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和創投:每年光理財的收益,是我上班10年的工資

前陣子,多年未聯繫的大學同學突然給我打來電話,我剛“喂”了一聲,電話那頭就哭了起來。 原來,她已經離職大半年了,一直都找不到工作,卡里的存款早就花完了,最近一直在靠花唄撐著。眼看著要交下個季度的房租了,她卻實在拿不出錢。

新元和創投:每年光理財的收益,是我上班10年的工資

我問她,當初為什麼要離職? 她的理由和很多人一樣:工資太低,又經常加班,壓力大到讓人崩潰。付出了這麼多,可是錢呢? 還貸款需要錢,聚會應酬需要錢,各種瑣碎的家庭開支加起來,數目也很驚人。每個月工資就那麼點,花到月末所剩無幾。 本以為離職可以換一種更好的生活,沒想到竟是走投無路。 聽著她滿肚子的苦水,我越發覺得,一個人越沒錢,越容易被生活逼上絕路。

離職創業後,前同事到她的公司面試

我認識一個90後的姑娘,叫素素。 畢業後,她一直做著一份月薪5000的工作,朝九晚九,週末休。 有一天,她終於鼓起勇氣離職。領導嘲諷她說:“早晚有你後悔的時候。” 有意思的是,三年過後,這家公司破產了,而素素已經有了自己的公司。前同事失業後另謀職業,竟陰差陽錯地來到了倩文的公司面試。

同樣是離職,有的人失業絕望,被貧窮束縛,有的人實現逆襲,經濟獨立。到底是什麼造成的呢?

新元和創投:每年光理財的收益,是我上班10年的工資

很多人問素素逆襲成功的原因,她是這樣說的:“我很久之前就不把工資當唯一收入了,還在做上一份工作的時候,就嘗試多種方法賺錢,學會通過理財,錢生錢。” 前同事都不知道,素素在工作之餘,一直默默地學習理財知識,研究金融行業,通過理財,慢慢地擺脫了那份死工資。 起初是每月收益200塊,後來是1000塊,2000塊……雖然剛開始收入不起眼,但是通過複利的作用,財富增長起來特別快。

離職後,素素還繼續追隨自己的愛好,迅速把她一直以來的設計特長髮展起來,利用三年時間開了一家小型室內設計公司,又拓展了一條收入渠道。她說,是理財給了她辭職的底氣,讓她有更大的自由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實現人生逆襲。

不工作也能賺錢的秘密

新元和創投:每年光理財的收益,是我上班10年的工資

說到理財,想起了我的一位老朋友Cindy,她是我見過財商最高的女人。

從大一開始,室友逛街剁手,她痴迷研究理財投資;閨蜜海淘,她堅持投資基金。工作前3年,當同齡人還在租房、考慮要不要換一份月薪10000元的工作時,她已經收穫了人生的第一個100萬。 Cindy說:其實,賺的少不是窮的根源,窮人之所以窮,是一開始就把自己的思維堵住了。其實,並不是有錢了才理財,而是理財了才有錢。 她給我算了一筆賬:假設你在25歲的時候,每個月定投2000元,每年收益按10%算(先別急,後面我會解釋為什麼按10%算):那麼,接下來,在你35歲,45歲,55歲的時候,你將分別擁有41萬,153萬,455萬......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這其實是一個金融概念,叫“複利”。

新元和創投:每年光理財的收益,是我上班10年的工資

有人會質疑:複利聽起來很好,可是10%的收益哪有那麼容易,現實裡很多人反而是虧的呀!而且我那麼多複雜的數字,我看不懂......根據歷史數據,上證指數發佈到今天,漲幅超過2800%,也就是說,從長期來看,就算無腦定投,也能獲得10%的收益! 大數據統計,每人一輩子能遇到7次牛市,但90%的人沒有賺錢,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當機會來臨時也只會失之交臂;而真正能賺錢的人,是提前學習和規劃,把眼光放得長遠。

理財這件事,並不單單只是看幾篇金融分析的文章、買幾隻股票就完成的事兒,它需要系統性地學習,同時,也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作者清崎就提到,理財思維上一個非常大的不同是對待風險的態度不同。 有些人總是傾向於安全地做事,不冒風險,選擇把錢存進銀行,看起來“安全”的方法其實並不安全——把錢存進銀行,利息較低,在通脹的侵蝕下你的本金也一直在虧。還有些人聽信親戚朋友,別人說哪隻股票/基金賺錢,就去買哪隻。只會盲目跟風,看到別人投什麼自己也去做,多半都會虧得精光。 而富人會選擇主動做事、駕馭風險,自己瞭解和學習理財知識,按照制定的標準投資,將風險降低。 理財首先是一種思維,然後是一種能力,就像不會開車就上路,不會游泳就下水,風險自然高。 這就是為什麼,我想把「新元和創投」推薦給你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