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讓“清明代祭”成為一種“公例”

今年清明小長假期間,廈門將以公墓、骨灰堂為單位,組織集體代祭掃。根據方案,廈門各殯葬服務機構將在3月31日前,開展一次園區環境清理活動,包括擦碑拭塵、清雜除草、培土綠化、整理打掃等。同時,以公墓、骨灰堂為單位,在4月4日至6日組織集體免費代祭掃,向每個墓位、骨灰格位敬獻一枝鮮花,相關視頻、照片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宣傳欄、村務公開欄、微信群等形式發佈。(據3月24日《海峽導報》)

對“冥界”來說,清明節也算是一個“盛大的節日”了。不僅“冥界”熱鬧,人世間更是熙熙攘攘,前往掃墓祭祖。而今年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按照以往的“慣例”,清明掃墓祭奠人潮湧動,這對疫情防控來說,無疑是一種重大的隱患。但對老百姓來說,清明祭祀不僅是我們社會的一種“公序良俗”,更已經形成一種文化現象了。如果清明僅僅是“不準掃墓”,會讓不少人心情不安。廈門市推出這個“組織集體免費代祭掃”的舉措,恰到好處地給這種傳統習俗找到了一個“出口”,也讓人們頓覺得耳目一新。

人們之所以要在清明前後到逝者墓前祭掃一番,一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哀思,二是清掃墓地,讓逝者安息的地方清潔乾淨,莊嚴肅穆。表達哀思可以隨時隨地,而清掃墓地,或獻上一束鮮花就只能“親力親為”了。而廈門市這種“清明代祭”的方式幾乎是解決了這一切,雖然親人不能到現場,但有集體出面,擦碑拭塵、清雜除草,當一切收拾得乾乾淨淨之後,再有集體向逝者獻上一束鮮花。這樣的“集體代祭”不僅更加文明隆重,也更富有人情味。

從表面上看,這也許只是我們為了防止疫情擴散的“無奈之舉”,筆者卻以為這實在是可以“持續發展”的有益舉措。眾所周知,清明前後的掃墓行動,既是群眾的“必須行為”,也是一種“無奈行為”。很多人為了這種“無奈”,不得不千里迢迢,甚至“漂洋過海”回來祭祖掃墓,這裡不僅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更要靠不菲的財力做支撐。有的人實在抽不出時間“親力親為”,就只好請人代掃,甚至花錢僱人“哭墳”。而形形色色的掃墓行為,不僅勞民傷財,汙染了環境,也釀出了許多的交通事故和火災事故。不管從個人利益出發,還是從社會的整體利益出發,這種“集體清明代祭”的方式,都是一種不錯的選擇。等疫情過去,我們何不讓這種方式成為一種“公例”,讓我們的清明祭奠形式,更綠色、更環保、更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