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吳三國領導人只有劉備出身草根,他有什麼過人之處?

明月無輝


實際上魏蜀吳三國的創始人曹操,劉備和孫策,孫權兄弟的出身在當時其實都是有些問題的,沒有一個是所謂的“累世公卿”,“世家大族”。遠沒有袁氏兄弟“四世三公”,楊修家“四世太尉”光鮮亮麗。

曹操被袁紹罵作“贅閹遺醜”,東吳孫家出身軍吏兵頭子一個,劉備和他們相比好在是宗室子弟,出身清白,壞在是家庭經濟條件不行,但是好在劉備是一個非常會抬高自己身份,給自己編織關係網的人。

劉備因為父親死的早,家庭條件確實不好,畢竟是宗室後裔,“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比不上那些封王封侯的近枝宗室,還淪落到了以販履織蓆為業的地步。但是劉備得到同宗長輩的欣賞和資助,一樣可以遠遊求學,拜在當時大儒盧植的門下,這對於真正的平民百姓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

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德然父元起常資給先主,與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爾邪!”起曰:“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盧植可不是一般人,不僅是當時的經學大師,還是漢末著名將領,與皇甫嵩、朱儁一起,被稱為“漢末三將”,可以說是一位能文能武,聞名遐邇的漢末大佬級人物,當了他的弟子,就像現在拿到了世界頂級名校的文憑一樣,絕對是可以為未來事業加分的。並且同學的“圈子”也是很牛逼的,劉備的同學就有後來的“白馬將軍”公孫瓚,之後有一段時間,劉備混的不好,還到老同學公孫瓚那呆過一陣。

而瓚深與先主相友。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

不過實在的說,劉備並不是一個好學生,喜歡鬥雞走狗,漂亮衣服,喜歡參加各種交際活動,結交各路豪傑,就是不太喜歡讀書,屬於在名牌大學混文憑的那一類人。從這點上看,劉備和他的祖宗太祖高皇帝劉邦還是很像的,可能在封建時代,真正搞政治搞的好的,大都是不喜歡刻苦讀書的。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在“三國志”裡明確記載了劉備的性格特徵:

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

翻譯過來就是人狠話不多,善於抬高別人身份,容易獲得別人好感,同時喜怒不形於色。特別是“喜怒不形於色”這幾個字,能用這幾個字形容的人,在歷史上一般都是狠人,這些人藏得深,有涵養,也可以理解為現在很多人追求的“貴族範”。

所以,起兵之前的劉備並不是很多人想象中,和母親一起賣草鞋,艱難度日,老實巴交的遠支宗室,按照現在的標準,劉備是一個出身名門,相貌堂堂,身邊有一群“粉絲”並且擁有名校文憑的“高富帥”,當然在“富”的方面差一點。但是很快,財富上的缺失被人幫著解決了,劉備很快就遇到了自己的“天使投資人”中山大商人,“三國志”裡記載的很簡略,只提到了其中的兩位的名字張世平、蘇雙,劉備用他們給的錢招兵買馬,逐漸走上了歷史舞臺。

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

後來,不管是在徐州,荊州還是益州,劉備總能很快的融入到當地的高層社交圈,並且取得大家信任。在徐州,徐州牧陶謙死前就說:“除了劉備,沒有人能管得了徐州”,在荊州劉表死後,劉備先是打著劉表兒子劉琦的名號統治荊州四郡,劉琦死後,荊州的世家大族,公推劉備為荊州牧,到了益州,劉備在背信棄義擊敗劉璋後,也能很快團結劉璋父子原先的統治班子,穩定益州形勢。

小編看過一句話叫“薄情不過大耳賊”,指的就是劉備,對於兄弟和臣子,劉備是頗為仁義的,但對於夫妻之倫,劉備還是有缺失的,這點也和祖宗劉邦很像,經常仗打的急了就把老婆孩子丟了,劉備娶妻實用心理很強,首先看老婆家世財富對自己有沒有幫助,夫妻之情做得決絕,所謂“多情總被無情傷”這可能也是劉備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劉備剛起兵的時候,關羽,張飛就來投奔,剛開始兩人為劉備“禦侮”,這個“禦侮”小編看來就是打手,結果三個人逐漸成為了莫逆之交,後來諸葛亮遇到劉備,雖然在年齡上諸葛亮比劉備小得多,但是感情也相處的非常好,特別是劉備起兵早期就跟隨他的人,他們跟隨劉備的時間都很長,而且大多忠心耿耿,例如孫乾、簡雍等。更不要說,掛印封金,千里尋主的“關二爺”了。這種君臣之義在漢末各路諸侯之中是很難看得到的,所以在馭人之術上,劉備還是很有一套的。

