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二戰時期有許多航母,而今天要用舉國之力才能有擁有1艘航母?

沙漏遺愛


二戰之前,各國海軍沿襲一戰時期鉅艦重炮的海戰模式思想,重視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等等火炮攻擊能力。

1900年,飛機飛上天了,於是就有空軍,剛開始的空軍,用於偵察,然後飛行員在空中拔出手槍,互相射擊,或者往地面丟手榴彈,這是最初的戰鬥機和轟炸機。

最初航母的艦載機,都是速度比較低的螺旋槳飛機,對飛行甲板的要求不高,可以在甲板上滑行起飛,不需要再加彈射外力。所以,航母多是輕型的,二萬噸左右的居多。在二戰初期,戰列艦、巡洋艦依然是海戰的主角。但是,隨著戰爭的發展,艦載機攻擊,比火炮攻擊的距離更遠。航母可以在戰列艦火炮攻擊的距離之外,起降轟炸機對戰列艦發起攻擊,戰列艦隻有捱打的份。

於是,航母就改變了海戰模式,鉅艦重炮的模式被顛覆了,成為過去時態。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海軍的航母大多是巡洋艦和貨船改裝的。在船上安裝大柱子,柱子上面鋪飛行甲板。日本在二戰期間建造和改裝了50多艘航母,同時還造了大和號等等幾艘戰列艦,德國也造了戰列艦和潛艇。美國建造了上百艘航母,並且有一艘重型航母企業號。企業號在中途島海戰中被日機重創,捱了三顆航空炸彈,兩枚魚類,即將沉沒。幸虧日本海軍未能發動再次攻擊,企業號被拖回母港,大修之後,依然不行。只好作廢,再造了一艘企業號。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損失大半航母,剩下的也在投降後炸沉了,戰列艦也炸了。美國損失了12艘航母,受傷的不計。

航母的戰鬥模式,首先起飛偵察機。偵察機發現敵人的軍艦或潛艇,立即向航母發回電報,報告敵艦艇的座標位置,轟炸機和護航戰鬥機即刻起飛,實施攻擊。效果十分理想。如此這般,航母海戰模式成為經典。

但是且慢,世界上的事情絕不會永遠一塵不變。如今出現了導彈驅逐艦,導彈比飛機飛得更快更遠,而且可以在艦載機飛行半徑之外發射。航母唱主角的海戰模式,極有可能被導彈驅逐艦所取代。航母上起飛的飛機,需要回收降落。導彈只管發射,沒有回收的麻煩。

海戰過程當然依舊有三個基本步驟。第一、偵察發現敵艦。第二、發動攻擊。第三、退出戰場。在海戰中,最重要的是偵察,誰先發現敵人,誰就可以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所以,偵察手段極為重要。不僅研製出了偵察機、無人偵察機、預警機。還有太空衛星偵察手段。美國有,中國也都有。誰也瞞不過誰。水下隱蔽戰略打擊力量是核潛艇,美國有,俄羅斯有,中國也有。都有就可以互相牽制,戰爭的幾率就小了。

所以,現在如果航母單獨海戰,等於當靶子送死。不得不組建航母戰鬥群,使用大量艦艇護航,才能有生存的機會。

現在的艦載機是更大更重的高速噴氣式飛機,機翼為後掠式,起飛時需要更長的滑行道,輕型航母已經用不上了,至少是中型航母才行。最好有彈射助力起飛等等。再加上更有力的動力系統,更敏銳的雷達系統,更有效的通訊系統等等。這麼一來,航母建造就比二戰時煩難得多,通常需要幾年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