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學日記丨不讓一個孩子掉隊,雞冠山鄉小學校“送教上門”

記者丨蔣超 王婷婷


春天已經鋪滿在雞冠山的每一處角落,但四年級女生羅溪語,卻無法跟往年一樣準時坐進教室裡。

家長對此一度很憂心:雖然都在提倡網上學習,但我們大字不識幾個,沒辦法輔導孩子在家學習。


羅溪語所在的雞冠山鄉小學校,在成都市以西80公里的崇州邊遠山區,是目前崇州市海拔最高、位置最遠、人數最少的學校——海拔1500多米、距崇州市區40多公里、僅有8名學生。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各地中小學的春季校園生活紛紛按下暫停鍵。為了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雞冠山鄉學校的8個學生也只能在家學習。不過,孩子們的網絡學習遇到了一些小麻煩,效果也不甚理想。


雞冠山鄉小學校校長馬倩告訴記者,對於在線學習來說,網絡信號是最基本的一個保障。但是,8個娃娃分佈在雞冠山的各個山溝,山裡面網絡信號偶爾會出現不通暢不穩定的情況。

其次,個別學生家境不是很好,對於在線學習需要的硬件無法保障到位。再加上學生家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難以對孩子們在家學習進行有效輔導。“比如老師們在微信群裡推送的課件家長學生互動不強烈,因為家長不是很看得懂那些課件。”

第一週線上教學結束後,效果不如預想的理想。

怎麼辦呢?校長馬倩和老師們合計了一下,既然網絡教學靠不住,那就乾脆用最原始的辦法,一家一家為孩子們送課件,把學校設計的“五育並舉”的多元課程,送到學生家中,併線上線下結合,面對面一一詳細的給孩子們安排學習任務,每週來回,做隨訪驗收,確保讓每個孩子都跟上教學進度。


宅學日記丨不讓一個孩子掉隊,雞冠山鄉小學校“送教上門”

宅學日記丨不讓一個孩子掉隊,雞冠山鄉小學校“送教上門”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送教上門除了書本知識,“抖空竹”也是學校給學生送去的居家學習課程之一。多年來,為了響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號召,雞冠山鄉小學將空竹發展成學校的一大特色,學生不僅人人會抖,有的學生還參加過崇州市空竹比賽,拿過冠軍。


宅學日記丨不讓一個孩子掉隊,雞冠山鄉小學校“送教上門”


雖然只有8個學生,但是送課的過程並不簡單。校長馬倩介紹,“山路並不平坦,對於雞冠山鄉小學校的孩子們來說,走上一個小時去上學,幾乎是每週都要經歷的日常。”此外,由於山區不通班車,交通不便,孩子們只能住校。家長們告訴記者,平時每到週一,天剛矇矇亮,娃娃們就要從家裡出發,有些“彪悍”的娃娃,甚至不用交通工具,就靠兩條“結實”的腿。

而為了送課上門,8個孩子的這段上學路,馬倩和同事們每送一次教,就要走8次。“單次送教來回就是60多公里。”


宅學日記丨不讓一個孩子掉隊,雞冠山鄉小學校“送教上門”


馬倩是土生土長的雞冠山鄉人。十幾年前,她從這裡讀書走出了大山,學業完成後,她又回到大山裡教書,一呆就是13年。在馬倩看來,送教上門說不辛苦肯定是假的,但是這份辛苦是值得的。她和同事們也會一直堅持下去,直到正式開學復課。每次看到孩子們對學習的渴望,她就會想起自己小時候家裡經濟困難,所受到的老師給予關懷和社會資助,“現在我自己也做老師了,我想把這份溫暖傳遞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