娶妻是有效改變一個人出身,財富以及社會地位的機會,劉備娶妻就是首重實用。當然劉備一生有不少女人,但是史料可查的只有四位。她們分別是甘夫人、糜夫人、孫夫人和吳夫人。

甘夫人是當地有名的大美女,但是劉備一旦有事就把這個老婆和孩子扔了不管,自己逃命,這個甘夫人在劉備打徐州的時候被丟過一次,在曹操打荊州的時候又被丟了一次。後來娶了糜夫人,糜夫人的家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劉備不光得了個老婆,還從糜夫人兄長那裡得到大量的童僕,金錢,靠著糜家的資助劉備才解決了燃眉之急。

劉備的第三個夫人就比較出名了,就是孫權的妹妹孫尚香,這是一樁典型的政治婚姻,劉備後來入川把老婆扔在荊州讓趙雲看著,孫尚香跑回東吳,兩人自此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過面了。在稱漢中王之後,劉備又娶了寡婦吳氏為妻,並立為王后,一方面吳氏的兄長是重要將領,另一方面,吳氏是有名的大富大貴之相,劉備娶吳氏意圖就再明顯不過了。不過吳氏的結局還算是好的,畢竟劉備有了自己穩固的根據地了,再也不會把吳氏扔了不管了。

劉備的能力是得到漢末各路諸侯承認的,特別是曹操甚至於把劉備和自己放在同一檔次,認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但是劉備從來不甘心屈居人下,雖然四處碰壁,被操丞相攆著屁股跑,總是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和創業熱情,最後終於成功,小編感覺劉備的生平甚至可以被當做成功學的經典案例來用。

曹操對劉備是很看重的,不光是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的口頭表揚,曹操曾經很努力地想把劉備留在自己的陣營裡讓他為自己效力,不管是封劉備為宜城亭侯,後來又分別加封豫州牧,左將軍。不像“三國演義”裡演繹的那樣,劉備與曹操勢同水火,反而兩人關係親密,甚至於也到了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的地步,按照曹操對劉備的封賞,劉備的地位可以說是曹操集團的二號人物,可是劉備顯然是不領情,反而參與到了“衣帶詔”之中,原因應該和所謂的“漢賊不兩立”沒什麼關係,因為此時曹操和漢獻帝關係還是可以維持下去的。

曹公表先主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是歲建安元年也。
曹公厚遇之,以為豫州牧。
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很多人把董承事件當作是漢獻帝與曹操關係惡化的一個標誌,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對。呂思勉先生在《三國史話》中就對衣帶詔的真實性表示了懷疑。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

“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

很多人會誤解為漢獻帝下密詔給董承,實則不然,因為“辭”是宣稱的意思(《資治通鑑》改為“稱受”,意思更明確)。這就是說董承自己對外宣稱接受了漢獻帝的密詔,實際不可信。

因此,在小編看來,劉備參與衣帶詔,更多的帶有乘亂,取曹操而代之的想法,只是事情敗露,劉備偷雞不成,但是好在沒有“蝕把米”,事件並沒有牽扯到劉備,後來劉備到了徐州後,還是反叛了,曹操聽說劉備反叛極其重視,親自帶兵擊敗劉備,劉備就投到了袁紹門下,袁紹又被曹操擊敗,劉備無法只能投到劉表麾下,劉表死後,荊州又被曹操佔了,劉備又馬上和孫權聯合上了,都說呂布是三姓家奴,按照這個標準劉備數不清是幾個姓了。

劉備簡直可以被稱為“反曹鬥士”了,雖然一直再失敗,但從來沒放棄,既然曹公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就沒讓曹操失望,直到後來的漢中之戰,劉備一路被曹操從北方攆到了南方,又從東南攆到了西南,終於在漢中之戰,劉備擊敗曹操,揚眉吐氣了一把。最後終於熬死了一生之敵曹操,並且在漢獻帝禪位曹丕後登基稱帝,不知道劉備在登基的時候,想的最多的是不是曹操。


