試中不被淘汰出局,就有了“病急亂投醫”的衝動。心情能夠理解,需求固然重要,可是,這種開課方式是不是能夠達成各方的心裡訴求,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一則授課的內容是不是適合每一個學習者。因為是在一個虛擬的時空中進行的教學,老師與學生是無法互動的,更不要奢求個別輔導。這樣,教師只是根據自己的實際對教學採取一刀切的方式。但是,學生的層次是參差不齊的。這種置學情於不顧,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進行的教學,不可能因材施教,這本身就是違背教學規律的;一則教學由實體性的班級授課的封閉走向網絡的開放,學習者在接受教學者輸入的內容的同時,就不能保證網絡中的其他信息也隨之進入。對自我約束力強、自覺性好的學習者來說,他們會理性地辨別篩選,而那些自覺性不高的難免會受到影響;一則“網課”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開展的教學形式,僅是權宜之計。但是具體操作時很難保證操作者能夠嚴格按照要求規範地執行,難免會出現一些不和諧的因素的摻雜,像有的只是把授課變成變相的試題檢測和展演,即使偶爾的教學也只是陳芝麻爛穀子的東西,新瓶裝老酒,沒有什麼新鮮的內容;一則畢竟是新事物、新產業,各種相關的配套工具,亦或技術水平很難達到要求。這種摸著石頭過河的嘗試本身就無法保證質量和效果。

一場毫無徵兆的疫情打亂了各項社會事務正常運行的軌跡。對實體產業來說,多投入時間和精力,加班加點就可能把損失降到最低。但對教育來說,它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精神性耕作。其性質的特殊性,就不可能按照經營實體產業那樣。遵循教育的規律,按照教育自身的發展辦事,落下的才能慢慢補上去。揠苗助長的急於求成只會適得其反。作為權宜之計的教學形式,“網課”要真正發揮其積極的作用,就需要嚴格按照國家和政府的指導精神辦事,心存敬畏的同時,心術要正才不至於走偏走邪。只有有了責任的擔當,才把正事辦成好事。否則,賺的缽滿盆盈的烏煙瘴氣局面的出現,只會玷汙了從事教育行業的盛名。最後,記住《人民日報》撰文中的話:“每臨大事有靜氣,教育尤是如此。在這個特殊的假期,更多學校、在線教育機構、家長能保持一份靜氣與定力,讓教育能始終沿著情懷、溫度的方向穩健前行。這不僅是學生之需,也是未來之需,更是國家和民族之需。”(陳士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