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燒餅黃又黃哎,黃黃燒餅慰勞忙……
黃橋建鎮於北宋,原名黑松林,元末明初改名黃橋,千年古鎮,即將上演慘烈決戰……
拋開對戰雙方的立場、恩怨糾葛、紛紛擾擾,發生在1940年秋冬的那場戰役,無疑是一場驚豔了軍事史的戰役。
隨著科技的發展,武器在戰場上起到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戰爭形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冷兵器:平面幾何之戰
在冷兵器時代,戰鬥是平面的,短兵相接的,即使一方有數十萬大軍,在狹窄的戰場上,永遠也就只有一小部分投入到戰鬥,大部分的人只能站在後面幹捉急,只要一方的將士足夠強壯、無畏,往往能夠以少勝多打敗強大的敵人。比如、濟河焚舟破釜沉舟、背水一戰、300壯士斯巴達之戰,無不是把將士至於決死之地後爆發出驚人戰鬥力,最後完成逆天大勝。
熱兵器:立體幾何之戰
進入熱兵器時代之後,戰鬥空間立體化、遠程化、覆蓋面大。武器佔優同時兵力佔優的一方將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以少勝多,極度困難。
再回到發生在1940年秋冬的黃橋決戰,在那個彈丸之地、千年古鎮黃橋。我軍與頑軍,7000與30000的大對決,最終以我軍完勝結束。一個現代戰爭史上的奇蹟,80年來還像謎一樣,有無數個未解之謎。下面撥開迷霧,讓我們領略一下殘酷背後的戰爭藝術。
戰場環境:最複雜的戰區
隨著淞滬、武漢等會戰的失利,蘇中這一塊成為了淪陷區。在這塊土地上形勢非常複雜、多種勢力交織在一起,誰都沒有絕對的實力在這一塊獨佔鰲頭。
- 頑軍:韓德勤作為國民黨的代表,在這裡成立敵後游擊隊,並就任省主席,兵力最多,號稱10萬,是中央嫡系;
- 日軍:由於日本繼續南侵,參加長沙會戰,留在這裡的日本不多,且不是最精銳的甲等師團,且江南水網縱橫,不利於機械化部隊展開,所以日軍只能聚集在重要據點,無法對整個區域進行有效控制;
- 偽軍:作為日軍的走狗。偽軍充當著咬人的狗,但主子不動,狗也不可能動,戰鬥力也最弱;
- 二李:地方勢力的代表,長期經營這塊土地,只想著在夾縫裡苟延殘喘,誰強就跟誰;
- 稅陳:陳泰運的兩淮稅警總團,敵後一直比較活躍的抗日隊伍,為配合臺兒莊戰役和武漢會戰,參加百餘次戰鬥,但由於不是嫡系,一直不受待見。
- 我軍:作為我軍抗戰主力之一,主動深入敵後開闢抗日戰場,但受到武力干涉和禁止(下面會講)
因此,在這塊緊靠京滬杭的蘇北大地上、五股勢力犬牙交錯,互不信任、時有摩擦。是當時中國大地上最複雜的戰區,沒有之一。
戰役序幕:各方角力
1938年10月,新四軍葉飛部奇襲日軍虹橋機場,破壞敵機四架,轟動上海。在葉飛部完成戰鬥後,遭到國民黨楊蔚部襲擊,對此國民黨高級將領顧祝同的解釋是“新四軍越界抗日”。
越界抗日,一個新鮮的詞,在中華大地上抗日,還需要劃界、而且還是在日戰區,因此我軍只要是不在規定的區域內抗日,都被認為是非法的“越界之舉”。
1938年7月,原南通守軍何克謙部面對日軍不戰而逃,奉韓德勤命令攻擊與日軍苦戰後在黃橋修整的中共陳玉生所部“抗日救亡大隊”。我方深明大義,主動退出黃橋。
從此何克謙成了黃橋的太上皇。欺壓百姓、無惡不作。
1940年,為了避免加劇摩擦,江北指揮部受命東進,開闢新的抗日根據地。三個縱隊兵分三路向東南方向挺進。
1940年7月,途徑黃橋時,本想借道而行,沒想到何克謙一貫反動,受韓德勤指使,率保安旅,妄圖阻擋、消滅東進我軍。為求自保,陳粟決定給這是反動的何部予以殲滅(對其他部隊只是擊潰,給點顏色瞧瞧而已)。
自此,黃橋鎮重新回到了我軍手裡,我軍在那裡紮下根,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根據地的建設。
為了立足,陳老總,充分發揮了自己的長處,把統一戰線的工作做到了極致:
- 數次與二李會晤,爭取他們中立,派了二李的同窗朱克清在二李身邊從事工作;