醉美木瀆


劉備出身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自稱是前漢第六代皇帝景帝之子、中山靖王的後裔。

不過劉備的這個皇族身份水分很大。因為中山靖王據說孩子超過一百二十人,依此算下來他的子孫後裔要達五萬人以上。

劉備的祖父據說當過縣令,但他的父親沒做過官,只是一個普通人。

劉備年輕時拜同鄉的大學者盧植為師。但是他天性厭惡學習,熱衷鬥犬、賽馬,愛音樂,喜好穿著打扮,是公認的花花公子。但他重義氣有人望,手下聚集了不少年輕人。

是因為《三國志》注引用的《典略》裡有這樣的記載:劉備的第一仗是在幽州參加鎮壓張純反亂。《典略》還說,在對戰中,劉備負傷,靠裝死才勉強逃了一命。而實際上,黃巾之亂爆發時,曹操和孫堅一直跟隨討伐軍統帥皇甫嵩、朱儁轉戰各地,立下戰功,並嶄露頭角。與曹操、孫堅相比,劉備只不過在幽州參加了小規模的局部戰鬥,即使不考慮他年輕曹操、孫堅六歲這一優勢,我們還是很難找出劉備登場有什麼英雄之舉。

在這個亂世之中,劉備還是有自己長處,首先能籠絡人心,哪怕是曹操的追兵到了,依然不肯丟棄老百姓,而自顧逃生,千萬別小看這一點,因為曹操殺降的劣跡,所以百姓也不敢留在原地,所以跟著劉皇叔跑,這一點讓劉備賺足了人氣。為後面得到魯肅的青睞打下了基礎。

另外,火燒新野不是諸葛亮的手筆,而是劉備的戰績,說明備是具有很高的軍事能力。而在求賢方面也是能做足了功課,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能收收買人心,讓能人賢士為自己服務,在這亂世之中,還有什麼比這個能力更為重要呢?


國內ERP專題


相對而言劉備的情況就差很多,劉備雖號稱是中山靖王之後,但到了劉備出生的時候,父親早逝導致他家裡比較窮。當然劉備也不是真正的平頭老百姓,其家族還是有那麼點實力,曾經資助過劉備,在拜盧植為師的時候結識了同學公孫瓚。在漢末三國時期,家裡沒有點背景,真心混不好。

劉備能夠最終成功與他的出身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唯一的聯繫就是“漢室宗親”的身份,因此劉備的成功有獨特之處。

劉備一身顛沛流離,人生起起伏伏,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打擊,但是劉備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最終憑藉自己的努力,打下來了荊州和益州,有了一塊安生立命的地盤,堅持不懈是劉備成功的首要因素。
除了堅持不懈的優待點外,不得不說劉備逃跑的技術也非常厲害的,被呂布打敗了逃到曹操那裡,被曹操打敗了逃到袁紹哪裡,等到袁紹倒了他又立刻投奔到了劉表那邊。兵沒了,地盤沒了沒事,還可以東山再起,自己人沒了就真的什麼都沒有了,這顯然是劉備最終成功的基本條件。


浮沉的歷史


要論出身,三國幾個領導人出身最低的,並不是劉備,而是孫權。劉備完全稱不上草根。

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不管這個是真是假,至少當時劉備作為漢朝宗室的身份是得到天下人認同的)。

中山靖王劉勝生育能力強大,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其中劉貞就是劉備的先祖。

雖然這一支後來逐漸沒落,但那是相對於其他顯赫宗室和世家大族而言的,劉備的祖父劉雄曾舉孝廉,官至縣令,劉備的父親劉弘曾經也出仕過,因早逝導致仕途中斷,自幼喪父,與寡母相依為命,這也是後來劉備靠販草鞋織蘆蓆為生的原因。

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

但是,千萬就別以為劉備就完全沒什麼依靠,劉備所在的宗族在當地絕對不是什麼小家族,劉備求學是靠宗族之人資助,同宗族的劉元起就經常資助劉備,對劉備與自己的兒子一樣,劉備十五歲的時候出門求學,也是與劉元起之子劉德然同往,敗在了著名的儒學大家盧植門下,我相信劉備之所以能拜在盧植門下,劉元起應該也是出了大力的。

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德然父元起常資給先主,與德然等。

在盧植門下求學的經歷,一方面讓劉備結實了公孫瓚,另一方面大儒盧植龐大的關係網,在劉備佔據徐州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另外,看一下史書上記載劉備的愛好,劉備不太愛讀書,喜歡走馬逗狗,喜歡音樂和華服——這些愛好怎麼看也都不是出身草根的人能玩得起的,尤其是音樂,在古代更是貴族專屬。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

劉備不光愛好很貴族,史書也明確記載了他有很多下人,“善下人”,所以劉備的家族在當地應該是很有勢力的,當劉備長成後,就能依靠家族迅速擺脫貧寒的生活,積累資本。

我以為,販賣往來於涿郡的中山人鉅商張世平、蘇雙等人之所以輕易就饋贈劉備大筆錢財,很大可能並不是看出劉備是個潛力股,而是因為其家族在當地的勢力。

所以,劉備壓根就不是什麼草根出身,他有家族可以倚靠,有師門可以借勢,這使得劉備在建功立業的過程中得力甚多。

反過來,按照《富春孫氏宗譜》和《幽冥錄》孫權的祖父孫鍾是個瓜農。

——這個瓜農是個沒有任何隱藏身份的真·瓜農。為什麼這麼說呢?

孫鍾,吳郡富春人,堅之祖也。與母居,至孝,篤信,種瓜為業。《幽冥錄》

按照我國的傳統,一個名人(尤其是帝王)必然要有一個顯赫的出身,如果實在沒有,七拐八彎也要與某個名人扯上關係,以顯得自己根底不凡。孫權的家族也是如此,史書記載孫權的家族是孫武的後代,既然有這麼個祖先,那麼就必然要編造一個譜系,然而,孫權祖父的名諱在歷史上都沒有明文記載。只在《幽冥錄》中有一段提到了孫鍾是孫堅的父親,孫權的祖父。

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蓋孫武之後也。

所以我個人認為,孫權的家族,至少往上推三代沒有任何人出仕,是真正的平頭百姓,孫權家族的興起完全是靠其父孫堅一手打開。

孫堅“少為縣吏”,遇到海盜上岸劫掠來往客商,孫堅用計破之,還斬殺了一個首級,因為這個功勞得到了官府的賞識,之後又在平定會稽妖賊許昌反叛中立功,拉起了一支千餘人的隊伍,這隻隊伍成了孫堅起家的資本。

孫堅是從漢朝的體制內慢慢爬上去的,而且在戰鬥中,孫權都是一馬當先,比如黃巾之亂,汝、潁一帶的起義軍戰鬥失利,逃至宛城堅守,在攻城戰中,孫權獨當一面,身先士卒,率先登上城門。正是靠著這種敢於搏命的精神,孫堅聚攏了一批人。

堅身當一面,登城先入,眾乃蟻附,遂大破之。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孫堅是靠軍功起家的,從微末做起,一步一步往上,慢慢地打下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地盤,再經歷孫家兩代三人,從孫堅到孫策再到孫權,逐漸佔據江東,割據一方,成為三國之一。


閒話說歷史


劉備的出身和曹操、孫權的確沒辦法比,曹操是官二代,孫權也是官二代,劉備雖勉強稱得上是官二代,但他確實沒沾父輩啥光,當然了血緣上還是沾了點兒光的,劉備基本上屬於白手起家這一類。劉備能白手起家成就一代霸業,自然有他的過人之處。

堅定理想,不動搖

劉備最大的過人之處便是堅定自己的理想,不動搖,劉備上半輩子可以說是顛沛流離,一直寄人籬下,先後依附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劉備就是個吃百家飯長大的孩子,但就是這個吃百家飯長大的孩子一直沒有忘記自己心中的夢,他的這個夢往大了說是“匡扶漢室”,但至於這個漢室是劉協的漢室,還是劉備自己的漢室,此處就不做討論了。往小了說呢,劉備不甘心渾渾噩噩過一輩子。因而劉備不管遭遇多大的變故,一直都沒有放棄過自己理想,這也是劉備最後能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個人魅力大,善結交

劉備這個人在結交這方面確實有過人之處,不管自己混得有多差關張趙三兄弟對他始終是不離不棄。關張二人是在劉備尚未發跡之時便跟隨劉備,而關張二人素來傲氣,不甘居人下,和劉備一樣他們心中也一個要混出個人樣的夢,但二人一出道便忠心不二的跟隨劉備,可見劉備的個人魅力。當初關羽逼不得已投降曹操,無論曹操對他多麼好,他都沒忘了劉備,在當時情況來看,跟隨曹操肯定是要比跟隨劉備混得更好。而趙雲更是棄了公孫瓚來投靠更沒實力的劉備。劉備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老班底的忠心不二,使得他始終立於不敗之地,最後得以抓住機會獲得成功。


混沌聊史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這個問題讓我來!

漢朝末年,群雄割據,各霸一方。最後只有三人脫穎而出,曹操、孫權、劉備。當時其他勢力比較大的將軍都因為自己的缺點被淘汰了。一開始在北方袁紹地盤最大,勢力最強但他剛復自用,勇有餘而無智,最終在官渡之戰被曹操打敗,張角等人也是類似的。而看一下這最後稱帝的三人,只有劉備出身草根,其他兩位都是官臣之子,稱帝當然也比較容易。