- 又派曾經救過陳泰運將軍的命的同志去陳泰運身邊斡旋、工作;
- 陳老總多次拜訪當地有名望的地方鄉紳、族老,如同盟會元老朱老先生等,讓他們出面與國軍將領做思想工作,不要內鬥、一直對外。
戰場謀劃:戰神崛起
決戰前夜,二李送來消息,韓德勤兵分三路(中路89軍、翁達6旅1.5萬人,右路二李和陳泰運部1.2萬人,左右保安旅7千人)向黃橋進攻,企圖一舉殲滅江北指揮部於黃橋。情況萬分危急。大兵壓境,戰則贏面很小,走則又能走到哪裡?四面死敵,空間狹小,是戰是走,難以決斷。
面對危局,粟裕站在地圖前陷入長久的思考,最後制定了一個極其大膽的作戰計劃,以黃橋為軸心,誘敵深入、各個擊破:
- 選定第一階段目標,一反常規,首殲最強之地翁達6旅。理由是①翁達6旅所走路線便於埋伏;②翁達6旅號稱梅蘭芳部隊,裝備精良,眼高於頂,根本沒有想到我軍敢先拿他開刀,出其不意攻其不備;③一旦殲滅最強敵人,必定打亂敵人計劃,震懾敵人。
- 一旦達成殲滅翁旅的作戰任務,1縱立即迂迴,與2縱一起包圍敵中路89軍;
- 陳老總坐鎮離戰場10公里外的嚴徐莊,前敵總指揮粟裕親自坐鎮黃橋,並在黃橋擺下古今罕見的防守奇陣。
決戰爆發:精準與應變
- 精準選擇:對首戰之敵翁達6旅的出擊時間的選擇是一個關乎全局的決定,當時粟司令是這麼考慮的:
對於這個首戰殲滅對象,我軍選擇在什麼時候突擊最為有利呢?這又是極其重要的一著。如果出擊過早,只打到它的先頭部隊,而沒有打到它的要害,頑軍不但可以退縮、避免就殲,而且還會暴露我軍的部署和意圖;如果出擊過晚,頑軍多路會攻黃橋,我軍將難以堅守,觀戰各方就可能爭先撲殺過來。四日下午三時,據報翁旅的前鋒已抵黃橋以北兩三公里處。為了進一步判明情況,確實把握最有利的出擊時機,我趕到北門,登上上城高處觀望,但見北面兩三公里遠的大路上,有許多群眾驚慌地向西南奔跑,判明獨立第六旅的先頭確已來到。我計算,獨立第六旅採用一路行軍縱隊前進,如果兩人之間的距離為一米半,全部三幹多人的隊形將是長達四五公里的一路長蛇陣。從黃橋到高橋的路程約七公里半,其先頭部隊抵達黃橋以北兩公里半時,後尾必然已過了高橋,完全進入了我伏擊地段,我軍此時出擊,正好可以將獨立第六旅攔腰斬斷。我決心採取“黃鼠狼吃蛇”的辦法,多路向其突擊,將它斬成幾段,然後各個包圍,力求首先殲其首腦機關。節選自《粟裕戰爭回憶錄》
-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計劃沒有變化快。原計劃應該是最先和翁6旅交戰,但實際上由於敵33師立功心切,首先攻到了黃橋東門,最艱苦、最危險、最關鍵、最重要的防禦戰最先打響。黃橋是核心、是軸心,黃橋一旦丟失,整個黃橋決戰計劃也將徹底失敗,整個部隊將陷入被割裂、只能打游擊的不利局面。因此前敵總指揮粟裕才決定親自坐鎮黃橋。敵軍曾經一度攻進了東門,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粟司令親自帶著警衛員上了戰場,靈機宣稱從江南來的援軍已到(實際沒到,算不算謊報軍情?),戰士們果然士氣大漲,在陶勇司令員的帶領下生生把敵人趕出了東門。整個戰役最危險、最關鍵的一關終於在粟司令的靈機應變下化險為夷。
大戰落幕:
歷時7天的大戰落下帷幕,在形勢不利、兵力弱小的情況下,通過三軍用命,7000千打贏30000萬,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的奇蹟,小編以為勝利主要是因為下面幾點:
- 陳老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了統戰方面的才能,中立了二李和陳運泰;
- 粟司令,作戰計劃出奇大膽,兵力運用到了極致;
- 殲敵時機選擇精準無誤,一擊致命;
- 戰場決斷隨機果決,絕不默守陳規;
- 三軍用命,無間配合,無分彼此;
- 黃橋燒餅立大功。
參考《粟裕戰爭回憶錄》《陳毅傳》等
閱讀更多 比禾觀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