曹操是新興的勢力,進京挾天子,佔到了先機,佔到了經濟發展最好的地方。曹操通過暗度陳倉打敗袁紹之後,最大勢力沒了,自然曹操就成了當時最強的那一個。

孫權佔著東南,坐位長江以南。經歷孫堅、孫策父兄的奮鬥得到了江東統一。魯肅、周瑜、甘寧等人才輩出,以不變應萬變。

而劉備的起點最低。大家都知道他是賣草鞋出身,沒有可依靠的人。在一開始他的勢力誰都比不過,只能在別人帳下幹活。

那麼他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一、劉備善於隱忍

劉備只是賣草鞋出身,但通過低調做人,謙虛行事,被盧植賞識,成為了他的徒弟,隨他做戰幾年,董卓就進京挾天子,天下變得更亂了。當時劉備有幸救了一次董卓,成為了一個縣令,他知道自己的成就不止這樣,但還是本分地當了自己的官,董卓被殺,他也就辭掉了這個職位。

劉備還曾在曹操帳下效過力,曹操試探過他是否野心勃勃,但劉備通過自己的隱忍瞞過了他,否則可能會引來殺身之禍。善於隱忍,所以他的人緣自然也會很好,所以有了桃園三結義等等故事。

二、劉備善於籠絡人心

在一開始,本來他是自己一個人,但經過桃園相會,他有了關羽張飛兩位兄弟,這兩位不僅武功高明並且胸懷大志,他們從生到死一直為劉備效力。在這之後,劉備又通過自己三寸不爛之舌把趙雲,黃忠,馬超收到了自己帳下。還有其他將領和謀士。

除此之外,每次戰鬥或者大事件他都會先考慮百姓,這個很關鍵,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大部分百姓都會支持他,這些都為西蜀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三、思賢若渴,任人善用

劉備他自己雖然武藝平平,其他方面也很平凡,但他有夢想,他知道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他需要團體的力量。對才子他會異常珍惜。

一些人向劉備舉薦了臥龍諸葛亮,說得此人便可得天下。於是他誠心邀他共建大業,和關張一起三顧茅廬,一次兩次沒事,但這已經是第三次,從語氣看也很誠懇。於是臥龍見此狀況,真的是非常感動,諸葛亮和劉備一起計劃好了復興漢室的戰略,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對》。隨後和他一起出山了。為了幫他完成霸業,諸葛亮可以說是真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關羽在劉備和親眷分離時,一直守著幾位夫人和其他人,在各種危險中勇敢戰鬥,保住了劉家子孫。

趙雲也是他用自己的誠心誠意收入帳下的。趙雲也為了蜀國忠心耿耿奮鬥了一生,並且很聽軍事和劉備的話,為了劉備的兒子他不顧十萬曹軍,把他救了。在演義中,他單騎與十萬曹軍迂迴了一天,可謂是忠勇之士。

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劉備帳下之人,因為被他強大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基本沒有叛變的,和吳國、魏國比起來非常少。劉備瀕死之前曾告訴諸葛亮,:大家雖然說馬謖很強,很全面,但只是徒有虛名,不要在大事上用他。而後來的戰役證明了劉備的這個能力。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街亭之戰,諸葛亮後悔忘記了劉備的勸誡。

以上幾點就是劉備的過人之處,這些優點讓他與其他兩位鼎立了一段時間。劉備重義氣大家都不否認,但成也義氣,敗也義氣。最後因為義氣用事,逝世於白帝城。但他的這些優點卻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仰望歷史長河,尋覓一份純淨。喜歡就點個關注唄!


歷史長河緩緩淌


很多人都認為劉備出生草野,以販賣自己編織的草蓆為生。雖然冠以劉姓,但是以他的生活環境和眼界,不足以支持他成為一個合格的領導人。但是人是運動中的,也是發展中的。拋開歷史演繹的成分,我們從史書中可以真實的認識劉備。

首先,他是一個比較嚴肅的人且很自律的人,情緒內斂,很少哭,史書記載他哭的次數也就五次。他也很有理想,一直以中山靖王后人自居,不管是誰他都能博得好感,關張不說,曹操、袁紹、陳登都對他印象很好。這裡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劉備並不像他出身一樣表現的草莽,而是一個有理想報復,氣度不凡者。

第二,劉備的一個特點是仁,在三國亂世中,他是唯一一個沒有屠過城,派兵搶劫老百姓的領袖,相比之下孫權屠城,曹操軍隊吃人肉脯的記錄卻特別多。能夠在亂世中,不屠城不殺俘,還攜帶百姓逃離失地,他的仁義並不是虛假偽裝的。

最後,劉備早期一直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地盤,他很大一部分時間都在失敗,都在投靠別人,但他從來沒有屈服,都能一次次站起來。所謂天道酬勤,劉備也是一個勵志的人。


墨蒼璃


劉備是《三國演義》裡最會演戲的男人,說劉備是三國的演技派一點兒也不為過。儘管曹操、司馬懿都很會演戲,但和劉備相比,還是差了一大截。

劉備演戲的高超之處在於樹立正統的大旗,打起道德的幌子,用仁義來收買人心;

劉備演戲的高超之處在於聲情並茂、潸然淚下,以柔弱博得同情和信任;

劉備演戲的高超之處在於掩藏鋒芒,示人愚鈍,於聰明處裝傻,給對手以安全感。

以上三條,除了劉備劉玄德之外,試問三國男人誰能做到?

《三國演義》裡劉備演戲的場面太多太多了。比如:為收買趙雲而摔阿斗,為了讓諸葛亮安心輔佐劉禪而說“君可自為成都之主”,為了瞞過曹操而掩藏鋒芒、栽花種草,為了奪取徐州而與劉表稱兄道弟……這一路數下來,真是太多了。下面,我們就撿劉備人生中比較重大的三次轉折點來分析劉備如何表演,感受一下這位演技派高手的高超演技。

劉備人生第一大轉折點:魚入大海、鳥上青天

劉備曾對關羽說:“吾乃籠中鳥、網中魚。——此一行如魚入大海、鳥上青宵,不受籠網之羈絆也!”說的是劉備離開許都,掙脫曹操的束縛,有驚無險地脫離了虎口。那劉備是如何脫離曹操束縛的呢?不靠別的,靠演戲。

劉備在下邳投了曹操,處決呂布後跟隨曹操一起回許都。在許都期間,劉備和董承等人預謀誅殺曹操。為了不讓曹操看出自己的志向,劉備“就下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劉備種菜的這一招沒能夠騙過曹操。曹操為了進一步試探,請劉備去喝“青梅酒”,酒桌上,曹操說出了那句驚天劈地的話:“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曹操想要通過這句話來試探劉備,進一步確定劉備有沒有野心。結果,劉備的表演成功打消了曹操的疑慮。劉備因為曹操看穿了自己的心跡,筷子都嚇掉了。他一定覺得這下完蛋了。這時恰好響起了雷聲,劉備借雷說事,輕描淡寫且不乏幽默和自嘲地說了句:“一震之威,乃至於此。”這時候的曹操,已經沒有了顧慮,他相信了劉備的話,所以大笑說:“丈夫亦畏雷乎?”劉備於是借題發揮說道:“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一個害怕雷聲的男人,有何前途?曹操因此不疑劉備。還是郭嘉、程昱等旁人看得清楚,說曹操放走劉備是“放龍入海、放虎歸山”,把劉備比喻成龍、虎,可惜曹操終被劉備表演所迷惑,說了句“我有朱靈、路昭二人在彼,料玄德未必敢變心。”

為什麼要把“煮酒論英雄”這一節當作是劉備人生的轉折點?因為,通過曹操的口,劉備從此聲名遠播。劉備還和董承等結盟,“皇叔”的頭銜得到了漢獻帝的認可,用行動確立了正統的地位。從此,劉備正式與曹操對立。所以,這是劉備人生的第一大轉折點。

劉備人生第二大轉折點:奪取西蜀、奠定版圖

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主要包括荊州大部、益州、漢中等地,征服孟獲後還包括南蠻(雲南、貴州的一部分),但蜀國的根基乃是益州,都城成都即屬益州。益州原屬於劉璋,劉備取益州,表演成分極重。劉備的目的就是奪取益州,但他讓自己的這一行為合情合理。所以他從始至終都在表演,通過表演,這種奪人地盤的行為竟然成了“仁慈寬厚”的做法。且看他是怎麼做的。

奪取益州,張松獻圖是關鍵一步。張松本來要把地圖獻給曹操,可惜曹操怠慢了張松。這個消息一定被劉備的“細作”探得,所以劉備很準確地知道張松的行程,才會派趙雲來迎接。

在酒宴上,劉備故意不提西川之事。張松用言語試探,結果劉備與諸葛亮龐統一起上演了一出雙簧戲,一步一步賺取張松的信任與同情。且看《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對話:

松以言挑之曰:“今皇叔守荊州,還有幾郡?”

孔明答曰:“荊州乃暫借東吳的,每每使人討取。今我主因是東吳女婿,故權且在此安身。”

松曰:“東吳據六郡八十一州,民富國強,猶且不知足耶?”

龐統曰:“吾主漢朝皇叔,反不能佔據州郡;其他皆漢之蟊賊,卻都恃強侵佔地土,惟智者不平焉。”

玄德曰:“二公休言。吾有何德,敢多望乎?”

松曰:“不然。明公乃漢室宗親,仁義充塞四海。休道佔據州郡,便代正統而居帝位,亦非分外。”

通過劉備等人的表演,張松已經確定了獻圖的對象。

張松要走,劉備設宴送行。此時劉備仍舊沒有得到地圖,所以他故伎重演。一番煽情道別之後,又是“潸然淚下”。這淚一流,張松徹底被征服了。他建議劉備取西川。劉備說劉璋是我宗親,不忍奪取。張松說劉璋太懦弱了,守不住,益州早晚要被人奪走,你不取,便宜了別人;還說了一番益州的重要性。這些劉備當然知道,可問題是怎麼取呢?此時劉備終於說出了早就想說的那句話:“雖欲取之,用何良策?”此話一出,劉備的真實意圖便顯露無疑。此時張松已經被劉備征服。不但獻了地圖,還把法正、孟達拉作內應,讓劉備輕輕鬆鬆就進入西川繼而佔為己有。

都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話是有道理的。劉備進入西川后,劉璋手下多人勸劉璋殺掉劉備。可惜劉璋早已被劉備的演技迷惑,反把忠良作不仁。劉備幹強盜之事,卻要立“仁義”之名,就像俗語說的:當了妓女,還要樹牌坊。

劉璋的帳前從事官王累在劉備入川前曾進諫說:“張魯犯界,乃癬疥之疾;劉備入川,乃心腹之大患。況劉備世之梟雄,先事曹操,便思謀害;後從孫權,便奪荊州。心術如此,安可同處乎?”王累把劉備看得很透徹。怎奈劉璋不納其言。

劉璋之所以對劉備如此放心,一、他認定劉備和他是同宗,不忍加害。二、他認為劉備是仁慈寬厚的君子。劉璋忘記了徐州的劉表也是劉備的同宗,但結果怎麼樣呢?

劉備要取益州,但他顧慮的是別人說他“奪同宗之地”,所以他遲遲不作決定,也不明說,只是“獨坐沉吟”。龐統這種聰明人當然知道劉備的顧慮。於是說了一堆大道理,把奪人城池的行為說成是“湯武之道”。劉備這才“恍然大悟”。

劉備兵不血刃,得了重鎮涪關,非常興奮,搞了個慶功宴。酒桌上對龐統說:“今日之會,可為樂乎?”

龐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

玄德曰:“吾聞昔日武王伐紂,作樂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歟?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

劉備入川,名義是保護劉璋,實際是要奪西川。不然,何至於樂呢?劉備的酒後之言,和曹操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有何區別?

劉備人生第三大轉折點:問鼎神州、稱王稱帝

在前幾篇裡我們就分析過,劉備的人生目標是當皇帝。所以,在他有了穩固的地盤、建立起“根據地”後,稱帝就提上了議事日程。稱帝的事情當然不能由他自己提出來。諸葛亮很識趣地當了發起人。諸葛亮說:

“今曹操專權,百姓無主;主公仁義著於天下,今已撫有兩川之地,可以應天順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順,以討國賊。事不宜遲,請便擇吉。”

劉備進行了一番表演:

表情:大驚。

理由:“劉備雖然漢室宗親,乃臣子也;若為此事,是反漢矣。”

諸葛亮再勸。

劉備堅決不從。

諸葛亮降低標準,尊玄德為“漢中王”。

劉備終於“勉強答應”。

劉備的目標是當皇帝,為什麼願意自稱“漢中王”而不直接稱帝呢?這是有原因的。古話說“槍打出頭鳥”。這時候稱帝的時機還不到。劉備的“國策”是“聯合孫權,抗拒曹操”,如果這時候貿然稱帝,必然被曹操抓住把柄,孫權也不會同意。倘若孫曹聯合,劉備危矣。劉備、諸葛亮都對當下局勢瞭如指掌。所以,諸葛亮提議——劉備反對——諸葛亮降低要求——劉備同意,一來一往,目的達成了,聲名遠播了,正所謂“名利雙收”。

曹丕稱帝,劉備表現出的是憂慮。他憂慮什麼呢?《三國演義》上沒有說,但孔明說了,孔明說“天下不可一日無君”。這話不能從劉備嘴裡說出,只能由諸葛亮等人說。所以劉備只是憂慮——為何憂慮?我本來是不想當皇帝的,但是為天下蒼生計,我還從了吧!——這是劉備的潛臺詞。為了更加充分地表現出劉備當皇帝是“被迫無奈”,諸葛亮與百官還玩了一手,把整個嚴肅的稱帝儀式徹徹底底搞成了皆大歡喜的“喜劇”。

有人會說,這是諸葛亮的“計謀”。我覺得持這種觀點的人太天真了。三國社會等級森嚴,諸葛亮作為一個大臣,如果沒有得到劉備的授權或者暗示,他能這麼做麼?他敢這麼做麼?

在表演水平上,曹丕差劉備太遠了。

曹丕逼獻帝退位。獻帝沒辦法,只得寫份詔書,“傳位”於曹丕。曹丕讀了詔書,樂得屁顛屁顛就要坐龍椅。還是司馬懿提醒了他。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提議說:“不可。雖然詔璽已至,殿下宜且上表謙辭,以絕天下之謗。” 看吧,還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演技高。

從劉備善於表演我們能夠得到以下啟示:

1、虛偽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是誠實。正所謂:假到真,虛偽到誠實。

多少年來,很多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認為劉備是個誠實的人。其實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最虛偽的人。因為劉備已經達到了虛偽的最高境界,所以,人們都覺得他是個誠實的人。所以,我們要不就誠實做人,要不就虛偽到最高境界。

2、在掌握了充分主動權的時候。自己想要做的,讓別人幫你去做。自己想要說的,讓別人幫你去說。

劉備要取徐州,他從來不說,而是劉表甘心情願把徐州讓出來。劉備想要當皇帝,他從來不說“我想當皇帝”,而是底下的人說“老大我們請你當我們的皇帝”。趙匡胤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不就是這樣嗎?


典籍欣賞


劉備的一生,可謂是傳奇的一生。他從一個平凡無奇賣草鞋的平民,到最後在蜀地登基稱帝,建立蜀漢政權,可謂是驚豔。

劉備,字玄德,河北涿州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劉備性格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這也是他能成為蜀漢皇帝的關鍵所在。

劉備的一生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從平民到皇帝,經歷無數次激戰,方能入主蜀地,實乃不容易啊!劉備的一生,二十四個字總結足矣:

籠絡豪傑,深得人心。

識人善用,君臣融洽。

堅韌不拔,終成大事。



韻雅麗人美妝城


一:吹牛撒謊

  吹牛撒謊的人一直被人討厭。可劉備不一樣,劉備所處的年代和時局不一樣。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招兵買馬鎮壓起義軍有功,被封為縣尉。可此等小官,誰又看得起呢?所以,劉備要想在亂世之中被看得起,能一舉成名,除去他的才能之外,那就是自己的姓了。在那個年代,家裡的老人時常會用自己是某某人後代來鼓勵自己家的孩子,讓他們發憤圖強。所以劉備也是一樣的,因此他的中山靖王的身份終於派上了用場。在古代,皇家正統是每一個想得天下的人最想利用的。因此劉備這樣一講,他的身份頓時變得高大上。走到哪裡都受歡迎,雖然顛肺流離,投奔過多個諸侯,但這樣的經歷也讓劉備積攢了人脈。為他後來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所以說,劉備在特定的情況下,通過吹牛撒謊為自己積攢了其他人無法積攢的人脈。

  二:示弱

  中國有句古話“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一個勢力最弱的劉備,縱然個人能力再強,也不能隨便的表露。因此,不管到了哪裡,劉備總是在示弱,不停的示弱。那些自以為是的諸侯面對劉備的示弱也很受用。所以劉備才有了一步步變強的機會。這種示弱可不是隨便哪個人能給的,而是劉備自己堅定的信念。一個本身很強大的人,要學會示弱,要在別人面前低頭,這對他來講,是一件多麼苦的事。但,一個本身非常強大的人能做到這一點,他必定成功。

  三:三顧茅廬

  在這裡,我所說的三顧茅廬不是簡單的只是諸葛亮,而是劉備的禮賢下士。寬仁、忠厚、慈善、好施等,這都是一個人優良的品質,假如一個城府極深的人,將這些優良的品質,用在籠絡人心這方面。結果,可想而知。所以,劉備一直非常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也正是他的這些道德修養,才讓他得到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文臣武將。

  四:堅韌不拔

  一個人,真的可以忍受喪家之犬之痛嗎?能忍受的人很少,可劉備就是一個。起初的劉備,東奔西走如喪家之犬。受節制、受排擠、殺身之禍,這些人們都很難接受和克服的事情,可他劉備忍了。因為他心中有更高的理想,那就是宏圖霸業。堅韌不拔的劉備,儼然成為了一個打不敗、拖不垮的人。

  五:眼光、識人、用人

  這一點,是每一個成功人士都必須具備的。不管你做什麼,都要有眼光,有識人、用人的本事。否則,即便你自己的能力再強,也無濟於事。

  劉備最終能夠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還有其他原因,以上五點只是劉備比其他人做的更好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